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说长道短
编号:10864813
中医药优势取决于特色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2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479期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新华教授、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胥国勋副研究员、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邓启华主任医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从各自的角度谈到了对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相关问题的看法。

    王新华提出,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医药高等院校亟需设置适合培养境外学生的模式。他说:“目前,我们对境外学生的培养颇感困惑。因为,我国现行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模式对于他们都不适用。当我们按照科研型培养时,由于他们缺乏基础知识,结果是应该他们自己学、自己做的事往往由导师和其他学生包办了。当我们按照临床型培养时,他们原应需要到病区各科室轮转,但他们却都在门诊工作,往往得不到充分锻炼,学习的知识、技术回去往往用不上。由于我们现行的培养模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后感到很失望。所以,如果不调整现行的临床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就会形成我国中医药对外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由于绝大部分境外学生的学习愿望,是向有‘绝招’的老中医学习,特别是学习临床经验。所以,我们应该把培养境外学生的主要模式调整为师承,并把主要时间、精力放在门诊。中医药要走向世界,对国外、境外人才的培养模式,一定要注意突出中医临床特色。”
, http://www.100md.com
    胥国勋认为,目前我国西部省区的中医药科研院所基础条件太差,多数是维持生存,很难对中医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需要政府的关注与支持。

    邓启华重点谈到名医之所以成才,其关键问题在于摆正了中医特色与优势的位置。他说:“中医特色的确具有双重性。一是具有生物学特性;二是具有哲学、人文特性。从现实情况看,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发展在初级阶段,吸收了很多中国文化。对物质的认识是取类比象,分为阴阳五行;对疾病的生理病理过程认识是取类比象,解释为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对中药的生物学效应也是取类比象,区分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所以,从中医药理论来说,确实是体现了中国文化。此外,由于古代没有化学药品,中医治病采用的都是些动物、植物、矿物等物质,在应用过程中是以哲学思想为指导的,如个体化辨证思想、动态观察思想等。但实际上,现在有很多名老中医并不懂中国文化,更没有学过中国哲学史或世界哲学史,为什么能够成为名医呢?我认为,关键问题是,他们明确并身体力行两点:一是摆正了中医优势与特色的位置,即优势取决于特色;二是抓住了特色的核心部分,即在特色的生物学特性、文化底蕴、哲学内容和疗效等组成部分中,突出了疗效部分。”

    关于中医药优势,邓启华说:“当今中医界已在重视、强调突出特色,推动中医整体发展,而我们更要解决如何发挥中医优势的问题。从《伤寒论》中可以看出,古代是以传染性疾病为主。现代疾病谱已发生了明显变化,今天中医面临的问题也与古代不一样了。所以,我认为在中医优势研究中,首先要区分什么病种、哪一阶段中医药能发挥优势作用,特别是对重大、疑难病要分清哪些是中医优势阶段即应用中医药的‘时间窗’,而不是全程参与。对于有些疾病的治疗,中医无效就不是优势;对于有些疾病,尽管中医治疗有效,但不及西医效果也不是优势,如对高血压的降压、糖尿病的降糖、急性心梗的救治等。因此必须把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优势病种的研究上,才可能有效地发挥中医药优势。”, http://www.100md.com(胥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