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271292
大力提倡“读经典,勤临床”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755期
     近年来,中医界有个共识就是“读经典,做临床”,基本认识到了中医疗效的源头在于经典理论,临床能力的提高必须立足于读经典、用经典。

    但笔者认为,“读经典,做临床”,应当改为“读经典,勤临床”,“做”和“勤”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义是不太一样的。“做”的主要意思为“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而“勤”乃“尽力多做”之意,“勤临床”比“做临床”更加积极主动。我们读经典,不仅要依据经典理论去从事临床,更要勤勉地在临床上实践经典,造福于患者。要提升中医疗效,使更多的民众信赖中医,治病首选中医,非加大力度熟读经典、勤求古训去临证不可。

    当今,虽说从上到下都在重视中医,大张旗鼓地宣传中医,中医似乎是很红火了,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中医目前不仅后继乏人,更重要的是后继乏术。

    后继乏人,是指一方面中医人数匮乏,并且缺乏真正坚守中医思维和中医治疗特色的中医师。全国从事中医的人数只有40余万人,而在这40余万人中,相当一部分中医师在临床上并没有完全依据中医经典法度来辨证施治。另一方面,中医经典学术的缺失,导致医术下降。不少中医师不读经典,不会用经典,而常用西医的医理、药理来开处方,因此多见“中医的处方,西医的思路”,这样以方套病,废中医思辨而牵强附会于西医理论的治疗效果往往是很不理想的,以至于看病首选中医的人数呈逐年下滑的趋势。有数据显示,农民选择看中医的比例比2000年时下降了10个百分点,慢性病就诊中医的比例从原来的67%变成现在的38%。这是令人忧心的,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大力提倡“读经典,勤临床”。
, 百拇医药
    做一名有疗效的中医,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理论功底的建立,就要多读经典。不读经典就无法熟悉和深入掌握中医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治疗方法。中医经典理论是中国科学与哲学高度统一的学说,其作为一个经反复临床实践总结出的学术体系,是非常严谨的,延续了几千年,救治了数代人,疗效是可以重复验证的。我们要读的经典,就是中医的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这四部经典从古至今一直对中医临床有着巨大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

    这个“读”,应当是在临床的基础上读,带着问题读,反复钻研、思考、总结和感悟。读经典,特别是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重在学习张仲景六经方证病机的辨证思维方式和遣方用药法度。《伤寒杂病论》经方疗效的神奇不在于其药物有什么特别之处,而在于其配伍法度的合理和谨严,及用方“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逐机施治的圆融和精准。这就要求我们结合临床仔细品味,反复感悟。

    读经典后就要将所学所悟多多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去,勤临证,多总结,循序渐进,去粗取精,谨守病机,知常达变,在临床中融会贯通,逐步扎实掌握经典理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临证水平,提升临床疗效。一位学《伤寒》的同道在谈到他应用经方的体会时说,他临证应用经方不操之过急,辨治某个病,感觉有应用经方的把握时才用经方,如没有把握,还是先用自己轻车熟路的时方辨治,然后记录病案,再读《伤寒》,分析六经方证,找自己的辨证不明之处,寻求突破口,总结经验,在临证中读书,在读书中临证,体会更深,掌握更扎实。这不仅是对病人生命的负责,也不失为一种学用经典的好方法。, 百拇医药(毛进军 河南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