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10974
秉承传统借鉴新知求真求是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2月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840期
     导师李士懋先生的第5部学术专著《冠心病中医辨治求真》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我作为逐字拜读书稿的第一人,收益甚大。

    先生是我攻读博士学位时的指导老师。我们师生关系的建立是以“双向选择”为基础的:首先是我选择了老师,然后是老师选择了我。“天地君亲师”,只有“师”留下了可供选择的余地,所以我总以为,选择老师应当比选择学生更慎重。记得当年报考后老师对我说,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你不能首先被我录取,可以转到更有名气的某某教授门下吗?我的回答十分干脆:“否!”

    先生著述,一向撙节笔墨。而本书除了反映冠心病辨证论治规律的“概述”和“医案百例”外,还特列“经典引述”、“历代医案撷英”两章,形成了编写体例的突出特点。责任编辑陈东枢先生问我对该书体例的看法,我说:“李老师十分重视经典著作的学习和医案研读,‘经典引述’和‘历代医案撷英’,反映了老师学习经典和研究医案的方法,可以垂范后学,是十分可贵的。”

    先生在书中指出:“深入学习经典,领会其精神,可给予我们无限的启迪,开阔思路,提高临床疗效。故将相关经文列出,以便学习、领悟,也是本人辨治冠心病的理论渊源。”可见先生学习经典,是针对临床实际问题,在经典著作中探寻指导原则和思想,而不是掠其只言片语,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进行发挥,把指导实践的理论武器,变成宣扬个人观点的名品商标。就目前中医队伍的现状而言,强调学习经典的意义是非常必要的。但经典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有待发展的学术体系,在倡导学习经典的同时,更应呼唤进一步观察事实、探讨规律、总结经验、创新理论的智慧和勇气。先生编撰此书,正是这种智慧和勇气在冠心病诊治方面的体现。
, 百拇医药
    医案是医生临床实践活动的客观记录,历代医案著作是中医学术的重要载体。先生非常重视医案,认为研读医案就是间接的临床,曾多次建议在中医高等院校开设医案课程。本书第四章“历代医案撷英”,采撷历代医家治疗与冠心病相关联的胸痹心痛、心悸医案60例,对这些医案,先生总是紧紧抓住诊断和治疗两个关键问题,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和亲身临床体会予以分析和评价,所加按语,既体现出对前人的充分尊重,又表述了从新的侧面进行的独立思考,深刻、精炼,富有启发意义。

    脉诊是中医学独特的有效诊察手段。先生重视脉学,形成了以脉诊为重心的辨证论治方法,著有《脉学心悟》、《濒湖脉学解索》,对历代脉学研究精深而有新的发展,如提出“迟数不独以至数论”,即颇具创见。先生诊脉时生于指端的玄妙、露于眉宇的凝思,是在其他医者身上难得一见的,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永远不会消减。只愧忝为先生的博士,虽曾侍诊多时,得之不过皮毛而已。

    先生是优秀的中医学家,先生的临床思维,是传统的中医思维。而先生在书中指出:“对西医知识,我从不拒绝,恰恰相反,我努力学习西医,在临床中,西医的检查、诊断对我认识疾病、判断疗效及预后很有帮助,但我绝不用西医理论指导用中药。”这种态度,应当成为中医界的共识。有人强调“思维负迁移”现象,认为懂得了西医,就必定学不好中医。其实,与“负迁移”现象相比,比较思维和比较记忆倒是更应注重的心理学规律,一张面孔虽然可以留下清晰的烙印,但若能与另一张面孔相比较,则更能把握其异于他人的个体特征。本书冠以“冠心病”之名,丝毫无损于先生阐述的中医学术,西医的“病”毕竟是众多不同的中医“证”的共性所在,中医临床借鉴一些西医知识是必要的,西医病名不会使中医丧失自我!

    先生常常是严肃的,有时是严厉的,但人们感受更多的是先生的仁爱。他治病方精药少,尽量节约费用,对待患者的一言一行、一事一例,都体现出“苍生大医”的高尚风范,这与医术相比,更应成为医界学人的楷模。

    我受先生教导愈久,愈加庆幸当年报考时对老师的选择。先生是我一生的镜子,我为有这样的良师而自豪,我将为不辱师门而努力!, 百拇医药(王振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