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19期
编号:10391129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小腿、踝及足部软组织缺损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9期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小腿中下段、足跟、足背、踝部软组织缺损。方法 对于受区皮肤条件较差、炎性或瘢痕明显的病人,采用蒂部带皮桥的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对于受区皮肤条件较好的病例,蒂部仅保留筋膜蒂的形式切取。结果 13例皮瓣除1例远端边缘1.0cm坏死外,余全部成活,效果满意。结论 该类皮瓣血供可靠,创伤小,操作简单,易掌握。

    关键词 腓肠神经 皮瓣 软组织缺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19-2792-02

    足踝与小腿下段是常见的损伤部位,且局部软组织少,一旦挫伤严重将导致皮肤缺损坏死,肌腱、骨外露,局部可供转移皮肤少,修复困难。我们自1999年8月~2003年10月,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及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13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15~52岁,平均32岁。缺损部位:足背皮肤缺损伴深部组织裸露3例,其中缺损面积超过足背中部达足前部1/3者1例,踝部软组织缺损5例,足踝部联合缺损2例,小腿中下部软组织缺损3例。缺损面积7cm×4cm~15cm×11cm。急性损伤创面6例,慢性溃疡创面5例,慢性肉芽创面2例。病程最短2h,最长3个月。

    1.2 手术方法 (1)皮瓣设计:以外踝尖与跟腱连线中点至窝中点连线为皮瓣轴线,以外踝上7cm为旋转点,根据缺损部位的形状及大小,以创缘长轴方向的近心端至旋转点的长度确定血管蒂长度。在供区轴线上设计与创面部位相一致的皮瓣。若创面条件较差或缺损面积超过足背中部达足前部1/3者,在皮瓣的血管蒂部留有1~2cm的皮桥,若受区条件较好或血管蒂短于10cm,则采用蒂部仅保留筋 膜蒂的方法切取。(2)皮瓣切取:先切开筋膜蒂部皮肤,解剖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将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全部纳入筋膜蒂内,保留2.5~3.5cm的筋膜蒂,若血管蒂较长直接保留1~2cm的皮桥,如有两条腓肠神经应尽量将其全部纳入皮瓣,如无法完全纳入则保留较粗的一支,个别患者小隐静脉发生变异,不能纳入皮瓣内则不必勉强。筋膜切开后先不必分离,沿皮瓣一侧切开皮肤、皮下及深筋膜。深筋膜大于皮肤0.8~1.0cm,并缝合深筋膜及皮肤,防止分离。于深筋膜下钝性及锐性向轴线方向分离皮瓣,自皮瓣深面可清晰见到走行于深筋膜之间的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于皮瓣远端结扎并切断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在切开皮瓣的另一边,然后逆行向小腿远端游离皮瓣,在旋转点位置注意观察吻合支位置,避免损伤。血管蒂打明道至受区。
, 百拇医药
    2 结果

    13例中12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因静脉回流受限致远端皮缘约1.0cm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8例(6~18个月),皮瓣质地、外观、色泽均正常,无明显挛缩。供区愈合良好,对功能无不良影响。

    3 讨论

    3.1 皮瓣的优缺点 该皮瓣血管蒂恒定,变异极少,手术操作简单,动脉供血可靠,静脉回流充分,不牺牲主干动脉,供区损伤少,创面大部分可直接缝合等优点。为临床治疗足跟底及踝周皮肤缺损提供可靠的手段 [1] 。以前有人认为该皮瓣血管太长会导致皮瓣供血不足,使得该皮瓣修复范围不能超过中部 [2] ,但我们应用血管蒂部带皮桥的方法修复1例足背远1/3的软组织缺损,皮瓣全部成活。该皮瓣局限性在于:腓肠神经切断后,足跟外侧小范围感觉障碍需数月才能恢复;小隐静脉的切断对下肢远端的静脉回流有一定影响。
, 百拇医药
    3.2 皮瓣的宽度 许杨滨 [3] 认为不超过8cm,谭海涛 [4] 认为此皮瓣的宽度与长宽之比不应超过1:3。本组皮瓣最大的长度之比为2.5:1,无皮瓣坏死。

    3.3 皮瓣蒂部的宽度 解剖研究发现,皮神经营养血管丛多存在于其周围0.5cm的范围内,浅静脉营养血管丛存在于其周围1cm的范围内,但为了完全包含皮神经或浅静脉的营养血管,临床上手术时保留的蒂部宽度应超过上述数字,小腿要求3~4cm,皮瓣蒂部过宽不但不能为皮瓣增加血供,反而增加转移难度蒂部隆起变形明显 [5] 。蒂部过宽,术后通过隧道时容易压迫,易致静脉回流受阻,本组有1例因蒂部过宽致静脉回流受阻,经拆除隧道缝线后压迫解除,皮瓣血运恢复,但远端有1.0cm的边缘坏死。或在蒂部留1~2cm的皮桥,保证皮瓣血供,减少术后隧道对蒂部的压迫。本组13例皮瓣,血管蒂宽度10例未超过2.5cm,无一例发生血供障碍。蒂部只要能带上皮瓣的血管链,就能保证皮瓣成活。
, 百拇医药
    3.4 皮瓣的静脉回流问题 皮瓣的回流有伴行静脉及小隐静脉,伴行静脉必须带上。对于浅表静脉,张世民 [6] 等认为:由于远端蒂皮瓣皮下组织中较大的浅静脉内有坚强的瓣膜,不仅不能帮助皮瓣逆向回流,反而将手、足的静脉血导入皮瓣内,加重回流负担,干扰正常血循,影响成活。因此,在远端皮瓣的蒂部保留较大的静脉干,对皮瓣的成活不 仅无异,反而有害。最近,大量的以“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皮瓣的报道均强调要保留浅静脉干 [7] 。本组13例皮瓣有11例带小隐静脉,无一例因静脉回流引起皮瓣坏死;2例未带小隐静脉,出现张力性水泡,但不影响皮瓣成活。我们认为:小隐静脉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回流起重要作用,逆行转移需要带小隐静脉,有利皮瓣成活。如果带不上不必勉强。

    3.5 皮瓣切取时注意事项 为了使手术达到预期目的,我们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术中必须彻底清创。(2)设计皮瓣要比创面扩大20%,若患者较肥胖则视情况再扩大。(3)皮瓣的蒂部不应太宽,应尽量带小隐静脉或带1~2cm的皮桥。(4)手术必须在深筋膜下进行,缝合皮肤和深筋膜防止分离。(5)隧道开放后充分向两侧游离。(6)皮瓣下常规放置引流条。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王和驹,吕国坤,王书成,等.带腓肠神经滋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6,19:82-84.

    2 庞水发,于国中,刘均樨,等.皮瓣移植修复组织缺损临床分析.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9,22:104-106.

    3 许杨滨,刘均墀,劳镇国,等.腓肠神经滋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9,22:30-31.

    4 谭海涛,林源,蒙诗景,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2,25:147-148.

    5 张世民,侯春林,徐达传,等.对带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评价.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1,19(1):82-83.

    6 张世民,刘达雄,张连生,等.远端蒂皮瓣的血液循环特征及临床意义.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8,16(2):103-106.

    7 展望,宁金龙.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及筋膜蒂小腿后部逆行皮瓣的应用.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8,16(2):176-178.

    作者单位:450000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整形外科

    (编辑小 川), 百拇医药(王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