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小说连载 > 中药演义
编号:10406308
第九十二回 采药更寻代食物 草药尤多食疗品
http://www.100md.com 2004年5月2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49期
     中华医药,源远流长;华夏民族,肇始炎黄。上古之时,瘟疟横行,神农炎帝,跋山涉水,济世救民,遍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乃祖国医药的伟大创始者,为后人留下一个个生动而感人的故事传说……

     采药更寻代食物 草药尤多食疗品

    温暖当虑严冬日,饱丰常思饥荒时。当前虽已天下太平,国富民足,但因几年前的荒旱灾病,炎帝决定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因此,他不但要建立一支强大的中医中药队伍,把国内所有能治病的药物寻找出来,使之反复验证,对疗效确切者,著之于卷册,传之万世。同时,他也深深认识到:“三日无粮不聚兵,一顿不吃大年景。”现在的民众虽然丰衣足食,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即使大面积灾荒、疫病未发,但谁能保证永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又且天下之大,难免某一地区会有洪涝、干旱、雹霜、风沙等灾情。仓促之际,粮食或有不备,则自有难以生存之虞。也正因如此,炎帝在尝采药材时,常常注意能用以充代食物的植物。听柳州说有不少药品,具有食药皆用之功能,自然十分高兴。他要知道它们的药性,还要知道它们的生长特征,更想知道它们能否被各地引种栽培。
, 百拇医药
    “回禀大王,可以代替粮食充饥者,以黄精、玉竹、薯蓣、薏苡、茯苓、百合等,奉为上品。它们不仅可以充饥,又且皆具补益作用。凡饥荒之时,虚损乃是人体之常,以之代食,一举两得。”炎帝闻言,笑逐颜开道:“好哇!这些佳品,本王尚为初闻,不知在此神秘架中可有?”柳州回道:“沿途行来,随处可见。”说着从一片灌木林旁的阴湿山地上,拔起一株高三尺余的长细尖叶草来,指着地上断茎处,让人用木耒掘挖。一会儿便挖出一大块黄色根状茎来,长约二三寸,粗如木耒把。肉质肥厚,外观头大尾小。炎帝掰了一块咀嚼,细腻绵甜,甚为可口,便说:“此物煮或蒸熟,确可用代主食。但不知其药性如何?”柳州接道:“此物名为黄精,别名老虎姜。味甘平,入肺脾肾三经,润肺滋阴,补脾益气,家师谓它能安五脏、补中气、益脾胃、润心肺、助筋骨、填精髓、补诸虚、甘如饴。”

    随后,柳州又在附近拔起一棵二尺高的草来,看去与黄精的苗子颇多相似,只是叶片略宽,在叶腋处悬挂着一至两枚圆形紫浆果。从地下挖出长柱形黄白色块根后,柳州指着那肥厚的根说:“大王,此名玉竹,又名葳蕤或萎蕤。其味甘平,入肺胃二经,质性平和,具有滋阴润肺、生津养胃之功效。用于治病,常与人参相伍。所谓人参得葳蕤而益力,葳蕤得人参而鼓勇。”
, http://www.100md.com
    炎帝众人,走走停停,柳州边指边说,时而指指这树,时而拔拔那草,等下到神秘架沟底时,又介绍长于松树根上的茯苓,并随口吟道:“利水渗湿用茯苓,甘平脾胃肺肾心,水湿停滞尿不利,健脾补中消痰饮。宁心安神茯苓佳,寒白热赤皮治肿。”吟毕又道:“本品乃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的土内寄生物。其黑色外皮名茯苓皮,擅长利水消肿;菌核内之白者称白茯苓,对偏寒性之水湿痰饮疗效更好;其苓皮皮层下赤色部分,称为赤茯苓,对于治疗偏热性之水湿郁阻、小便不利疗效尤佳;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称为茯神,又名抱木神,作用偏于宁心安神。”炎帝听说,赶紧插话:“此物可一物而多用。”柳州接道:“是啊,本品健脾而不壅遏,利湿而不伤正,化痰而不燥劫,渗利而不耗阴。家师谓‘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郁,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正谈论着,山谷下的溪涧旁,一片似芦苇般的草丛出现在眼前,那金黄色的稻穗物,随风飘摇,煞是好看。柳州立即走至近前,顺手从那一人来高的草头上,捋下一把草籽,双手搓捏几下后,吹口气,掌上立刻呈现出坚硬而光滑的一撮“珠子”来,或灰白色,或蓝紫色。他用指捏起一粒,搓去外皮,里面露出白色米粒后说道:“此药名为薏苡仁,亦称苡米。家师曰:‘薏苡仁,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所谓‘利水渗湿薏苡仁,健脾止泻肺肾通,除湿缓拘甘淡寒,清热排脓治内痈’。它能滑利关节,尤对下肢肿胀疼重更具佳效。同时可作羹汤,可煮粥饭,是极好的食疗佳品。”炎帝兴致越发浓厚,紧接着问道:“此物中原以北可有?”, http://www.100md.com(孟琳升 孟仲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