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信息
编号:11984419
冷血微博警醒我们什么 等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2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470期
     冷血微博警醒我们什么

    有人说,现在已进入“微博时代”,一条微博可以影响社会。有人说,现在的医患关系进入“冰火两重天”的时代,烈如火、冷如冰。而当这两者相结合时,便有了因不当言论而被“人肉搜索”的医生和大义灭亲的医院。但在谴责当事人冷漠之余,更应思考怎样才能根本上给我们带来和谐的医患关系。

    据报道,汕头市中医院一位李姓护士(实为内科医生)因在个人微博上发表“不愿半夜起床收尸”的言论激起众怒,网友纷纷指责其冷血。2月23日,该医院在网站上发表《郑重声明》称,涉事医生系因“在个人微博上发表不当言论”被调查,并称已经对其“提出严厉批评教育”、“鉴于该事件对我院造成的不良影响,医院已停止其处方权并调离临床岗位”。

    至此,“冷血微博”事件似乎已圆满解决了。但在痛骂之余,众网友得到了什么?在行政打压之下,该院在医德医风建设和提高服务质量上又得到了什么?
, http://www.100md.com
    医院不能仅止于打压

    俗话说:医者父母心,没有悲天悯人的内心就无法成为一名好医生。退一万步讲,即使只把患者看作自己的工作对象,也应尽职尽责地完成本职工作。在这点上李姓医生是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为自己辩驳的。

    但停止处方权并调离临床岗位的处罚,对于一个医生来说却是沉重的。

    如果该中医院的处罚是“真枪实弹”,可能严重影响当事人的职业生涯。虽然有“不良”言论,但这位医生真是在一贯的工作中都医德沦丧、偷奸耍滑吗?如果只是因为她在微博这样的私人空间上发发牢骚,就强力处罚,必然会伤害到她为患者服务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因为工作压力大、人员匮乏;加之很多中医院的效益不是很好,医护人员经常处于疲于奔命和“劳无所得”的双重重压下,心情不舒畅,甚至影响到医患沟通、医疗实践的事例时有发生。像李姓医生所具有的心理反应是很多医务人员都存在的,只不过她却实实在在地说了出来,并被网络拥到了风口浪尖上。
, 百拇医药
    作为中医院的管理者,更应关心自己的职工。合理安排人力资源,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没必要让医生为了休息室被子里太冷而抱怨“患者病得不是时候”。比如,一条电热毯就足以暖人心,善人行。

    如果处罚只是为医院挽回一些面子,做做表面文章,就更没有必要了。不如切实改善一下医院的管理方法、服务理念和技术水平。

    笔者无意干涉该中医院的管理工作。中医界都讲究“大医精诚”,精是技术高,诚是医德好。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对提高人员技术和设备水平情有独钟,而医德医风建设始终处于锦上添花的“花朵”地位。需要时拿出来说说,让大家看看;没人关注时就是医院大花园里的一株小草了。毕竟,医院的生存压力是第一位的。

    有报道称,郑州市一家医院曾做过一项调查:患者就诊时面对不同医护人员的介绍,会选择技术好的还是态度好的。结果出乎医院调查者的预料!大部分病人选了态度好的。
, http://www.100md.com
    由此,笔者想到,在各大综合医院占据政策、资金、设备、技术、人员、市场等诸多优势的条件下,中医院为什么不能在改善以上劣势的同时,牢牢发挥中医文化中的人文优势,把历代中医大家宣扬的精神变成医院的魅力。在临床中,以人为本,贴心地为患者排忧解难。如果能把面对职工“缺陷”时的高压政策转换到医德建设中,难道不会给中医院的发展助力吗?

    舆论指责应多些理性

    现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惯性,只要医疗界出现一点风吹草动,就全民皆兵,棒杀了事。似乎面对的全是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恶人。

    这中间确实有唯利是图、人神共愤者,但多数医护人员还是好的。在他们身上会有各种各样的缺点,而维护全民的健康还要依靠他们。这名李姓医生,在面对患者的痛苦时,说了不近情理的话肯定是错了。但是否仅止于被成千上万人骂,且停了职?

    像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总强调要少打骂孩子,一味地指责只能使孩子更加叛逆一样。患者就是医护人员的衣食父母,面对问题多多的医疗行业,还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理解。在本已剑拔弩张的医患关系上再烧一把火,只能使医患双方越离越远。
, 百拇医药
    中国传统文化就讲求“仁义礼智信”,其中“信”是为人最低层次的追求。如果医生与患者之间都能讲求“信”,多一些贴心和关注,少一些冷漠与挑剔,岂不更和睦。医疗业毕竟无法等同于普通的服务行业,没有花100元就能购买100元疗效的定式。医疗科学发展与服务体制中的很多无奈,不仅困扰着患者也炙烤着医疗界。

    如果治疗中一出现问题,首先就追究医生的责任,那只能让医生如履薄冰,时时处处以自保为出发点。没有人再愿意与患者共同承担风险,在危机之时主动救你一把。出了任何事都法院见的结果就是,医疗行业可能会越来越冷冰冰了。

    因此,在舆论强力监督医疗行业不正之风的同时,百姓增加对医护人员的理解,管理部门尽职尽责,医务人员也恪尽职守,并推行第三方医疗风险担保制度,共同为医患之间增加一点温情,才有希望融化矛盾的坚冰。 (蓝峰)

    链接

    一位医生的微博上出现了以第一人称讲述的与濒死患者的故事。其中有“您就等我下班再死,好不?”等字眼。微博上还张贴病历,将病人宣布临床死亡称为“亮点”、“今晚可以睡个好觉”……这些内容被网友截屏后,在22日以微博形式发出并迅速引起了疯狂的传播。而该微博刊发的一封明信片上的地址和姓名,把汕头市一家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推到了风口浪尖。后经该院医教科林姓科长确认,该微博博主为该医院内科医护人员李某。院方表示,目前李某已调离临床岗位、停止处方权,被调至医院洗衣房工作,已无可能重新做回医生。李某已于24日晚重新注册微博,发出道歉信,向公众致歉。
, 百拇医药
    

    冷血微博根在医德“贫血”

    2月22日晚,一则微博开始在网上广为流传,博文中:“我下班你再死”、将病人临床死亡称作“亮点”、“今晚可以睡个好觉”等言论,无论那一条都足以引起“围观”,更何况数条叠加。

    “我下班你再死”或许是不少医生的真实想法,但为何唯独汕头这位医生的想法被发展成公共事件呢?

    笔者认为,一方面“微博”具有很强的发酵作用和复制性传播效应。试想如果医生把“我下班你再死”之类的“雷语”藏在心里,不说出口,抑或跟家人或同事发发牢骚,非但得不到传播,甚至还会赢得共鸣或者同情。而现在将这话贴在社会关注的微博上,有文字、有图片,怎能不让“好事”的网民广为传播。
, 百拇医药
    另一方面是在医患矛盾尖锐的今天,任何一点体现不良医德的细微言行,都可能被网络迅速关注,引起民意强烈的反弹。其实也莫怪网友的捕风捉影、深查细究、穷追猛攻。撇开医德不谈,即便一个普通群众也会对即将逝去的生命充满着尊重、敬畏;更何况是面对病魔,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天职的医务工作者。

    冷血微博不仅亵渎了生命的尊严,也让公众忧心忡忡地看到处于“贫血”状态的医德。

    生命是可贵的,生命权至高无上。即便患者无药可救、病入膏肓,对医护人员来说,只要病人有一口气,我们都要全力施救,做出100%的努力,不给家属和病人留下任何遗憾。换而言之,即使在患者弥留之际,医者也不能不尊重生命。

    而审视该医生,在病人危重之时,不仅缺少对生命的最起码尊重,反而写下“我下班你再死”之类医德“贫血”的雷语,其职业心态让人不寒而栗,试想这样的医生怎能担当救死扶伤的责任?
, 百拇医药
    其实,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医生群体中存在个别医德败坏者并不奇怪,但此事至少暴露出医院医风、行风建设有问题,“医德”教育供血不足,折射的是医疗管理的漏洞。

    其实,冷血微博里的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口是心非,把患者生命当儿戏,治病用药只用贵的不管对的医德败坏者。对于这些人,公众明明知道其中有猫腻,却有心无力,缺少充足的医疗信息和甄别真伪能力,如果职能部门再监管不严,患者也就只得眼巴巴地做“冤大头”了。(杨红兵)

    

    冷血微博亵渎医务工作者形象

    “等我下班再死啊……”汕头女医生这句话,恐怕与路易十五那句“我死后,管他洪水滔天”有得一拼。作为一名医护人员,不思病人和家属疾苦,仅因为不想起床收尸,就盼着病人不要在自己当班时死,这其中透露的冷漠让人愤怒。
, 百拇医药
    首先,这句话里透着个人素质低下、工作态度冷漠。如今的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人),冷漠甚至冷血的生活与工作态度很普遍。他们缺少对生活和工作最起码的热爱,缺少对生命至上最起码的尊重。一篇不经意之间写下的微博,即成了“测试人品”的最佳试剂。

    其次,“冷血微博”里露出了该中医院思想教育工作以及相关管理的巨大漏洞。虽然我们不能一口咬定,有冷血的医生,背后必有冷血的医院。但透过这位护士的微博,我们还是多少看到了,医院平时在其医护人员思想教育工作上的缺位。

    再次,“我下班你再死”里透着医患关系普遍冷漠的现实。利益博弈之下的医院与患者之间,早已不单纯是求医与救护、维护生命尊严的关系。

    人类最珍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权至高无上,不容亵渎。无论医疗制度怎么改革、医患关系怎么紧张,在生命面前,都容不得如此冷漠。“我下班你再死”,亵渎的不仅仅是某一个病人,而是医务工作者的形象,是人的生命权。(刘鹏)
, 百拇医药
    

    网友发言

    网友三峡在线:

    当这样的言论出现在一个医生的微博上,这样对生命的漠视显然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因为如此的言语失当体现了她对生命的极大不尊重。人们不得不质疑她的职业道德。三峡在线觉得这一事件引发热议也在情理之中。的确,这一事件之所以触怒公众,并不仅仅是公众对这名医护人员个体行为的批判,而是对整个社会医德环境的一种担心与忧虑。

    网友吴永麟:

    医院是一个拯救生命的地方,医生应尊重生命的尊严,热爱生命,这是医生的一项基本素养。躺在医院里的病患者,他们处于最脆弱的时候,患者的家属也被痛苦前熬。然而一位护士却曝“等我下班再死”之雷语,不管是病人、家属或社会的其他人看了,都会被触怒。
, 百拇医药
    网友阿飞:

    这名医生被“骂”,倒也算是件幸事!无论如何,行医是一种职业,还应该具备起码的职业操守,应该坚持起码的职责。不管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还是出于救死扶伤的职责,医生都不能说出这样的话。如果有人觉得病人的离去,给她造成了麻烦,大可以不必从事这样的职业。公众能够“骂”这位医生,或许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们的“道德”还没有完全苍白、沦丧……

    网友孙鹏:

    我们没必要把她这种行为上纲上线。如果十个人中,就她一个犯这样的错误,可以轻罪重罚;但十个人中若有八九个如此,那还是不是她的个人问题了呢?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如今的社会人情冷漠,世风日下,人们信仰的至高点是金钱。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批判她?

    网友王学进:

    许多人对汕头女医生产生的同情心理,其实正是缘于对职业冷漠现象的习以为常——对更大的冷漠都习惯了,一个医生讲两句冷漠的话,自然就算不得什么了。细想一下,这样一种现象其实更加刺人心窝。
, 百拇医药
    

    医生当有热心肠

    《山东商报》报道,因不愿半夜起床"收尸",汕头市中医院年轻女医生李某发微博称"请您等我下班再死,好不?"被众网友指为"冷血微博"。为此,李某被调至医院洗衣房工作,院方称其几无可能重新做医生,这一处罚属该医院史上最严厉的一次。李某已在微博发出道歉信,向公众致歉。

    作为一名医生,李某在微博上发布如此不近人情的冷酷之言,确实有违职业道德。网友们予以批评指责,都在情理之中。医院闻知此事,也对她做了最严厉的处罚,调她去洗衣房工作,且声称今后她不大可能再做医生了。

    李某的微博言论,看起来似乎是一句戏言,却折射出了她心中为病人(尤其是弥留之际的危重病人)服务的一种厌烦情绪。而这样的情绪,可以说正是医务人员最应该避免和克服的不良意识。反映了其思想深处尚未确立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的观念。因而,即使她在医术上很有本领,说她还不能算是一个完全合格的医生,也没冤枉她。
, 百拇医药
    一家中医医院在大众心目中是否具有信誉和威望,最根本的不在于大楼是否气派、设备是否先进,而首先在于医务人员是否本着救死扶伤的人道精神,待病家如亲人般负责友善,并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和高明的医术。中医院始终在宣传"大医精诚"的精神,但如何把它变成病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东西,比悬挂几个牌匾、立一尊孙思邈的雕像更重要。

    假如中医院的硬件设施十分先进,但是医务人员对待病人却冷若冰霜、毫无热情,那么,病人和家属只能厌而远之。从这个意义上说,汕头市中医院严厉处分李某,虽然直接目的是为了挽回李某错误言论给医院造成的不良影响,但也有从严治院、缓和并密切医患关系,从而为医院的长远发展做出必要铺垫的考虑,因而总体上这一态度是必要的、得当的。

    网络舆论的迅捷和声势浩大,也很快使李某的头脑趋于冷静,意识到自己的失误闯下了大祸,随后再发博文,承认错误,向广大群众道歉。当然,一个不当观念要完全扭转而变得健康起来,不太可能是瞬间就能完成的简单过程,指望李某的检讨一步就达到深刻彻底的程度,未免不切实际。

    不过,若是一个人一旦犯错就立即剥夺了她从事原先职业的权利,好像也不太妥当。医院方面能不能考虑,给李某一个真正改正错误的机会,使其经过一段时期的反思和学习,在确实提高认识、纠正失误后,仍能用其所长,从事她所愿意的职业呢?

    "冷血微博"事件,或许给许多医院和众多医务人员敲响了警钟:任何时候,心里不将病家的感受放在紧要地位,就难免会出意想不到的失误,从而影响医患关系,影响医院的健康发展。

    有道是:情系病家暖与凉,医生当有热心肠;莫道华佗本事大,人文精神最闪光。(吴之如),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