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文摘专辑
编号:10374312
传染性疾病(2004.04.12)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1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27期
     “清肝灵”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有良效

    据悉,江苏省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汤伟医师等自1998年以来,在临床中运用自拟“清肝灵”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68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江苏中医》2004年第25卷第1期中对此作了有关报道,并附有病例1则。

    对所选的68例该病患者采用自拟“清肝灵”进行治疗。其基本方由茵陈、田基黄、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赤芍、白芍、丹参、茯苓、薏苡仁、竹茹、车前子、车前草、制大黄、山楂、神曲、生甘草所组成。每日1剂,分2次服。在治疗中随症加减:黄疸过深者,茵陈用至60g;便溏者去制大黄,加炒白术、炒扁豆;大便干结者,制大黄改为生大黄,加枳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超过50%者,赤芍减量,加用白茅根、三七;PT延长超过30%或Tbil≥200μmol/l者,加用强力宁;血清白蛋白降低者,适当补充白蛋白;PT明显延长者,适当给予新鲜血浆输注。在治疗过程中,每周检查肝功能1次,如肝功能改善或无明显改变,继续服用;如肝功能连续2周无改善甚至恶化,停服“清肝灵”。经治疗后,综合疗效如下:肝胆湿热型组:显效34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湿困脾胃型组: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2例;热毒炽盛型组:显效4例,有效2例(其中1例为中断中药治疗),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9.7%。血清学指标变化:病例中共有乙型肝炎51例,其中急性8例,慢性43例,部分患者出现了乙型肝炎血清学指标的改变。
, 百拇医药
    病毒性肝炎是一组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属中医学“温病”、“疫病”范畴。中医学认为,该病是由疫毒湿浊之邪侵犯机体,内伏于血,乃至湿热蕴结,影响肝胆功能所致。黄疸多因湿热蕴蒸肝胆而成,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肌肤,下流膀胱,故见身黄、尿黄等症。历代名医均认为治疗黄疸型肝炎应以“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为基本原则。据此,汤伟医师等在学习、借鉴前人治疗经验的基础上自拟了“清肝灵”用于急性或慢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其方中诸药合力,直达病脏发挥疗效。以上所作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亦证明,“清肝灵”对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确有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肝硬化有优势

    河南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的苏同宝医师近年来采用益气活血、软坚散结的中药,配合西药常规治疗肝炎肝硬化58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56例对照观察,疗效明显。《浙江中医杂志》2003年第38卷第10期中对此作了报道。
, 百拇医药
    苏同宝医师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限水、限盐、休息,用肝太乐0.2g,维生素C0.3g,维生素B120mg,多酶片3片,安体舒通片40~80mg,均每日3次口服。维生素K1注射液加入液体中静滴,支链氨基酸液250ml,每日1次静滴。若尿量仍少,临时静注速尿20~40mg;若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酌情静滴入血白蛋白等;腹水消退后逐渐停用利尿剂。治疗组并用中药治疗,采用自拟方,其方由黄芪、丹参、赤芍、茵陈、党参、炒白术、茯苓、鳖甲、刘寄奴、土鳖虫、大黄所组成。在治疗中随症加减:腹胀甚加大腹皮、泽泻,胁痛甚加郁金、延胡索,恶心甚加半夏、竹茹,大便溏薄加苍术、厚朴,发热加白花蛇舌草、败酱草。上方每日1剂水煎,餐后15分钟温服。经治疗后,治疗组58例中,痊愈32例,好转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9.7%;对照组56例中,痊愈15例,好转23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67.9%。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肝功能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肝炎肝硬化属祖国医学“积聚”、“鼓胀”范畴,病变复杂,缠绵难愈,是由湿热疫毒内侵,邪伏血分致正气亏损,气血凝滞所致。据此,苏同宝医师认为,正虚血瘀是该病的病机关键,治疗宜益气健脾以治本,活血通络以治标。以上其所用自拟方中诸药伍用,益气与破积兼顾,活血与软坚互补。因标本兼治再结合西药的常规治疗,故取得满意的疗效。
, http://www.100md.com
    用中医整体观指导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属中医“胁痛”、“黄疸”、“虚劳”范畴。《中医杂志》2004年第2期报道了海南省三亚市中医医院吴沛田医生以中医整体观指导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体会:(1)从心治,活血化瘀,养阴通络。吴沛田医生指出:临床研究表明:乙肝患者常见瘀血阴亏之证。以活血化瘀、养阴通络法组成的方药能够改善肝脏微循环,促进炎症病灶消退,调整凝血及抗凝血系统,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改善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常在辨证基础上加赤芍、当归、丹参、白芍、女贞子、何首乌、三棱、莪术、穿山甲、路路通、丝瓜络等。(2)从肺治,益气补肺,宣发肃降。肺主气,气为血帅,气通则肝能主疏泄。肺与大肠相表里,肝与大肠相通,肝病易疏大肠。肺主皮毛,肺气宣降正常,有助于肝之疏泄,排湿解毒。从肺治是指对于乙肝的治疗,宣降肺气能增强水湿邪毒的排出,助脾化湿,调畅肝气,增强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抵御外邪入侵,从而减轻肝脏负担。选用方药常加入杏仁、紫苏叶、桔梗、蝉蜕、桑皮、柴胡等。(3)从脾治,健脾益胃,升清降浊。肝之气血求助于脾,脾之运化又赖肝气条达疏泄,脾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湿,脾虚则湿毒浊邪不易外泄。乙肝以脾虚为本,与现代医学认为是因免疫功能低下、乙肝病毒清除不全,使肝脏发生免疫损伤所致的理论相吻合。故治乙肝当先实脾。党参、黄芪、白术、山药、茯苓等健脾益气中药有明显增强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提高T细胞免疫水平的作用。因此,治乙肝常配芳香化浊、调气运脾、燥湿解毒、温阳散寒、滋养脾阴等法。(4)从肝治,疏肝理气,畅达三焦。肝藏血,性喜条达恶抑郁,湿热疫毒内侵,极易阻遏气机,致疏泄功能异常。气郁日久,会由气及血,络脉瘀阻。肝郁是慢性乙肝的病理基础,治乙肝斡旋气机,务使通畅,当循治肝宜柔不易伐,不可过用香燥,只有健脾防壅滞,清热不过寒,祛瘀忌过峻,利湿免伤阴,养阴勿助湿,才能使肝气通畅,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三焦畅达,邪去正安。(5)从肾治,助肾化气,滋阴涵阳。从肾治,主要是调阴补阳,恢复机体阴平阳秘之阴阳动态平衡。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益肾法能增强机体免疫反应,并通过这一反应来清除体内病毒,扩张肝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促进肝细胞再生,抗肝纤维化。如对HBsAg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有桑寄生、何首乌、桑椹;作用于核酸cAMP而改善免疫功能并能增强单核细胞吞噬系统的吞噬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的药物有:生地黄、何首乌、枸杞子、女贞子、黄精等;促成抗体形成的药有:肉桂、仙茅、菟丝子、锁阳等,临床可辨证选用。
, http://www.100md.com
    宣肺利水法治疗肝性胸水效佳

    肝性胸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由于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和门静脉高压及上腔静脉受阻后漏出于胸腔所致。目前治疗手段局限于胸腔抽水、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但疗效欠佳。江苏省镇江市中医院的吴德峰医师等于《江苏中医药》2004年第25卷第1期中对其师张圣德8年来治疗肝硬化腹水合胸腔积液(肝性胸水)38例的经验作了有关报道,并附有典型病例1则,其具体内容如下:

    对38例该病患者采用宣肺利水法进行治疗,其方药由麻黄、桔梗、生紫菀、桑白皮、甜葶苈子、大枣、大腹皮、陈败瓢、马鞭草、车前子所组成。气虚明显者加太子参、生黄芪;脾虚便溏者加炒山药、炒白术;肝癌患者加蜀羊泉、半枝莲、蛇舌草、石见穿、生薏米;苔少质红加炙鳖甲、猪苓、滑石粉;黄疸明显加炮山甲、地鳖虫、田基黄。每日1剂,水煎2次,煎取250ml,分2次口服。1个月为1疗程。伴有重度胸腔积液者,合用双氢克尿噻25mg、氨苯喋啶100mg、氯化钾0.5g,每日3次口服,并加输人血白蛋白10g,每周1次。经治疗后,38例患者中显效31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37%。
, http://www.100md.com
    中医认为,肺属上焦,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与主运化水液之中焦脾和蒸化水液、分清泌浊之下焦肾,三位一体,协调完成体内水液吸收、运行和排泄过程。张圣德先生认为,肝性胸水当从中医悬饮、支饮、积饮论治。肝病日久,气病及血,累及肺脾肾三脏,三焦气化功能失调,水液不运,停积为饮。胸水停积于肺,则肺失宣肃;据此,宣肺利水法正中病机。以上方药组成共奏宣发肺气、活血利水之功,直达水饮之病所。然张圣德先生同时指出,运用宣肺利水法,必须建立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即针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所致之气血阴阳偏盛偏衰,随证加减才可取效。

    退高黄汤可明显改善肝功能

    瘀胆型肝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黄疸往往持续时间较长,治疗效果不理想。《湖北中医杂志》2004年第1期报道了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李民、王陆军等医生临床应用退高黄汤治疗瘀胆型肝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他们共收治了70例急、慢性瘀胆型肝炎患者,其中男48例,女22例,年龄18~61岁。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研讨会(西安)拟定的标准。观察对象排除肝外阻塞性黄疸、感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并符合中医血瘀热蕴证表现者(常见症状有口渴欲饮、便结、胁肋隐痛,舌质青紫等)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甲型病毒性瘀胆型肝炎2例,戊型病毒性瘀胆型肝炎13例,乙型病毒性慢性瘀胆型肝炎25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甲型病毒性瘀胆型肝炎2例,戊型病毒性瘀胆型肝炎9例,乙型病毒性慢性瘀胆型肝炎19例。治疗方法:两组均常规使用维生素、能量合剂等。治疗组予退高黄汤(赤芍、水牛角、丹皮、当归、三棱、桃仁、红花、黄芪、栝楼等)治疗,每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予茵栀黄注射液,30ml/天,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疗程6周。
, 百拇医药
    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缓解,肝功能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肝功能改善,STB下降幅度≥50%;无效:未达到上述有效标准者。

    结果显示:治疗6周后,治疗组40例中,显效15例,有效1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30例中,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5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李民、王陆军指出:临床观察结果表明,退高黄汤治疗组在改善肝功能、退黄速度和退黄效果方面,明显优于茵栀黄注射液对照组,治疗急性瘀胆型肝炎总有效率为93.4%;治疗慢性瘀胆型肝炎总有效率为72%,显示退高黄汤治疗急性瘀胆型肝炎疗效优于慢性瘀胆型肝炎。观察结果还表明,退高黄汤具有良好的改善皮肤瘙痒、便结、胁肋隐痛等临床症状的作用,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显著。退高黄汤方中重用赤芍。赤芍性苦微寒,善清血分实热。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赤芍具有改善微循环、恢复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和血液供应,加速胆红素排泄等作用。水牛角、丹皮、三棱、桃仁、红花、当归活血散瘀,行气解毒,具有改善酶的活性,减轻炎症,疏通胆道等作用,能促进黄疸的消退。黄芪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促进NK细胞的功能,以及诱导产生干扰素和加强肝细胞再生、修复能力的作用。方中少佐黄芪,暗合仲景“见肝之病,知病传脾,当先实脾”之旨,以益气健脾,阻断传变,且能佐制大量凉血药物的苦寒之性,助其散瘀之能;与当归相伍,可防行气破血之品戕伤气血,故临床取得满意效果。
, 百拇医药
    垂盆草冲剂可快速改善乙肝症状

    浙江省绍兴华宇医院的徐立群医师等于《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年第14卷第1期中报道了该院自2000年12月~2001年8月采用垂盆草冲剂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40例所取得的良好疗效。

    该院选择了8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维生素、肌苷、门冬氨酸甲镁及葡萄糖液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垂盆草冲剂,1次10g冲服,1天3次,15天为1个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经4个疗程的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5%,两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组症状改善及降酶起效时间较对照组快,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但退黄作用无差异。两组均有3例HBeAg阴转,转阴率无显著差异。副反应:两组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各1例,不影响继续服药,未见其他严重毒副作用,对血、尿常规及肾功能无影响。

    垂盆草为景天科植物,药用全草,其主要成分为垂盆草甙,水溶性。经动物实验证明,具有明显降低丙氨酸转氨酶(ALT)及解酶作用,降酶作用迅速而持久。以上的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垂盆草冲剂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改善症状及降酶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并未发现毒副作用,故徐立群医师等认为,该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 http://www.100md.com(中国中医研究院信息所)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中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