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肝胆疾病 > 肝硬化 > 腹水
编号:11448987
周福生“三位一体”辨治肝硬化腹水
http://www.100md.com 2007年5月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725期
     周福生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从医数十载,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疑难杂病,临证思路新颖独特,分期辨证施治得法,所用方药配伍精当,屡治屡验。周师强调中医临证需证、病、症三者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三位一体”辨证体系,其核心是以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广义的“三位一体”辨证是指“天—地—人”的三才全息模式;狭义的“三位一体”辨证是指“辨证、辨病、辨质”相结合的临床思维模式;更狭义的“三位一体”辨证是指“三脏同治”、“二脏一腑”、“三腑同治”及分期调理的辨证模式。现介绍周师运用“三位一体”模式辨证论治肝硬化腹水的经验。

    久病必瘀 三脏同治

    周师认为,肝硬化腹水是慢性进行性疾病,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其证型会发生种种演变,从藏象学角度考虑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病性以虚为主,即使有实证的表现,亦多为本虚标实。强调辨治需证、病、症三者结合、三脏同治,整体把握病机,三脏补泻有所侧重。
, 百拇医药
    “肝—脾—肾”三脏属于“二克一生”模式,它们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功能整体,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周师在“肝—脾—肾”三脏一体构模的基础上提出肝硬化腹水的病机:本病多因酒食不节,情志所伤及黄疸、积聚,致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饮互结,停于腹中而成。肝有病脾胃首当其冲。腹水的形成源于精微不得转输,清浊相混,故治疗腹水应分清泌浊。脾胃健运,精微得以转输,达到水消胀减之目的。同时,肝硬化患者多伴有纳呆、食少、胃脘胀满、腹泻、乏力等脾虚症状。脾虚不能运化,而致水湿内停,脾喜燥恶湿,湿邪更易困遏脾土,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以致脾胃益衰,病久迁延难愈;脾虚又易遭肝木乘克,而成脾虚肝郁之证;脾虚日久,常累及肾阳,终致脾肾两虚。肝脾肾三脏相互影响,临床上往往诸症并出,形成虚实相兼,错综复杂的局面,周师临证注重气、血、津液的盛衰,脏腑功能强弱,提出肝硬化腹水临证需“肝—脾—肾”三脏同治。认为肝硬化腹水患者即使虚证比较明显,也切忌呆补、纯补,应当补中兼运,寓补于运。因为脾虚湿盛是其基本的病机,所以三脏同治应贯穿始终。
, 百拇医药
    周师认为肝硬化腹水属本虚标实,腹大脐突,属“血不利而为水”,病在水而源在血、久病必瘀。临床出现胁痛,或胁下痞满,面色晦暗,蛛纹赤掌,肝脾肿大,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无一不与瘀血有关。腹水亦与血瘀有密切关系,肝主藏血,肝硬化腹水虽病在水而源在血,即“血不利而为水”。因此,活血化瘀法在肝硬化腹水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活血化瘀使气血运行通畅,不仅肝脏失养的状态得到缓解,也可使药力顺利到达病所,充分发挥疗效。从病理发展先是“气滞”随之“血瘀”,终则水蓄。臌胀治疗过程中,肝郁血瘀,气血运行不畅是水湿停聚主要环节,故活血化瘀以疏通气血,使凝血化散,血脉流畅则痞块、腹水自消。由于肝失疏泄、调达,致脏腑气机不利。气不仅为血之帅,凡饮食之精微、转化之糟粕非气不能输布,非气不能排泄。因此,化瘀是利水关键,而行气又是化瘀关键。故治湿应贯穿于整个治疗方案,晚期应注重活血化瘀。周教授治疗肝硬化腹水每一阶段,组方均少不了行气活血、化瘀软坚药物。行气药常选用枳实、枳壳、木香、郁金、香附等;活血化瘀软坚药常选用丹参、赤芍、三七、延胡索、桃仁、红花、鳖甲、土鳖虫、穿山甲等。肝主藏血,峻烈的活血化瘀药可能影响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的功能而引起动血,致血外溢而出现呕血、便血等危症。对于三棱、莪术、水蛭等破血之品,常弃之不用。
, http://www.100md.com
    衷中参西 病证并治

    周师运用“三位一体”辨治肝硬化腹水的核心是“以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提倡临证应“辨证、辨病、辨质”相结合。以中医辨证为主基础上辨病选药,中西互补,提高了肝硬化腹水治疗的疗效。例如,肝硬化腹水常存在脾虚气血生化功能失常,加之机体吸收营养物质功能降低,常出现低蛋白血症,极度贫血症(Hb<3g/L),从中医辨证分析,此系脾虚失运、肝肾不足所致,应从培补脾土,重建生机、滋养肝肾入手,多选用党参、茯苓、白术、黄芪、五爪龙等健脾益气之品,山药、山萸肉、鸡血藤、枸杞子等滋养肝肾之品,从中医入手以纠正低白蛋白血症以改善病情。中药的选择建立在中医辨证施治和中药临床药理的基础上,使用药既符合中医辨证,又符合现代医理,衷中参西,提高了疗效。如在肝硬化腹水治疗中,周师采用滋阴养血与利水并用的治则,养阴为主,利水为辅。养阴不宜过于滋腻,以龟板、鳖甲之类为佳,养阴而不失其利水。从中医角度分析,二者可软坚散结,平肝消臌。可使肿大之肝脾回缩。从西医角度分析,二者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再如周师认为“久病必瘀”,活血化瘀应贯穿肝硬化腹水治疗的全过程。临证多选当归、丹参、赤芍等品以活血化瘀。而从现代药理研究。以上药物具有保肝、降门压、抑制肝纤维化的作用。在治疗腹水的同时,也要兼顾恢复肝功能,对肝功能的恢复不外乎降酶、退黄、改善蛋白质代谢、降脂、抗炎和消除内毒素、抗氧化,促进肝细胞再生等。同时,周师还强调临诊应细问病因。致病因素是引发疾病的始动因素,是一切病理机制的启动因子,有些病因如血吸虫、肝炎病毒感染、饮酒不节、情志不调等诸因素,还是肝硬化腹水进一步发展的加速器和催化剂,必须在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同时尽早祛除病因。如酒精性肝硬化应早日彻底戒酒,血吸虫性肝硬化应选择合适时机尽快进行病原学治疗,从而在发病的起始环节阻断病情发展的恶性循环。其他方面的病因如能及早消除,亦能有效地延缓肝硬化的病理进程。总之,一切医疗方案的制订以病人身体康复为中心,不必拘泥中医西医孰轻孰重。这样就使中西医有机结合起来,在辨证辨病的指导下用药施治,从而提高了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
, 百拇医药
    利水消臌 殊途同归

    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主要症状,乃水湿、津液渗漏于腹腔形成的,临床上病人除了腹部胀大如鼓,腹部皮肤绷急光亮,腹壁静脉怒张、尿少等症状外,还常见口干、心烦、小便短赤、舌红少津、脉细等阴虚表现。这是由于水湿、津液大量渗漏到腹腔后,津液不能输布而停留于中下焦,不能上承的征象。属中医“臌胀”范围。其病机主要是肝、脾、肾三脏的损伤和功能失调,导致气、血、水瘀积腹内,致腹胀大,而成臌胀。周师认为肝硬化腹水属本虚标实证,本虚只能缓图,标实则应治急。攻邪逐水是治水大法,但应正确处理攻与补的辩证关系,祛邪是为扶正,扶正才能更好祛邪。腹水初起正虚尚能支之时,则扶正同时不忘攻逐。属脾虚或脾肾两虚以健脾益气或健脾益肾之法以扶正培本,攻补兼施,常佐以渗湿利尿,如用五皮饮、五苓散等。属气滞水湿、湿热蕴结为主可攻补兼施,侧重于攻,行气、利湿、清热是常用之法,每每获效。健脾利水周教授常根据病情及利尿效果,选加车前子、玉米须、冬瓜皮等加强利水功效。当出现大量腹水、尿少时,以健脾利水为治则。常用黄芪、猪苓、泽泻、牵牛子,必要时可加服甘遂末3g,装胶囊吞服,或甘遂末6~10g,水调敷脐。腹水甚时常阻滞气机运行,患者有不同程度腹胀,若腹胀甚可用吴茱萸20~30g,盐炒敷脐,并保持二便通畅,使水、气有出路,常收较好疗效。但周教授认为,以甘遂、大戟、巴豆等逐水药消腹水,不仅效果差,且常有纳差、呕吐、恶心、腹痛等不良反应,甚至诱发电解质紊乱、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等,需慎用之。所以,周师在中药口服、中药敷脐的基础上加用中药保留灌肠,疗效满意,灌肠方(大黄10g,大崩碗10g,厚朴15g,桃仁10g)诸药合用,有收泻下除腹胀,推陈致新之功。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药物保留灌肠既能发挥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又能通过药液对肠道的直接刺激作用而反射性地改善肠道功能。减少水分和氨等毒物在肠道的吸收,并能促进胆红素的排泄,从而达到消退腹水和退黄的目的。而中药保留灌肠的疗效机制,除透析、导泄作用外,还有消炎、抑菌、解除肾小管痉挛,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此外,中药保留灌肠,消腹水于无形,而无利尿剂致电解质紊乱之虞,因而大大减少了病人发生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致命并发病的可能性。

    肝硬化腹水消退后,病人体质多虚,周师主张扶正固本,仍应注重“肝—脾—肾”三脏同治。《内经》有“厥阴不治,求之阳明”及厥阴“调其中气,使之和平”之论。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之阴血有赖脾之资生,养肝之药需脾之运化吸收,故治肝当以扶脾为先,这也符合“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实脾就是治肝,一则可使脾气旺盛,杜绝病邪入侵;二则可养肝体,使肝用复常而正胜邪却。肝硬化虽起于肝郁气滞,然“肝体阴而用阳”,忌刚宜柔,肝体受损,阴血已亏,宜柔肝养血,软坚散结,切忌疏肝攻伐之晶。同时肾为先天之根,主藏精,肝肾同源,水旺能生养肝木,这又是肝病的治本之图。故腹水消退后,健脾以建筑堤防,补肾以疏下源,以养肝体,调肝以利气机,使“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腹水焉能再生。, 百拇医药(陈冠林 许仕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肝胆疾病 > 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