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2 > 名医名著 > 正文
编号:12306846
杏林集叶医话.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218kb)。

    杏林集叶医话

    与初学医者谈临床(一)

    与初学医者谈临床(二)

    " 痰证"治验---唇上生瘤

    我也空谈帕金森氏病

    介绍一个防、治"冻疮"的小验方

    麻黄

    温故知新

    家传秘方(法)治疗急性乳腺炎

    按摩疗法治食积腹胀

    病笑不休,阳强不倒

    白癜风验证方---如意黑白散

    宣痹汤治验

    胡椒冷水能缓月经:

    过敏性紫癜

    读书随笔~枇杷叶煎治肾炎

    盛夏来临话"蝉衣"

    灵雨汤

    介绍一个治电光性眼炎的小验方

    临床常用药一览

    我治兰尾炎的常用三法

    带状疱疹特效方

    胃痛与腹痛的辨证治疗

    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内功"

    牙痛治疗

    与初学医者谈临床(一)

    一:不要用西医的诊断来套用中医处方

    现在学习中医的人,大多都是学了西医以后,又自己转学了一些中医知识,有的人虽然主要是学的中医,但以后又学习了西医,而且现在的病人,又是绝大多数先到西医处看病,化验,检察,等治疗不理想时,才来找中医治疗,于是有不少医生,便按西医的诊断来想当然的处方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可以肯定的说,在很多时候是得不到好的效果的。因为中医和西医是二个不同的体系,他们有着不同的理论和医疗实践,现在还有不少的地方还不能互相沟通。

    前些年,见到有人写文章说:有的医生见到诊断为肝炎的病人,就想当然的开出了龙胆泻肝丸(汤)的处方,当时看了我也是觉得好笑,(当然,对肝炎来说,龙胆泻肝丸的处方也不是绝对不能用,但在大多的时候是不对证的),现在这样的医生是不多了,但仍然存在着一个怎样处理西医诊断的"病名"的问题,而以我的经历,尤其是西医诊断的"炎证"问题更须注意。西医的诊断中,"炎证"二字用的最多,几乎占去了常见病的一多半,而且一经诊断为某某"炎证",治疗的方法自然也就以"消炎"为主,如果用西药来"消炎"治疗而得不到好的效果时,就转用中药来治,仍然采用"消炎"的中药(主要指有清热解毒作用的)来治疗,往往病人服药很长时间,仍然没有效果,不但使病人对中药失去了信心,就连医生自己也觉得中医中药原来也就是如此吧了。

    其实这不是中药的过错,是医生的过错,我以前曾和别人谈论过,中医就相当于厨师,厨师都用那些调料来炒菜,但菜的"味"是不一样的,中医都用这些中药来处方,但治疗效果却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技术的高低。说到底,一句话,就是不要用西医的诊断来套用中医的处方,如果你想给病人用中药处方治病,就要遵循中医的理论,用中医的理论来指导,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这其中,尤其对西医诊断的"炎证"性疾病,更要详加辩证。因为在西医诊断的"炎证"性疾病中,有好多中医认为并不属于"火",而有相当一部分反而属于"寒"。

    为了节省篇幅,我在这里举一个简单的病例以说明之:有一位姓王的妇女,自己带了一个处方来门诊治疗,每天只是找我照方开药,主要用的是青霉素加能量合剂之类的药物静点,一连五六天,最后的一天,静点完之后,夫妻二人步行回家,但一小时后又用车拉了回来,病人自己也说不出那里难受,只是一付快要不行了的样子,我和徐大夫一起进行了抢救治疗,病情稍好后,我详细问她的病情,原来该病人常年有病,几年来四处求医,光诊断的"炎证"就有好几个,什么慢性肝炎,胆囊炎,胃炎等等。我劝她说:你的这些病都不是青霉素的适应证,为什么不用中药来治疗呢?她说,我这些年吃中药一二百付,一点效果也没有,现在闻到中药味就想呕吐,不想再吃中药。

    我为她打了以上的比喻(即厨师炒菜的比喻),耐心解释说,你西药不是也用了几年了吗?不是照样没效吗,为什么还相信呢?(单只这次她就在县医院和中医院住院治疗了一个多月了),为什么对中药却这么没信心?而且你以前吃的中药又不是我为你开的,可不可以再吃我开的试一试呢?夫妻二人商量的结果是再试一次。我根据她的脉证辩证是属于脾胃虚弱,中焦虚寒,不能运化,为开温运中宫汤三付,三天后复诊,病人喜不自禁,说这药既便宜,效果又好,现在自己的感觉好象没病的人一般,于是又为调整处方,前后共服药十几剂病愈。此例病人以前之所以久治不愈的原因,其实就是以前的医生一直在按西医诊断的"炎证"而处方,他们掉到了西医诊断的框框中了。

    以上情况,还有很多,今后在许多医生那里也还在继续上演着,没法一一详讲。当然,我不是说对西医的诊断可以不管不问,而是说只能做为参考,但要时时提醒自己,要按中医自己的理论体系来辩证施治,不要只按西医的诊断想当然的去处方,若能真的这样做了,久而久之,我想离一个好的中医就会越来越近了。

    二:四诊和参,尤要详问

    在临床诊疗中,诊断的正确与否是第一位的,没有正确的诊断,就谈不上治好病人,但是在民间和医学界,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一直认为中医是靠脉诊的,这从历史的传记和小说戏曲的演义中,都能体现出来,所以小说和戏曲中常常可以见到走线诊脉的故事。现在人们看病时,如果是西医,则问什么就都可以回答,但如果是中医,很多病人就会不予配合。他们往往会说:你是医生,看了脉难道还不知道我得了什么病吗?接着他们便会怀疑你的处方,甚至不再接受你的治疗,这些情况尤其会经常发生在一些不太出名的医生身上,我就亲自经历过不少次,让人哭笑不得。

    只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粗略的分析,大概来自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医生,二是患者,三是社会环境:从医生来说,为了显示自己的医术高明,故弄玄虚,不少的医生都有这种情况(从历代的医案中也可以看到),我自己也这样做过。实际上,有一些疾病,仅从望诊上已经"一目了然"了,既使不诊脉也已经明白了的,诊脉后自然更能把病情说的头头是道。在中医书中说,望而知之为之神,古人把望闻问切说成神圣工巧,切脉排在了最后。可见如果"严格"的要求,切脉之后才能知道病情的医生,应该算是最下等的了。事实上任何一个"高明"的医生,都是在熟练的运用四诊合参的,只是在问诊时有一定的技巧,一般的尽量不引起病人的反感罢了。

    二是来自病人方面的,这方面的原因,很好理解,因为病人为了尽快治好自己的病,自然希望找到一个最好的医生,平时对医生其人不甚了解,待到生病了,唯有临时"考验"一下了,这考验医生的最好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医生什么也不问我,而且还能把我的病说对治好(简直有点天方夜谭)。

    第三个原因是,中医医理古奥,不是专门学习的人,不易理解,本身就造成一种神秘感。特别从明清以来,受封建礼教的影响,特别在给一些妇女看病时,连病人的面目都不能见到,于是只能凭脉象来诊病,诊脉后如果讲的病情不对,自然就不会吃你的药,医生也就只好苦求于脉诊一端了。久而久之,三者互相影响,就形成了这种现象。我只所以把社会原因也算在内,这我们看一看西方国家,没有中医的国家,那一个不是把问诊放在首位呢?病人有拒绝回答自己病情的吗?关于这些,不再多说了,以下用一个小病例来结束这篇讨论吧。

    经闭误治:曾治一女子,因其母亲病重,我给治愈,故也来找我治病。体质比较虚弱,患经闭将近一年,诊脉涩,患者离婚也已近一年,因此我按瘀血经闭治。服药十余剂无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21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