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3259351
如何识别隐性郁证
http://www.100md.com 2018年6月20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896期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所承受的来自社会各方面压力比较多,以“郁”为病机的情志类疾病在临床越来越多见,但却常常被忽视——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所承受的来自社会各方面压力比较多,以“郁”为病机的情志类疾病在临床越来越多见,但却常常被忽视——

    “郁”在中医理论中有两种意思,一是泛指病邪结聚不得发越发散、郁滞不畅的病机,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火土金水“五郁”之论、《丹溪心法·六郁》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论等。二是专指情志不遂、气机郁滞所导致的郁证。

    当代中医似乎只将脏躁、百合病、梅核气等极少数病证视为郁证,致使对大量临床存在的郁证视而不见、漏诊误诊甚多。随着社会生态压力陡增,越来越多的郁证患者求诊于中医。但迄今中医学有关郁证的诊疗技术却显得相形见绌。探讨郁证的形态与辨识,实乃出于中医临床日益增长的需要。笔者认为郁证形态有单纯郁证与病郁同存、因郁致病与因病致郁、显性郁证与隐性郁证、狭义郁证与广义郁证之分。

    单纯郁证与病郁同存

    郁证作为情志类病证,一般属于功能性疾病,通常需要通过各种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然而器质性疾病既可继发于情志病郁证,也可因伴有情志病郁证而加重。因此,从功能性情志病郁证与现代医学器质性疾病的角度来看,存在“单纯郁证”与“病郁同存”两种情况。“单纯郁证”包括且远不仅限于抑郁症、焦虑症类疾病,更多是指处于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状态的功能性疾病,这在中医临床极为多见;“病郁同存”是指器质性疾病与郁证同时存在。

    器质性疾病与郁证同时存在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另一种则有因果关联,即“因郁致病”或“因病致郁”。

    因郁致病与因病致郁

    张景岳在公元1624年所著的《景岳全书·郁证》中就认识到了因郁致病与因病致郁:“凡五气之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8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