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探讨
编号:10308862
医务人员工作中感染的防护对策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0月3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38期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大量应用、各种侵入性检查和治疗操作的增多,以及疾病谱的变化,使医院感染问题变得日趋复杂。因此,医务人员,特别是在医院工作者,更是处于传染病等感染性疾病的威胁中。

    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通过血液传播的常见病原体有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非甲非乙非丙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该传播途径是含病毒的物质进入了血液或组织,或直接与破损黏膜、皮肤接触。

    食入传播:通过食入传播的常见病原体有甲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

    毒、沙门菌、志贺菌、轮状病毒及其他肠道病毒等。该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被感染者在食入病毒或病菌后发病。

    接触传播:通过接触传播的常见病原体有流行性角结膜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A组链球菌等。该传播途径是病毒或病菌直接接触黏膜或创面。
, 百拇医药
    吸入传播:通过吸入传播的常见病原体有呼吸道合胞病毒、细小病毒、流感病毒、结核分支杆菌、脑膜炎奈瑟球菌等。该传播途径是呼吸时,吸入散布在空气中含病毒或病菌的微粒。

    被感染的危险因素

    皮肤黏膜暴露:由于在工作中要面对各种不同的患者,医务人员接触各种病原体的概率远比普通人群高;医务人员的皮肤黏膜暴露于患者的血液或体液中,存在着医务人员与患者双向传播的危险。以艾滋病病毒感染举例。国外有研究表明,在重点监测医院中,住院患者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发生率为1.3%~1.5%;与患者相比,医务人员虽然一次暴露感染的可能性很小,然而由于职业原因,其暴露次数累计起来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却远大于患者,因此医务人员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最好以累计危险来表达。国外有研究者利用一个可能的模型估计,—个外科医生在30年内,累计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为0.54%。丹麦对全国范围内的9375名医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普通外科、神经外科、妇产科和整形外科具有最高的暴露危险,其次是麻醉科和耳鼻喉科,最后是病理科、放射科和儿科。另外,英国伦敦的一所医院报告,全年共有236名医务人员暴露于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其中就有16名医务人员至少暴露于1种血源病毒。
, http://www.100md.com
    针、刀刺伤与割伤:是一类到达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因此,被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会将病原体接种到受伤者体内。现已证实,有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其中一旦经针刺接种即可发生感染的有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医护人员由于经常与注射器等锐利器械接触,因而容易发生针刺伤。国内有研究者报道,在一所医院一年的手术病例中,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就占12.7%,而在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不慎被用过的刀片割伤7名、针刺伤2名。在美国,大约有440万名医务人员,其每年平均发生针刺和其他锐利器械损伤事件约80万人次,其中约1.6万人次感染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医务人员在各类医疗操作中,最易发生皮肤黏膜损伤的是抽血及缝合。

    手污染: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中,许多工作都是由手完成的,因此医务人员手上各种细菌的数量往往比其他人群多,手的微生物污染相当严重。医院工作人员手上革兰阴性杆菌携带率约20%~30%;而在烧伤病房或监护病房工作的人员,手上革兰阴性杆菌携带率可高达80%或更多;在普通医院,25%的护士手上能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国内研究者检测了400名医务人员,其在接触患者污物后未洗手时的手带菌率为100%。在427份带菌标本中,细菌的构成比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表皮葡萄球菌、八叠球菌、大肠埃希菌、枯草杆菌、变形杆菌、四联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国内还有研究者对供应室回收人员的手上细菌进行了检测。其结果为:戴手套操作者,手细菌检测不合格率达100%,表明手套上微生物存留严重;脱手套后未洗手者,手细菌检测不合格率为26.7%;脱手套后用机械清洁法洗手后,手细菌检测菌数则明显减少,全部合格。因此,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手是医务人员工作中被感染的重要传播媒介,洗手则是阻断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
, http://www.100md.com
    空气污染:国内外调查表明,空气是病原体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在医院,空气中的病原体来源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伤口脓液、排泄物、皮肤屑等,干燥后形成菌尘,通过讲话、咳嗽、喷嚏、清扫整理病房、人员走动、物品传递、空气流动等扬起而污染空气。一些医疗器械如呼吸机、雾化器、吸引器等在操作过程中也会把病原体播散到空气中。污染的空气可直接引起呼吸道感染、传播呼吸道疾病、造成手术切口感染、导致输液污染以及通过被污染医疗器械间接感染人体。医务人员长期处于这种污染的空气中,也有被感染的危险。

    相关因素:医院感染管理监督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未能有效地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和防护工作;医务人员对工作中的感染认识不足、防护意识薄弱、无菌观念淡薄、不正确进行技术操作;医务人员处于易感期。感染防护对策

    确立保护政策:完善医疗机构感染管理监督机制、确立相应的保护政策,使医务人员感染预防措施得以落实。

    宣传教育:医疗机构必须对各级管理和医务、工勤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常规培训;医疗机构必须对新上岗的人员、进修生、实习生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岗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学时;医务人员应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课程和学术交流活动,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年不少于15学时,其他管理与医务人员每年不少于6学时。宣传教育既要使医务人员掌握工作中预防感染的知识,充分了解职业感染的危害性,增强防护意识,加强无菌观念,认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的重要意义;又要消除医务人员的恐惧心理,使之理智、正确地对待工作中感染。宣传方式可通过录像、讲座、专栏、知识测验、印刷资料、讨论、计算机教学等进行。
, 百拇医药
    健康评估:其包括新职工上岗前体检和在职职工定期体检。体检的内容包括询问病史和检查。询问病史包括最近是否得过传染病?处于某种传染病接触中如何减少危险因素?对水痘、结核等传染病的易感性?是否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化疗药物的治疗?回顾个人既往史,尤其是免疫接种史及在以前医疗机构工作的状况。免疫接种史包括乙肝、麻疹、腮腺炎、风疹、水痘、结核等。检查包括进行全血细胞计数检查、血清学检查、泌尿系统检查,照胸部X线片,做结核菌素试验等。

    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是针对所有的患者,在未诊断之前采用的普遍预防措施,以降低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病原体传播的危险性。标准预防适于医务人员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完整的皮肤、黏膜时应用。其主要内容有:

    一、洗手与手消毒。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规定的洗手指征为:接触患者前后,特别是在接触有破损的皮肤、黏膜以及进行侵入性操作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脱手套后。其洗手方法为,用清洁剂认真揉搓掌心、指缝、手背、手指关节、指腹、指尖、拇指、腕部,时间不少于10~15秒,流动水冲洗净。手消毒指征为,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接触特殊感染病原体后。手消毒方法为,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双手,或用消毒剂浸泡双手2分钟。常用手消毒剂为,氯己定-醇速效消毒剂、碘伏溶液、75%酒精溶液、乙醇-苯扎溴铵洗手剂。正确的洗手技术对消除手上的暂住菌具有重要意义,每日洗手频度应保持在医师多于30次,护士多于35次。正常的洗手类型为指端指间手心手背型,可保证双手各部位皮肤表面干净,从而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在污染不严重时,一般用肥皂、清水冲洗;在严重污染时,应该用消毒剂洗手。洗手和手消毒后使用的擦手用具要防止再污染。
, http://www.100md.com
    二、手套:当预料要接触血液或其他体液,以及使用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物品时,医务人员应戴手套。手套使用前后、接触无污染物品前以及下一个患者之前,应立即脱去。

    三、帽子、口罩及防护眼镜:可防止感染性体液,溅到医务人员的头部、眼睛、口腔及黏膜。戴口罩还可以阻断带病原体的大颗粒气溶胶和小颗粒气溶胶传播。

    四、长工作服:在有可能产生患者血液或体液喷溅,或引起操作者衣服污染的工作中,医务人员应穿长袖、长褂工作服。

    五、针筒、针头和锐器:用过的针头不要再套针帽,用过的针头、刀片或其他尖锐器械应立即放入有标签的耐刺容器内,针头不要用手弄弯或折断。如果患者的血液具有传染性,最好是用一次性注射器;如为重复使用的注射器,要放在防水耐刺的容器中收回,送消毒灭菌处理。使用带防御装置的注射器和翼状针可减少针刺伤发生。同时,应正确掌握尖锐器械和仪器的操作。
, 百拇医药
    针对预防

    针对预防,是针对已明确诊断的、能够播散病原体的患者,医务人员对于这些病原体需要有除标准以外的预防措施。

    一、免疫计划:根据某种感染的危险程度和发生感染的频率进行预防接种,使用疫苗应尽量在医务人员进入高危区工作之前进行。可能与风疹患者或孕妇直接接触者,应采用预防风疹感染措施;凡与血液有接触的工种职工都应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在可能发生流感流行前1年的秋季,应为全医院职工接种流感疫苗;免疫学和血清检查证明为麻疹易感者,应接种麻疹疫苗。

    二、空气传播预防:既要应用空气处理和通风防止空气传播病原体,也要应用合适的呼吸道防护器具如口罩。需要空气预防的常见疾病有结核、麻疹、水痘等。空气消毒处理可选用紫外线灯、臭氧,或用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熏蒸与喷雾。

    三、飞沫传播预防:飞沫传播是指含有病原体的呼吸道分泌物大颗粒飞沫接触眼睛、鼻腔、口腔黏膜等。这些飞沫是由咳嗽、打喷嚏或谈话传播的。这种途径的传播需要与患者密切接触,因为这种飞沫不停留在空气中,故不需要特殊的空气处理,除了标准预防外,在与患者接触时应戴口罩。需要飞沫传播预防的常见疾病有链球菌性咽炎、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有些种类的脑膜炎、流感、白喉和百日咳等。
, 百拇医药
    四、接触预防:用来减少病原体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危险性,主要指皮肤黏膜暴露,即皮肤黏膜针刺、刀伤。在皮肤黏膜暴露于污染血后的应急处理中,伤者首先要保持镇静;迅速、敏捷地按常规脱手套;健侧手要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血液排出,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同时用流动的净水冲洗;碘酒酒精消毒受伤部位;对溅、喷污染或浸泡所致污染,应迅速、敏捷地按常规脱去帽子、口罩、手术衣,同时用流动水冲洗污染部位。

    五、皮肤黏膜暴露后的药物预防:受甲型肝炎病毒污染者应注射免疫球蛋白每公斤体重0.02m1;受乙型肝炎病毒污染者应于24小时以内及1个月后各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支,6个月中,分别皮下注射乙肝疫苗30微克、20微克、20微克共3次,同时每月查肝功能和“两对半”,如果出现乙肝病毒感染,及早采用抗病毒治疗,如丙型肝炎,追踪抗HCV,必要时干扰素治疗;医务人员与脑膜炎奈瑟球菌感染或百日咳病菌感染者直接接触后,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受艾滋病病毒污染者,除需要随访血清艾滋病病毒感染转化至少半年以上外,还需要尽早服用齐多夫定等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关于齐多夫定的防治效果,国外学者曾进行过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在皮肤黏膜暴露后服用齐多夫定可显著地降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性。但国外也有研究者的结果相反,他们对4l例在创伤性医疗操作中皮肤黏膜暴露后发生感染的医务人员进行随访发现,其中有4人在暴露后1~2天开始服用齐多夫定作预防性治疗,但最终都在暴露后6周出现急性逆转录病毒综合征,且在6个月内检出血清抗艾滋病病毒阳性,提示用此种方法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效果并不可靠。目前,齐多夫定在对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毒的预防中,人们仅认为其对乙肝病毒确实有效,因此其他两种病毒的预防用药品种有待作进一步研究。, 百拇医药(张小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