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455624
顾阳气 用经方 重脉诊 上海徐氏儿科流派有特色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1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4033期
     笔者有幸聆听上海市徐氏儿科“三年行动计划”基地总负责人虞坚尔教授讲解海派中医徐氏儿科的形成、发展、传承等,现简介如下,与同道交流。

    流派渊源及发展

    徐氏儿科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第一代创始人是徐杏圃老先生。第二代的徐小圃是徐氏儿科的奠基者,少年随父徐杏圃学医,广读经典,取诸家之长,钻研仲景《伤寒杂病论》,辨证严谨,用药果敢,特色鲜明,善治小儿重危疑难病例;治病注重温阳扶正,临诊擅用麻黄,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儿科诊治方法,故有“儿科圣手”、“徐麻黄”之称。

    第三代有徐仲才、徐伯远、江育仁等为徐氏儿科的发展者。徐仲才是传承家学,后又拜温热派大家祝味菊为师,兼通大小方脉,是上海龙华医院的八位建院元老之一,临证注重小儿阳气为主的特点,思维灵变、方用灵活、知常达变、并擅长运用麻黄、附子等温热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诊疗经验进行整理,积极开展临床科研。
, http://www.100md.com
    徐伯远擅用经方,常以麻黄汤、三拗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小儿肺炎、哮喘。麻黄之用法根据病情之轻中重不同,选择生麻黄、水炙麻黄、蜜炙麻黄等不同的炮制药物,其效卓著。

    第四代为朱大年、徐蓉娟、肖臻等实践者。进一步整理、继承与发展了徐氏儿科流派学术思想、扶阳理论及用药特色,兼收并蓄,创新发展,不断拓展徐氏儿科的学术内涵,并将徐氏儿科临诊经验在临床中应用实践。

    第五代为徐氏儿科的拓展者,是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曙光医院、市中医院、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儿科医生组成的儿科团队。

    学术特点

    一是小儿阳为本,治疗重固本。徐小圃先生提出“小儿以阳气为本,阳气在生理状态下是全身动力,病理状态下是抗病主力,而在儿科尤为重要。”小儿若起居不慎,则易感邪气,发病之后,易出现“气阳不足”之证,又因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加之气阳不足,故注重扶阳温肾,温阳化湿的方法,善用麻黄、附子。
, 百拇医药
    二是扶正不碍邪,祛邪不伤正。小儿有鲜明的生理病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之体”,“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等,疾病不同阶段,在祛邪和扶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温阳而不伤阴、养阴而不碍阳。

    三是审证准确,中病即止。小儿用温热药用量宜适度,过犹不及。

    四是注重温脾肾,提出“运脾”说。徐氏儿科历来注重温培脾肾,后由徐小圃先生弟子进一步发扬,提出“运脾”学说,将温、运二法有机地结合应用,使补、泻相得益彰,使脾旺而不受邪。

    五是潜阳亦重要,不忘兼育阴。治疗上注重治小儿必须处处顾及阳气,并强调阴阳互跟,注重配伍。

    此外,徐氏儿科临床注重四诊合参、辨证严谨。徐小圃先生认为儿科古称哑科,临诊时要靠医者细心详察,且小儿在大人怀抱中相对安静,故徐小圃提倡儿科医生需根据小儿的实际情况配合站立就诊;虽说现今中医儿科认为小儿切脉难、或小儿脉象与症状证型不符等,亦可舍脉从证,但他极注重小儿的脉诊,反对“小儿气血未充、脉无可诊”之说。故在徐氏儿科传承工作中恢复了小儿的脉诊、通过收集小儿脉诊的病例进行整理和总结。, 百拇医药(姜之炎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