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 三尖瓣狭窄
编号:223912
基因疗法有望成为防治血管再狭窄的有效途径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1月1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853期
     新恢复血供的血管发生再狭窄有两个主要的因素——动脉内膜细胞的再度增生和炎症反应,而一种新的试验性基因转移技术则可以减弱这两方面的影响。

    芬兰Kuoppio大学的分子医学教授Seppo Yla-Herttuala博士认为,在打开堵塞血管的过程中,或者是扩张一个小球囊来促使狭窄的血管开放,或者是插入一个小的带有网眼的支架扩张血管,都会损伤脆弱的血管内膜。这种非心脏病自然进程的损伤,被认为将导致血管壁新生细胞的快速增生,继而发生再闭或血管的再狭窄。

    早期的研究表明,这一进程是一种生物学反应,叫做氧化应激,这意味着身体会产生很多的自由基。自由基作为氧的一种衍生物,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化合物,Seppo

    Yla-Herttuala博士认为它可以摧毁一切物质。在这些化合物当中,最常见的就是超氧阴离子,这种超氧阴离子在内膜受到损伤时就会增加。内膜损伤的同时会导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减低,这种酶存在于细胞的内外,是一种强有力的控制自由基水平的抗氧化剂。Yla-Herttuala及其同事从理论上认为,通过将细胞外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基因注入到受损血管当中,就可以控制自由基的水平,因此将阻断发生再狭窄的通路。

    在此项研究当中,他们通过使用一种复活病毒,将EC-SOD转染到动物动脉壁的细胞中,试图验证这一假说。研究人员对18只新西兰白兔注射此基因,18只用做空白对照。2到4周后对动物进行分析,来检查这种基因治疗是否已经起效。在每一个跟踪试验组中,研究人员证实基因治疗方法已经获得了成功。在2周的时候,应用超氧化物歧化酶组比对照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标志物)减少了10倍,在4周的时候,巨噬细胞的聚集减少了20倍。而且,在活性基因转移组,超氧阴离子的产生明显减少。

    Yla-Herttuala说,“超氧化物歧化酶已经提纯并开始进行商业生产,我们所用的病毒也已经经过同样的检测,所以我们希望在开始人体试验之前,用不到2年的时间来完成临床前期的研究。”在人体试验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在支架植入后会被转移,分布在支架区域和支架外的区域。研究表明在转移完成之后细胞也同样会分泌这种酶,所以这既会影响转染的邻近区域,也会影响到转染处周围几个厘米的地方。, 百拇医药(医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