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新书评介
编号:13399490
明医之路业精勤 ——读《沂源山区从医记》有感
http://www.100md.com 2019年7月2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114期
     《沂源山区从医记》于2018年8月由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作者李心机以自传体散文形式讲述了自1968年至1978年在山东省沂源县山区医院的工作经历、生活趣事、风俗习惯,并从专业角度介绍了其读书学习、毕业实习的思考感悟,临床工作中对中西医学、内外治法以及中医经典的理解。面对新书,感念万千,而对其治学处事仅有二字:一曰勤,二曰精。

    学无止境唯勤奋

    书中介绍了李心机幼时胁下生疮,病情危重,在其外祖父精心调治下转危为安,由是激发了他学医的信念,以致于在大学报考时义无反顾地填报了中医学院。工作之后,李心机不幸罹患结核病,由医生转为患者,经过专业治疗及半年疗养,对医疗、护理、饮食宜忌、运动锻炼等有了更深刻的体验,更感受到疾病治疗的全面性、整体性,以及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医护态度对病患的影响,佐证了“医乃仁术”之说,更坚定了李心机善待患者、服务山区的品德与意志。

    医学乃至精至微之术,既有大量的经验知识需要学习,又有众多的医疗技术和临床技巧需要掌握,为此需要身心健康又心思周密之人,进行长年累月的积累,加之临床老师的亲自指导,反复训练才可能学有所成。
, 百拇医药
    医学知识的学习、临床技能的掌握,并非一蹴而就,是需要日积月累、处处留心的。书中介绍的蓖麻子仁捣膏外敷足心治疗产妇胞衣不下、桔梗开提肺气治疗癃闭少尿、针刺绝骨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等单方验法,皆源于作者自学积累,或老师讲课中提及的临证经验,或实习带教老师传授的治病技巧,在缺医少药的山区农村得以应用并获得极好效果。此正体现了“留心处处皆学问”的古训。作者由此想到读大学时老师经常说的:教材学习与学生考试可以有重点,但患者得病则没有重点。比如在一个教材上被列为非重点的疾病,发病概率可能是万分之一,但到了患者身上则是百分之百。因此在平常学习中,不可只求重点而忽视其他,临床见习或实习时更应当广泛涉猎,增加见识。如此,唯有平心静气、勤奋用功者,方能渐修渐深,逐渐丰富,日趋完善。李心机在书中介绍的大学期间“笨鸟先飞”的学习经验,读研期间与同门一起背诵《伤寒论》,以及逐字逐句抄写《伤寒论语释》,即是明证。

    医乃仁术唯有精

    唐代孙思邈《大医精诚》言:“医学乃至精至微之术,不可求之于至粗至浅之人。”唯有宅心仁厚、用心精到之人,“博及医源、精勤不倦”,持之以恒,专心数年,方能有所收获。李心机对《伤寒论》的研究,如对麻黄汤煎煮方法中“去上沫”,历代医家皆认为“沫能令人烦”所指并不确切,他认为应当是:沫之性味苦涩,令人恶心,难以下咽,如同煮肉锅中去上沫等。
, 百拇医药
    书中记载了李心机对《伤寒论》从初步认识到深入了解,再到精研细究的学习过程,尤其强调了其导师李克绍教授强调“读于无字处”的治学理念,以及先读白文、读有字处,渐渐体会感悟,渐至深入研究,读于无字处,补充所缺的治法与方药,渐次深入研究,提出个人学术见解的治学理念与研究方法,由此造就了在教学、临床中发现问题,进而查找问题,反复阅读,前后对比,解惑释难的治学精神,并撰著了《伤寒论疑难解读》,创造性地提出了“让张仲景自己为自己作注释”“让《伤寒论》自己诠解自己”。进而由点带面,全文通释《伤寒论》,撰著《伤寒论通释》以及简明实用的《伤寒论图表解》等学术专著,完成了《伤寒论》学习、理解、应用的一系列学术著作。

    善于发现问题、刨根问底是每个学者必备的治学精神。《沂源山区从医记》中,对沂源山区的风俗习惯的记叙与解释即体现了这种专注治学精神。如“乔奇”“果子”“麻样”“澡洗”等沂源县极有特色的方言俗语,在不同场合、不同语境下,内涵不尽相同。

    另外,在写作过程中关于沂源县城与乡镇名称的变化、人物的经历,李心机也反复让我找人求证,以防有误。由此反映了李心机在青年时代即养成的宁涩勿滑、深钻精研的严谨治学态度。这也是非常值得后学者认真借鉴的方法与精神。

    《沂源山区从医记》中所载、所感、所悟,不仅是一位古稀老者学习、工作、交往的人生阅历,亦是一位中医前辈的学医、悟道、践行的经验总结,更是中医后学者学习与实践的指路明灯。认真读过,再三回味,汲取营养,丰富自我。我辈自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承发扬,再创辉煌。(张庆祥), 百拇医药(张庆祥 山东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