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10562
中医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需求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2月1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845期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的改革”,明确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方针,为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近日,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医药高峰论坛,荟萃了数百名来自国内外的中医药界及其相关领域的代表,共同探讨中医药发展大计。现从论坛发言和论文中摘录部分有关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精彩观点陆续刊出,以飨读者。

    中医教育是发展中医事业的基础,而教育的关键在于人才和学术。中医事业能否振兴与发展,能否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关键取决于中医学术的进步与中医人才素质的提高,归根到底就是人才培养。

    多年来,中医院校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中医院校教育的缺陷也日益显现———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传统中医药特色不明显,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医教分家,临床实习走马观花……以致许多中医院校毕业生中医文化底蕴薄弱、经典学习重视不足、辨证施治水平较低、临床动手能力较差等现象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打破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鲜明传统特色的中医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特色化、多样化已成为目前中医人才培养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等中医教育包括培养方向和培养目的两个方面,二者又始终围绕社会需求而进行调整。因此,社会需求的多层次、多规格性,也就决定了培养目标的多样化。

    首先,高等中医教育的人才培养要体现多层次多规格的特点。从学历层次上看,学士、硕士、博士都要包括;从专业结构上看,要有中医、中西医结合、全科中医三大主干专业和传统型、外向型、边缘型中医以及中医其他人才等4种外围专业;从人才类型上看,至少应有面向二级甲等以上医院的本科中西医结合人才、面向社区和农村的全科中医人才、保持中医特色和“原始基因”的传统型中医人才等等。

    其次,高等中医教育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现代的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甚至有人提出现代的医学模式应当是生物—自然—社会—心理的医学模式。医学的性质已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交叉科学。因此,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必须从中医的自身特点出发,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一是根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着眼于历史的发展和中医学术的传承;二是从整个科学及其发展的视角,从生命科学本身规律来审视中医,进而充实培养目标内涵。

    最后,高等中医教育还要突出中医教育特色。中医学从远古到现代,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与西医学相对单一的医学范式的不同,要求中医教育的特色也不同。因此,不了解、不认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不可能认可和接受中医学,中医教育必须注重中医自身规律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覆。中医培养目标必须锁定“培育中医传统文化根基”这一内核,才能培养出具有“中医思维方式”的人才;留住中医的“原始基因”,才能真正培养出临床疗效卓著的中医名家。, 百拇医药(王新陆 山东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