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9
编号:9288
《176-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扫描版.pdf
http://www.100md.com 2014年8月27日
第1页
第4页
第16页
第24页
第43页
第140页

    参见附件(11274KB,271页)。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眼 科 学 分 t i l t

    中华医学会 编著

    人 民军 医 出版 社 临床 技 术 操 作 规 范

    眼科学分册

    中 华 医 学 会 编 著

    人 民 军 医 出 版 社

    北 京

    《临床 技术操作 规范》由中华人 民共和 国卫生部

    卫办医发[-2002]73号文件授权人民军医出版社独家出版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

    ISBN 978—7—5091一O674—7

    I.临… Ⅱ.中… Ⅲ.①临床医学一技术操作规程②眼科学一技术操作规程 Ⅳ.R4—65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数据核字(2006)第 141626号

    策划编辑 :齐学进 姚 磊 王 琳 文字编辑 :韩 志 责任审读 :黄栩兵

    出 版 人 :齐学进

    出版 发行 :人 民军医出版社 经销 :新华书店

    通信地址 :北 京市 100036信 箱 188分箱 邮编 :100036

    电话 :(010)66882586(发行部)、51927290(总编室)

    传 真 :(010)68222916(发行部)、66882583(办公室)

    网 址 :www.pmmp.corn.cn

    印刷 :春园印刷有限公司 装订:春园装订厂

    开本 :787mm×1092mm 116

    印张 :l7 字数 :296千字

    版、印次 :2007年 1月第 1版第 1次印刷

    印数 :0001~8000

    定价 :76.00元

    无人民军医出版社图书环衬防伪水印和封底纹理防伪标识不得销售。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举报电话:51927290

    (凡属质量 问题请与本社联 系,电话 :(010)66882585、51927252)

    内 容 提 要

    本书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根据 中华医学会的指示 ,组织全国著名眼科专

    家集体编写的权威性临床检查和治疗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篇为眼科检查技术操作

    规范 ,共 31章,分别对外眼、内眼和眼部的一般检查和特殊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及程序、注意事项作了具体规定。第二篇为眼科临床治疗技术操作规范,共 16章,分别对眼部给药法 ,眼部麻醉 ,以及眼睑、泪道、结膜 、角膜、眼外肌、白内

    障、青光眼、玻璃体和视网膜、眼外伤、眼球和眼眶等手术 ,眼科激光手术的适应证 、禁忌证、术前准备、麻醉、操作方法及程序 、术后处理、注意事项作 了具体规定。本

    书内容科学实用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对于规范我 国眼科学检查和治疗技术操

    作 ,提高医疗质量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适用于眼科学专业人员和医疗行政管理人员

    使 用 。

    序

    在卫生部的领导和财政部的支持下,由中华医学会 、中华 口腔医学会、中华护

    理学会组织 5O多个专科分会的数千名医学专家编写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问世

    了。作为一名卫生管理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 ,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并热烈祝贺我国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出版。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 民群众对医疗卫生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无论是卫生管理部门还是广大临床医务人员 ,都希望能有一部全 国权威性的学术

    著作 ,指导和规范临床医务工作者的诊断、治疗、护理行为,使各级医疗机构的医务

    人员在 日常医疗、护理工作中有章可循。《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版的出版 ,是我

    国临床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

    中华医学会人才荟萃,汇集了我国卫生界的医学专家和学术权威。多年来,中

    华医学会在开展学术交流、引导和推动学术发展 、培养医学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而

    重要的作用。由中华医学会牵头组织的数千名来 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中有老一辈的

    医学专家,有担当医疗 、教学、科研重任的医学骨干,也有近年来崭露头角的后起之

    秀。他们集中了我国医学界老、中、青医务人员的智慧 ,汇集 了广大临床医务工作

    者的宝贵经验。专家们的广泛参与和认真讨论 ,保证了《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代

    表性和可操作性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编写,可谓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借此机

    会 ,我代表卫生部对中华医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以及各位专家为

    编写《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付出的心血和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出版必将极大地推进我国医疗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法

    制化的进程。卫生部要求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实践 中认真贯彻执行该《规

    范》,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临床医疗服务。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作为洋洋数千万字的医学 巨著 ,第一版的问世难免存在

    不足之处。希望广大医务人员和医疗卫生管理工作者在《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实

    践过程中,及时向中华医学会 、中华 口腔医学会和中华护理学会反映发现的问题 。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们将对《规范》不断修订再版,使其 日臻完善。

    2003年 9月

    序

    由国家卫生部委托 中华医学会组织编写的第一版《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面世

    了。这是我国医疗管理战线的一件大事 ,也是新形势下军地医疗界成功合作的重

    大成果。我谨向为本书出版工作付出大量心血与劳动的中华医学会和人民军医出

    版社,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 !

    当前,医学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在临床实践中得到

    广泛推广与应用。医学模式的转变,人 口的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带动了临床诊

    疗方式和医务人员执业行为的重大变革;《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对进一

    步规范临床技术操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系统总结近年来医学科学发展的最

    新成果 ,科学规范医务人员的临床技术操作 ,是推动医疗卫生技术建设 的前提 ,是

    新形势下提高医疗质量 、确保医疗安全、防范医疗风险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军 50多

    年医疗管理实践的成功总结 。军队自1962年起 ,即开始正式组织出版《医疗护理技

    术操作常规》,到 1998年,前后共修订推出四版。此举对于规范军队临床医护操作技

    术 ,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减少与防范医疗事故与差错,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国家卫生部在总结借鉴军队成功做法的基础上 ,决定 由中华医学会组织军地

    医学专家 ,共同编写统一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这部新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广泛吸收了军地医学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成熟技术 ,系统总结 了全国军地医学

    界医疗技术管理的成功经验 ,较好地兼顾 了高新技术 、成熟技术与实用技术的结

    合,充分体现了科学性、权威性、实用性的要求 ,能够适应军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

    需要。它既是一部指导临床操作的技术辞典,又是一部规范临床操作的标准用书。

    我相信,随着该书的出版发行 ,对于规范军地广大医务人员的临床技术操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院管理水平,确保《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顺利实施,都将起

    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希望军队各级卫生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以及全体卫生技术人

    员,要像过去 40多年中贯彻执行军队《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一样 ,下大力抓好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学习和贯彻落实 ,进一步促进医疗质量 ,提高服务水平,改

    进医疗作风,确保医疗安全,为广大伤病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为军地卫生事业的

    繁荣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总后卫生部部长

    2003年 9月

    - ^I‘l —-l_-

    刖 吾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是建国以来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全

    国临床医务人员诊断治疗行为的学术巨著。

    当前,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广大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给

    医疗卫生管理工作和临床医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卫生技术队伍

    整体素质 ,规范各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 已经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

    情,势在必行 ;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又为《规范》赋予了新的内容。

    《规范》的编写和出版旨在对临床医务人员的医疗 、护理技术操作行为提出具

    体要求 ,使临床诊断、治疗 、护理做到科学化 、规范化 、标准化 ;使医务人员的临床医

    疗工作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此举 ,将有利于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利

    于提高医疗质量 ;有利于加强对医疗卫生工作的管理 ;有利于加速我国卫生事业的

    现代化进程 ;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

    《规范》内容丰富,涵盖了临床各个学科 ,以科学性 、权威性 、指导性、可操作性

    为主旨,供全国各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遵循。

    在卫生部的领导下,从 2001年开始 ,中华医学会牵头组织了中华 口腔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和中华医学会的 56个与临床专业密切相关的专科分会的数千名专

    家,着手编写《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为了高质量地完成卫生部委托的《规范》编写

    任务,各学会和专科分会都组织了本学科最强的专家阵容 ,其中有老一辈医学专

    家,有两院院士,有学科带头人,还有近年来崭露头角的中青年业务骨干。专家们

    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力求使《规范》既能反映我国医疗技术发展的水平,又结合全

    国各级医疗机构具体情况 ;既具有学术权威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经过反复论证、反复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完成了《规范》的编写和出版。

    中华医学会组织这样大规模的《规范》编写工作 ,问题和不足在所难免,希望各

    级卫生管理部门和广大临床医务人员对《规范》在实施中发现的问题 ,及时反馈给

    我们 ,以便再版时修正 ,让《规范》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

    业 的发展 。

    《规范》按学科以分册的形式陆续出版。

    中华医学会

    2003年 9月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领 导 小 组 名 单

    王陇德

    蒋作君 佘 靖 黄洁夫 马晓伟 陈啸宏 李建华

    张雁灵 钟 南山

    (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羽

    史轶蘩

    汤钊 猷

    吴 孟超

    陈可冀

    高润霖

    魏 于 全

    王 正 国

    白书忠

    祁 国明

    吴咸 中

    陈洪铎

    郭应禄

    王忠诚 王海燕

    朱晓 东 庄 辉

    买买提 明 ·牙生

    沈倍奋 张震康

    金连弘 郝希山

    黄人健 韩济生

    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 任 张宗久 韩晓明(兼)

    副主任 赵明钢 姜永茂

    王澍寰

    刘 俊

    李兰娟

    张耀华

    胡亚美

    韩晓 明

    巴德牟

    刘彤华

    吴 明 江

    陆道 培

    顾 玉东

    戴建平

    名 誉 主 任 委 员

    主 任 委 员

    常务副主任委员

    副 主 任 委 员

    委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编 辑 委 员 会 名 单

    吴阶平 韩启德

    王陇德

    钟 南山 吴明江

    (以姓 氏笔画为序)

    王 羽 王 正 国

    史轶蘩 白书忠

    汤钊猷 祁 国明

    吴成 中 沈倍奋

    陈洪铎 金连弘

    郭应禄 黄人健

    员 (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一 飞

    匡安 仁

    江 观 玉

    邱贵兴

    张惠霞

    陈香 关

    赵 玉沛

    钟 南山

    钱 渊

    曹谊林

    曾正陪

    王 方 正

    吕传真

    祁 吉

    余子 豪

    张震康

    陈洪铎

    赵 家良

    侯春林

    徐 苓

    彭庆星

    王忠诚 王海燕

    朱晓东 庄 辉

    买买提 明 ·牙生

    张震康 张耀 华

    郝希 山 胡亚 美

    韩济生 韩晓明

    王 正 国

    朱积川

    那彦群

    张齐联

    陆道 培

    范光 生

    赵 继 宗

    姜玉新

    徐建光

    蒋朱明

    编委会办公室

    主 任 张宗久 韩晓明(兼)

    副 主 任 赵 明钢 姜永茂

    王海燕

    华桂 茹

    李仲智

    张宏誉

    陈 杰

    林 三仁

    郝 希 山

    秦 维 昌

    翁心华

    韩 济生

    王澍寰

    刘 俊

    李 兰娟

    陆道 培

    顾 玉东

    戴建平

    叶鸿瑁

    庄 辉

    李树人

    张奉春

    陈 实

    周 东丰

    胡盛寿

    顾 瑛

    高润霖

    韩德 民

    巴德年

    刘彤华

    吴孟 超

    陈可冀

    高润霖

    魏 于全

    丛 玉隆

    刘 大 为

    何 晓琥

    张 思仲

    陈可冀

    郎景和

    项坤 三

    柴家科

    曹泽毅

    傅 瑜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眼科学分册

    编 写 说 明

    近几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眼科学获得了快速发展 ,新技术、新仪器广泛

    地应用于眼科学临床 ,在眼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促

    进眼科学检查和治疗技术应用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全面提高我国眼科学的

    诊断和治疗水平,并使从业人员在工作 中有章可循 ,在中华医学会的领导下 ,中华

    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组织全国著名的眼科专家,经过 2年的辛勤工作,编写了这部具

    有权威性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本《规范》的第一篇为眼科检查技术操作规范,共 31章,阐述了外眼、内眼和眼

    部的一般检查和特殊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及程序、注意事项。本《规

    范》的第二篇共 16章,阐述 了眼部给药,眼部麻醉,以及眼睑、泪道、结膜、角膜、眼

    外肌、白内障、青光眼、玻璃体和视网膜、眼外伤、眼球和眼眶等手术 ,眼科激光手术

    等治疗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术前准备、麻醉、操作方法及程序 、术后处理 、注意事

    项。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对本《规范》的项 目和内容的选择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认

    真的选择,尽力使《规范》既能体现一些大型医院和研究单位设备和技术先进的特

    点,又能适用于地、县级医院不同基础和医疗设备的现状 ;既能反映眼科学高水平

    发展的新技术 ,又能包含临床上已经行之有效和非常成熟的检查和治疗技术。我

    们希望这部《规范》能成为我国各类医院眼科医师的得力工具 ,规范眼科学的诊断

    和治疗工作,确保医疗安全。同时,希望本《规范》成为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对医疗机

    构实施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

    制定本《规 范》仅是初 次尝试 ,对 书 中项 目的选择 、内容 的简 繁等 问题 ,有 待于

    在今后实践 中验证 。真诚地希望广大读者关心 和支持本《规范》,提出改进意见 ,以

    便使其更趋完善,更能适合我国眼科学的实践和发展。

    拿 主任委员 眼科学分会一 一一 良 2006年 9月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眼科学分册

    顾 问

    主 编

    副主编

    张 士元

    李美玉

    赵 家 良

    李子 良

    编 著 者 名 单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

    中华 医学会 眼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 眼科学分会

    中华 医学会 眼科学分会

    严 密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

    赵堪兴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

    编 委 (以姓 氏笔画为序)

    马志 中 教授

    王 竞 教授

    王景 昭 教授

    孙乃学 教授

    孙旭光 教授

    严 密 教授

    李子良 教授

    何 守志 教授

    宋 国祥 教授

    陈家棋 教授

    赵 家良 教授

    赵 堪兴 教授

    徐 杰 教授

    徐 亮 教授

    谢 立信 教授

    前 主任委 员

    前 副主任委 员

    主任 委 员

    前 副主任委 员

    前 副主任委 员

    副主任委 员

    北京大学眼科中心

    浙江大学第一 医院

    首都 医科大学附属北京 同仁 医院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

    首都 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市眼

    科研 究所

    四川大学华西 医院

    北京大学眼科中心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天津 医科大 学第二 医院

    中山大学 中山眼科 中心

    中国协和 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

    和医院、眼科研究中心

    天津市眼科 医院

    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二 医院

    首都 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 医院 北京市眼

    科研 究所

    青岛市眼科研究所

    褚仁远 教授

    黎 晓新 教授

    瞿 佳 教授

    秘 书 陈有信 副教授

    李建军 副教授

    审阅者 (以姓 氏笔 画为序)

    马志 中 教授

    王景 昭 教 授

    肖利 华 主任 医师

    张文华 教授

    张尧 贞 主任 医师

    赵 家良 教授

    赵堪 兴 教授

    瞿 佳 教授

    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

    北京大学人 民医院

    温州 医学院 眼视光 医院

    中国协和 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

    和医院、眼科研究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眼科

    研 究所

    北京大学 眼科 中心

    首都 医科大学 附属北京 同仁 医院

    武警总医院眼眶病研究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 医院 北京市眼

    科研 究所

    卫 生部北京 医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

    和 医院、眼科研究中心

    天津市眼科 医院

    温州医学院眼视光 医院

    目 录

    第 一 篇 眼 科 临 床 检 查 技 米 操 作 规 范

    第 l章 视 力检 查………………………………………… ……………………… (3)

    第 一节 远视力 检查 …………………………… ……………………………… (3)

    第 二节 近视力检查 …………………………… ……………………………… (4)

    第三节 婴幼儿和儿童视力检查……………………………………………… (5)

    一

    、婴 幼儿视力检查 ………………………………………………………… (5)

    二、学龄前及 学龄期儿 童的视力检查 ……………………………………… (7)

    第 2章 外眼一般检查 …………………………………………………………… (8)

    第一节 眼 睑检查 ……………………………………………………………… (8)

    第二节 泪器检查 ……………………………………………………………… (9)

    第三节 结膜和半月皱襞检查 ……………………………………………… (11)

    第四节 眼前节的检查 ……………………………………………………… (12)

    第五节 眼后节 的检查 ……………………………………………………… (13)

    第六节 眼球 的检查 ………………………………………………………… (14)

    第七节 眼眶 的检查 ………………………………………………………… (15)

    第八节 婴幼儿外眼检查 …………………………………………………… (16)

    第 3章 检眼镜检查 …………………………………………………………… (18)

    第一节 直接检眼镜检查 …………………………………………………… (18)

    第二节 间接检眼镜检查 …………………………………………………… (19)

    第 4章 裂 隙灯显微镜检查 …………………………………………………… (21)

    第 5章 角膜的特殊检查 ……………………………………………………… (23)

    第一节 角膜厚度测量 ……………………………………………………… (23)

    第二节 角膜曲率计检查法 ………………………………………………… (24)

    第三节 角膜知觉检查 ……………………………………………………… (25)

    第四节 角膜内皮检查 ……………………………………………………… (26)

    第五节 角膜地形图检查 …………………………………………………… (28)

    · 1 。

    ◇

    眼科学分 册

    第六节 角膜染色检查 ·……………………………………………………··(29)

    第 6章 瞳孔反射检查 ………………………………………………………… (30)

    第 7章 前房深度测量 ……………………………………………·…………··(32)

    第一节 中央前房深度测量 ……………………………………·。…………··(32)

    第二节 前房周边深度测量法 ……………………………………………… (33)

    第 8章 前房角镜检查 ………………………………………………………… (35)

    第 9章 三面镜检查 …………………………………………………………… (37)

    第 l0章 视野检查……………………………………………………………… (39)

    第一节 自动视野计检查 …………………………………………………… (39)

    第二节 视野屏检查 ………………………………………………………… (4O)

    第三节 方格图检查法(Amsler法)………………………………………… (41)

    第 l1章 对比敏感度检查……………………………………………………… (43)

    第 l2章 暗适应检查…………………………………………………………… (46)

    第 13章 色觉检查……………………………………………………………… (47)

    第 l4章 伪盲检查……………………………………………………………… (49)

    第 15章 眼球运动检查………………………………………………………… (51)

    第一节 眼球运动客观检查 ………………………………………………… (51)

    一

    、 眼球运动一般检查……………………………………………………… (51)

    二、遮 盖法…………………………………………………………………… (51)

    三、角膜映光法……………………………………………………………… (53)

    四、Parks三步法 …………………………………………………………… (53)

    五、被动牵拉试验和主动收缩试验………………………………………… (54)

    第二节 眼球运动主观检查 ………………………………………………… (55)

    一

    、Maddox杆加三棱镜 法 ………………………………………………… (55)

    二 、双 Maddox杆法 ………………………………………………………… (55)

    三、底相对双 4△三棱镜 法 ………………………………………………… (56)

    四、复视像检查……………………………………………………………… (56)

    五、Hess屏检查 …………………………………………………………… (57)

    第三节 双眼视功能检查 …………………………………………………… (57)

    一

    、Worth四点试验…………………………………………一……………·(57)

    二、4△三棱镜试验 ………………………………………………………… (58)

    三、红玻璃试验……………………………………………………………… (58)

    四、Bagolini线状镜检查 …………………………………………………… (59)

    五、后像试验………………………………………………………………… (59)

    · 2 ‘

    目 录

    六、同视机 检查……………………………………………… …… ………… (60)

    七、融合储备力测定………………………………………………………… (60)

    八 、立体视 觉检查 …………………………………………………………… (61)

    第 l6章 弱视检查 ……………………………………………………………… (63)

    第 17章 眼球震颤检查 ………………………………………………………… (65)

    第 l8章 ACA比值检查 ……………………………………………………… (66)

    第 l9章 屈光检查……………………………………………………………… (67)

    第一节 主观屈光检查 ……………………………………………………… (67)

    第二节 电脑 自动验光 ……………………………………………………… (69)

    第 三节 视 网膜 检影 …………………………… …………………………… (7o)

    第 2O章 调 节集合功能检 查……………………… …………………………… (72)

    第 2l章 视 觉电生理检查 ……………………………………… ……………… (73)

    第一节 视 网膜 电图检查 ………………………………… ………………… (73)

    一

    、 闪光视 网膜 电 图检查 …………………………………………… …… … (73)

    二、图形视 网膜 电 图检查 ……………………………………… …… ……… (74)

    三、多焦视 网膜 电图检查 ……………………………………… ………… (75)

    第二节 眼电图检查 ………………………………………………………… (76)

    第三节 视觉诱发电位检查 ………………………………………………… (77)

    第 22章 眼部超声检 查…………… …………………………………………… (80)

    第一节 眼部 A型和 B型超声扫描 ………………………………………… (80)

    第二节 眼部超声活体显微镜检查 ………………………………………… (82)

    第三节 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测量眼血流 …………………………………… (83)

    第 23章 眼底血管造影………………………………………………………… (84)

    第一节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 (84)

    第二节 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 …………………………………………… (86)

    第 24章 相干光断层扫描 ……………………………………………… ……… (87)

    第 25章 散瞳……… …………………………………………………… ……… (89)

    第 26章 视网膜动脉压测量 ……………………………………………… …… (9O)

    第 27章 眼部透照检查………………………………………………………… (92)

    第 28章 眼压测量……………………………………………………………… (93)

    第一节 指测法 ……………………………………………………………… (93)

    第二节 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压法 …………………………………… (94)

    第三节 Perkins手持压平眼压计测压法 …………………………………… (95)

    第四节 Sch0itz眼压计测压法 ……………………………………………… (96)

    · 3 。

    ◇

    眼科学分册

    第五节 非接触眼压计测压法 ……………………………………………… (97)

    第 29章 有关青光眼的特殊检查……………………………………………… (99)

    第一节 昼夜眼压曲线测定 ………………………………………………… (99)

    第二节 暗室俯卧试验……………………………………………………… (100)

    第三节 计算机辅助的视盘检查…………………………………………… (100)

    第四节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检查…………………………………………… (101)

    第 30章 眼球突出计检查 …………………………………………………… (102)

    第 31章 眼部微生物检查标本的采集 ……………………………………… (104)

    第一节 细菌学检查标本采集……………………………………………… (104)

    一

    、刮片法采集细菌学检查标本 ………………………………………… (104)

    二、拭子涂抹法采集细菌学检查标本 …………………………………… (105)

    三、穿刺法采集眼部细菌学检查标本 …………………………………… (106)

    第二节 真菌学检查标本采集……………………………………………… (107)

    第 二 篇 眼 科 临 床 治 疗 技 术 操 作 规 范

    第 32章 眼部给药法 ………………………………………………………… (111)

    第一节 眼药水滴用方法…………………………………………………… (111)

    第二节 涂眼膏法…………………………………………………………… (112)

    第三节 注射给药法………………………………………………………… (112)

    一

    、 结膜下注射 …………………………………………………………… (112)

    二、球周注射 ……………………………………………………………… (113)

    三 、球后注射 ……………………………………………………………… (113)

    四、球内注射 ……………………………………………………………… (114)

    第 33章 眼部麻醉 …………………………………………………………… (116)

    第一节 表面麻醉…………………………………………………………… (116)

    第 二节 浸润麻醉 …………………………………………………………… (117)

    第 三节 眼部 阻滞麻醉 ……………………………………………………… (118)

    第四节 球后麻醉…………………………………………………………… (119)

    第 34章 眼睑手术 …………………………………………………………… (121)

    第一节 睑腺炎切开 ……………………………………………………… (121)

    第二节 眼睑脓肿切开 …………………………………………………… (122)

    第三节 睑板腺囊肿摘除…………………………………………………… (123)

    第四节 电解倒睫…………………………………………………………… (124)

    第五节 眼睑灰线切开……………………………………………………… (125)

    · 矗 ‘

    目 录

    第六节 瘢痕性睑内翻矫正术 …………………………………………… (126)

    第七节 痉挛性睑内翻矫正术……………………………………………… (127)

    第八节 瘢痕性睑外翻矫正术……………………………………………… (128)

    第九节 老年性 睑外翻矫正术 ……………………………………………… (13o)

    第十节 麻痹性睑外翻矫正术……………………………………………… (131)

    第十一节 上眼睑松弛矫正术……………………………………………… (132)

    第十二节 下眼睑松弛矫正术……………………………………………… (133)

    第十三节 双重睑成形术 ……………………… …………………………… (134)

    第 十四节 上 睑下垂矫正术 ………………………………………………… (137)

    一

    、 提上 睑肌缩短术 ……………………………………………………… (137)

    二 、额肌悬 吊手术 ………………………………………………………… (138)

    第 35章 泪道手术 …………………………………………………………… (140)

    第一节 泪道探通 …………………………………………………………… (140)

    第二节 泪道 X线造影 …………………………………………………… (142)

    第三节 泪小点手术………………………………………………………… (143)

    第四节 泪囊摘除术………………………………………………………… (146)

    第五节 泪囊鼻腔吻合术…………………………………………………… (148)

    第 36章 结膜手术 …………………………………………………………… (151)

    第一节 结膜遮盖手术……………………………………………………… (151)

    第二节 翼状胬肉手术……………………………………………………… (152)

    第 37章 lil~l,肌手术 ………………………………………………………… (154)

    第一节 直肌后退术………………………………………………………… (154)

    第二节 直肌缩短术………………………………………………………… (155)

    第三节 眼外肌联结术……………………………………………………… (156)

    第四节 眼外肌移位术……………………………………………………… (157)

    第五节 下斜肌减弱术……………………………………………………… (158)

    第六节 下斜肌转位术 ……………………………………………………… (159)

    第七节 上斜肌减弱术 …………………………………………………… (16o)

    第 38章 角膜移植手术 ……………………………………………………… (162)

    第一节 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 (162)

    第二节 板层角膜移植手术………………………………………………… (164)

    第 39章 白内障手术 ………………………………………………………… (166)

    第一节 白内障囊外摘出术………………………………………………… (166)

    第二节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 (168)

    · 5 ,◇

    眼科 学分 册

    第三节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 白内障摘出术………………………………… (170)

    第 四节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172)

    第五节 白内障针吸术……………………………………………………… (174)

    第六节 白内障囊内摘出术………………………………………………… (175)

    第 4O章 青光眼手术 ………………………………………………………… (178)

    第一节 手术虹膜周边切除术 …………………………………………… (178)

    第二节 小梁切除术………………………………………………………… (180)

    第三节 非穿透小梁手术 …………………………………………………… (182)

    第四节 房水引流装置植入术……………………………………………… (183)

    第五节 外路小梁切开术…………………………………………………… (186)

    第六节 前房角切开术……………………………………………………… (187)

    第七节 睫状体冷冻术……………………………………………………… (189)

    第 41章 玻璃体和视网膜手术 ……………………………………………… (191)

    第一节 玻璃体切割术……………………………………………………… (191)

    第二节 视网膜脱离复位术………………………………………………… (194)

    第 42章 眼外伤手术 ………………………………………………………… (196)

    第一节 眼睑裂伤修复手术………………………………………………… (196)

    第二节 泪小管断裂修复术………………………………………………… (198)

    第三节 角膜裂伤修复术…………………………………………………… (199)

    第四节 前房冲洗…………………………………………………………… (200)

    第五节 眼球内异物的摘除………………………………………………… (201)

    第六节 眶骨骨折修复术…………………………一………………………·(203)

    第 43章 眼球 手术 …………………………………………………………… (205)

    第一节 眼球摘除术………………………………………………………… (205)

    第二节 眼球摘除后羟基磷灰石活动义眼座植入术……………………… (206)

    第三节 眼球 内容物去除术………………………………………………… (208)

    第 44章 眼眶手术 …………………………………………………………… (210)

    第一节 全眶内容物去除术………………………………………………… (210)

    第二节 眶内肿瘤摘除术…………………………………………………… (212)

    一

    、前路开眶术 …………………………………………………………… (212)

    二、外侧开 眶术 …………………………………………………………… (213)

    第 45章 眼科激光手术 ……………………………………………………… (215)

    第一节 眼底病激光光凝治疗……………………………………………… (215)

    一

    、全视 网膜激光光凝 (PRP) …………………………………………… (215)

    · 6 。

    目 录

    二、部分视网膜光凝治疗 ………………………………………………… (217)

    三、黄斑水肿激光光凝治疗 ……………………………………………… (218)

    四、视 网膜 裂孔激光光凝 治疗 …………………………… ……………… (220)

    五、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激光光凝治疗 …………………………………… (220)

    六 、经 瞳孔温热疗法(TTT)…………………………… ………………… (222)

    七、其他眼内激光光凝治疗 ……………………………………………… (223)

    第二节 青光眼的激光治疗 ……………………………………………… (224)

    一

    、 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 ………………………………………………… (224)

    二、氩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 ……………………………………………… (226)

    三、氩激光 小梁成形术 …………………………………………………… (227)

    四、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 ……………………………………………… (229)

    第三节 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 (230)

    第四节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 (231)

    一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IK)……………………………… (231)

    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 削术(PRK)……………… ……… ……… (234)

    三、准分子激光上皮下原位角膜磨 削术(LASEK)……………………… (236)

    第 五节 激光 泪道疏通术 ………………………………·…………………··(237)

    第 46章 配镜 ………………………………………………………………… (239)

    第一节 验配框架眼镜……………………………………………………… (239)

    第二节 验配软性角膜接触镜……………………………………………… (240)

    第三节 验配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GP) …………………………… (242)

    第 47章 眼库 ………………………………………………………………… (244)

    · 7 。

    第 1章 视 力 检 查

    第一节 远视力检查

    【适应证】

    1.眼科就诊及其他科室要求会诊的患者 。

    2.健康体检者 。

    【禁忌证】

    1.全身状况不允许检查者。

    2.因精神或智力状态不能配合检查者 。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可选用对数视力表、国际标准视力表、ETDRS(早期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

    病变研究)视力表。前两种视力表的检查距离为 5m,后者的检查距离是 4m。视力

    表的 1.0一行应与被检眼同高。视力表的照明应均匀,无眩光,可采用 自然照明。

    如用人 工照明 ,照明强度为 300~-5001ux。

    2.两眼分别检查 ,常规先查右眼,后查左眼。检查时用挡眼板遮盖非受检眼。

    如受检者戴镜 ,应先查裸 眼视力 ,再查戴镜 视力 。

    3.下面以国际标准视力表为例叙述远视力检查方法。该表分 l2行 ,能看清

    第 1行者视力为 0.1,第 10行为 1.0,第 12行为 1.5。若能辨认第 8行全部视标,同时辨认第 9行半数以下视标时则记 0.8十;如能辨认第 8行全部视标,同时辨认

    第 9行半数以上视标时则记 0.9一。

    4.如被检者不能辨认表上最大视标时 ,可嘱被检者 向视力表靠近,直至看清

    第 1行视标(O.1),记录的视力为 :0.1×被检者与视力表的距离(m)5,例如在 2m

    处能看清 0.1,视力为 0.1×25—0.04。

    5.如在 lm处不能辨认最大视标 ,则检查数指(counting finger,CF)。嘱受检

    . 3 ,◇

    眼科学分册

    者背光而坐,检查者伸手指让被检者辨认手指数 目,记录其能辨认指数的最远距

    离 ,如数指30cm 或 CF30cm。如果在眼前 5cm处仍不能辨认指数 ,则检查者在

    受试前摆手,记录能辨认手动 (hand motions,HM)的最远距离,如手动30cm或

    HM30cm。

    6.对只能辨认指数或手动的受检者 ,应在暗室中进一步检查光感(1ight per—

    ception,LP)及光定位(1ight projection)。检查光感时,将患者一眼完全遮盖 ,检查

    者一手持烛光放在被检眼前 5m处开始检查。若受检者不能看见烛光,则将烛光

    向受检者移近,直至受检者能辨认为止。记录受检者能看见烛光的最远距离。检

    查光定位时将烛光置于受检者前 lm处,嘱受检者向正前方注视,不要转动眼球和

    头部,分别将烛光置于左上 、左中、左下、正上、正中、正下、右上 、右中、右下,同时询

    问受检者是否能看见烛光 。如应答正确记录为“+”,应答错误记录为“一”。如受

    检者全无光感 ,记录为“无光感”。

    【注意事项】

    1.如果检查室的最大距离<5m,采用反光镜法检查视力。将视力表置于受

    检者座位的后上方 ,于视力表对面 2.5m处放一平面镜 ,嘱受检者注视镜内所见的

    视力表来 检查 远视力 。

    2.每个字母辨认时间为 2--~3s。

    3.非受检眼遮盖要完全 ,但不要压迫眼球。

    4.检查时受检者头位要正 ,不能歪头用另一只眼偷看,不能眯眼。

    5.对于裸眼视力<1.0,而且没有矫正眼镜的受检者 ,应加针孔板后再查小孔

    视力 。

    6.视力检查是心理物理检查,评价结果时应当谨慎。

    第二节 近视力检查

    【适应证】

    1.屈光不正患者。

    2.老视患者。

    3.需要检查近视力的其他情况。

    【禁忌证】

    1.全身状况不允许检查者。

    2.因精神或智力状态不能配合检查者。

    第 l章 视 力 检 查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可选用徐广第 E字近视力表 、耶格(Jaeger)近视力表、对数近视力表。

    2.近视力表的照明不易固定,可采用 自然弥散光 ,也可采用人工照明,但注意

    避免眩光。

    3.两眼分别检查,常规先查右眼,后查左眼。检查时用挡眼板遮盖非受检眼。

    4.检查距离一般为 30cm。对于屈光不正者 ,要改变检查距离才能测得最好

    近视力。如将近视力表向受检眼移近时视力逐渐增加 ,该眼可能为近视眼或假

    性近视眼。如将近视力表 向受检眼移远 时视力逐渐增加 ,该眼可能为远视眼或

    老视 眼 。

    5.以能看清的最小一行字母作为测量结果。可以小数法记录。如用耶格近

    视力表,则以J ~J 记录,并注明检查距离。

    【注意事项】

    1.每个字母辨认时间为 2~3s。

    2.非受检眼遮盖要完全,但不要压迫眼球。

    3.检查时受检者头位要正,不能歪头用另一只眼偷看,不能眯眼。

    第三节 婴 幼儿和儿童视 力检查

    一

    、 婴幼儿视力检查

    【适应证】

    需要检查远视力的婴幼儿,特别是怀疑弱视时。

    【禁忌证】

    1.全身状况不允许检查者。

    2.因精神或智力状态不能配合检查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遮盖厌恶试验 令婴幼儿坐于母亲膝上 ,分别单眼进行遮盖。若被遮盖眼

    为视力较差眼,则患儿无异常表现。当遮盖眼为视力好 的眼时,患儿则表现烦躁、哭闹或用手推开遮挡物 。当两眼视力接近时,厌恶表现不明显。

    2..追随光源或追随眼前移动 目标 摆动光源或手 中的玩具时,婴幼儿的眼或

    头能追随转动 ,表明至少有眼前光感或指数视力 。对可疑双眼视力丧失者,可观察

    婴幼儿对周围事物有无反应及表情变化或检查者用一物体作打击眼球的假动作观

    察有无瞬 目反应。

    · 5 ‘

    ◇

    眼科 学分册

    3.注视反应 检查者右手执活动玩具,左手固定婴幼儿头部而以左大拇指分

    别挡住婴幼儿右眼或左眼。观察另一眼能否跟随和注视眼前的活动玩具 。例如挡

    住右眼时左眼能注视玩具,挡住左眼时右眼不能注视,经数次测试均如此,则说明

    右眼视力差 ,应当散瞳做眼底及屈光检查 。

    4.视动性眼球震颤 让母亲抱婴幼儿坐在一视鼓前 ,视鼓上有不同空间频率

    的条纹 ,转动视鼓 ,观察是否产生眼球震颤。

    5.视觉诱发电位 检查时最好在屏蔽隔离室中进行。采用电视反转棋盘图

    像或反转黑白条方波光栅作为刺激源。作用电极一般安放在枕骨粗隆上 2cm处。

    放置前剪净局部头发、涂电极胶。地电极置于额正中,参考电极置于右耳垂 。当反

    转频率不变 ,而空间频率逐步增加,即棋盘格逐步变小时可见 P100波逐步变小 ,当棋盘小到某一空间频率至视觉诱发电位(VEP)记录不到时称为 VEP视力的阈

    值 。根据其前一档的空间频率推算出单眼或双眼的斯 内伦(Snellen)视力值。例

    如 30周度相当于 2020或 1.0,10周度相当于 2050或 0.4,3周度相当于 20

    400或 0.05。

    6.选择观看法 以大的灰色纸作为屏幕 ,置于婴儿前方和两侧,中央开一窥

    视孔 ,在窥视孔两侧距窥视孑L约 17cm处各开一个 9cm的图像呈现孔 ,屏幕后有一

    转轮,装有成对的黑 白条栅画面及灰色无图像卡片,可随机在一侧呈现条栅 ,另一

    侧呈灰色卡片。婴儿坐在家长或医务人员的腿上距窥视孔 31cm,固定婴儿头部 。

    检查者由幕后经窥视孔观察并记录婴幼儿注视反应。每画面做 1o次测试。若采

    用 Teller测试卡 ,被检眼离窥视孔为 55cm,操作时可随机将测试卡旋转 180。,使条

    栅处于右方或左方。

    【注意事项】

    1.开始时先对双眼进行测试 ,待婴幼儿变得合作后再分别检查左、右眼。对

    眼进行遮盖时应充分,注意不能让受检者偷看。

    2.选择观看法适于 18个月龄以下的婴幼儿 ,年长幼儿因注意力分散 ,影响检

    查效果。应注意环境安静无干扰。

    3.视动性眼球震颤检测方法的缺点是难以维持婴幼儿一直固视 目标,且刺激

    物占据视野的比例小。因此若未能诱发出视动性眼球震颤,并不等于婴幼儿没有

    接受刺激,也许是婴幼儿缺乏兴趣 ,有假阴性的可能。另外 ,存在眼球运动障碍时,此法可能得 出视力缺损的错误解释。

    4.医师可根据条件选择任意一种方法进行检查。

    · 6 ·

    第 1章 视 力 检 查

    二、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的视力检查

    【适应证】

    需要检查远视力的 2岁以上的儿童,特别是怀疑弱视时。

    【禁忌证】

    无 。

    【操作方法及程序】

    I.图形视力表 根据视角的原理设计 ,常以手指、鱼、蝴蝶、伞、小动物、小果

    实等图形代替各种文字视标 ,其余检查条件与国际标准视力表相同。

    2.点状视力检查仪 适用于 2~3岁的儿童。该表是用一系列大小不等的黑

    色圆点排列在乳白色的圆盘上,有一背景灯照明,圆盘表面有一遮板 ,开一观察孔,转动圆盘,让圆点视标出现在观察孔 ,让患儿识别 ,再根据可识别的圆点大小,查出

    设计时相应 Snellen值作出估算。

    3.E字视力表检测 先用两块相同的单 E字板。检查者与儿童各执一块 ,要

    求儿童把 E字缺El放在检查者的同一方位。学会后再做视力表检查 ,检查操作方

    法如前所述 。

    4.激光干涉条纹视 力计检查 受检者取坐位 ,头部固定在颌架上,用单眼向

    激光干涉测试仪的窥视孔内注视。检查者旋转旋钮,改变条纹的空间频率 ,受检者

    可见粗细不等的黑 白相间的条纹,最粗条纹相 当视力 0.05,最细条纹相 当视力

    2.0,条纹每档间隔视力为 0.05。干涉条纹可以改变为竖 、横、左斜、右斜位置。按

    被检者能分辨最细条纹而换算出视力。

    【注意事项】

    视力 表检查 时应 注意 :

    1.检查距离为 5m,如果采用平面镜反射法 ,则检查距离可缩短一半 。i.0视

    标应与被检儿童的眼保持同高。

    2.检查时要坐端正,不能眯眼,用消毒遮眼板遮挡非受检眼,通常先查右眼后

    查左 眼 。

    3.对弱视儿童应分别记录单个视标检查的视力及行视标检查的视力。因为

    一

    般情况下 ,弱视儿童容易辨认单独视标 ,行视标视力常较单独视标视力差 1~3

    行 ,而且在弱视训练中单个视标视力也 比行视标视力增进得快。

    4.单眼视力和双眼视力的检查。患隐性眼震的儿童,双眼视力 比单眼视力好

    一

    些 ,为了检查双眼状态下 的单眼视力,在一只眼前放+5.00D的球镜代替遮盖,检查另一只眼的视力 。有代偿头位的冲动型眼球震颤患者,应该检查头位正直时

    的视力和代偿头位时的视力。这种检查结果对诊断和处理这类儿童有重要意义。

    · 7 ‘

    第 2章 外眼一般检查

    第一节 眼 睑 检 查

    【适应证】

    1.就诊 的眼病患者 。

    2.健康体检者。

    【禁忌证】

    无 。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眼睑的一般检查可在 自然光或人工照明光下进行。

    2.可在肉眼下进行检查。必要时应用放大镜或裂隙灯显微镜进行检查。

    3.一般按照先右后左的顺序进行检查 。

    4.注意双侧是否对称,睁眼和闭眼是否 自如。

    5.注意眼睑皮肤有无充血、水肿、压痛 ,有无皮疹、溃疡、瘢痕、肿物以及皮下

    结节、皮下出血 、皮下气肿等情况。

    6.注意眼睑位置、形态、睑裂大小,有无上睑下垂 、缺损或眼睑闭合不全。

    7.注意睑缘有无内翻、外翻、充血、肥厚及炎症等。

    8.注意睫毛有无乱生、倒睫、秃睫或睫毛脱色 ,睫毛根部皮肤有无充血 、鳞屑、溃疡和脓痂。

    9.若有提上睑肌功能异常,应测定提上睑肌肌力 。

    【注意事项】

    1.若遇感染性眼病 ,应先查健眼,后检查患眼,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2.若有眼球严重外伤、角膜穿孔或即将穿孔时,翻转眼睑时要格外小心,以免

    眼内容物脱出。

    · 8

    第 2章 外 眼一般检查

    第二节 泪 器 检 查

    【适应证】

    1.流泪 、溢 泪的患者 。

    2.眼干的患者。

    3.怀疑有泪器炎症或肿瘤的患者。 、4.怀疑泪器损伤的眼外伤患者 。

    【禁忌证】

    在泪囊和泪道的急性炎症期间禁止冲洗泪道 。

    【操作方法及程序】

    (一 )泪腺检查

    1.泪腺 的一般检 查

    (1)触摸颞上方眶缘 ,确定有无肿物 。如有 ,应判断其质地 、界限、活动度 、有无

    结 节等。

    (2)患眼向鼻下方注视 ,翻转上睑,以拇指将外眦部向外上方牵引 并轻轻地将

    眼球向外上方推动 ,可将脱垂的泪腺或由于炎症或肿物引起肿胀的睑部泪腺暴露

    在外眦部上穹隆部结膜下 ,以便检查。

    (3)泪腺有炎症时可有压痛。

    2.泪液 分 泌试 验 (Schirmer工试 验 )

    (1)怀疑泪液分泌减少时可行泪液分泌试验。

    (2)用准备好的 5mmX 35mm的消毒滤纸,将其一端折弯 5mm,夹持于下睑外

    13处结膜囊内,另一端垂挂于睑外。嘱受检者轻闭双眼。

    (3)5min后以毫米为单位测量滤纸条被泪液浸湿的长度(折叠端的 5mm不记

    在内)。≥10mm为正常。

    (4)如果在 5min内滤纸条全部被泪液浸湿,应记录泪纸条全被浸湿所需 的时

    间,以分钟为单位。

    3.泪膜破 裂 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测定

    (1)在裂隙灯下用钴蓝色滤光片观察。

    (2)在结膜囊内滴入一小滴 0.125 或 1 荧光素钠溶液。

    (3)嘱受检者眨眼数次后,睁大受检眼,凝视前方,并开始计时,同时持续观察

    角膜 ,直到角膜表面出现第一个深蓝色斑(泪膜缺损)时为止,记录时间,以秒为单

    位。测量 3次 ,取平均值。若<10s为 BUT缩短。

    · 9 。

    ◇

    眼科学分册

    (二)泪道检查

    1.泪道的一般检 查

    (1)检查泪小点。应用放大镜或裂隙灯显微镜进行检查,注意泪小点有无外

    翻 、狭 窄 、闭塞或赘片增生 。

    (2)泪囊区有无红肿、压痛或瘘管。

    (3)挤压泪囊部有无分泌物 自泪小点流出。

    2.荧光素钠试验

    (1)怀疑泪道阻塞时可选 用本试验 。

    (2)将 1 ~2 荧光素钠溶液滴入结膜囊内。

    (3)2min后擤鼻,如带有黄绿色,表示泪液可以通过泪道 ,泪道没有阻塞。

    3.泪道 冲 洗

    (1)怀疑泪道狭窄或阻塞时可进行泪道冲洗。

    (2)冲洗泪道前先挤压泪囊部,观察有无黏液或脓性分泌物排出,并尽量将分

    泌物排空 。

    (3)用沾有 0.5 丁卡因的棉签夹在上、下泪小点之间 1~--2min。

    (4)受检者通常取坐位 ,头部微后仰并固定 ,眼向上注视 。将下睑近内眦部轻

    轻地向下牵拉,暴露下泪小点 。

    (5)如泪小点较小 ,先用泪小点扩张器垂直插进泪小点 1~2mm,再向鼻侧转

    至水平方向,轻轻捻转 ,扩张泪小点。

    (6)将大小合适的泪道冲洗针头垂直插入泪小点 1~2mm后向鼻侧转动,使

    针头呈水平位 ,继 而顺沿下泪小 管走行 方 向将 针头推进 4~6ram,注入 生理盐水 。

    此时应询问受检者有无水液进入咽部,或请受检者低头观察有无水液从鼻孔流出,并注意注水时有无阻力及泪小点有无水液反流。

    (7)冲洗完毕时,滴用抗菌药物眼药水。

    (8)泪道冲洗结果分析

    ①泪道通畅:注入冲洗液时无阻力 ,泪道无液体反流,受检者诉液体流入 口咽

    部,或观察到液体从鼻孔流出。

    ②泪道狭窄:下冲上返 ,但加压注入冲洗液后通畅。

    ③泪小管阻塞 :注入冲洗液时有阻力 ,冲洗液从原路返回,口咽部无液体流入。

    ④泪总管阻塞 :注入冲洗液时有阻力 ,从下泪小点冲洗时冲洗液自上泪小点反

    流,口咽部无液体流入。

    ⑤鼻泪管阻塞:注入较多冲洗液后从上泪小点反流,并可带有黏脓性分泌物,表明鼻泪管阻塞合并慢性泪囊炎。

    4.泪道 碘 油造 影

    · 1 0 ·

    第 2章 外 眼一般检查

    (1)了解泪道阻塞的部位及泪囊大小 ,为手术准备。

    (2)造影时,先挤压泪囊部排出泪囊中分泌物,并冲洗泪道。

    (3)按泪道冲洗法 ,由下泪小点注入 40 碘化油或 30 碘苯酯 0.3~0.5ml,随 即行 X线摄 片 。

    【注意事项】

    1.进行泪液分泌试验时 ,放置泪纸条的动作要轻柔 ,以免损伤球结膜等组织。

    2.测定 BUT时,检查室内避免使用电风扇。

    3.泪道冲洗时,动作要轻柔,以免造成泪道机械性损伤及形成假道。

    4.泪道冲洗注入液体时,若 出现下睑水肿 ,表明冲洗时形成假道,应即刻拔出

    冲洗针头,停止冲洗。必要时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发生感染。

    5.进行泪道碘油造影时,应在 x线 申请单上标注注入造影剂的时间。

    第三节 结膜和半月皱襞检查

    【适应证】

    1.怀疑患有结膜疾病 。

    2.眼部外伤者。

    3.健康体检者 。

    【禁忌证】

    无 。

    【操作方法及程序】

    1.上睑结膜暴露 法

    (1)单手翻转法 :嘱受检者向下注视 ,检查者用拇指和示指轻轻挟提上睑皮肤,在示指向下轻压睑板上缘的同时 ,拇指向上方捻转 ,即可暴露上睑结膜 。

    (2)双手翻转法:用一手挟提上睑皮肤向上翻卷的同时,用另一手示指或棉棍、玻璃棒轻轻向下推压睑板上缘,即可将上睑翻转暴露上睑结膜。

    2.上穹隆结膜暴露法 用拇指将 已翻转的上睑向上、向后固定于眶上缘,同

    时让受检者向下注视即可暴露上穹隆部结膜。翻转上睑后 ,若用另一手的拇指由

    下睑中央将眼球轻轻往上推压,同时将上睑稍向上牵引,可使上穹隆部结膜向前突

    出,暴露得更充分 。

    3.下睑翻转法 以拇指向下牵拉下睑中部,嘱受检者向上注视 ,即可充分暴

    露下睑结膜和下穹隆结膜。

    4.球结膜暴露法 用拇指和示指把上、下睑分开 ,然后嘱患者向各个方 向注

    · 1 1 ·

    ◇

    眼科学分 册

    视,可暴露球结膜部分 。

    5.检查内容 检查睑结膜及穹隆结膜时,应观察其颜色、透明度、光滑性 ;有

    无充血、水肿 、乳头、滤泡 、瘢痕、结石和睑球粘连;有无异物及分泌物潴留等。检查

    球结膜时主要观察有无充血、出血、水肿和色染;有无异物、疱疹 、结节、溃疡、斑块

    和分泌物。

    【注意事项】

    1.检查结膜时动作要轻柔,尤其在检查眼球破裂伤的患者时,绝对避免对眼

    球加 压 。

    2.特别注意区分睫状充血与结膜充血。

    3.注意结膜囊内分泌物的色泽和性质。

    4.若怀疑传染性结膜炎的患者,应先检查健康 眼,再检查患眼;检查患眼后,应消毒双手 ,避免交叉感染。

    第四节 眼前节的检查

    【适应证】

    1.眼病患者。

    2.健康体检者。

    【禁忌证】

    无 。

    【操作方法及程序】

    1.角膜检查

    (1)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获得满意结果 。条件不许可时,可用聚光手电筒光

    联合放大镜进行检查。

    (2)注意角膜大小、形状、透明度、弯曲度 ,以及表面是否光滑。注意角膜有无

    浑浊 、水肿、浸润、溃疡、异物、瘢痕、新生血管或血管翳 、角膜后沉着物等。

    2.巩膜检查

    (1)分开上、下眼睑,嘱受检者向各个方向转动眼球后进行检查。

    (2)仔细观察巩膜颜色,有无充血 、局限性结节、隆起、溃疡及肿瘤等。

    3.前房检查

    (1)注意中央和周边前房深浅。可用手电筒侧照法对中央前房深度作大致估

    计,并用裂隙灯显微镜测量周边前房深度(详见前房深度测定的章节)。

    (2)在裂隙灯显微镜下注意房水有无浑浊、闪光、浮游体、渗出物、积血或积脓

    · 1 2 。

    第 2章 外眼一般检查

    等 。

    4.虹膜检查

    (1)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对双侧虹膜进行对比检查。

    (2)注意虹膜色泽、纹理、形态,有无色素增生及脱失、萎缩、缺损、结节、新生血

    管、前后粘连、永存瞳孔膜、虹膜震颤和根部离断。

    5.瞳孔检查

    (1)先在 自然光线下 以肉眼观察其 自然状态 ,然后用手电筒光检查其对光反

    应 ,最后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其细微结构。

    (2)注意瞳孔大小、位置、形状 ,边缘是否整齐。瞳孔大小可用 Haab瞳孔计或

    Bourbon瞳孑L计测量 。

    (3)瞳孔对光反应包括直接 和间接 两种 。直 接对光 反应是 指瞳孔 在 暗光 环境

    下对光的反应程度,可将手电光直接照射一眼瞳孔,若其立即缩小,为直接对光反

    应灵敏。应注意两侧反应的速度和程度是否相同。间接对光反应是指瞳孔在暗光

    环境下,用手遮盖一眼使其不受手电光照射 ,再用手电光直接照射另眼瞳孔,然后

    打开遮盖眼,若该眼瞳孔缩小,为该眼间接对光反应存在。

    6.晶状体检查

    (1)用裂隙灯显微镜可仔细地检查晶状体。如因条件所限也可在手电。光照射

    下用直接检眼镜检查晶状体。

    (2)如需详细了解晶状体情况,应当散大瞳孔后进行检查。

    (3)注意晶状体的位置、密度、透明度,有无浑浊及浑浊的部位和形态。如无法

    应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检查时,可根据虹膜投影来估计白内障的成熟程度。

    【注意事项】

    1.区分是否由于黄疸引起巩膜黄染时,必须在 自然光下检查。

    2.检查时应注意双眼对比观察。

    3.测量瞳孔大小时,应在弥散光下,嘱受检者注视 5m 以外的目标。应注意瞳

    孔大小与光照强弱、年龄、调节以及集合等情况有关。一些药物也会影响瞳孔大小。

    4.检查晶状体时,应注意晶状体改变是否与视功能的改变相对应 ,以免误诊 。

    【适应 证】

    1.眼病患者。

    2.健康体检者 。

    第五节 眼后节的检查

    · 13 ·

    ◇

    眼科学分册

    【禁忌证】

    无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玻璃体检查

    (1)可用直接检眼镜 、间接检眼镜、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或接触镜进行检

    查 。

    (2)如需详细检查,应当在散大瞳孔后进行。

    (3)直接检眼镜检查时,一般先用+8D~+10D的镜 片,检查距离距受检眼

    10~--20cm。正常情况下 ,光线经瞳孔射入眼内后 ,瞳孔区呈橘红色反光。检查时

    嘱受检者上、下、左、右转动眼球数次后,立即停止眼球转动 ,并注视前方 。如在瞳

    孑L区红色反光中有黑影呈飘动状 ,且其移动方向与眼球转动方向相反,表明屈光间

    质浑浊部位位于玻璃体。

    (4)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常规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时,将裂隙灯光源与显微镜

    之间的夹角尽量变小、光源裂隙尽量调窄,便可获得较为清晰的玻璃体光学切面 ;

    若要观察后 23玻璃体,须借助前置镜或三面镜 ,可获得满意的检查结果 。

    (5)注意玻璃体有无浑浊、液化、积血、后脱离 ,并注意玻璃体病变的形态及其

    与视网膜和晶状体位置的相互关系。

    2.视 网膜 的检 查

    (1)可用直接或间接检眼镜进行检查。如需详细检查 ,特别检查周边部眼底

    时,须散瞳后检查 ,或借助于前置镜 、三面镜 、检影镜 ,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进行检查。

    (2)检查顺序为先后极部,再周边部 。 .

    (3)注意观察视盘大小、形态、色泽、盘沿和凹陷;视网膜血管粗细、形态、颜色、管壁反光、动静脉比例及相互关系;黄斑部有无水肿、渗出、出血、瘢痕、色素改变和

    中心凹反光是否存在等 ;视网膜有无渗出、出血 、色素改变或脱离等。

    【注意事项】

    1.对于浅前房者 ,散瞳时要格外谨慎,以免导致闭角型青光眼发作。

    2.角膜如有炎症、溃疡或穿孔伤时,避免用三面镜和检影镜。

    3.若眼前节屈光间质浑浊影响眼底检查时,可应用超声等其他检查方法。

    第六节 眼球的检查

    【适应证】

    1.怀疑眼球突出或内陷者。

    · 14 ·

    第 2章 外 眼一般检查

    2.有复视或斜视的患者。

    3.眼球外伤者。

    4.怀疑眶内占位性病变者。

    【禁忌证】

    无 。

    【操作方法及程序】

    1.一般在 自然光线下 以视诊的方法进行检查 。

    2.注意眼球大小、形态和位置,有无突出或 内陷、震颤(眼球震颤检查详见第

    17章)。

    3.检查眼球大小和形态时,用两手拇指和示指分别将两眼上、下眼睑分开,进

    行 比较 。

    4.嘱受检者眼球追逐并注视眼前检查者的手指或手电光,以检查眼球各个方

    向运动情况 。

    5.对于眼球突出或内陷者,可用两面有刻度的透明尺估计眼球突出度。将尺

    的一端向前水平放在颞侧眶缘最低处 ,检查者从侧面观察 ,读出和记录眶缘至角膜

    顶点的距离,即为眼球突出度。或以 Hertel眼球突出计测量眼球突出度(详见第

    30章)。

    【注意事项】

    1.检查眼球形态时,注意有无角膜大小的改变。

    2.利用透明尺测量眼球突出度时,务必准确地放置透明尺的位置 ,且方 向水

    平向前,否则容易出现误差。

    第七节 眼眶的检查

    【适应证】

    1.疑有外伤导致的眶骨骨折。

    2.眶内占位性病变。

    3.眶内炎症。

    4.眶 内出血 。

    5.疑有眶压升高时。

    【禁忌证】

    1.眼部皮肤急性炎症者 。

    2.受检者因精神状况或全身其他疾病不能配合检查时。

    ◇

    眼科 学分册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可用两手拇指对比触摸眶缘。

    2.必要时可用示指或小指自眶缘沿眶壁向眶深部探入 ,进行检查。

    3.检查眼眶时,应注意眶缘大小、形态、有无缺损、骨折移位及压痛,同时注意

    眶内有无炎症、出血或肿瘤等。

    【注意事项】

    1.对眶骨骨折的患者,检查时动作务必轻柔,以免进一步加重损伤。

    2.伴有眼球外伤时 ,检查时切勿对眼球加压。

    3.若有眶内占位性病变,触诊时一定注意眶内占位性病变与眶骨间的关系。

    第八节 婴幼儿外眼检查

    【适应证】

    1.患有眼病的婴幼儿。

    2.健康体检者。

    【禁忌证】

    婴幼儿全身情况不允许时。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应固定头部后进行眼部检查 。须请家长或助手协助。

    2.常用的固定婴幼儿头部的方法为,检查者与家长面对面相坐,将婴幼JL--

    腿分开,头朝向检查者仰卧于家长双膝上。家长用双肘压住婴幼儿两腿,同时用手

    握住婴幼儿两手和前臂并借此压住其胸腹,检查者则用双膝相夹固定婴幼儿头部。

    3.另一种方法为让婴幼儿平卧于检查床上,助手或家长在检查床一侧,两手

    握住婴幼儿两手及前臂并压住婴幼儿的胸部 ,同时以身体压在婴幼儿身上以固定

    其全身。检查者在检查床婴幼儿头端进行检查。

    4.医师可用两手拇指或翻睑钩分开上、下睑,并暴露角膜 。一般应在光线充

    足的检查室观察角膜的形态、大小。也可用聚光电筒照明和放大镜检查 ,对能配合

    的小儿可使用裂隙灯检查。

    5.需做详细的眼底检查、眼压测量 、冲洗或探通泪道的婴幼儿,若不配合,可

    应用催眠镇静药,如 El服 l0 水合氯醛合剂 ,每次 50mgkg。也可施于短暂的全

    身麻醉。

    【注意事项】

    1.固定婴幼儿头部及体位时用力要适当,以防意外。

    · 1 6 ·

    第 2章 外眼一般检查

    2.对于全身麻醉的婴幼儿 ,麻醉前应进行必要的全身检查。一般情况下 ,应

    在无全身麻醉禁忌证的情况下方可进行麻醉。

    3.对婴幼儿进行眼部检查时,婴幼儿被固定头部和体位 ,难免哭闹,因此检查

    前必须征得家长或监护人的同意和配合。

    4.操作要轻巧,以免伤及角膜 。对可疑角膜软化患者,动作要轻巧,对可能角

    膜穿孔者 ,应避免加压 。

    5.需要散瞳的婴幼儿 ,在滴用散瞳药后应压迫泪囊部 3~5min,以避免药物

    中毒反应。避免药物反应的另一方法是减少散瞳药的用量,用圆头玻璃棒取少量

    药液(为一般眼药水药滴的 15~I4),涂于颞侧下睑结膜表面。

    · 17 ·

    第 3章 检眼镜检查

    第一节 直接检眼镜检查

    【适应证】

    1.眼病 患者 ,特别怀疑玻璃体或眼底有病变时 。

    2.健康体检者 。

    【禁 忌证】

    1.屈光间质明显浑浊者 。

    2.瞳孔 明显缩小者 。

    3.急性结膜炎时不宜检查 。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开始检查时转动检眼镜转盘,先用+8D~+10D的镜片,检眼镜距受检眼

    10~20cm。以透照法检查眼屈光间质。由前逐次向后 ,分别检查角膜、晶状体、玻

    璃体。正常情况下,瞳孔区呈现橘红色反光 ,如有屈光间质浑浊,红色反光中出现

    黑影。此时嘱受检者转动眼球 ,根据黑影移动方向与眼球转动方向的关系,判断浑

    浊的屈光间质部位。

    2.检查眼底时,将检眼镜置于受检眼前约 2cm处。根据检查者和受检眼的屈

    光状态 ,旋转检眼镜转盘,直至看清眼底 。

    3.检查时嘱受检者先注视正前方,检眼镜光源经瞳孑L偏鼻侧约 15。可检查视

    盘 ,再沿血管走行观察视网膜后极部 ,最后嘱受检者注视检验镜的灯光,检查黄斑

    部。若要观察周边部视网膜,嘱受检者转动眼球 ,以扩大观察范围。

    4.眼底检查的记录内容包括以眼底解剖结构为基础对视盘 、视网膜血管、黄

    斑等部位进行描述。可以视盘和血管直径来描述病变大小 ,以屈光度描述病变隆

    起高度 。

    · 1 8 。

    第 3章 检 眼镜 检查

    【注意事项】

    1.直接检眼镜下所见并不是眼底的实际大小,检查所见比实际物像放大 14.--~

    16倍 。

    2.若要观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改变时,应在无赤光下观察。

    3.检查结束时,应将检眼镜的转盘拨到 0处,以免转盘上的镜片受到污染。

    4.一般检查时可不散大瞳孔 。若要详细检查眼底时,需要散瞳后检查。

    5.直接检眼镜观察范围小,屈光间质浑浊可影响眼底的观察。

    6.怀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或前房、浅者 ,散瞳时要格外谨慎,以免导致闭角型

    青光眼发作。

    7.对于高度屈光不正者,直接检眼镜检查较为困难 ,可应用间接检眼镜进行

    检查 。

    第二节 间接检眼镜检查

    【适应证】

    1.眼病患者,特别怀疑玻璃体或眼底有病变时。

    2.部分屈光间质浑浊、高度屈光不正、无晶状体眼患者,以直接检眼镜检查眼

    底有困难时,可应用间接检眼镜进行检查 。

    3.视网膜、玻璃体手术中观察眼底 。

    【禁忌证】

    1.屈光 间质 明显浑浊者 。

    2.瞳孑L明显缩小者 。

    3.急性结膜炎时不宜检查 。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检查者调节好间接检眼镜头带或镜架 ,使间接检眼镜 目镜与检查者双眼的

    水平 相接近 ,并 调节 目镜 的瞳距 。

    2.受检者散瞳后 ,取坐位或仰卧位进行 眼底检查。检查者一般用左手持物

    镜 ,并用左手无名指协助分开受检眼眼睑,固定于眶缘。右手不持巩膜压迫器时,用其中指辅助牵开受检眼眼睑。

    3.先以弱光线从眼底中周部开始检查,这样可给受检者一个对光线的适应过

    程 ,以便用较强光线检查眼底后极部时,受检者可以较好地配合。

    4.根据屈光间质浑浊程度调整检眼镜的照明强度 ,根据瞳孔大小选择不同直

    径照明光斑,根据眼底病变情况选择不同度数的非球面镜 。

    · 1 9

    ◇

    眼科学分册

    5.检查眼底时,先在物镜 中心找到以视盘为中心的眼底后极部。从视盘开

    始 ,沿着某一眼底血管走向从后极部向周边部眼底观察,直至最大限度能观察到的

    周边部眼底范围。然后再沿其临近部位由周边部眼底向着视盘观察 。

    6.请患者分别注视上、下、鼻、颞 、鼻上、鼻下、颞上和颞下 8个检查眼位,以便

    检查全部眼底。对于病变或可疑病变部位进行重点检查。

    7.检查眼底锯齿缘和睫状体平坦部等远周边部眼底时,需用巩膜压迫器辅助

    检查 。

    8.绘图记录检查结果时,应以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组织的病变。

    【注意事项】

    1.由于间接检眼镜所见图像放大倍数较小,因而不易发现细微病变。

    2.检查时所见眼底像为倒像 。

    3.对于浅前房者和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散瞳时要格外谨慎 ,以免导致散瞳后

    眼压升高。

    4.检查时避免强光长时间照射黄斑部,以免引起黄斑部光损伤 。

    5.使用物镜时,将其表面弧度大的一面向上。否则反光过强,图像变形扭曲。

    6.注意保持物镜清洁,否则会影响成像效果。

    第 4章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适应证】

    1.眼病患者。

    2.健康体检者。

    【禁忌证】 ‘

    因全身状况不允许坐位者 。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检查者根据 自己的屈光度调节 目镜 ,并调节 目镜间距。

    2.检查应在暗室或半暗室内进行。

    3.嘱受检者坐在裂隙灯前 ,调整座椅、检查 台、颌架及裂隙灯显微镜 的高度,使受检者下颌舒适地置于下颌托上 ,前额紧贴于头架的额带横档上。

    4.前后、左右及上下调节操纵杆,使裂隙灯光线聚焦于检查的部位 。

    5.一般先用低倍镜进行检查 。若需要观察某一部位的细微改变时,可换用高

    倍镜。并根据需要,调节裂隙灯与显微镜之间的夹角、光线强弱和裂隙光的宽窄。

    6.光源一般从受检眼的颞侧射入,然后从颞侧到鼻侧逐一做光学切面,按照

    从前到后的顺序进行检查。

    7.裂隙灯显微镜 的检查方法有多种 ,包括弥散光照射法、直接焦点照射法、角

    膜缘分光照射法 、后部反光照射法 、间接照射法和镜面反光照射法等。可根据检查

    部位和病变情况,选择适当的检查方法 。

    (1)弥散光照射法 :以裂隙灯弥散宽光为光源,通常在低倍镜下将光源以较大

    角度斜向投向眼前部组织 ,进行直接观察。所得印象比较全面 ,且有立体感。

    (2)直接焦点照射法 :最常用。操作时应使裂隙灯光线的焦点与显微镜的焦点

    二者合一。根据光带形态可分为宽光照射法、窄光照射法和圆点光照射法。

    ①宽光照射法:所用的裂隙灯光较宽,形成较宽的光学切面,可用于检查弥散

    光照射时所发现或未被发现的病变。

    ②窄光照射法 :将裂隙灯光带尽量调窄,尽管照入的光线较弱 ,但周围背景更

    · 21 ‘

    ◇

    眼科学分册

    暗,这样便于观察病变的位置和细微改变。

    ③圆点光照射法:将入射光调节为圆点状,用于观察房水的改变。

    (3)角膜缘分光照射法:将光线照射在一侧的角膜缘,除在角膜缘上形成一个

    光环和因巩膜突所致环形暗影外,角膜应呈黑色,此时能清晰见到角膜薄翳、斑翳

    及穿孔等 。

    (4)后部反光照射法:将灯光照射到所要观察组织的后方 ,把显微镜聚焦到检

    查部位 ,借助后方组织反射回来的光线检查透明、半透明、正常或病变组织。本法

    适用于角膜和晶状体的检查。

    (5)间接照射法 :将裂隙灯光线聚焦到所要观察部位旁边的组织上。可以观察

    虹膜细小变化和角膜新生血管等。借助三面镜或前置镜,可以观察视网膜细小的

    改变 。

    (6)镜面反光照射法 :将光线 自颞侧透照,在角膜可出现两个光亮区,即鼻侧的

    光学切面和颞侧出现的反光区。这时嘱受检眼稍 向颞侧注视 ,再将裂隙灯向颞侧

    偏移,当光学切面与反光区重合时,检查者就会感到有光线刺 目,此时将显微镜焦

    点对好,即可进行观察 。本法适于检查角膜和晶状体的前、后表面。

    【注意事项】

    1.检查结膜 、角膜 、巩膜 时,光源与显微镜 的夹 角一般为 40。。检查前房 、晶状

    体和前部玻璃体时,夹角应<30。;检查后部玻璃体和眼底时,除需加用前置镜或三

    面镜等辅助设备外,夹角应调为 10。或更小。

    2.实际检查时,应综合使用裂隙灯显微镜的 6种不同的使用方法,以免遗漏

    病变 的细微改变 。

    3.注意裂隙灯显微镜的维护和保养 。

    · 22 ·

    第 5章 角膜的特殊检查

    第一节 角膜厚度测量

    【适应证】

    1.指导佩戴角膜接触镜及戴镜后随诊 。

    2.屈光性角膜手术前检查 。

    3.评价一些角膜疾患,如圆锥角膜 、角膜水肿、角膜基质炎 、边缘性角膜溃疡

    等 。

    4.间接地了解角膜内皮细胞层的功能。

    5.高 眼压症 。

    【禁忌证】

    1.严重畏光或其他原因不能配合裂隙灯检查者。

    2.结膜急性炎症者 。

    3.大面积角膜溃疡、角膜穿孔。

    【操作方法及 程序】

    1.Haag—Streit厚度测 定法

    (1)测量前 ,将裂隙灯显微镜右侧 目镜换上裂隙分影 目镜 。调整裂隙灯,使其

    与显微镜呈 40。~45。,并使裂隙光束通过厚度测定器的裂隙光阑,垂直聚焦于瞳孔

    中央的角膜表面。

    (2)受检者注视裂隙光带。检查者转动厚度测定器上方的刻度盘,并调整裂隙

    灯显微镜的高度,使分裂影像分成上下相等的两半 ,且位于瞳孑L领内

    (3)刻度盘恢复至“O”位。转动刻度表 ,使分裂影像的上方后表面(角膜内皮

    层)与下方前表面(角膜上皮层)相交。

    (4)读取刻度盘上读数。

    · 23 ·

    ◇

    眼科学分册

    (5)以上测量步骤重复 2---,3次,取平均值。

    2.A型超声角膜厚度测量法

    (1)受检者取平卧位或坐位。

    (2)结膜囊滴表面麻醉药。

    (3)消毒超声探头。

    (4)嘱受检者向正前方注视。先查右眼,后查左眼。

    (5)检查者一手分开受检者眼睑,一手持超声检查探头测量各点角膜厚度。

    (6)保持超声探头垂直于角膜,并维持适度压力。

    (7)测量角膜厚度 ,同一测定点重复 3次,取平均值 ,打印结果。

    【注意事项】

    1.Haag-Streit厚度测定法

    (1)判断测量终点时受测量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准确性和重复性低于超声波测

    量法 。

    (2)由于 Kappa角的影响,左右眼测量结果常不一致,通常左眼偏高,右眼偏

    低 。

    2.A型超声角膜厚度测量法

    (1)检查时注意保持超声探头与角膜垂直。

    (2)超声探头对角膜 的压力太大时会 导致检测角膜厚度变薄 ,压力太小 时则无

    法显示结果 。

    (3)角膜表面要保持一定的湿度 ,过干或过湿均会影响检查结果 。

    (4)注意超声探头的消毒。

    (5)测试后嘱患者不要用力揉眼,以免发生角膜上皮损伤。

    (6)超声探头应定期检测。

    (7)也可以采用浸入法行 A型超声生物测量 ,具体方法见第 22章眼部超声检

    查 。

    第二节 角膜曲率计检查法

    【适应证】

    1.判定有无散光及散光性质。

    2.用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如圆锥角膜 、扁平角膜或大散光等。

    3.角膜手术后的追踪观察。

    4.指导配戴角膜接触镜。

    · 24 ·

    第 5章 角膜 的特 殊检 查

    5.指导屈光性角膜手术 。

    6.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准备 。

    【禁忌证】

    严重角膜疾患,无法进行准确测量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双 眼分别测量 。检查一 眼时 ,另一 眼遮 盖 。

    2.被检查者下颌放在架托上 ,前额顶靠头架 ,下颌 与台面垂直,双眼平视前

    方,调整被检者眼位 ,使检查镜筒射 出的影像刚好位于被检眼角膜正中,相当于瞳

    孔 区。

    3.检查者通过 目镜调整落在被检者角膜上的影像 ,对准焦点直至图像清晰。

    4.不同角膜曲率计的影像设计不同,有的是红色方格与绿色台阶(Javal散光

    计);有的是两个轴向垂直的带十字的圆圈(Bausch—lomb角膜 曲率计);有的是空

    心“十”字与“十”字标。检查者在 目镜观察下转动镜筒,先确定接近水平位的第 1

    主径线后 ,旋转微调使两像恰好相接触或重合(根据仪器设计要求),记下标尺上的

    屈光度或曲率半径值 ;再将镜筒旋转到与第 1主径线垂直位(旋转 90。),微调使两

    影像恰好相接触(红方格与绿台阶)或重合 (两十字),记下标尺上的屈光度或曲率

    半径值 。

    5.分别记录两条轴线的曲率 ,有散光者标出散光轴 。进行结果分析。

    【注意事项】

    1.保证被检查者下颌与台面垂直 ,头部不要倾斜 。

    2.应用角膜曲率计测量时,因为所测的角膜面积仅限于角膜 中央 3mm范围,所以不适于评估屈光性角膜成形术的疗效。

    3.对高度散光,怀疑为圆锥角膜的患者 ,要进一步行角膜地形图检查 。

    第三节 角膜知觉检查

    【适应证】

    1.检查角膜病患眼的角膜知觉 ,以便诊断和鉴别诊断。

    2.对长期滴用滴眼药液、配戴角膜接触镜及糖尿病患者等,怀疑角膜知觉改

    变者 。

    3.病毒性角膜炎、神经麻痹性角膜炎患者。

    【禁忌证】

    1.伴有严重角膜溃疡的患者。

    · 25 ·

    ◇

    眼科 学分册

    2.无 自主意识不能配合的患者。

    3.急性结膜炎患者。

    【操作方法和程序】

    1.检查环境要求安静、无风。

    2.受检者向前方注视 ,或向着要检查的方向轻轻转动眼球。

    3.角膜知觉的定性检查。将消毒棉签头端的棉花捻出一细长的棉丝 ,并折弯

    使与棉棍呈 45。。以棉丝尖端从受检眼侧面接近并轻轻触及角膜。结果判断 :角

    膜知觉正常者 ,可立即出现反射性瞬 目或有感知。若不发生瞬目反射或无感知,为

    角膜知觉消失 。如瞬目反射迟钝或感知不敏感或低于对侧眼为角膜知觉减退。

    4.角膜知觉的定量检查 。将角膜知觉测定计的尼龙丝从 6Omm开始在受检

    眼的颞侧以纤维细丝轻轻触及角膜。角膜知觉正常者 ,尼龙丝弯曲并可立即出现

    反射性瞬 目或有感知。若不发生瞬 目反射或无感知为角膜知觉消失。如瞬 目反射

    迟钝或感知不敏感 ,将尼龙丝从 60mm依次减少直至 40mm,若低于 35mm为角膜

    知觉减退。

    5.根据检查需要 ,进行多部位、重复测试,同时记录检查的结果。

    【注意事项】

    1.检查前向受检者详细解释检查 目的和检查程序。

    2.检查前避免滴用眼药水。

    3.检查过程中,应避免受检者头部和眼部的摆动。

    4.检查时棉丝或纤维不可触及眼睑和睫毛。

    5.检查后滴用抗菌药物眼药水。

    第四节 角膜 内皮检查

    【适应证】

    1.通过角膜内皮层检查 ,估计其功能状态。

    2.诊断某些眼病,如多形性角膜营养不 良、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

    3.评价某些疾病对角膜 内皮的损害。

    4.指导角膜接触镜的材质选用和佩戴方式。

    5.评价内眼手术可能造成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的风险。

    6.指导前房内给药。

    7.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优选高质量供体材料。

    · 26 ·

    第 5章 角膜 的特殊检查

    【禁忌证】

    1.角膜大面积擦伤。

    2.角膜基质层水肿。

    3.角膜浑 浊 。

    4.结膜 、角膜感染 。

    5.角膜穿孔。

    【操作方法及程序】

    1.角膜内皮层检查 以角膜 内皮显微镜检查法 (specular microscopy)常用 ,它

    可分为非接触型和接触型检查法两种 。也可以通过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mi—

    croscopy)进行检查。

    2.非接触型接触法更适用于儿童、心理紧张或角膜有术后新鲜伤 口的患者。

    (1)受检者头部放置托架上。

    (2)机器 自动取像 ,根据所拍摄的照片分析角膜内皮的形态、大小。

    (3)点击细胞数 目分析角膜内皮 的细胞密度。也可应用计算机直接分析角膜

    内皮 的细胞 密度及 大小 。

    (4)可对角膜上 、中、下 、鼻侧 、颞侧几个点的内皮进行检查。

    (5)分析后打印结果。

    3.接触型检查法适用于配合检查的成年受检者。

    (1)首先进行角膜厚度测量。

    (2)用 0.5 丁卡因滴眼液滴眼,进行角膜表面麻醉。

    (3)患者头部固定于托架上 ,物镜须接触患者角膜。

    (4)调节焦点使图像清晰。

    (5)进行摄像 或录像 。

    (6)分析检查结果 。

    【注意事项】

    1.进行角膜内皮层检查之前 ,需常规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2.结果定性分析的内容包括 :细胞大小一致性、细胞形态一致性、细胞内或细

    胞间有无异常结构。

    3.定量分析的内容包括:细胞密度 、平均细胞面积、细胞面积变异系数 、六角

    形细胞百分比等。

    4.非接触型检查法所得图像的放大倍率较低 ,照相范围较大,所见内皮细胞

    数 目多。但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分辨率较差 ,仅可宏观了解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有

    无空泡或滴状赘疣。

    5.接触型检查法成像清晰,且图像放大 ,便于观察。但检查时须滴用表面麻

    · 27 ·

    ◇

    眼科学分册

    醉药。

    6.正常角膜内皮细胞呈六角形,镶嵌连接成蜂巢状。随年龄增加细胞趋于变

    性,细胞密度逐渐降低 ,细胞面积逐渐增大。正常人 3O岁前 ,平均细胞密度为

    3 000~4 000mm ,50岁左 右 2 600~ 2 800mm ,69岁 以上 为 2 150~ 2 400

    m m 2。

    第五节 角膜地形图检查

    【适应证】

    1.了解 角膜表 面的屈光状态 。

    2.怀疑为临床前期或临床期的圆锥角膜 。

    3.各类角膜屈光手术的术前和术后常规检查 。

    4.了解某些手术 ,如翼状胬肉切除术 、角膜移植术等对角膜的影响。

    5.了解角膜外伤后角膜表面的屈光状况 。

    【禁忌证】

    1.大面积角膜溃疡、角膜穿孔。

    2.角膜中央浑浊或白斑者。

    3.翼状胬肉侵犯角膜中央者。

    4.不能固视者或固视能力差者,如眼球震颤者 。

    5.全身状况不允许坐位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将患者有关资料,如姓名、年龄、性别 、诊断等输入计算机。

    2.患者取坐位,下颌放在下颌托上,必要时用头带固定。

    3.嘱患者睁大被检眼,注视角膜镜中央的固视灯光。

    4.检查者操作摄影把手,使荧光屏上的交叉点位于瞳孔中央,即角膜镜同心

    圆中心与瞳孔中心点重合,并调好焦距 ,直至屏幕上的Placido盘同心圆影像清晰,按下按钮固定图像。

    5.选择最佳影像存盘并打印。

    6.结果分析。

    (1)色彩图:以不同的颜色代表相应的屈光度,即暖色表示屈光力大,而冷色表

    示屈光力小 ,其具体等级位于图像的左侧 。

    (2)统计数据:包括角膜表面不规则指数 SAI,角膜表面规则指数 SRI,角膜预

    测视力 PVA,模拟角膜镜读数 ,最小角膜镜读数,这些通常位于彩色图像的下方。

    · R 。

    第 5章 角膜 的特 殊检查

    【注意事项】

    1.检查前应询问病史,并向患者讲明注意事项。

    2.在检查时如发现受检者面部阴影影响检查 ,可嘱其变换头部位置。

    3.如受检眼上睑下垂 ,可让他人协助检查。

    4.对于角膜曲率过大、过小或角膜中心下方 3ram与角膜中心上方 3mm处屈

    光力差值>3D,应结合临床进行鉴别诊断。例如:圆锥角膜、角膜基质炎症。

    5.图像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选择图像很关键。

    6.长期戴角膜接触镜、各种原因致角膜上皮不完整者 ,可影响检查结果。

    第六节 角膜染色检查

    【适应证】

    1.怀疑角膜上皮损伤者。

    2.怀疑为 眼干燥症患者 。

    3.怀疑角膜瘘者 。

    4.观察角膜移植术后伤 口状况。

    5.了解角膜接触镜配戴是否合适。

    6.观察青光眼眼外滤过术后滤过泡渗漏情况。

    【禁 忌证】

    无 。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常用的染色剂 包括荧光素钠、孟加拉红等 ,根据需要可以选用 。

    2.荧光素染色 用荧光素纸条或 0.5 96~2 荧光素钠溶液将荧光素涂于结

    膜囊内,在裂隙灯显微镜下用钴蓝光观察。角膜上皮缺损处有黄绿色着染。

    3.孟加拉红染色 用 I 孟加拉红溶液涂于结膜囊内,在裂隙灯显微镜下以

    无赤光观察,角结膜上皮的变性和死亡细胞着染为玫瑰红色。

    【注意事项】

    1.荧光素钠溶液最易受污染 ,尤其绿脓杆菌污染,使用时应格外注意。

    2.孟加拉红溶液有明显刺激性 ,染色后眼部往往有 明显的烧灼感。因此染色

    时同时滴少许表面麻醉药可以减少这种不 良反应 。

    · 29 ·

    第 6章 瞳孔反射检查

    【适应证】

    眼科 常规检查 。

    【禁 忌证】

    无 。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首先询问受检者有无使用影响瞳孔的药物史 ,如 :眼部滴用阿托品、后马托

    品、去氧肾上腺素(新福林)、托吡卡胺、左旋肾上腺素、毛果芸香碱、毒扁豆碱等,以

    及全身应用吗啡、氯丙嗪等药物。

    2.应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瞳孔有无先天性虹膜缺损、先天性永存瞳孔膜 、先

    天性无虹膜、虹膜颜色异常、虹膜萎缩、虹膜后粘连、虹膜根部断裂、术后虹膜缺损

    等先天或后天性改变等。

    3.应 当在光线不很 明亮 的室内进行 瞳孔 检查 。室外 阳光下 瞳孔很 小 ,不易观

    察,并应准备一支聚光手电筒用以检查瞳孔对光反射。

    4.首先检查双眼瞳孔大小,利用瞳孔尺或小的透明米尺分别记录左眼和右眼

    瞳孔的实际大小,并记录之。

    5.嘱受检者注视远处 目标,记录双眼瞳孔大小 ,然后再用一支铅笔或医生手

    指置于受检者眼前数厘米处,嘱其注视铅笔或手指 ,观察双眼瞳孔的集合反射。

    6.检查者用手或其他物品放在受检者鼻梁中间,用以遮挡检查光线 ,然后用

    聚光手电筒的光分别照射两眼,观察两眼瞳孔的直接对光反射和间接对光反射,并

    分别记录之。

    7.检查者用手轮流遮盖患者一侧眼睛,同时观察未遮盖侧眼的瞳孔大小;或

    用聚光手电筒光轮流照射两眼,观察未被照射眼的瞳孔大小,分别记录双眼的变

    化 ,以此检测是否存在相对性 瞳孔传人 障碍 (relative afferent papillary defect,RAPD)

    第 6章 瞳孔反射检查

    【注意事项】

    1.瞳孑L缘后粘连时,检查瞳孔反射没有实际意义。

    2.照射瞳孔的光线不应太强或太弱。

    3.检查时应让患者注视远处 目标 ,光线 自下而上照人,避免与近反射引起 的

    瞳孔改变相混淆 。

    4.检查儿童时,请家长或他人帮助在远处设置一 目标。

    · 31 ·

    第 7章 前房深度测量

    第一节 中央前房深度测量

    【适应证】

    1.了解眼球的解剖参数。

    2.筛查闭角型青光眼患者。

    3.评估青光眼类型,如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等。

    4.术后浅前房 的疗效评价 。

    5.在一些疾病 ,如眼外伤后 ,间接了解 睫状体病变 。

    【禁忌证】

    在角膜大面积擦伤或结膜、角膜感染等情况出现时,不宜进行此项检查。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手 电筒光测量 法

    (1)检查 :将聚光手电筒光水平从受检者颞侧 ,沿虹膜平面向内眦方向照人 ,观

    察虹膜被照亮的部分。

    (2)结果判断 :鼻侧虹膜全被照亮时为深前房;鼻侧虹膜小环至其到虹膜周边

    部中点被照亮时为中深前房;仅鼻侧瞳孔缘虹膜被照亮时为浅前房。

    2.Haag—Streit测 定 法

    (1)用 Haag—Streit厚度测定器 I和 Ⅱ测量 。测定器 工测量角膜厚度 ,测定器

    Ⅱ测量晶状体前囊膜至角膜上皮层之间距离,将后者的结果减去前者的结果为中

    央前房深度。

    (2)测量前,将裂隙灯显微镜右侧 目镜换上裂隙分影 目镜。

    (3)将 Haag—Streit厚度测量器装在 Haag—Streit 900型裂隙灯上 ,调整裂 隙

    灯,使其与显微镜呈 40。~45。,并使裂隙光束通过厚度测定器的裂隙光阑,垂直聚

    · 32 ·

    第 7章 前房深度测 量

    焦于瞳孔中央的角膜表面,沿受检眼视轴照人 。

    (4)受检者注视裂隙光带。检查者转动厚度测定器上方的刻度盘,并调整裂隙

    灯显微镜的高度 ,使分裂影像分成上下相等的两半 ,且位于瞳孔领内。

    (5)刻度盘恢复至“0”位。转动刻度表。使用浸0量器 工时,使分裂影像 的上方

    后表面(角膜内皮层)与下方前表面(角膜上皮层)相交。使用测量器 Ⅱ时,使分裂

    影像的上方后表面(晶状体前囊膜)与下方前表面(角膜上皮层)相交。

    (6)读取刻度盘上读数 。

    (7)以上测量步骤重复 2~3次 ,取平均值 。

    3.超 声波测量法

    (1)受检者采用平卧位。

    (2)眼部滴表面麻醉药。

    (3)受检眼球表面加盛有生理盐水 的水浴杯 ,将超声探头浸于水内,距眼球

    0.5~1.0cm,并位于角膜顶点正上方,指向眼轴方向。

    (4)从示波器上选取波型,测量角膜后表面至晶状体前表面的距离 ,即为前房

    深度 。

    【注意事项】

    1.手电筒光测量法是简易的初步评价前房深度方法 。Haag—Streit测定法和

    超声波测量法的准确性均较高。

    2.应用 Haag—Streit测定法时,也可单用测量器 Ⅱ直接测量晶状体前囊膜至

    角膜内皮层之间的距离,但结果不如应用测量器 工和 Ⅱ测量时准确。

    3.应用超声波法测量时,超声探头不能触及角膜。

    第二节 前房周边深度测量法

    【适应证】

    1.筛查闭角型青光眼患者。

    2.间接了解前房角的宽窄。

    3.评价散瞳后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风险。

    4.术后浅前房的疗效评价。

    【禁忌证】

    不能安坐在裂隙灯显微镜前接受检查的患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患者头部固定于裂隙灯托架 ,注视前方 。

    ◇

    眼科学分册

    离。

    房 。

    2.裂隙灯光尽量调窄,与周边部角膜大约呈垂直方向照人。

    3.测量部位位于颞侧角膜缘角膜和虹膜快要消失的地方。

    4.将角膜显微镜调至与裂隙灯呈 6O。,观察角膜内壁与虹膜周边部之间的距

    5.以角膜厚度(corneal thickness,CT)为记录单位。

    6.当周边前房深度≤14CT时为浅前房。

    【注意事项】

    l-本法 为 van Herick法 。

    2.也可将测量部位选于 6点钟位角膜缘,周边前房深度≤13CT时为浅前

    ·

    34 ·

    第 8章 前房角镜检查

    【适应证】

    1.判断前房角是否关闭或可能发生关闭。

    2.判断前房角宽窄,确定青光眼类型。

    3.怀疑前房角有外伤、炎症、异物或肿瘤时。

    【禁忌证】

    1.全身状况不允许坐于裂隙灯显微镜之前接受检查者。

    2.结膜或角膜急性传染性或活动性炎症者。

    3.严重角膜上皮水肿或损伤者。

    4.低眼压合并视网膜或脉络膜活动性出血者。

    5.眼球开放性损伤者 。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检 查器械 的准备

    (1)前房角镜:一般选用间接型前房角镜 ,如 Goldmann前房角镜 ,但也可以选

    用 Zeiss四面镜或直接型前房角镜 。下述的操作方法及程序 以 Goldmann前房角

    镜 为例 。

    (2)照明放大设备 :如裂隙灯生物显微镜。

    (3)接触液 :如 l 甲基纤维素滴眼液。

    2.接触镜的清洗和消毒 首先用手指沾少许软肥皂溶液擦洗 ,然后以自来水

    流水冲洗干净 ,最后以 7O 乙醇棉球或 3 过氧化氢棉球擦拭。

    3.受检者的准备 进行前房角镜检查前 ,应用 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眼

    压 ,并应用裂隙灯活体显微镜对受检者眼前节进行检查 ,特别注意周边前房深度。

    4.受检眼的麻醉 滴入表面麻醉药 ,如 0.5 丁卡因滴眼液 2次。

    5.受检者的体位 嘱受检者坐在裂隙灯前,调整座椅 、检查 台、颌架及裂隙灯

    活体显微镜的高低。使受检者下颌舒适地置于下颌托上 ,前额紧贴头架的额带上。

    6.安放前房角镜 将接触液滴入前房角镜凹面内。检查者左手拇指提起受

    · 35

    ◇

    眼科学分册

    检眼上睑,右手拇指和示指稍倾斜持前房角镜 ,使其凹面向上。然后嘱受检眼稍往

    上注视,检查者右手的中指或环指轻拉受检眼下睑向下,将前房角镜靠近眼睑的边

    缘置人下穹隆部。再嘱受检眼向前注视 ,并以下穹隆部的前房角镜边缘为支点 ,迅

    速将前房角镜向上转动 9O。,使其凹面与角膜面接触。

    7.检查顺序 将前房角镜的反射镜置于上方,以后沿颞侧旋转前房角镜和移

    动裂隙灯,依次连续检查下方、鼻侧、上方和颞侧前房角。

    8.静态下检查 先进行静态下检查。静态是指受检者向正前方注视,前房角

    镜保持在角膜中央位置,不向角膜施加任何压力。检查范围包括瞳孔缘 、周边部虹

    膜、睫状体带、巩膜突、小梁网和前界线。注意前房角宽度和入射角、小梁网色素,有无虹膜周边前粘连、前房角血管等。

    9.动态下检查 如果静态下检查不满意 ,应在动态下继续检查 ,以便能看到

    被检查侧前房角的全部情况。动态是指 :①转动前房角镜 ,改变反射镜面的角度;

    ②转动被检眼球 ,改变注视眼位。

    lO.压陷式前房角镜检查 为了确定前房角关闭是粘连性或附着性关闭、粘

    连的位置和范围、有无虹膜根部离断或睫状体分离裂隙,应进行压陷式前房角镜检

    查。如以 Goldmann前房角镜进行检查,则可利用其边缘在一侧向眼球施加压力,使对侧前房角增宽或开放,以便更好地窥见前房角深处。如以 Zeiss前房角镜检

    查,可将其底部压陷中央部角膜 ,压迫房水进入前房角,使周边部虹膜后移 ,加宽前

    房角 。

    11.结果判断 根据检查结果 ,应对前房角宽窄、有无关闭,以及关闭的可能

    性做出判断。

    【注意事项】

    1.即使单眼检查时,也应双眼表面麻醉。

    2.前房角镜使用之前 ,应认真清洗和消毒。使用后应认真清洗后放回。

    3.安放前房角镜时动作应轻柔,防止擦伤角膜。

    4.安放前房角镜后发现前房角镜与角膜间有空气泡时,应重新安放前房角

    镜 。

    5.静态检查时防止加压眼球 ,以免改变前房角形态,造成假象。

    6.对具有容易破裂的巨大薄壁滤过泡者进行前房角镜检查时要慎重。

    · 36 ·

    第 9章 三面镜检查

    【适应证】

    1.了解视网膜状态 ,尤其是周边部及远周边部视网膜状态。

    2.查找视 网膜裂孔 。

    3.了解前房角状态。

    【禁忌证】

    1.全身状况不允许坐于裂隙灯显微镜之前接受检查者。

    2.结膜或角膜急性传染性或活动性炎症者以及严重角膜上皮水肿或损伤者。

    3.低眼压合并视网膜或脉络膜活动性出血者。

    4.眼球开放性损伤者。

    5.具有容易破裂 的巨大薄壁滤过泡者 。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检查 器械 的准备

    (1)三面镜 。

    (2)照明放大设备,如裂隙灯活体显微镜。

    (3)接触液,如 1 甲基纤维素滴眼液或凝胶剂眼膏 。

    2.三面镜的清洗和消毒 首先用手指沾少许软肥皂溶液擦洗,然后以自来水

    流水冲洗干净,最后以 70 乙醇棉球或 3 过氧化氢棉球擦拭。

    3.受检者的准备 利用三面镜进行眼底检查前 ,对受检眼进行散瞳后 ,滴表

    面麻醉药,如 0.5 丁卡因滴眼液 2次。

    4.受检者的体位 嘱受检者坐在裂隙灯前 ,调整座椅、检查台、颌架及裂隙灯

    活体显微镜的高低。使受检者下颌舒适地置于下颌托上,前额紧贴头架的额带上。

    5.安放三面镜 将接触液滴人三面镜凹面内。检查者左手拇指提起受检眼

    上睑,右手拇指和示指稍倾斜持三面镜 ,使其凹面向上。然后嘱受检眼稍往上注

    视,检查者右手中指或环指轻拉受检眼下睑向下,将三面镜靠近眼睑的边缘置入下

    穹隆部。再嘱受检眼向前注视,并以下穹隆部的三面镜边缘为支点 ,迅速将三面镜

    · 37 。

    ◇

    眼科 学分册

    向上转动 90。,使其凹面与角膜面接触。

    6.检查顺序 一般按照先检查眼底后极部 ,再检查眼底周边部的顺序进行检

    查。检查时,通过旋转三面镜和移动裂隙灯,依次连续检查整个眼底的情况。可以

    用后极镜检查视网膜后极部 ,但不如其他活体镜清晰,一般用 75。斜面反射镜检查

    黄斑血管弓到赤道部 ,用 67。斜面镜检查视网膜赤道部,用 59。斜面镜检查锯齿缘

    或前房角。每一面镜均旋转 360。进行检查。灯镜夹角为 10。~15。。裂隙灯的倍数

    开始不要大,找到病变后可以换大倍数镜观察。三面镜可以联合眼球压陷器使用。

    7.检查记录 完成检查后,被检眼滴抗菌药物滴眼液 ,并根据检查所见 ,记录

    检查结果 。

    【注意事项】

    1.三面镜使用前 ,应认真清洗和消毒。使用后应认真清洗后放回。

    2.安放三面镜时动作应轻柔 ,防止擦伤角膜。

    3.安放三面镜后 ,若发现三面镜与角膜之间有空气泡存在,应重新安放三面

    镜 。

    4.检查时应注意除中间镜子中所见图像为正像外,其余镜面所见图像均为倒

    像 。

    · 38 ·

    第 1 0章 视 野 检 查

    第一节 自动视野计检查

    【适应证】

    1.普查 、特殊职业人员体检。

    2.怀疑患青光眼者 。

    3.确诊的青光眼患者随诊检查 。

    4.神经科疾患患者 。

    5.视路疾患患者。

    6.黄斑部疾病患者。

    【禁忌证】

    1.智力低下者。

    2.因全身疾病不能配合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开启视野计,选择恰当的备用程序。

    2.遮盖一眼,将受检者头部安放在球壳前下颌托架上 ,使其坐舒适后 ,嘱其受

    检眼固视视野屏十字中心。

    3.告知受检者每当察觉视野屏上出现闪亮光点,请立即按一下手柄按钮,无

    论光点大小、明暗,方位,只要出现,就按一下按钮 ,不能漏按或多按。检查过程中

    受检眼始终保持注视正前方的固视点。

    4.检查完毕,视野计将 自动记录结果。

    5.将记录结果存盘,并打印。

    6.自动视野判读的要点:

    · 39

    ◇

    眼科 学分册

    (1)视野中央部分正常变异小,周边部分正常变异大,所以中央 20。以内的暗

    点多为病理性的,视野 25。~30。上下方的暗点常为眼睑遮盖所致,30。~60。视野的

    正常变异大 ,临床诊断视野缺损时需谨慎 。

    (2)孤立一点的阈值改变意义不大,相邻几个点的阈值改变才有诊断意义。

    (3)初次 自动视野检查异常可能是受试者未掌握测试要领 ,应该复查视野,如

    视野暗点能重复出来才能确诊缺损。

    (4)有的视野计有缺损的概率图,此图可辅助诊断。

    【注意事项】

    1.检查前应详细了解受检者的全身及眼部情况。

    2.向受检者说明检查 目的、检查过程和注意事项,以便取得被检者合作。

    3.检查应在暗室进行。检查室应保持安静。

    4.受检者若有屈光不正,应配戴矫正镜片检查。

    5.年龄大的受检者应配戴近用镜后进行检查。

    6.检查时若有上睑遮挡,可用胶布上提上睑肌加以固定。

    7.视野检查会受 到一些 因素影响 ,如屈光不正 、屈光 间质浑浊 、瞳孔大小 、患者身体状况以及患者对视野检查的认识均会影响到视野检查结果 。

    第二节 视野屏检查

    【适应证】

    参见 自动视野计的适应证。

    【禁忌证】

    参见 自动视野计的禁忌证。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受检者遮盖一眼,坐于屏前 ,其下颌及额部均稳靠在头颌 固定架上,两肘可

    安放在桌上 。

    2.检查时距离常采用 1 O00mm。检查时一般采用 2i 000的视标及距离,必

    要时可将视标加大或减小,或将距离增至 2 O00mm。

    3.嘱受检眼平直向前注视屏中央注视点,眼球及头部均不得转动。先检查视

    力较好的眼,若两眼视力相近则先检查右眼。

    4.检查开始时 ,先将视标 由颞 侧约 20。处沿水平子午线渐渐 向内移动,在

    l3。~18。之间应该看不到视标 ,是生理盲点所在处,记录其范围。

    5.当受检者在检查中发现视标 出现或消失时,用最简单的字句 ,如“看见”或

    · 40 ·

    第 10章 视 野 检 查

    “看不见”,立即告知检查者。

    6.在每隔 30。或 45。的子午线上进行检查 ,一般查 12个子午线 。将视标沿各

    子午线向注视点慢慢移动,并且与进行方向做垂直小摆动。如发现视野有缺损 ,应

    改在每隔 1o。的子午线上仔细进行检查 。若 白色 12 000视标仍查不出缺损或查

    到可疑的缺损 ,可改用(3~5)(1 000~2 ooo)等大小不同的颜色视标 。

    7.检查者将每条子午线上视标出现或消失的位置记录到记录图上,用相应的

    点表示 ,待所有部位检查完毕后,将各点连接,成为等视线 ,亦即用该视标所查出的

    视野 。

    【注意事项】

    1.检查前应详细了解受检者全身和眼部情况。

    2.向受检者说明检查 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检查在暗室进行 ,检查室应当保持安静 。

    4.检查前让受检者在检查室内静坐 15rain,使眼睛得到适应。

    5.若有屈光不正者 ,应配戴矫正眼镜进行检查 。

    6.检查时照明灯光应 自患者的后方射来 。

    7。若某处经过反复检查均未获得满意结果时,应暂缓检查,待完成其他部位

    的检查后再进行,以免使患者过分疲劳。

    8.检查时视标进行的速度不可作硬性规定,应根据检查时患者反应的快慢和

    受检查部位的视野改变复杂与否而定。

    9.检查视野边界及缺损边界时,先将视标 由外 向内移动 ,再将其 由内向外移

    动,以比较两者的结果 ,若相差太远,应查明原因或重复试验。

    1O.检查中应随时注意受检者位置 、姿势 、注意力及头部、眼部的固定是否正

    确 。

    第三节 方格 图检查法(Amsler法)

    【适应证】

    怀疑黄斑部疾病者。

    【禁忌证】

    1.智力低下。

    2.全身疾病不能配合者 。

    【操作方法及程序】

    1.Amsler方格图为 10cm×10cm 的白纸板上,用黑线条平分为 5mm×5mm

    · 41 ‘

    ◇

    眼科 学分册

    的方格共 400个。正中的小黑点为注视点。

    2.遮盖一眼。检查时受检眼距离方格图 28~30cm

    3·注视注视点 ,注意有无变形、变暗的线条出现。如有表明有黄斑部病变。

    【注意事项】

    1.检查前避免滴用散瞳药和进行眼底检查。

    2·本检查可以快速地发现注视点附近的视物变形区。

    · 42 ·

    第 11章 对比敏感度检查

    【适应证】

    1.对比敏感度检查是一种视功能检查的方法,检测受检者能看清视标所需的

    最 小对 比度 。

    2.一些眼病患者 ,如黄斑病变、青光眼、弱视、视神经病变和屈光不正等。

    【禁忌证】

    1.矫正视力<0.2者 。

    2.不能配合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选用远、近对比敏感度检测表 ,以下以 F.A.C.TTM对 比敏感度检测表为例

    (图 11—1)。

    图 1l一1 F.A.C.TTM对 比敏感度检测表(远距和近距)

    ◇

    眼科 学分册

    (1)确定对比敏感度检测表照明充分(85~120cdm )。受检者屈光不正完全

    矫正 。

    (2)远距离测量 。

    ①取站位,距离检测表 3m。

    ②让受检者阅读检测表下方的视标模式 ,理解视标的形态和辨认的方式。

    ③遮盖非受检眼,嘱受检者从大频率 A行开始,从 1~8逐个辨认视标条纹的

    方向,直至无法辨认,在记录纸上的 A纵行上标示视标的号码。

    ④以同样方法从 B行进行 ,然后 C行 ,直至 E行。然后测另一眼。

    (3)近距离测量 。

    ①坐位,被测者将颌固定在颌托上 ,距离视标 40cm。

    ②其他同远距测量。

    (4)将测试资料登记在记录表(图 11-2)。

    4‘|I

    30

    2《|I

    1

    8 \ 75 .

    .

    §

    5‘|. };

    6 :。

    3 5 .

    2o\.i4‘|I;-.= 1 ,:.

    2 -..

    J

    A B C D E

    [1.5】 [3】 【6】 【12】 【18】

    图 l1—2 对比敏感度检查结果记录

    2.采用计算机检查程序。

    (1)距监视器屏幕 3m。

    (2)检查前应矫正视力 ,遮盖非受检眼。

    (3)嘱受检者注视屏幕出现的条栅 。

    (4)受检者手持应答器 ,注视监视器屏幕 。

    (5)当受检者能识别条栅时,即可按下应答器按钮 。

    · 44

    丑

    IⅢ

    蟆

    滔

    丑

    靛

    3

    3 ) ) ) ∞ 2 m 加 卯。 9 o o 0

    9 —8 7 6 -5 4 3 2 l

    一 p O 9,8 7 6,5 4 3 2 1

    ∞ ∞ ∞ 如 加 加 2

    3 2 1

    镩 莨

    第 l1章 对 比敏感度检查

    (6)5种不同空间频率检查完毕后,对比敏感度结果曲线将 自动生成 。

    【注意事项】

    1.检查过程中受检者应精力集中。

    2.应用计算机检查程序开始前 ,应让受检者了解检查过程。

    第 1 2章 暗适应检查

    【适应证】

    1.眼科疾病

    (1)先天性夜盲。

    (2)遗传性视网膜病变,如视网膜色素变性、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 、白点状

    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炎和视神经萎缩等。

    (3)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4)屈光间质浑浊,如白内障、玻璃体浑浊。

    2.全身性疾病

    (1)维生素 A缺乏 。

    (2)肝脏疾病 ,如急性肝炎 、肝硬化等 。

    (3)糖尿病 ,尤其是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

    (4)肾脏疾病 。

    【禁忌证】

    浅前房、闭角型青光眼等禁忌散大瞳孑L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可采用 Goldmann—Weeker暗适应计或计算机暗适应检查程序。

    2.向患者解释检测方法及注意事项。

    3.固定头位 ,在刺激器亮光下明适应 5min。

    4.关掉室内所有光源,嘱患者暗阶段检查即将开始。

    5.令受检者保持固视,发现刺激器内光亮即按应答键。

    6.40~50min完成检查 。

    【注意事项】

    1.在检查过程 中应避免异常光线射人 。

    2.若散瞳后出现急性青光眼症状时,应立即做相关处理。

    · 46 ·

    第 1 3章 色 觉 检 查

    【适应证】

    1.因职业或从事特殊工作需要体检者。

    2.色盲者或色盲家族史者。

    3.一些视网膜和视神经疾病患者。

    4.颅脑疾病、全身疾病及中毒。

    5.青光眼患者 。

    【禁忌证】

    因精神因素或全身其他疾病不能配合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假 同 色 图

    (1)在明亮弥散光下(日光不可直接照到图上),展开检查图。

    (2)受检者双眼距离图面 60~lOOcm。

    (3)先用“示教图”教以正确读法 。

    (4)任选一组图让受检者读出图上数字或图形 。

    (5)一般体检者可采用简单数字组 ,成人文盲可采用简单几何图形组,儿童采

    用动物图形。特殊检查(即较精细的检查 ,如特种兵体检)可采用较复杂数字组,必

    要时可采用多组检查 。

    2.色才目相P列法

    (1)嘱受检者按颜色变化规律顺序排列好色相子。

    (2)把色相子背面标明的序号记录在记分纸上。

    (3)画出其轴向图和计算出总错误分 ,判断色觉异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注意事项】

    1.对结果有疑问时,应反复检查,以求确实。

    2.两眼分别接受检查 。

    3.应用假同色图时,一般 3s内应有答案,最长不得超过 lOs。

    . 47 .

    ◇

    眼科学分册

    4.检查应在 自然光线或标准照明光线和 自然瞳孔下进行 。

    5.色相排列法的检查时间一般为 l~2min,最长不超过 5rain。

    6.检查时不能戴有色眼镜 。

    第 1 4章 伪 盲 检 查

    【适应证】

    临床怀疑伪盲或诈盲。

    【禁忌证】

    因精神因素或其他全身疾病不能配合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伪装单 眼全盲 的检查

    (1)嘱受检查者注视某一 目标时,伪盲者多往其他方向注视 。

    (2)检查双侧瞳孔是否等大,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是否正常。如果正常,则不

    符合单眼全盲。

    (3)指眼试验。在受检者不注意时,突然用手指指向盲眼,如真盲则无反应 ,伪

    装盲者会有瞬 目动作。

    (4)同视机检查 。用双眼 同时知觉型 画片 ,如 能看到小 鸡或狮 子进笼 ,表示有

    双眼视,所谓盲眼为伪盲。

    (5)Harlan实验。在受检者好眼前放+6.00D的镜片 ,令其读近视力表,一般

    距离较近才能看清,在不知不觉中将视力表移远,如被检者仍能读出,则使用 了伪

    盲眼的视力 。

    (6)查视力时,在好眼前放置+6.00D镜片,所谓盲眼前放置+0.25D镜片,如

    能看清视力表则为伪盲 。

    (7)视野检查。检查健眼视野 ,但不遮盖盲眼,如果健眼鼻侧视野超过 60。,则

    提示盲眼为伪盲 。

    (8)皮层视觉诱发电位检查 。盲眼如果 P100波潜伏期正常证明为伪盲。

    2.伪装单眼视力减退的检查

    (1)遮盖健眼,检查“病眼”视力 ,改变视力表的检查距离,若视力检查结果相

    同,则为伪装 。

    (2)双眼分别检查视力后,在健眼前放 +12.00D镜 片,在伪低视力 眼前放

    · 49 ‘

    ◇

    眼科学分册

    一

    0.5D镜片,双眼同时查视力 ,如视力好于单独查伪低视力眼,则该眼为伪装视力

    减退 。

    3.伪装双眼全盲检 查

    (I)行走试验:伪盲者通过障碍物可躲开。

    (2)视动性试验:注视眼前迅速旋转的带有黑白线条的视动鼓 ,伪盲者可出现

    水平性、快慢交替有节奏的眼球震颤 ,而真盲者因看不到视动鼓 ,无眼球震颤。

    (3)皮层视觉诱 发电位 :能够 引出振 幅和较正常的 P100波潜伏期 。

    【注意事项】

    1.与癔症盲相鉴别 癔症患者眼部检查正常。对于视力下降但仍能接受视

    野检查者 ,视野显示 向心性收缩 。皮层视觉诱发 电位正常 。患者合作 ,暗示治疗有

    效 。

    2.与皮质盲患者鉴别 皮质盲患者瞳孔对光反射存在,调节集合反应消失,眼底正常,缺乏瞬 目反射,皮层视觉诱发电位异常。

    · 5O ·

    第 1 5章 眼球运动检查

    第一节 眼球运动客观检查

    一

    、眼球运动一般检查

    【适应证】

    需要判断眼球运动是否正常者 。

    【禁忌证】

    无 。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单眼运动检 查

    (1)遮闭一眼后,另眼向各方面运动,观察眼球运动是否到位。

    (2)正常单眼运动,内转时瞳孔内缘可达上下泪小点连线 ;外转时外侧角膜缘

    达到外眦角;上转时,下角膜缘与内外眦连线相切;下转时,上角膜缘与内外眦连线

    相切 。

    2.双眼同向运动检查 双眼向各诊断眼位方向分别注视,观察两眼运动的协

    调性 。

    【注意事项】

    要注意内眦赘皮和睑裂不对称对判断眼球运动正常与否的影响。

    二、遮 盖 法

    【适应证】

    1.判断受检者有无斜视 ,是隐斜还是显斜 。

    2.了解斜视患者 的斜视程度 。

    · 51 ·

    ◇

    眼科学分册

    【禁忌证】

    无 。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遮盖一去遮盖法 主要 目的是判断是否存在显斜视。

    (1)遮盖一只眼,仔细观察对侧眼是否发生移动;如果出现移动,说明患者存在

    显斜视。根据运动方向判断斜视类型。

    (2)若非遮盖眼不动,再以同样的方式遮盖另一眼,观察对侧非遮盖眼的移动

    状态。若未遮盖眼也不动,则说明受检者无显斜视。

    (3)去遮盖时观察被遮盖眼有无移动 ,如有移动说明有隐斜 ,可根据移动方向

    判断隐斜类 型 。

    2.交替遮盖法

    (1)反复交替遮盖两眼 从遮盖一眼迅速移至另一眼,在每眼前停留数秒 ,破

    坏双眼融合 ,观察被遮盖眼的运动方向。所查出的斜视包括显斜视和隐斜视两部

    分 。

    (2)如果两眼由外向内移动 ,说明受检者可能存在外隐斜或外斜视。如果由内

    向外移动,说明受检者可能存在内隐斜或内斜视。

    (3)如果观察到眼球出现垂直方向的运动,则说明受检者可能存在垂直性显斜

    视或垂直性隐斜 。

    3.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 是定量检查斜视角的方法。所查出的斜视度含隐

    斜度数 。

    (1)根据斜视的方向把三棱镜放在一只眼前 ,三棱镜尖端方向与斜视方向一

    致 。

    (2)遮眼板交替遮盖两眼,在遮盖眼停留数秒。需数次交替遮盖。

    (3)继续交替遮盖两眼,调整三棱镜度,至交替遮盖时不再出现眼球移动,所用

    三棱镜的度数即是患者的斜视度数。

    (4)应分别行视远、视近、戴镜及裸眼检查。

    4.三棱镜加单眼遮盖法 是定量检查斜视角的方法 ,所查出的斜视度数不含

    隐斜度数。

    (1)三棱镜放在偏斜眼前,用遮眼板遮盖注视眼,重复遮盖注视眼,调整三棱镜

    的度数 ,至偏斜眼不再出现移动。

    (2)改变注视眼,重复上述检查。

    (3)应分别行视远、视近、戴镜及裸眼检查。

    【注意事项】

    1.患者双眼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注视能力,视力太差者测量斜视角不适于采用

    · 52 ·

    第 15章 眼球运动检查

    此法 。

    2.上述检查方法都不适合于旋转斜视。

    3.如果患者眼球运动严重受限,甚至不能运动,则不适合用遮盖法检查眼位。

    4.对微小斜视者进行遮盖试验可能得到阴性结果。

    5.交替遮盖双眼检查时,注意两眼不能同时暴露,避免引起双眼融合。

    三、角膜映光法

    【适应证】

    1.了解任何年龄患者的斜视情况 ,特别是一只眼或两只眼注视不好,或是眼

    球运动功能差,或是存在着严重的限制因素使眼球不能运动者 。

    2.适用于婴幼儿的斜视检查。

    【禁忌证】

    精神因素或全身其他疾病不适合检查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Hirschberg角 膜 映 光 法

    (1)把灯光放在患者正前方 33cm处 ,观察患者角膜上的映光点。

    (2)非注视眼角膜映光点位于瞳孔缘 ,相当于眼位偏斜 15。;角膜映光点位于

    瞳孔缘与角膜缘 中间,相当于偏斜 30。;映光点位于角膜缘 ,相当于偏斜 45。。

    2.Krimsky角膜 映光法

    (1)点光源置于患者正前方 33cm及 5m处。

    (2)让患者用视力较好眼注视灯光 ,将三棱镜置于注视眼前,不断增加三棱镜

    的度数 ,直到偏斜眼的角膜映光点移到瞳孔的中央为止。

    (3)注视眼前的三棱镜度数近似于偏斜眼的斜视度数 。

    【注意事项】

    角膜映光法只能够对斜视角进行大致估计 ,如需更精确地测量斜视角度,还应

    结合其他方法。

    四、Parks三步法

    【适应证】

    用于鉴别一眼上斜肌麻痹还是另眼上直肌麻痹 。

    【禁忌证】

    无 。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应用遮盖去遮盖法检查,确定哪一只眼发生上斜视 ,如右眼上斜视 ,可能为

    · 53 。

    ◇

    眼科 学分册

    右下转肌组(右下直肌、右上斜肌)或左上转肌组(左上直肌、左下斜肌)的麻痹。

    2.观察侧向注视 的时候,垂直斜视度的变化。若向左注视时垂直斜视度数

    大,则可以排除右下直肌及左下斜肌,仅剩右上斜肌及左上直肌。

    3.Bielschowsky歪头试验。令患者的头部迅速向高位侧倾斜 ,若上斜视明显

    增加,则上斜肌为原发麻痹肌 ,否则,考虑对侧眼上直肌为原发麻痹肌。

    【注意事项】 .

    1.该检查方法主要用以鉴别一眼上斜肌还是另一眼上直肌麻痹。

    2.注意眼位的微 小变化 。

    五、被动牵拉试验和主动收缩试验

    【适应证】

    1.被动牵拉试验用于鉴别眼球运动障碍的原因是神经肌肉麻痹还是机械性

    限制 。

    2.主动收缩试验测试受累眼眼外肌 收缩力量 ,估计眼肌麻痹 的程度 。

    【禁忌证】

    无 。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麻醉 眼球表面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

    2.被动牵拉试验 用镊子将眼球牵拉到偏斜方向的对侧,同时令受检者向该

    方向注视 ,与对侧正常眼比较,若遇到异常的阻力 ,说 明眼球偏斜方向存在限制眼

    球运动的机械性因素;若牵拉时没有异常的阻力 ,说明眼球偏斜方向对侧的肌肉麻

    痹或支配神经麻痹。

    3.主动收缩试验 用镊子夹住受累肌作用方向的角膜缘外 2~3mm 内的结

    膜,让患者的眼球向受累肌肉的作用方向注视 ,眼球运动牵动镊子 ,检查受累肌收

    缩的力量 。与对侧眼同名肌肉收缩力量相比,可以估计是否存在神经肌肉麻痹及

    麻痹 大致程度 。

    【注意事项】

    1.局部麻醉下检查时患者必须配合,以免出现假阳性结果。

    2.在检查垂直肌时 ,必须让眼球处于“功能位”。

    3.被动牵拉试验时,受检眼注视方 向与牵拉方 向必须一致。主动收缩试验

    时,受检眼注视方向与牵拉方向相反。

    第 15章 眼球运动检查

    第二节 眼球运动主观检查

    一

    、Maddox杆加三棱镜法

    【适应证】

    适用于具有正常视网膜对应的隐斜视和显性斜视的定量检查。

    【禁忌证】

    年龄过小的儿童及其他不能合作者 。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嘱患者分别注视 6m及 33cm远的点状光源。

    2.先将 Maddox杆水平置于患者右眼前,则右眼前所见的物像 为一垂直光

    线 ,左眼注视灯光。旋转三棱镜 (增减三棱镜度)至点光源与亮线重合。Maddox

    杆水平置于左 眼前 ,重复 以上检查 ,分别确定两 眼的水平斜视度 。

    3.将 Maddox杆垂直放在右眼前,右眼所见物像即呈一水平 的亮线,旋转三

    棱镜至亮线与点光源重合,Maddox杆改放左眼后重复上述检查 ,确定两眼的垂直

    偏斜度 。

    【注意事项】

    1.应分别检查患者裸眼及戴镜的斜视度。

    2.分别测量左 、右眼注视时的斜视度 ,以确定是共 同性斜视还是非共同性斜

    视 。

    二 、双 Maddox杆法

    【适应证】

    适用于旋转斜视定量检查。

    【禁忌证】

    不能合作者禁用此方法。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将双 Maddox杆分别垂直放置于试镜架上 ,如患者无垂直偏斜 ,在一眼前

    置一 6△度底向下的三棱镜使两亮线分离。

    2.嘱患者注视 33cm远处光源。若一条线平直,另一条线倾斜,则调整马氏杆

    的位置至两线平行,镜架刻度上读出的马氏杆旋转度数即旋转斜视的度数。

    3.同样方法检查视远(6m)的旋转度数 。

    · 55 ‘

    ◇

    眼科学分册

    【注意事项】

    1.一定要保证镜架位置端正,头位始终直立。

    2.根据需要,以上检查可在任一诊断眼位实施。

    三、底相对双 4△三棱镜法

    【适应证】

    适用于旋转性斜视的定性检查 。

    【禁忌证】

    无 。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检查时将双 4 三棱镜 的底线水平置于瞳孑L中央区 。

    2.嘱患者注视一条横线,放三棱镜的眼将会看到两条平行线。

    3.如果患者两眼所见的三条线互相平行则证 明无 旋转斜视 。

    4.如果放三棱镜的眼所见两平行线倾斜 ,则该眼有旋转斜视。

    5.如果两平行线无倾斜,而对侧眼单线倾斜 ,则对侧眼有旋转斜视。

    【注意事项】

    注意与斜轴散光的鉴别。

    四、复视像检查

    【适应证】

    适用 于有正常视 网膜对应 的双眼复视患者 。

    【禁忌证】

    无 。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在 暗室 中进行 。

    2.检查者手持条形光源或点光源,距离受试者 lm。

    3.嘱受试者将一红玻璃片置于右眼前 ,保持头部正位。询问受试者见到几个

    光源。如果看到两个光源,所看到的两个物像是水平抑或垂直。如为水平复视 ,分

    别将光源向左右移动 ,询问在哪侧分离距离最大。如为垂直复视 ,将光源向左上、左下、右上和右下方移动,了解哪个方向复视像分离最远。

    4.分析检查结果得出结论。

    (1)水平复视还是垂直复视,是交叉复视还是同侧复视。

    (2)哪个方向复视像分离最大。

    (3)周边物像属麻痹眼。

    · 56 。

    第 15章 眼球运 动检查

    【注意事项】

    光源向各方向移动距离尽量保持一致。

    五 、Hess屏检查

    【适应证】

    检查非共 同性斜视患者,发现受累肌。

    【禁忌证】

    异常视网膜对应及单眼抑制的患者或不能合作者禁用此法。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检查在半暗室内进行 ,受检者端坐在屏前 50cm处 ,头位正直 。

    2.受检者双眼分别佩戴红、绿互补颜色的镜片,一般注视眼戴红镜片。

    3.受检者双眼正对 Hess屏的 中心 ,手持绿色投射灯追踪屏上 的红灯 ,使 二灯

    重 叠 。

    4.屏上 红灯 由检查 者控制 ,在各诊断眼位随机 出现 。

    5.将绿灯投射点在 图纸上 ,记录反映的是非注视眼 的眼外肌状况 。

    6.交换双眼镜片,同样检查记录另一眼眼外肌状况。在图形上向内收缩,表

    示此方向的肌肉力量减弱 ,向外扩张表示肌肉力量亢进。

    【注意事项】

    本检查适于有正常视网膜对应 ,且无单眼抑制者。

    第三节 双眼视功能检查

    一

    、Worth四点试验

    【适应证】

    适用于检查单眼抑制和主导眼。

    【禁忌证】

    无 。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受试者戴红、绿互补眼镜,右眼为红色,左眼为绿色,观察 33cm和 6m处的

    四点灯 。

    2.四点灯 个红色,两个绿色和一个白色。

    3.如受试者看到 四个灯,说 明有双眼单视;若为 2红 2绿 ,说明右眼为主导

    · 57 。

    ◇

    眼科学分册

    眼;若见 3绿 1红,说明左眼为主导眼;若仅见 2个红灯或 3个绿灯 ,说明有单眼抑

    制 ;若见 5个灯,说明有斜视及复视 。

    【注意事项】

    如果受检者理解能力差,则检查结果不可靠。

    二、4A三棱镜试验

    【适应证】

    适用于检查 中心抑制性暗点 ,微 内斜视 。

    【禁忌证】

    无 。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嘱受检者注视 33cm 处 的点光 源 ,将 底 向外 的 4 三棱 镜 迅速 放 置于 一 眼

    前 ,观察双眼的运动情况。

    2.正常情况下 ,当三棱镜底 向外放于一眼前时,此眼轻度内转 ,对侧眼则同时

    轻度外转(共轭运动),然后再以同样幅度 内转(融合运动)。

    3.若对侧眼有第一个同向运动而无第二个融合运动 ,说明对侧眼有黄斑 中心

    凹抑制性暗点存在。

    4.若放置 4 三棱镜后双眼均不动,则同侧眼本身有抑制性暗点。

    5.把三棱镜放在另一眼上,重复检查一次。

    【注意事项】

    如果患者不能合作 ,或融合功能差,则会有假阳性结果。

    三、红玻璃试验

    【适应证】

    对于斜视而无复视者,可发现抑制及抑制深度。

    【禁忌证】

    无 。

    【操作方法及程序】

    I.嘱患者注视 33cm处光源 ,询问见到几个光点。如果只看到一个光点,则在

    注视眼前逐渐增加红玻璃的密度 ,直至出现复视,即看到一白一红两个光点为止。

    内斜视者有同侧复视 ,外斜视者有交叉复视。抑制的深度可用注视眼前红玻璃 的

    密度来表示。

    2.斜视者如只见到一个光点,说明有单眼抑制或异常视 网膜对应。鉴别方

    法:将一底向上 6 三棱镜置于斜视眼前,如两光点呈垂直排列 ,则为异常视网膜对

    · 58 ‘

    第 15章 眼球运 动检查

    应;如仍只见一个光点,则为单眼抑制。

    【注意事项】

    一

    般应在暗室或半暗室中检查。

    四、Bagolini线状镜检查

    【适应证】

    用于检查双眼视功能 。 .

    【禁 忌证】

    无 。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将线状镜置于双眼前 ,右眼亮线位于 135。经线 ,左眼亮线位于 45。经线 。令

    患者注视 33cm处 点光源 ,并说 出两亮线的相互关系 。

    2.若两亮线相交于点光源上,单眼遮盖时对侧眼球不动,说明有双眼单视 ,正

    常视网膜对应;若遮盖时对侧眼球转动 ,则为和谐异常视网膜对应 。

    3.若仅见一条亮线,则一眼有抑制。

    4.若两亮线呈直角交叉 ,其 中一条亮线中央部断开,说明此眼有中心抑制性

    暗点 。

    5.若两亮线分开 ,出现两个光点 ,则说明有复视 。

    6.点光源放于 5m 处 ,重复上述检查 。

    【注意事项】

    1.若受检者视力差,在 自然光线下亮线不清晰,可将室内亮度降低 。

    2.在检查时,防止受检者把交替注视的结果错认为是同时注视的结果。

    五、后 像 试 验

    【适应证】

    适用 于检查视 网膜对应关 系 。

    【禁忌证】

    无 。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取-iJ,日光灯长约 30cm,中央 lcm 遮盖以供注视用。检查眼注视条形光

    中央部 ,对侧眼遮盖 。右眼用水平条形灯闪耀刺激 15s后 ,左眼用垂直条形灯闪耀

    刺激 15s,双眼同时注视白色背景。

    2.如果感觉两个后像 的中央部分重叠,后像呈“十”字状,为正常视 网膜对

    应 。

    · 59 。

    ◇

    眼科学分册

    3.如果两个后像呈“_1”或“卜,,状,为异常视网膜对应并有水平斜视。

    4.如果两个后像呈“j一”或“T”状,为异常视网膜对应并有垂直斜视。

    【注意事项】

    1.被检眼必须注视条形光中央。

    2.如有旁中心注视或弱视不能注视 目标,则无法行此检查。

    六 、同视机检查

    【适应证】

    检查双眼视 工、Ⅱ、Ⅲ级功 能。

    【禁忌证】

    无 。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双眼视 工级 功能检 查

    (1)调整同视机检查台,使受检者下颌托高度及瞳距调整合适 ,头位保持正直。

    (2)用 同时知觉画片 。

    (3)注视眼一侧的水平 、垂直、旋转刻度盘均指 0。。嘱受检者推拉另一侧操纵

    杆 ,使两眼的物像重合。此时刻度盘上的度数即为两眼的融合点。

    (4)如为斜视患者,此度数为主观斜视角(或 自觉斜视角)。交替点灭灯光,至

    两眼球不再移动,此时刻度盘上的度数即为客观斜视角(或他觉斜视角)。

    2。双 眼视 Ⅱ级 功 能检 查

    (1)用 Ⅱ级融合画片。在融合点位置插入 Ⅱ级融合画片。

    (2)检查融合范围。将同视机镜筒锁定于融合点位置,先查开散性融合范围,使同视机双臂做开散运动,当融合像突然分开时,记录此时刻度盘上的度数。再查

    集合性融合范围,使同视机双臂做集合运动,当融合像突然分开时,记录此时刻度

    盘上的度数。

    3.双眼视Ⅲ级功能检查 (参见立体视检查中的同视机检查)。

    【注意事项】

    1.在检查双眼视 Ⅱ级功能时,一定要随时观察患者的角膜映光点位置,确定

    双眼是否追随 目标。同时警惕 ,在融合像分开前 ,受检者可能已出现单眼抑制。

    2.采用不同大小的融合画片,可分别检测中心凹和周边融合功能。

    七、融合储备力测定

    【适应证】

    了解正常视网膜对应者的融合储备力。

    · 6O ·

    第 15章 眼球运动检查

    【禁忌证】

    无 。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用 串三棱镜或旋转三棱镜测量 。

    2.嘱患者注视 5m远视力表 0.1行的字母或灯光,在一眼前增加底向外的三

    棱镜,直至出现复视。此时的三棱镜度为辐辏储备力。再用底向内的三棱镜做相

    同检查,直至出现复视。此时的三棱镜度为外展储备力。三棱镜底向上或向下 ,检

    查垂直融合储备力。

    3.同法,嘱患者注视 33cm处的灯光,测其近距离的融合储备力。

    【注意事项】

    需受检者合作 ,才能完成检查 。

    八 、立体视觉检查

    【适应证】

    1.需定量检查立体视锐度的各类人员 。

    2.屈光不正、屈光参差患者。

    3.眼球震颤者。

    4.某些手术后,如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角膜屈光手术后 。

    5.视疲劳者 。

    6.司机、显微外科医师、运动员和特种兵。 ‘

    【禁忌证】

    因精神因素或其他全身疾病不能配合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Titmus立体视 检查 图

    (1)在 自然光线 下进行 检查 。

    (2)检查距 离为 40cm。

    (3)受检者戴偏振光眼镜 ,观察图案 。

    ① 定性检查图:有立体视者能感知苍蝇翅膀高高浮起。

    ② 定量检查图:动物图、圆圈图。

    2.TNO立体视检查

    (1)检查距离为 40cm。

    (2)红绿眼镜分离双眼。

    (3)共有 7块检查板 ,为随机点图。板 1~3用于定性检查 ,板 4用于测定有无

    抑制及抑制眼,板 5~7用于定量立体视锐值 。

    · 61 ·

    ◇

    眼科学分册

    3.Frisby立体视 检查

    (1)由 3块厚度不 同的测试板组成 (6mm、3ram 和 Imm)。三块板 的视差 分别

    为 340”、170 和 55”,通过调整距 离可改变视差 ,最大视差为 600”,最小视差 15 。

    (2)检查时受检者头部与测试板平行 。

    (3)检查距离通常为 40cm。

    4.随机 点立体 图(颜 少明 、郑竺英编制)

    (1)检查时戴红绿眼镜。

    (2)检查距离 30~40cm。

    (3)可测定立体视锐值、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

    5.同视机检查

    (1)调整下颌托及瞳距,使双眼视线与同视机镜筒的高度相平行 。

    (2)用同时知觉画片分别检查主观斜视角及客观斜视角。两者近似或相 同时

    表 明存在正常视 网膜对应 。

    (3)有正常视网膜者,在融合点位置放置随机点立体图画片。主导眼放标准画

    片,检查有无立体功能及立体视锐值 。

    【注意事项】

    受检者有屈光不正时要先予矫正 。

    · 62 ·

    第 1 6章 弱 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11274KB,2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