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8.05.18
编号:74894
生有健康,死有质量
http://www.100md.com 2018年5月18日 生命时报 2018.05.18
     生有健康,死有质量

    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教授 胡宜安

    对当代中国人来说,我们的生命进程早已走出求取生存,进入提高生活品质的阶段,而且相当多的人已经步入提升生命质量的更高阶段。“生有健康”与“死有质量”正是生命质量的一体两面,其实质就是优生优死与善生善死。

    生有健康包括身、心、灵三个方面,养身、养心与养灵三者统一才是养生。死有质量则指人到最后阶段无痛苦、不恐惧,宁静、安祥、有尊严地辞别人世。

    然而,当下国人面对生死,有两种态度令人不敢苟同:一是年轻时不知珍惜身体,既表现在不知节制的纵欲伤身,也表现在为追求利益不惜透支身体。“年轻时以健康换财富,年老时以财富换健康”,这种逻辑委实让人叹息。二是人到暮年不接受死亡,既有观念上的回避与忌讳,也有对自己衰老进程的惶恐与焦虑,死亡品质极低。

    究其原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现代生活方式令生死对立。不同于生死传统农业社会,在现代城市社会,死亡被交由专业机构与专门人员去处理,人们越来越远离死亡。二是回避死亡的文化传统导致现代人面对生死时处于无知甚至愚昧状态,从而既不知如何才是健康的生,也不知如何才是有质量的死。三是现代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国人忙碌于追逐物欲,求功利重占有,结果是既害生,又怕死。四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迷信。不可否认,现代生命科学与医学的发展极大地延长了人类的寿命,而且带来人类对战胜死亡的期望。人们坚信科学能够保证生命健康,且以为有健康便可不死,导致死亡来临时惊慌失措。

    理性的生死态度必须是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珍惜生命既要使生命的意义得到充分全面地展现,又要使生命的存续尽量长久。善待生命是尊重并顺应生命的自然规律,保护与保全生命。这既是生有健康的根本目的,也是生有健康的前提。

    理性的生死态度必须是坦然面对死亡。其一,学习死亡。哲学家柏拉图曾说,哲学就是学习死亡。学习死亡,方能解除关于死亡的神秘性,从而坦然面对。其二,敬畏死亡。对待他人的死,要心存敬畏。对待自己的死,要持审慎严肃的态度。其三,学会放弃。孔夫子曾告诫世人:“老之时,诫之在得”。 人到暮年无法接受死亡,究其根源在于执著世俗名利。只有懂得放弃,方能欣然接受死亡。其四,生前预嘱。当自己头脑清醒时,对于生命最后阶段明确“五个愿望”,要或不要哪些医疗服务、使用还是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想让家人和朋友知道什么、希望谁帮助我,明确这些,即可从容、坦然地静待死亡的来临。

    生有健康,生命之花才能尽情绽放,也才能死而无憾。死有质量,在生命最后阶段宁静而自然,如同秋之大地,尽显落叶缤纷之美。这才是我们完整的生命。▲,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