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8.07.06
编号:73911
城市设计要多为人着想
http://www.100md.com 2018年7月6日 生命时报 2018.07.06
     城市设计的目的在于方便民众出行,如果有悖这个原则,不但会暗藏风险,还有损城市形象。近日,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教授的一场“与人为敌的人居环境”演讲,直指城市建设中违背便民原则的设计,引发广泛关注。

    城市设计危险不少

    李迪华关注城市设计,源于一个忘年好友的经历。“这位前辈80多岁,每年坚持去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有一年因为城市道路中一个非常小的坎儿,把肩胛骨摔折了。回到北京后,他去医院治疗,大夫说他年事已高,做不了手术,建议保守治疗。这件事让他失去了继续参与西南地区扶贫事业的机会,他非常失望,没过多久就去世了。”从这件事开始,李迪华非常关注城市设计中存在的危害安全和健康的问题。

    “窄”到不能走的人行道。很多城市的人行道宽度仅二三十厘米,勉强能供一个人侧身通过。宽阔的马路保障了机动车辆正常行驶,但行人的安全却无处安放。
, 百拇医药
    步行街、广场害人的地砖。不少步行街、广场地砖的铺装方式,大多采用粗糙石材和非常光滑的反光石材拼接而成,有些还是玻璃平台。一旦遇到下雨下雪天,光滑的路面很容易摔着人。

    设计不科学的石子路。在城市公园、居住小区到处都能见到铺着石子的健身步道。这种路不但容易湿滑,而且不方便轮椅、拐杖等助行设施通过,长期走这样的路还会“神经痛”。

    “坑人”的小水沟。有一次,李迪华在四川省都江堰市中心的人行道上发现了一条设计弯曲的水沟,虽然是为了排水方便,但夜晚行人走路时很容易跌倒。

    阻碍视线的报刊亭。在城市主要道路的人行道上或十字路口有不少报刊亭,可就是这块6平方米的物体严重影响行人的视线和通行,人流密集时存在安全隐患。

    被树“拱”了的路。以北京为例,很多街道旁都种植了浅根系树种,树根容易从透水砖和下面铺装的水泥之间伸进去,使得道路坑坑洼洼。老人、孩子、穿高跟鞋的女士走在这样的路上,很容易摔倒。
, 百拇医药
    绿化植被引发过敏、哮喘。城市追求高绿地率,因此种植一些速生园林植物,比如侧柏、杨树、柳树、法国梧桐等。但这些树种是重要过敏源,容易引发过敏、哮喘等。同时,杨絮和柳絮还是消防安全隐患,全国已发生过多起因为杨絮和柳絮爆燃导致的严重事故。

    路径有坎难通过。李迪华曾数了一家医院住院部的小游园里的小坎儿。这个1000平方米的院子,5~15厘米的坎超过20处,康复中的病人很难通过。

    楼梯没防护。很多楼梯都只在一侧安装护栏,但如果另外一侧不是墙而是地面,就很容易踩空发生危险。

    路灯太亮。“许多城市的路灯不仅过亮、过量,位置设置得也不合理。”李迪华表示,机动车道亮到刺眼,人行道却一片昏暗;居民区照明设施使得附近居民出现睡眠障碍;过度的景观照明还会带来眩光污染和闪频污染,易使司机视觉疲劳。

    要把人的需求做到极致
, http://www.100md.com
    李迪华认为,目前城市景观设计有两个极端:一是追求奢侈,比如各种雕刻、拼接路面,视觉确实好看,但走起来并不安全;另一个是仿自然设计,比如鹅卵石路面。在高度人流活动环境中,把路铺平是基本常识,不应为追求情趣而放弃安全。

    他解释,想要做好城市设计,首先要回归最根本的问题,城市是为人服务的,城市设计要优先考虑行人的安全和利益。其次,良好的步行环境是建设重点。过去城市建设是以小汽车为导向,会优先考虑车辆空间,一味拓宽马路、兴建高架桥,但随着全球生活方式转型,这些思路必须彻底摒弃。整个社会都在倡导绿色出行,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城市会有更多的人放弃开车,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非机动车和步行等方式。再次,城市设计中要格外关注两个群体:老年人和儿童。我国逐渐走向老龄化社会,城市设计者及管理者要把老年人的需求在建设中做到极致。儿童安全意识薄弱,也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安全需求。最后,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使用便捷度,也是衡量城市设计的试金石,细节更需要考虑得周全一些。

    学会对危险说“不”
, 百拇医药
    李迪华每年都会和学生们一起租轮椅、拐杖、婴儿车穿公园、走大街。10年间,他和学生们发现,我们的城市真的到了寸步难行的程度。

    “更令人担忧的是老百姓的维权意识问题。”李迪华坦言,面对城市这样糟糕的设计,一旦受了伤,几乎所有老百姓都认为是自己不小心所致,根本没去想这些本就不合理的设计才是罪魁祸首,缺乏维权意识。“我曾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病房做过一个调查,因外界环境受伤的患者中,青壮年和老年人比例相当,这说明无论体质如何,遇到不合理的设计,都有受伤风险。”

    我们该如何应对风险?李迪华表示,城市每年都在进行维修改建,相关部门及管理者应利用机会,从老百姓反映迫切的安全隐患及容易改造的不合理设计改起,用不了多久,城市设计就会变好。他还呼吁,市民在公共环境中受到伤害,可拨打市民服务热线12345,报告问题并投诉设施或服务的提供者。学会对有危险的城市说“不”,不但能督促政府作为,还能为建设宜居环境贡献力量。▲, 百拇医药(单祺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