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014858
医家遗嘱耀千古
http://www.100md.com 2006年6月2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555期
     祖国传统医学以人为本,医家为患者祛病疗伤必以医德为先。这一光荣传统是医务工作者必定遵守的准则。古代医家的高尚医德表现在各个方面,他们临终前的遗嘱更能集中地折射出那光耀千古的高风亮节,令人唏嘘扼腕。《论语》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在临终时的遗言往往发自肺腑,很有教益,发人深省。

    陶弘景,是南北朝时著名的医药学家、道家,他编著的《本草经集注》是我国古代本草学的重要文献,其他各种著作颇丰。陶弘景大半生隐居于山水之间,据《南史》记载,梁武帝萧衍常与陶弘景“书问不绝”,时人谓之山中宰相。陶弘景寿终时享年81岁,依照陶弘景生前的名望与地位,本应隆重厚葬,但他一反当时封建陋俗,“遗令薄葬,弟子遵而行之”(《梁书》)。这一“遗令”为陶弘景的人生又增加了一道光环,令人感动。

    “药王”孙思邈更是身跨隋唐两代的名医,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总结了我国唐代以前各科医学的成就,对后世影响颇大。他提出的“大医精诚”已成为古今医家所遵循的座右铭。唐太宗与唐高宗都曾召见孙思邈,欲授予官职,可孙思邈却固辞不受。永淳元年,孙思邈寿高101岁而终时,“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无牲宰。”(《旧唐书》)这位德高望重的药王用他不同凡响的“遗令薄葬”,勇敢地向世俗挑战,这更增加了人们对他的敬仰。

    补土学派的创始人李杲,字明之,一生行医从不计较名利,他收罗天益为徒时,一见面当头就问:“汝来学觅钱医人乎?学传道医人乎?”李杲临终前,把“平时所著书,检勘卷帙,以类相从,列于几前”,这要费多少心血,这是何等负责任的态度。李杲把罗天益叫到跟前,叮嘱道:“此书付汝,非为李明之罗天益,盖为天下后世,慎勿湮没,推而行之。”(李濂《医史》)这位伟大医家语重心长的淳淳教诲,其心境多么广阔,其心意多么深远,怎不令人肃然起敬。

    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是温病学派的奠基人,首创营卫气血辨证纲领。他深知医学关系到人的健康与生命,绝不可儿戏;又深知掌握医长的艰辛,“临殁,诫其子曰:‘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而后可藉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归愚文钞余集》)叶天士临终振聋发聩的遗言,不仅表现了他对患者高度负责的态度,也足警戒世人,究竟该如何学医。

    临终遗嘱往往是一个人终生感受的总结,也是一个人灵魂深处隐秘火花的最后迸现,它往往能使后人集中地窥到这个人真正的品德情操。古代医家的临终遗嘱,光彩夺目,辉耀千古。, 百拇医药(牛德录 山西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