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745975
传承创新齐驱,推进中医药科研
http://www.100md.com 2016年2月5日 中国中医药报
    传承创新齐驱,推进中医药科研

    科研是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要方式。“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近日召开的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学者论坛以“临床医生的科研思考”为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本文将为您呈现中青年学者们对于中医药科研传承创新的思想碰撞。

    中医药只有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挖掘和研究中医药学术理论和临床成效,才能产生更多有世界影响的科研成果。有关中医药的研究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进展,但仍存在诸多方法学问题,以经验为主的中医疗法如何构建符合传统医学自身特点又被现代科学认可的研究模式,是目前中医科研的焦点和热点。那么,作为中医药人,又该如何应对挑战,巩固优势,创新发展呢?

    突破瓶颈 建立多层次中医药传承模式

    “中医的创新发展面临重大需求”,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王键表示,坚持中医理论的指导,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是中医学术发展的根本保证。他指出,当下中医学面临着如何回答一系列关于学术与事业发展重大问题的机遇和挑战,亟待从整体上解决自身理论体系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构建符合自身规律的理论体系框架也势在必行。
, 百拇医药
    对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研究员杨洪军同样指出,国家对科技工作者提出了四个要求,创立新学说,发展新技术,拓展新领域,创造新价值,这几个字应该时时为中医科学工作者牢记。做学术研究,我们的学术价值在哪里?我们的技术领域在哪里?我们真正能够产生什么价值?这些都是需要中医药人进行认真思考。

    中医药科研中,常出现两类问题:一是选题不科学,二是选题凝练不足。针对这类难题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院长喻嵘开出了相应的处方,即围绕中医药的热点、难点开展研究,借鉴现代科学技术或最前沿的方法开展研究,打开科研选题思路,思考当前中医药科研创新研究的不足。

    北京中医院科研处处长刘志存通过分析既往中医领域有影响力的研究,分析中医研究目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发现中医药挖掘传统中医经典基础上一定要科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中医创新,使中医得到西医、大同行以及国际同行的认可,推动中医真正走向世界。

    国医大师是新一代中医的楷模,也是新一代中医的标杆,中医在临床过程中我们更注重的是临床,但是,在临床过程中,他们的学术思想如何传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翟华强给我们讲了第二届国医大师金世元的故事。他表示,金世元非常强调实践的学习,但是也不忘理论的学习。在实践学习过程中,金世元认为一个调剂员或者一个抓药师傅出师至少需要四年功夫业务知识才能基本到位,才有资格到前柜做中药调剂工作。
, 百拇医药
    人才先导 提升中医药核心竞争力

    “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完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势在必行”,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非常重视中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他表示,在国家各级各类人才及团队培养计划中,应包括中医药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和优秀中青年名医,基层中医药业务骨干和实用型人才,中医药管理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并制定相应倾斜政策,以吸引多学科人才进行中医药研究,营造有利于中医药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北京中医院院长刘清泉对中医药科研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要研究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建立中医药人才培训体系,探索多途径的教学模式,如此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的国医大师。

    “中医药传承取决于中医人才培养”,世界中联常务理事岳冬辉认为,传承是中医发展的前提,人才是中医药传承的核心。中医人才有不同的类型,有传承型和创新型人才之分,有“顶天立地”的高端专家和“铺天盖地”的实用人才之别,还有临床人才、研究人才、科普人才之分,但当前最大的危机仍是后继乏人乏术。因此中医药传承就是要以培养中医接班人为中心,中医药人才培养就是要以传承中医学术经验为核心。
, 百拇医药
    “实干、实干、再实干”,杨洪军表示,虽然诺贝尔奖的成果是今天授予的,但是这个成果的产生是在70年代,40年前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给我们这一辈人带来无比的荣耀,我们会想我们这一代人为40年后下一代人能带来什么,只有实干才可能有创新是诺贝尔奖对中青年人才培养最大的启迪。

    喻嵘更加重视科研人员科学思维能力,他表示,中医药科研人员科学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学研究的每个过程,因此中医药科研人员要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从而为创造性成果的获得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视经典 多角度寻找中医创新源泉

    中医学虽然古老,但其理念并不落后,中医四大经典蕴含的思想都彰显着中医魅力,需要我们深入挖掘。王键表示,要运用多学科方法,从发生学角度对中医理论体系进行系统阐释。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中医理论构建与发展中的作用,阐明中医理论的文化根源、哲学思想、思维特点、逻辑方式等,揭示中医理论体系融合多学科知识为一体的学术本质。
, 百拇医药
    选准几个重大问题,多学科研究,争取突破,运用中医理论研究现代科学技术,丰富中医学科体系,减少低水平重复,更大范围开展临床研究是在场所有中青年学者达成的共识。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院管理处处长荆志伟表示这一切的前提就在于对经典的重视,他表示学习经典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客观事实角度结合现在的情况慢慢研究才能记住,更要结合临床进行研究。

    西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付长庚对于老师陈可冀的成果进行回顾梳理后,发现历史可以告诉我们未来的路怎么走。他表示,中医药研究成果之所以能够取得,都是立足于传统中医药学、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研究,结合经典,多学科交叉融合。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积累,必须在传承中发扬,在创新中提升,这其中更需要一代一代科研人不停歇的努力。(周蔓仪)
, 百拇医药
    创新才能让中医药飞向新高度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的高尚在于化蛹成蝶、化梦成真。没有创新,便没有发展,没有未来,没有生存。说创新关系事业的命运一点也不为过。屠呦呦老师奉青蒿素给世界的科学实践,恰恰展示了创新的重要性,也给中医药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潜心传承,着力创新。

    众所周知,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其浩如烟海的经典蕴藏着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取之难尽,用之难竭,作为中医人应该沉下心去学习、研究这些宝典,古为今用,获益无限。屠呦呦老师及其团队恰恰是汲取前人的智慧,在对古典的挖掘中获得了灵感和精华,因此中医药工作者必有中医药经典的“保底”,不读五遍经典医书是不行的。

    然而,如果中医人囿于或恪守陈规旧套,牢守田园而不思超常,也只能守株待兔、画饼充饥。屠呦呦老师的科研成果可喜,其探索创新精神更为可贵。她在潜心学习、研究中医药经典的同时,开拓创新,以超常的思维将中医药古典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使中医宝典焕发青春,打造了中医药的新高地。创新,让中医药绽放新的光彩。

    这是一个中医药传承和创新的时代。中医药与生俱来的品格是在实践中追求完善,创新是她的生命力。今天,乘创新大潮之势,坚持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中医药的发展前景必将广阔而美好。(冯凯) (冯凯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