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更多评论
编号:12374124
管好菜市场,也是管好食品安全(社评)
http://www.100md.com 2013年8月6日 生命时报 2013.08.06
     食品安全是个大话题,但这个大话题中最要紧的,不过是我们每天吃的三顿饭。作为米面、蔬菜、肉品、调料等材料的主要购买地,菜市场的安全与否,显然不能“置身事外”。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因为菜市场关乎人们的三顿饭,管好菜市场,也便成了管好食品安全的关键之一。

    或许有人认为,超市里的柴米油盐更干净、更有保障,但不能否认,菜市场便宜、新鲜、离家近的特点,可以牢牢抓住很多人的心。然而与备受青睐不相称的是,多数菜市场的杂乱、喧闹,甚至垃圾满地、污水横流的肮脏场景实在不算什么新鲜事。

    若只是周围环境较差,忍一忍倒也能过得去,最不能姑息的是,菜市场也常常成为食品安全事件的高发地。苏丹红鸭蛋、激素黄瓜、染色花椒、染色馒头、假牛羊肉,还有毒韭菜、毒豆芽、毒生姜,近几年来出过问题的食品,似乎多数都与菜市场有着“不解之缘”。

    究其原因,至少有两个:入市门槛较低,监管存在困难。在很多露天菜市场,占地铺摊就能开卖,几乎可以等同于零门槛;规范些的农贸市场,本需要对产品进行安全检测,但却有不少小贩在被媒体询问时,一脸惊讶地表示“从进菜场开始,就没检测过”。既然不知源头的产品进入市场,安全检测也沦为摆设,那么,菜市场里卖的东西,安全性能有几何?

    菜市场难管是事实,但难管不能成为不管的借口。人们对菜市场的需求,一直存在;菜市场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也一直存在。所以菜市场的卫生和安全,不该成为管理中的空白。上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部曾提出过“菜篮子工程”的概念,目的是缓解肉、蛋、奶、水产、蔬菜等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现在,肉蛋奶及蔬菜的供给已基本不成为问题,那么,“菜篮子工程”是否应该被赋予一些新的意义,即保障食品的安全性,让百姓丰富的“菜篮子”变得更加安全?

    如今,安徽、贵州、福建等很多地方已经提高了菜市场的“准入门槛”,加大了检测和管理力度,凡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一律不得上市;还有些地方则在采用蔬菜、水果、肉类等的“可回溯制度”,为所卖食品的安全加码……总之,食品安全是个“接地气”的事,关注的是吃喝细节,所以要管住食品安全,也必须采取一些实实在在的举措。

    我们希望全国各地的菜市场主管官员都借鉴安徽、贵州、福建等地的管理方法,尽职尽责地建立健全菜市场管理机制,并抓好落实,减少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有效管好食品安全,否则应被严厉问责。▲,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