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9年第5期
编号:10976751
脑动脉硬化、狭窄、缺血性卒中的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9年第5期
脑动脉硬化,1流行病学,2病理生理机制,3检查手段,4并发症,5治疗,6预防,【参考文献】
     脑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该类疾病已居前三位,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文章介绍了该类疾病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机制、检查手段、并发症、治疗及预后。

    1 流行病学

    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均很高,在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脑卒中占人口死亡率的前三位。近85%的脑卒中是缺血性卒中。而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人中有60%~80%病例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对颅内动脉硬化性狭窄的全面研究已迫在眉睫,其原因如下[1]:(1)发达国家自70 年代初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已呈下降趋势,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不断提前。(2)根据一些研究显示: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欧美白种人缺血性卒中和TIA发病的重要原因,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则是亚洲患者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占患者病因的33%~51%,甚至更高[2]。(3)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等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90年代高血压的患病率呈每年10%的速度上升[3]。因此,我们推测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可能呈相应的增加。(4)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年龄的增加,动脉粥样硬化也越来越多。

    颅内动脉狭窄发生在广泛的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显示:症状性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中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是卒中的重要因素[4]。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以下因素有关。

    1.1 年龄 研究显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频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而且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较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更年轻[5]。

    1.2 性别 是否性别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尚无定论,有研究显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在男性患者中更为常见[6]。

    1.3 高血压 国外一系列报道显示,高血压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患者更常见[5,6]。国内一系列研究表明,高血压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7]。2004年香港中文大学一项研究显示,收缩压升高或高血压状态与伴有2型糖尿病的无症状大脑中动脉狭窄显著相关[8]。

    1.4 糖尿病 国外研究表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5]。国内一系列研究显示糖尿病为颈内大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9]。

    1.5 血脂异常 研究发现,血脂与颈外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更相关,而高血压与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更相关[10]。一项针对香港患者的研究显示,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增高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8]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08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