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9.08.16
编号:79829
超声波,蝙蝠的馈赠
http://www.100md.com 2019年8月16日 生命时报 2019.08.16
     在医学领域,超声波享有“医生的第二只听筒”的美誉。但人类对超声现象的认识,最初源于对自然界动物的观察。很早以前,人们就注意到不少动物,例如蝙蝠、海豚、鲸以及一些鼠类,能够运用某种神秘力量进行定位和彼此间的信息交流。最终揭开这个谜团的是18世纪意大利博物学家、生理学家拉扎罗·斯帕拉捷。他首次提出并验证了超声波的存在,引发他思考的就是蝙蝠的夜间飞行现象。

    1793年夏日,斯帕拉捷与往常一样在晚餐后出门散步,他注意到在漆黑的夜晚,街道上飞行的蝙蝠能轻盈敏捷地飞翔,从来不会撞上墙壁或树木。这个现象引起了他的好奇:蝙蝠凭借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是它们有一双比人类敏锐的眼睛吗?实验中,他蒙上蝙蝠的眼睛,它们依然能自由自在地盘旋在黑暗中。接下来,他尝试堵住蝙蝠的鼻子、用油漆覆盖它们的翅膀,蝙蝠们仍旧轻盈如常的表现简直是对科学家种种努力的嘲笑。

    最后,斯帕拉捷堵住了蝙蝠的耳朵,再把他们放飞夜空。这次,蝙蝠像无头苍蝇一样在空中东碰西撞,并很快就跌落在地。斯帕拉捷顿时意识到,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食物,原来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和确认目标的。
, 百拇医药
    他的实验揭开了蝙蝠飞行的秘密,后来的研究者在他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发现:蝙蝠的喉咙能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这种声音沿着直线传播,一碰到物体就像光照到镜子上那样反射回来,蝙蝠再用耳朵接收到这种超声波,就能迅速做出判断而改变飞行路线或定位猎物。蝙蝠发出的超声波的频率下限超过人的听觉上限20000赫兹,因此人类无法听到。斯帕拉捷为超声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超声波技术很快就得到应用,但却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研究出一种水下发射的超声波,当时称为“声纳”,用来探测敌方水下潜艇的位置及深度。

    超声波在医学上的应用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奥地利处于被德国吞并的水深火热之中,战争进行得异常激烈。在社会极其渴求医疗救护的环境下,1942年,奥地利的卡尔·西奥多·杜西克博士借鉴工业超声探伤原理,运用A型超声扫描患者脑部结构,以诊断颅脑疾病,为超声波正式进入医学领域拉开了序幕,他可谓医学超声诊断技术的鼻祖。此后,超声检查逐渐成为诊断学领域中非侵入性检查的主要方法之一。
, 百拇医药
    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英国医生唐纳德首次发现,用超声波脉冲可冲破孕妇腹壁,用来探测腹中胎儿的情况,并在1958年公布了世界上第一幅胎儿超声图像。时至今日,医生仍然需要借助超声波观察母亲腹中胎儿的位置、生长发育和活动情况。当时可谓超声波诊断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医学超声诊断技术经历着巨变:从静态图像,到动态图像,再到快速成像;从黑白图像到彩色图像;从二维图像到三维图像。

    至今,超声诊断大体上可分为A、B、M、D四种类型。最早应用于临床诊断的是A型超声诊断仪,根据探头定点发射获得的回波,可测得人体脏器的厚度、病灶在人体组织中的深度以及大小特征,而医学界随后发现A型回波对某些病变反映的特异性不够突出,又缺乏解剖学特性,实时B型断层显像技术随之应运而生。B型超声诊断仪通过黑白影像显示人体组织或脏器的二维超声断层图,对于运动脏器,还可实现实时动态显示,并根据正常组织结构内出现不正常的回声来诊断疾病,极大地扩大了超声波的临床应用范围。1954年,对于人体中的运动脏器如心脏、胎儿胎心、动脉血管等功能检查时具有优势的M型超声诊断仪被首次运用于医学。D型超声成像诊断仪则更晚些面世,其应用多普勒效应原理,在血管疾病、心脏及妇产科的临床检查治疗上提供了极大价值。

    如今,超声波开始超越诊断范畴,进入治疗领域,如超声药物透入疗法、超声雾化吸入疗法、超声减肥、超声碎石、超声美容、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癌症以及用于脑手术、肝脏手术的超声手术刀等。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医学的进步和超声技术的发展,更加新型的医用超声设备将不断涌现,人类将迎来医学超声技术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 http://www.100md.com(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李其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