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014834
牛首山采药记
http://www.100md.com 2006年6月2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555期
     记得小时候看连环画,读到神农尝百草,被他一日而遇七十毒的故事深深打动,先民神农氏遍采草药,为民疗疾的形象便在我儿时的心中扎下坚实的根基。第一次和父亲上山采药,贪玩的我流连于山中的奇花异草,不慎和父亲走散了,被一位好心的大娘送回了家,从此以后,父亲再也不带我去采药了。然而“拂去白云忙采药,引来明月炼金丹”的宿世情缘,却一直在心里酝酿发酵。

    五月的一个星期天,我们在中药课张明华老师组织下前往牛首山采药。除了我们研究生以外,还有来自南美巴西的留学生嫫妮小姐,以及台湾学生。那是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我们一早乘校车赶往山青水秀的江宁牛首山。到了目的地后,张老师拿出准备好的采药工具采下第一味药——益母草,并向我们讲解如何识别它,以及它的功用。“益母草是唇形科植物,它的茎是方形,叶对生,开唇形花。善活血调经,为妇科要药,《本经》中列为上品。”我们立即用数码相机为它照像,做记录。接下来,认识的中药越来越多,青木香的淡淡清香,鱼腥草的腥臭难闻,南沙参的甘润爽口,蒲黄的亭亭玉立,合欢花的迎风招摇……无不让我们大开眼界。在中药书本上学到的一个个抽象的概念,什么酸、甘、苦、辛、咸;升、降、浮、沉等,此刻变得如此生动而直观。难怪古人提出来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没有丰富的实践和阅历的积累,很难想象包罗万象的祖国传统医学体系如何能够绵延至今。

    金代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黄连阿胶汤时说:“阳有余以苦除之;阴不足以甘补之;酸收阴气而除邪热。”用药如用兵,没有对药的四气五味、寒热温凉的准确把握,就不可能克敌制胜。“诸花皆升旋覆独降”,先民对不同认识客体的共性与个性、一般性与特殊性的洞察又是那样令人不可思议。

    中午的时候,我们来到村头一棵老银杏树下休息,银杏树枝干挺拔,引发了我的许多感慨。在银杏树的后面,有一片竹林,在竹林里,我们又采到了玉竹、麦冬等一些珍贵药材。张老师说:“它们味甘性寒,功能养阴生津、润燥止渴。它们的功用性味和其周围的生长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一般生长在阴凉湿润的竹林里,尽情吮吸天地日月之精华。”难怪有人称中医是自然医学。

    在南唐二陵,我们采到了最后一味药——茜草,它古名“茹虑”,《诗经·郑风》里就有借茜草歌咏爱情的诗篇。“东门之墠,茹虑在坂。其室则迩,其人甚远。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室不尔思,子不我即。”可见许多中药,在中国人的审美意象里,不仅有着非凡的医疗价值,而且蕴涵着中国人含蓄而细腻的情愫。“离别时赠之以芍药,相招时寄之以当归,拒返时回之以远志”,这是最中国化的表情达意的方式。

    回来的路上,张明华老师教导我们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我们也深深感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百拇医药(章茂森 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