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3468614
中医体质学服务健康中国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学科发展历程
http://www.100md.com 2019年9月2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146期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与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黄帝内经》时期已经出现关于体质的论述,但是两千多年来未能形成专门的学术体系。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医大师王琦教授等明确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并于1982年出版了第一部专著《中医体质学说》,奠定了现代中医体质研究的理论基础。

    中医体质研究至今已走过四十多年的历程。这期间,中医体质学经历了学说的提出、学派的形成、学科的建立3个标志性发展阶段,在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组织建设、转化应用、学术影响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生了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中医体质学受到广泛认可,相关研究成果及成就被载入《健康首都·辉煌60年100件大事》《中国医学通史》《中国中医药学科史》《百年中医史》《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争鸣与创新》等著作中。中医体质学研究被写入15种全国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是中基教材8版以来唯一增加的内容,在全国39所中医药高等院校应用,是对中医理论创新的重要贡献。

    在长达41年的时间里,王琦创立的中医体质新学科有三大发现,即:中国人的九种体质类型,特定体质类型与疾病的相关性,体质可调。这些发现用于指导临床并且纳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惠及亿万民众,为健康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理论创新

    构建中医体质理论体系,创立中医体质学新学科

    王琦对中国人群体质个体差异现象进行了定义性的表述,形成体质、体质学、9种体质等基本概念,并提出“体质可分”“体病相关”“体质可调”三个基本命题,“生命过程论”“形神构成论”“环境制约论”“禀赋遗传论”四个基本原理,以及体质形成、体质分类、体质演变、体质的发病四个基本规律,从而构建了中医体质学的理论体系。

    1978年,王琦、盛增秀明确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并于1982年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中医体质学专著《中医体质学说》,奠定了中医体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标志着这一学说的正式确立,并受到中医学术界广泛关注与肯定。2011年中医体质学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流派研究课题组列为当代中医学派之一,王琦是学派代表人,“王琦名老中医体质学术流派研究”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012年中医体质学被列为中医学二级学科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王琦主编的《中医体质学》被列为中医高等院校创新教材,进入高等中医药院校应用。

    基于中医体质学“三级预防”思想构建未病学理论体系

    基于中医体质学“三级预防”思想,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变,构建了中医未病学理论体系。从中医未病学的概念范畴、历史源流、理论基础、方法学体系、基本原则、中医体质治未病在健康管理、慢性病防控中的应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14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