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19期
编号:10391187
原发性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1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9期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19-2834-01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36岁,1992年1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肢疼痛并见条索状物,抗生素治疗无效,随后四肢均有此症状。检查: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出血点,无肝掌、蜘蛛痣,心肺检查无异常;T36.5℃,P75次/min,BP110/70mmHg,血液流变学检查多项(包括:血栓形成系数,血液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浆粘度等)指标增高,PT、APTT凝固时间缩短,蛋白C严重减低(仅为正常人的1/3),蛋白S、抗凝血酶Ⅲ等正常,诊断为原发性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给予全身抗凝并结合中医治疗,症状好转后出院,出院后按医嘱口服小剂量抗凝剂,但症状反复,尤其是寒冷季节更为明显,每隔一、两年都住院诊治。1998年冬季当再次住院时,连续使用脉络宁注射液静脉滴注两疗程后,症状消失,出院;2000年冬季又进行了一个疗程的加强性治疗,随访至今,无特殊变化。

    2 讨论

    原发性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是指反复地在身体各处,此起彼复地发作的浅静脉炎,主要侵袭浅表静脉,具有血栓形成,静脉壁炎症的组织学形态。本病属于祖国医学“脉痹”、“月扁病”范畴,一般认为由于湿热蕴结,瘀血阻络所致。此病病因迄今为止尚未阐明,但从本病例分析可以看出可能是由于蛋白C的严重减低使血管系统的凝血为高凝状态,致使血栓形成;而蛋白C是一种基浆糖蛋白,已确定其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它的缺陷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本病例经检查无家族遗传史,所以考虑为染色体变异而造成。对于本病的治疗目前尚未见有特效治疗的报道,一般都采用清热利湿、活血通络的中药、口服抗凝剂或全身抗凝治疗,我们也采用了其中的一些治疗方法,但效果都不理想。至于脉络宁注射液的治疗效果,我们将继续作随访报道。

    作者单位:350025福州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检验科

    (编辑小 川), 百拇医药(吴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