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3481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2月28日
第1页
第10页
第18页
第28页
第31页
第135页

    参见附件(960KB,223页)。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是一本由一位伟大的妈妈编写的一本真实教育作品,在书中他为读者分享了她的女儿教育陪读经验,能够帮助广大父母吸收经验教育好孩子。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介绍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爱在自由里》是一位平凡而优秀的妈妈所做的真诚分享。她用质朴而细腻的笔触,重温了女儿小学成长的点点足迹,以及这些足迹如何为女儿铺就了通往北京大学的坚实台阶。

    让孩子爱上学习的“吸铁石”,增进沟通的“家庭邮筒”,培养契约意识的“家庭守则”;妈妈“随意”散放的书刊,爸爸“刻意”设计的欢迎回家仪式……书中处处绽放着独特而有效、用心而无痕的教育智慧。

    孩子的成长是自然且独特的,父母要学会将深沉的爱化为耐心而温暖的守候,放低期许,放慢脚步,陪孩子度过无悔的小学六年。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作者

    刘称莲: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父母大讲堂讲师。倡导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前提的教育理念,用科学的方法养育自己的孩子。18年的实践,她培养了一个素质全面、成绩优秀的女儿——2011年高考,同时被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录取。出版畅销著作《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主目录

    01、生活越玩越出色

    02、阅读泡在书海里

    03、学习学习是一颗糖

    04、品格我们要彼此听话

    05、心理让天使自己飞翔

    06、沟通换个方式表达爱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书摘

    面对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我们实在是做不了主,但完全可以为自己孩子的成长做主。大家在关注孩子升学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尽量让孩子的童年放松一些,快乐一些。

    在女儿小升初这一关上,我们的选择很艰难,因为如果择校的话,学校要对孩子进行严格的考试,考试成绩合格才被允许升入。当初北京小升初的录取方式大概分几种:一部分是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特长生的录取,这些孩子要在目标中学报名参加相关的测试,成绩合格就会被提前录取。另外一部分就是择校生的录取,各学校对报名的孩子进行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考试,根据成绩择优录取,其中更多的是考查奥林匹克数学或者华罗庚数学的学习成绩。还有一部分就是电脑随机派位,本着“就近入学”的原则,每所小学都有几所对应的初中,至于被派到哪所初中,就要看运气了。

    由于女儿所上的清华附小电脑派位对应的都是非常一般的学校,我们便选择了择校入学的方式。因为从女儿上幼儿园到小学毕业,我们都住在清华、北大附近,所以选初中的时候也锁定在附近的几所学校——清华附中、北大附中、一零一中学、北达资源中学、上地实验学校,希望能有一所中学录取她。.....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截图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第3版)

    作者:刘称莲

    选题策划:木晷文化

    策划编辑:朱笛

    责任编辑:李红 夏应鹏

    特约编辑:魏雯

    ISBN:9787550285415

    品牌:磨铁数盟

    关注我们的微博:@磨铁阅读

    关注我们的微信:motieyuedu

    问题反馈:mtsmapple@motie.com

    网址:http:www.motie.com

    本电子书版权归北京磨铁数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未经版权方许

    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发行、传播等行为,禁止私自用于商业

    用途,违者版权方将追究其相应法律责任。目 录

    再版序

    推荐序一 陪伴是最好的爱

    推荐序二 看不见的『用心』

    阅读导航

    01 生活越玩越出色

    我家的“游戏时间”和“家庭日”

    大自然是本无字的书

    特别的体验,特别的收获

    养殖与种植:体验生命的神奇

    一个月才完成的拼图

    从小运动好处多

    呼朋唤友好人缘

    02 阅读泡在书海里

    为孩子营造阅读的氛围

    书店是我家的“第二书房”

    有书读,还要让孩子读到书

    挑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

    报纸杂志,鲜活的知识

    被翻烂的“百科全书”

    穷人家的孩子也能有书读

    妈妈的“下水”作文

    03 学习学习是一颗糖

    择校,是因为伤不起

    耐心等一等初入学的孩子呵护和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不断激励,成就孩子的自信

    好心情是喜欢上学的“吸铁石”

    学习习惯的培养要趁早

    语文学习的好方法——阅读与写作

    引领孩子进入英语世界

    警惕孩子偏科

    应对错题有妙招

    课外班的选择要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

    小升初,总有一款适合你

    04 品格我们要彼此听话

    孝敬父母,从大人做起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不随便丢弃东西的小女孩

    做,方知生活百味

    当女儿乱花钱之后

    小心呵护孩子珍爱生命的心

    比成绩更重要的是收获

    05 心理让天使自己飞翔

    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长大

    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和机会

    亲子沟通需要心的交流

    当孩子“闹情绪”的时候

    清晨等在门口的小男孩

    科学引导,健康上网

    走近青春期,由指导变陪伴

    06 沟通换个方式表达爱

    我家的“邮筒”和“BBS”爸爸表达爱的独特方式

    “契约约束”很有必要

    不做书桌上的“直升机父母”

    收藏孩子成长的足迹

    教师节给老师送礼

    张老师颁发的小奖品

    现代版“孟母三迁”再版序

    我的三本书又要再版,其中《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和《陪孩子走

    过高中三年》已经是第3版,《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是第2版。

    《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是“陪孩子”系列图书中的第一本,出版以

    后受到了全国家长朋友的欢迎,很多学校的校长和老师看了书以后,也

    推荐家长团购。最让我欣慰的是,家长朋友们给了我这样的反馈:“看

    了刘老师的书以后觉得不再焦虑。”是啊,焦虑多了,就掩盖了我们陪

    伴孩子成长的幸福。

    后来受诸多家长朋友和出版社的力邀,我又先后出版了《陪孩子走

    过小学六年》和《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三本书

    都很受读者喜爱。用编辑小朱的话说:“出一本畅销书容易,出一本书

    就畅销一本就不容易了。”

    看到自己写的书畅销,又可以一版再版,我多想把这样的好消息分

    享给我的爸爸妈妈,可惜他们已经离世。

    我的妈妈和爸爸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去世。妈妈离开的时候,《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正准备动笔。我没有告诉她我要写书,目不识

    丁的妈妈一定不会想到她的闺女会出书。2012年春天,爸爸去世前3

    天,我回去看他,拿着我写的第一本书《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那时

    候爸爸因为身体衰竭,视力已经非常不好,他翻着我递给他的书问

    我:“闺女,写书能够当饭吃吗?”我告诉他我可以一边做别的工作一边

    写书,他好像才放心了一些。爸爸到最后也没有看我书里写的是什么内

    容。出书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万朋友和我联系,我变得异常忙

    碌。我经常要回答来自邮箱、微博、微信上的提问,要接受来访者的咨

    询,并受邀奔波在全国各地传播家庭教育的正确理念和我的实践经验。

    为了可以更好地帮助到大家,我每年也花大量的时间读书、听课,不断

    学习来充实自己。经过这几年,我个人变得越来越清明,专业也越来越

    精进。可以说,写《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的时候,我更多是从一个妈

    妈的角度分享自己的故事,如今的我则真正变成了一个家庭教育工作者

    和助人者。

    我家兄弟姐妹6个,我在家里排行最小,获得了父母的万千宠爱,也是父母倾心供给上大学的唯一的孩子。爸爸去世后,在他的葬礼上,村里一位远房的叔叔告诉我:“你妈说你小时候念书的时候,她和你爸

    每年养一头牛供你,把你供得出息了,到头来也沾不上你的光。”

    是啊,父母最需要我的那些年,因为远在千里之外的京城忙碌,我

    难有大把的时间陪在父母身边尽孝。每次匆匆回去几日,好像也并不能

    踏实地全心陪伴。如今想起来,内心都有深深的内疚和歉意。如今,我

    想父母该明白他们辛辛苦苦供养出来的、最疼爱的小女儿,那个当年毅

    然决然丢掉稳定的工作甘愿漂泊的小女儿,那个被他们称作“不忠不

    孝”的女儿,她的人生使命不仅仅是承欢父母膝下享受天伦之乐,更要

    为中国广大家庭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而贡献力量。

    女儿的寸草之心永远也报不了父母养育的三春恩惠了,也许女儿带

    着从他们那里继承来的勤奋、善良和谦卑等品格,写出来的这三本著

    作,可以安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感恩我的女儿李若辰,她让我重新体验了一次生命,也让我懂得了

    什么是爱与可爱;感恩我的先生李岩一路的陪伴,他对我这三本著作的

    欣赏给了我莫大的支持;感谢编辑朱笛,正是她的邀请和努力推广,才

    有了这三本书的面世和传播;感谢文字、美术、印刷等各位编排朋友,正是你们才使得这几本书以如此美的面目展示在读者面前;感谢出版社

    的市场和销售朋友们,没有你们,再好的书也不得为人所知;感谢广大

    读者朋友的肯定、认可和购买,你们才是我工作前行的动力。感恩生命

    中给予我指导的老师们,感恩今生所有的相遇!

    刘称莲

    2016年7月推荐序一 陪伴是最好的爱

    非常幸运地读到《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我一直认为,每个孩子

    来到我们身边,都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最好礼物。但为人父母本能的爱很

    难有统一标准。我早已发现,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将他们养育成人,是一个极富挑战性、极易让人筋疲力尽的过程,仅仅有爱心是远远不够

    的。单就爱孩子的一颗心来说,所有母亲都是好母亲。与孩子共同成

    长,则更需要智慧和耐力,并且需要具有阳光、开放的心态。

    什么才是跨越代沟、进入孩子心灵世界的钥匙?怎样才能与孩子亲

    密无间地沟通与交流?书中的这位母亲,以她的亲身经历详细列举诸多

    真实事例,描绘朴实自然的生活原景,留给人们启迪和进一步探讨的空

    间。从经历了普通幼儿园的失败、选择北大幼儿园,到孩子上小学时权

    衡利弊,选择了优秀的清华附小,她认为宽松而高素质的学校,不仅能

    传播知识,还会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作为母亲,她深知孩子生活圈的

    重要,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不辞辛苦地“孟母三迁”,租

    房也要把家安在清华大学,让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为了让孩子终身有

    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家人常常把书店作为休闲交流的地方,有意选

    择视角不同的书籍共同探讨,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判断力,再辅以家长

    的见解,寓教于乐;在写作培养上,妈妈甚至写“下水”作文;在培养孩

    子的耐心时,他们身体力行,陪孩子一起玩拼图,让孩子从中体会“输

    得起”的人生态度……这一桩桩事例,无不体现为人父母的出发点,都

    是基于有利孩子成长来考量的。

    作者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优秀的孩子之所以让老师省心,是因为父

    母在细节上注重孩子的优良品格培养。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他们非常

    注重孩子的情商教育和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他们依然能一直心无旁骛地坚持素质教育,最终使女儿顺利考取了北京大学。这一案例

    印证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非必然对立与矛盾。这一点,很值得广大

    教师与家长认真研读与思索。不仅如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与很多

    家庭不同,作者意识到孩子的成长需要全部家庭成员参与,默契合作。

    其中,爸爸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的实践让我们看到,在父母言传身教和默默的陪伴下,孩子良

    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会延续,会拓展,会伴随孩子从初中、高中到大

    学,最终走向社会,终身受益。从孩子无意识地去学、去做,到孩子有

    意识地去学、去做,这就是孩子自我成长的标志。正所谓“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不是讲大道理,而是父母把自己的

    爱化为涓涓细流,时刻滋润孩子成长的心田,与孩子合拍。

    作者的实践,最终启迪我们和广大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懂得

    孩子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他不属于你,不属

    于我,他终究属于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不要因为虚荣心而一味地在孩

    子成绩方面与别人攀比,否则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全面成长。由此可

    见,在孩子六年的小学生涯中,家长不能急功近利,要用教育学的眼光

    与心理看待学校与孩子,慢慢等待孩子一点一滴地成长,多一点耐心与

    爱心,让他把各个方面的基础都打扎实了,让他把阅读、乐学、热爱集

    体、与人为善等好的习惯养成了。

    过程正确,结果就不会错。我经常提三个超越:学好教材,超越教

    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今天我还想增加一个

    超越,那就是——学习父母,超越父母!在功利社会、应试教育的夹缝

    中,我们不要联手“折磨”孩子,而应该积极和老师们一起,用心陪伴孩

    子,启迪孩子低头奋斗的智慧,培养孩子抬头看天的情怀,塑造孩子阳

    光开放的心态。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博士推荐序二 看不见的『用心』

    在李若辰从幼儿园毕业后的这些年里,我和辰辰的爸爸妈妈也从老

    师和家长的关系,变成了朋友关系。他们对辰辰的付出令我敬佩,他们

    在教育孩子上的用心也鞭策着我。他们将培育孩子当作一个系统工程,不断地在父母、老师、玩伴和朋友之间转换着自己的角色。从他们的身

    上,我再一次深刻地体会到,亲子关系、家庭氛围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多

    么重要。辰辰的开朗、乐观、宽容、好学、坚强、富有同理心等良好个

    性和优秀品质,无不和她父母所坚持的“快乐教育,幸福成长”的教育理

    念相吻合。

    辰辰是幸福和幸运的,因为父母对她的爱是理智的,因为爱,他们

    要让辰辰拥有真正的快乐。为此,他们精心设计“家庭日”“游戏时间”,营造家庭阅读氛围;为此,他们努力经营家校关系,让辰辰喜欢她的每

    一位老师;为此,他们在多数孩子上各种兴趣班的时候,带辰辰去博物

    馆、看流星雨、滑旱冰;为此,他们帮着辰辰照顾各种她照顾不过来的

    动植物;为此,他们持之以恒地关注辰辰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不断地

    观察着、记录着、引导着、支持着、欣赏着、享受着辰辰的成长。

    当社会上很多人在责怪“80后”“90后”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时,一

    方面大多归因于他们是独生子女,似乎每个人都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

    该怎样做;另一方面,大家又在有过之而无不及地重复着那些大家认为

    不好的做法。似乎自己的孩子和同伴发生矛盾时,家长不替孩子出气就

    是不爱孩子;似乎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时,家长不找老师理论就对不起

    孩子;似乎不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就耽误了孩子……很多家

    长,甚至学校和老师,正在“身不由己”地陷入一个教育的怪圈。如果你希望享受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幸福,建议大家读读辰辰妈妈写

    的书。

    如果你是一名教师,请读一读这本书。不要认为自己已为人师就是

    无所不知的教育专家了,其实每一位家长都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资源。赏

    识每一个学生,用教师公正的爱关心他们,用伟大的人格影响他们,用

    广博的学识引领他们,让教育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

    如果你是一名家长,更有必要读一读这本书。在孩子成长的过程

    中,学校和老师都只能在某个阶段成为孩子的重要影响者,而血缘关系

    注定了父母一生都要对孩子负责。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最了解孩子的

    是父母,最能提供个性化教育的是家庭。教育无小事,做一个有心、用

    心的家长,让事事、时时、处处都成为你和孩子沟通,引领孩子成长的

    契机。在教育孩子上,不要让“工作忙,压力大,没时间”成为自己偷懒

    的理由,教育孩子的责任,学校和家庭永远都无法相互取代。

    杨雪扬

    北京大学幼儿园燕东园园长阅读导航

    亲爱的读者,为了便于您更有针对性地阅读本书,我们设置了一个

    问题索引,根据问题所对应的页码可以快速找到相关内容。

    1.孩子写作业磨蹭怎么办?004

    2.孩子不爱上学怎么办?105

    3.怎样鼓励成绩不好的孩子?180

    4.孩子不爱读书怎么办?040、045、049、054

    5.孩子不会写作文怎么办?042、077、116

    6.孩子到底要不要上课外班?135、191

    7.孩子怎样提高英语听力?121

    8.孩子做题总是犯同样的错误怎么办?130

    9.怎样培养孩子的专注力?112

    10.孩子小升初时,父母需要注意哪些问题?141

    11.怎样让孩子越玩越出色?002、008、013、018、023

    12.如何增强孩子的成就感?101、113、183、253

    13.孩子不肯早睡觉怎么办?110、25614.孩子沉溺于网络游戏怎么办?048、052、210

    15.孩子闹情绪怎么办?027、203、230

    16.怎样应对孩子的“早恋”?204

    17.如何培养孩子的勤俭意识?162

    18.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148、167

    19.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168、237

    20.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人缘?033、105、153、198

    21.孩子多参加体育运动有哪些好处?028

    22.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175

    23.如何锻炼孩子的毅力和耐力?023

    24.孩子不愿意跟父母沟通怎么办?194、225

    25.父母跟孩子一起爬山有哪些好处?010、025

    26.怎样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164、227、245

    27.怎样让孩子喜欢自己的老师?10801 生活越玩越出色

    玩物并不一定丧志。

    在玩的过程中,孩子轻轻松松学到了课堂上不可能学到的知识。

    其实在家里我们更应该给孩子一个研究性的环境,还孩子一片更广阔的天地,让孩子在体验和实践中学习,而不是让孩子回到家后依然只抱着课本和练习册。我家的“游戏时间”和“家庭日”

    小学生还是“顽童”,应该让孩子有玩的机会,毕竟处处留心皆学

    问,走出课本、走出家门,孩子其实也在学习,而且是在轻松地学习。

    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吃过晚饭后,总是爸爸陪她玩,我来做家

    务。上小学后,因为有了学习任务,就不能像幼儿园那样,一吃完饭就

    开始玩了。不过刚上小学那段时间,作业并不是很多,女儿很快就可以

    做完。所以,我们就和她商量好,每天晚上写完作业,都有一段“游戏

    时间”,时长根据她完成作业的情况调整,可以是一小时也可以是半个

    小时。所谓游戏,就是在女儿写完作业以后,爸爸、妈妈陪孩子玩的互

    动游戏。女儿上小学期间,我们一直保持着这个协定,游戏时间长的

    话,女儿最喜欢到楼下的健身场地去荡秋千;时间短的话,我们就在家

    下五子棋、跳棋或者玩扑克牌。

    我和先生更喜欢跟女儿玩扑克牌,女儿最喜欢“争上游”或者“斗地

    主”,因为打牌时可以三个人一起参与,而且三个人有输有赢,输赢也

    不固定在某个人身上。赢了,我们会表现得非常高兴;输了,我们也会

    表现得很懊恼,并说“再来,下次我一定会赢”。跟女儿一起玩牌,我们

    很少让着她,不会故意让她赢牌,目的就是要培养女儿“输得起”的品

    质。

    一次,一个小朋友来我家玩,我就和两个孩子一起玩牌,而那个小

    朋友每次输牌的时候就非常不高兴,要是连输两次还会哭鼻子。看到这

    种情形,女儿很不解,因为在她看来输赢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后来了

    解到,那个小朋友在自己家打扑克的时候,大人为了让孩子高兴总是故

    意输牌,所以每次都是小朋友获胜。父母出于爱让孩子只去体会赢的乐

    趣,殊不知,孩子在外面遇到挫折时就会表现得很脆弱了。“失败乃成功之母”,“输得起”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在游戏中输得起

    的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较量中也会输得起。孩子会经历大大小小的考

    试,不可能每次都考出好成绩,如果输得起,那么就不会看重一次的得

    失,考好了会高兴,考不好会重整旗鼓努力准备下一次考试。孩子在将

    来的生活和事业中也会时时遇到较量,只有怀着“输得起”的心态,才能

    平和看待每件事,尽力而为,努力实现自己的那份精彩。

    别小看玩扑克牌,它还可以锻炼孩子解决冲突以及与人协作的能

    力。先生在玩牌的时候时常“耍赖”,女儿会据理力争,最终使问题解

    决。“斗地主”的时候,每一轮牌局都会有两个人成为朋友,那么如何观

    察谁是你的“敌人”,谁是你的“朋友”?或者如何跟你的“朋友”联手对

    付“敌人”?这一切,看似是轻松的游戏,其实锻炼的都是孩子的能力。

    此外,“游戏时间”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使女儿在写作业时非常专

    注,速度也很快,因为她知道作业写完后有好事情在等着她。

    这两年接触了一些小学生的家长,他们诉苦说孩子写作业很磨蹭,明明很快就能写完的作业,孩子总是要写到将近11点。仔细分析才发

    现,许多孩子刚上小学的时候写作业很快,有些家长就觉得孩子没

    有“吃饱”,于是在孩子写完作业后,再给孩子布置一些额外的作业。孩

    子知道爸爸妈妈给他布置的是分外的作业,从心里就不爱做,但是迫于

    家长的威严,又不得不做,于是便用磨蹭来对付家长。孩子会想:既然

    很快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写完了还会有新的作业,不如写慢点,把时间拉

    长,这样爸爸妈妈就不会再给我布置新的作业了。许多孩子写作业磨蹭

    都源于此。

    磨蹭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后患无穷。当孩子升入初中和高中后,作业量会大大增加,此时就算不给他们布置额外的作业,孩子也需要花

    大量的时间才能完成课内作业。磨蹭使孩子的学习效率大大降低,孩子

    会更加抵触写作业。相比较,承诺在作业完成后给孩子一些“甜头”,孩子的学习劲头就会加大,也更容易尽快写完作业。

    此外,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陪他玩耍,父母

    只能同时扮演家长和同伴的角色。在女儿成长过程中,有一点我和先生

    的意见非常一致,即一定要让女儿快乐地成长。尤其在小学阶段,我们

    极少在周末给女儿报课外班,目的就是让女儿在上了五天的学之后尽情

    地放松,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因此,女儿一般在周六上午把作业做

    完,下午去上舞蹈课,周日基本都是自由时间。为了让女儿玩得尽兴,我们把周日规定为我家的“家庭日”,也就是说,这一天无论大人和小孩

    都不能安排其他事情,大家一起活动。为此,我和先生都在上班时间尽

    量把工作做完,争取不在周末加班。

    女儿上小学期间,我们住得离颐和园很近,骑车只要十多分钟就可

    以到达,而且冬日是旅游淡季,门票比较便宜。那时我们一家喜欢在冬

    日的午后一起去爬万寿山,选一个“庭院”,我和先生坐在院子里的台阶

    上,看女儿把院子中央的方砖当作“房子”跳来跳去;或者一家三口趴

    在“院墙上”,看那烟波浩渺的昆明湖。那时候,昆明湖的风、万寿山的

    石头、西堤的柳树、佛香阁的雪都是我们所熟悉的风景。女儿在那里度

    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

    女儿小学六年,我们“家庭日”活动的足迹很多:家门口的圆明园、四季风光皆迷人的植物园、科技馆的穹幕电影院、动物园的猴山旁、自

    然博物馆的展窗外、高高耸立的凤凰岭上……无不留下了我们的身影。

    和女儿在一起的日子,我们不仅收获了快乐,而且亲子关系非常融洽。

    我和先生也适时地把我们的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女儿的内心,让女儿

    懂得了很多书本中没有的知识。

    女儿每个周末的轻松,让不少小朋友非常羡慕。那时候我家离学校

    近,放学后总会有小朋友和女儿一起回家玩儿。有一次,我在厨房里做

    饭,就听到跟女儿告别的两个小朋友说:“李若辰真幸福!”“是啊!我好羡慕她呀!”我知道他们所羡慕的“幸福”,正是周末不用去上各种课

    外补习班,而可以跟着爸爸妈妈到处玩儿。

    在“家庭日”,我们也经常让女儿约上她的好朋友一起出去玩。但可

    惜的是,许多小朋友周末压根儿就没有放松的时间,总是被家长逼着赶

    场子,两天都被排得满满的。有些孩子最后熬不住,就出现了各种问

    题。一次在外地讲课,听说一个孩子从小就被父母逼着学习各种特长,而且表现得特别优秀,然而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孩子患上了心肌炎,医生告知:这孩子就是累的,孩子这一生都不能太劳心劳力了。

    小学生的功课未必重,但周一到周五的时间都被“圈”在学校里,孩

    子会觉得很受约束。法定的两天周末,本应该是还给孩子自由的休息时

    间,家长根本就没有权力剥夺。作为成人的家长在工作五天后都特别想

    放松一下,何况那么小的孩子呢?而且,玩是孩子的天性,多多玩耍可

    以让孩子尽情张扬个性,性格变得阳光开朗。

    多年的经历让我发现:很多时候不是孩子没有时间玩,而是家长并

    不愿意在周末和孩子一起活动,因为这需要家长付出一定的时间与精

    力。既然我们为人父母,就有义务、有责任帮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

    养育孩子好比种庄稼,在特定的生长阶段要给予特定的养分,才能保证

    孩子健康地成长。一些机会错失之后就永远无法弥补了,因为孩子成长

    的每个敏感期稍纵即逝。我和先生很庆幸,抓住了孩子上小学的宝贵时

    间,陪孩子快乐地度过了小学六年。大自然是本无字的书

    家长朋友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灵活多变、富有创造力?哪个不希

    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那么在孩子的塑造期,就尽可能多地让

    他接触大自然吧!

    女儿小学期间,在我们家的“家庭日”里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爬

    山。之所以喜欢爬山,一是觉得到了山里才能跟大自然亲密接触,城里

    那些人工雕饰的公园根本没法比。此外,爬山可以磨炼孩子的意志。每

    次女儿和我们一起爬到山顶,她都会非常兴奋,为自己的成功登顶而喜

    悦。所以,我们便一次一次地满足她渴望成功的愿望。女儿上小学的六

    年中,我们经常去爬近郊的那些山,比如香山、八大处、鹫峰、阳台山

    和凤凰岭等。对有的山,我们会选择不同方向的登顶路线。比如爬香

    山,我们不仅爬到香炉峰,也会爬到玉皇顶;爬凤凰岭,则是南、北、中三条路线一条也没有落下。

    其实,爬山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

    有一年的秋天,我和女儿去爬凤凰岭。爬到半山腰,女儿停了下

    来,小心翼翼地把手放在嘴边做了个“嘘”的动作,就蹲在地上低头观察

    了起来。原来,地上有三只蚂蚱,其中的两只正在打架,而且打得非常

    激烈。双方一会儿用嘴咬,一会儿用带有锯刺的腿互相蹬。而另外一只

    蚂蚱则作“隔山观虎斗”状,在一旁一动也不动。最后,战斗的两只蚂蚱

    中有一只被打败了,两条后腿都被扯了下来。这时,胜利的那一方爬到

    一动不动的那只蚂蚱身上,当着我们的面开始交尾。而战败的那一只,则灰溜溜地爬走了。这时我们才明白,原来是两只雄性蚂蚱为了一只雌

    性蚂蚱在决斗。女儿同情弱者,很为那只战败了的蚂蚱抱不平,还试图

    用木棍把那对“新婚夫妇”分开,结果没有成功。整个过程持续了足有半个小时,不到7岁的女儿非常专注,时不时

    地小声问我一些问题,我便尽自己所能给她讲述关于昆虫的知识。同

    时,在昆虫交尾的时候,我也简洁地给她讲了讲平时难以启齿的、关于

    男女之间性的问题。

    在这半小时里,女儿上了一堂精彩的自然课,而且我相信,比起老

    师在学校里讲的课程,这堂课会给她留下更深的印象。那天回家以后,女儿还特意查阅了工具书,对当天的学习内容进行了“巩固”。

    我非常高兴女儿在玩耍的过程中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

    在这种轻轻松松的活动中,女儿的智力无疑得到了非常有效的开发。构

    成智力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就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

    象力等。就我们遇到的“蚂蚱决斗”而言,女儿通过各种知觉的体验,调

    动了她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且激发了她进一步探求知

    识的欲望,所以才有回家之后的再学习。

    还有一次,是一个山桃花盛开的日子,我们一家三口去爬阳台山。

    在满山桃花散发出的淡淡香气中,我们有说有笑地拾级而上。当我们快

    爬到山顶的时候,却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一阵微风刮过,雪花飘舞、落英缤纷。恍惚间,凉的风、润的雪、香的花,天地顷刻融为一体,我

    们不禁被这奇妙的变化所震惊。三月飞雪很常见,但是体验如此曼妙

    的“桃花飞雪”,我和先生也是第一次。那次的感受非常奇特,仿佛有一

    种心灵的震撼,女儿幼小的心灵也被涤荡得异常澄明。

    大自然神奇的力量与瑰丽奇绝的美永远在那里静默着,只有让孩子

    亲身去体验、去感悟,感受才会深切。也只有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力

    量,孩子才会发自内心地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从而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

    我有一次非常强烈的体验,到现在都记忆犹新。那是在我八九岁的时候,一个夏天的午后,爸爸带我去放羊。我们刚把羊赶到山上,狂风

    就裹挟着暴雨呼啸而来,爸爸急忙拉着我往几十米远的山洞里跑。可

    是,石子和着泥土从脚下流过,我们每走一步都非常艰难,风雨中就连

    喘气都非常费力。几十米远的路程,我感觉异常漫长。也不知道摔了多

    少跤,我们才进了山洞,那时我差不多成了一只泥猴,又冷又怕,浑身

    哆嗦,上下牙直打架,爸爸赶紧把我搂在怀里。没多久,雨停了,太阳

    出来了,随即东方的天边就挂上了一架美丽的彩虹。

    在大自然面前,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我在那次经历之后就有了深刻

    的感悟。后来再看到“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句话,就自然而然有

    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与共鸣,而这些都是亲身经历过后才会有的感觉。

    女儿不仅在周末的时候去爬山、逛公园,假期的时候也常到各地去

    旅游。我们鼓励女儿随时随地观察她喜欢的东西,也允许她按照自己的

    喜好在家里种植植物和饲养小动物,所以女儿的作文里从来不缺素材,而且语言生动活泼,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孩子的

    生花妙笔应该来源于生活啊!

    和女儿一起体验大自然的奥秘是我们家一直坚持的活动。女儿初二

    时的“五一”假期,先生带着女儿在老家的山里看星星,第一次那么近距

    离地跟星星接触,让女儿惊叹不已。女儿上高二的时候,我们一家

    打“飞的”到内蒙古去看流星雨,让女儿体验了一把什么叫“天人合一”。

    高考以后,我们全家自驾车去了内蒙古,全程4600多公里,置身“蓝蓝

    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壮美景观中,让女儿明白了什么

    叫“心旷神怡”。投身大自然,我们一家乐此不疲。

    有人把自然界中山、水、树、木、花、鸟、鱼、虫、云、雪、雨、雾等信息称为“生动类信息”,而且强调要多采集“生动类信息”,也就是

    多让孩子向大自然学习,会让孩子变得灵活、善于变化并富于创造力,我对此十分认同。教育专家孙瑞雪说:“玩雪就是认识雪,看一棵树就是认识一棵

    树。面对一个自然的世界,孩子把自己的身心投放进去,去感知它的美

    妙。这么一个体验快乐、锻炼勇敢的过程,也是帮助孩子建立人格的过

    程。”特别的体验,特别的收获

    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时时刻刻体会到父母深深的爱。妈妈做的美味饭

    菜是爱,爸爸和自己一起踢球也是爱;哭泣时妈妈的拥抱是爱,兴奋时

    和爸爸一起欢呼同样是爱……

    来北京之前,女儿年纪小,我们的条件也不允许过多地享受生活。

    到了北京之后,除了每年春节回老家过年之外,我们从来没有出过远

    门,主要是因为我和先生刚到北京打拼,工作都非常忙,根本抽不出时

    间。

    过了几年非常紧张的生活,在女儿上小学的第一个国庆“黄金周”,我们打算好好休息一下。一家去了趟大连,这也是我们全家的第一次远

    途旅游。节前,先生怀揣着公司发给他的一万元奖金,去中关村买了一

    台心仪已久的单反相机。这次大连之旅,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难忘的瞬

    间。

    到大连的第二天,先生提议次日清晨去看海上日出。我非常赞同带

    女儿去感受太阳升起的那种力量,因为我曾经在华山山顶和五台山的南

    台看过日出,那种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顷刻间云开雾散的感觉令我久久

    不能忘怀。因为不清楚在大连哪里看日出更好一些,我们询问了酒店前

    台的一名服务员,她告诉我们去燕窝岭看日出比较好。再问及日出的时

    间,她说大概5点钟太阳就会出来,我们便让她早晨4:30打我们房间电

    话叫醒我们。

    在10月3日的凌晨4:45,天还很黑,我们一家三口就出了酒店的

    门,打了一辆出租车,让司机把我们带到了燕窝岭。山路上只有我们孤

    零零的一辆车,十分冷清,而到达燕窝岭的时候,还不到5点钟。下车的时候,先生跟司机师傅商量,想让他等我们一会儿,看完日出再拉我

    们回市里。这时候,师傅才告诉我们,太阳估计要1小时以后才能出

    来,他等不了我们那么长时间。不过他告诉我们,早晨6点以后就会有

    公交车,而且还指点我们,看日出的话,要沿着那条下山的小路往海边

    走一段效果才好。

    那时候没有旅游的经验,旅游的攻略也没有弄清楚,就连出门都没

    有带把手电筒。下了出租车,我们只能隐约看清脚下白色的小路。而且

    在荒山野岭中,只有我们一家三口,心里真是一点底儿都没有。不过我

    和先生什么也没有说,到了那个地步也只好往前走,因为想回去都打不

    着出租车了。于是,我们一家三口手拉手沿着小路往海边走去。

    女儿的小手紧紧地攥着我的手,小声说:“妈妈,我害怕!”我给她

    壮胆:“不怕,爸爸妈妈都在,天马上就亮了。”说实话,我当时心里也

    有些怕,不过为了女儿,我必须假装坚强。

    就这样,我们小心翼翼地沿着山路往下走。走了一会儿,就看到一

    男一女老两口一边说着话,一边从山下上来了。等走近了,他们问我

    们:“这么早,你们来干什么?”我们说来看日出,他们很吃惊,说:“看日出?今天?在这里看日出?”好像我们找错了地方似的。

    原来,在大连看日出,海之韵才是最佳地点,燕窝岭虽然可以看到

    日出,但是来的人很少,所以他们才表示了惊奇。老两口告诉我们,再

    往下走几分钟,有一个平台,那就是观日出的最佳地点了。

    这时,我们一家三口才彻底放松下来,紧张、害怕都没有了。告别

    了老两口,我们的脚步变得轻松了,开始有说有笑,天也渐渐地有些亮

    了。

    大连的气候,国庆节时就已经很凉了,所以,那天出门的时候,我们不仅穿上了所有能穿的衣服,还带了一条床单,就怕早晨太冷,女儿

    受不了。

    刚才在走路,而且有一些紧张,并没有觉得冷,但是当我们走到平

    台上,停下来焦急地等待太阳出来的时候,就觉得受不了了。女儿裹上

    了床单,依然冷得直打哆嗦,于是先生提议大家一起做运动。就这样,在没人的荒山野岭,我们一家人又蹦又跳,做着热身运动,打破了山的

    寂静,体验着别样的乐趣。

    终于,在天红了半边的时候,太阳羞答答地出来了。在地平线上,先是一截红线,远看就像一条不长的小虫在蠕动,却有万丈光芒发射出

    来。一时间,天边已没有了柔和的红色,而是出现了万道红光。

    紧接着一个红色的圆弧凸出来,然后是半圆,因为有一丝云正好把

    半圆的弧和下面分开了,女儿拿着望远镜激动地说:“爸爸,你看,现

    在的太阳像个诱人的大汉堡。”我不禁在心里赞美女儿的想象力。

    也就几分钟的光景,太阳喷薄而出,一颗红球从海里跳出来,高高

    地挂在了天边。这时在我们眼前的海面上扯出了一条红波粼粼的长带

    子,散出点点金光。

    真是太美了!这美来自大海。大海的腹中可以包容万物,现在看起

    来,就连万物之源的太阳,似乎也是她孕育出来的。

    美中之美的是,那天在燕窝岭观日出的人,只有我们一家三口。虽

    然有些波折,却让我们领略了心灵的震颤,享受到了没有嘈杂人声的静

    谧,我们用心体会了来自自然、来自大海和太阳的伟大力量;没有在其

    他地方看日出时的拥挤,我们一家得到了不少精彩瞬间的照片。爱好摄

    影的先生拍了一组令他得意的日出照片,后来还经常拿出来回忆。

    那次“非常之旅”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每次回忆时我们仍然对其津津乐道。看日出的经历给女儿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黑暗中的恐惧、抵御寒冷的经历、观看日出瞬间的兴奋,对她来说都是深刻的体验。我

    想正是那次看日出的经历,激发了女儿探求自然、体验自然神奇力量的

    好奇心,使她后来一直非常热爱自然,喜欢探索自然的奥秘。好奇心能

    够激发孩子探究和学习的动力,并使他们在满足好奇心的过程中慢慢成

    长。

    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时时刻刻体会到父母深深的爱。妈妈做的美味饭

    菜是爱,爸爸和自己一起踢球也是爱;哭泣时妈妈的拥抱是爱,兴奋时

    和爸爸一起欢呼同样是爱……就像我家,和孩子一起去冒险,创造一些

    与众不同的经历,让孩子有一些特别的体验,给孩子一些特别的收获,我想这也是爸爸妈妈爱孩子的特别方式吧!

    当然,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比如,有的家长带孩子

    一起骑行川藏线,有的家长让孩子独自去旅游等,都是想让孩子有一些

    特别的体验。虽然形式各异,但终极目的都是让孩子在体验中收获成长

    的喜悦。养殖与种植:体验生命的神奇

    女儿小的时候,我一直努力地实践:尊重女儿的独特性,希望她按

    照自己的特性去成长。我相信,在父母的爱护之下,每个孩子都会成为

    不一样的人才。

    女儿小的时候,我家曾经有一个被女儿称作“水族箱”的鱼缸,总会

    有不同的水族动物在里面生活。几乎每年的春天,女儿都会饲养蝌蚪。

    女儿每天放学回家后用菜叶喂蝌蚪,看着小蝌蚪从拖着一条长尾,像鱼

    一样用鳃呼吸,到长出两条腿,尾巴慢慢变短,再到长出四条腿,变成

    会跳的小青蛙,然后女儿会把它们放生到荷塘里。这个水族箱最兴旺的

    时候,曾经共生着鱼、虾,还有螺蛳,小家伙们虽然生活方式不同,却

    能够和平相处。那些螺蛳还不断地生宝宝,刚出生的小螺蛳虽然个头非

    常小,却跟妈妈的本领一样大,可以倒挂在水面上缓缓滑行并啃食菜

    叶。

    下雨天,女儿看到树上爬的蜗牛,就捉一些放在罐子里养着,以便

    仔细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有一天早晨起来,我发现家里到处都是在慢

    吞吞爬行、东张西望的小蜗牛。

    一次我们去爬山时,看到路边一个个漏斗型的小土窝,女儿很好

    奇,便带回几只窝的“小主人”,仔细翻查字典,原来那些小生灵叫作蚁

    狮,专以蚂蚁为食,那漏斗一样的土窝便是给蚂蚁设置的陷阱。为了让

    蚁狮能够顺利长大,女儿每天放学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蚁狮去捉蚂蚁。

    夏天,槐树上悬挂在半空中的“吊死鬼”(学名尺蠖),人见人躲,女儿却带回家几只,放在盒子里养着。

    有一年我们去苏州游玩,女儿看到人家养的一大盘一大盘的蚕宝宝,便不辞辛苦地带回来几十只,用桑叶喂养成白胖胖的蛾子……

    可以说,女儿的整个小学期间,我们家一直没有停止过养育小动

    物,而且因为女儿酷爱昆虫,昆虫更是我家的常客。女儿是昆虫学家法

    布尔的“粉丝”,所以她养殖昆虫只是为了观察,从来不去伤害它们。偶

    尔,饲养的小东西不幸夭折,女儿便会非常伤心。

    女儿固然很喜欢养殖这些小动物,但有时却因为做功课或者玩耍而

    忘记照顾她的这些小伙伴,因此,喂养的任务更多时候是由我们来完成

    的。虽然麻烦了点儿,我和先生却乐此不疲。水族箱里的菜叶一般都是

    我来放,通常我在做饭洗菜的时候顺便就完成了。蚕宝宝要吃的桑叶则

    由先生负责采摘,他总是在下班回家的时候带回来一把,或者晚饭后专

    门到清华大学的绿园去采摘。

    在我们看来,女儿在和这些小生灵相处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到生命

    的神奇,从小建立了敬畏生命、热爱自然的人生态度。在悉心照顾这些

    小动物的过程中,女儿的爱心和责任心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培养起来。这

    些素养,需要父母的悉心引导和支持才能逐渐养成。重要的是,孩子有

    某些喜好的时候,父母能小心呵护并陪伴在孩子的身边。我非常庆幸在

    女儿有这些别人看来稀奇古怪的爱好时,我和先生没有扼杀她的好奇

    心,而是给她提供了一个宽松而自由的环境,并支持她培养自己的爱

    好。

    事实上,女儿从小对昆虫的观察和认识,在后来考大学的时候派上

    了用场。2010年,女儿参加了香港大学的校长推荐计划,在一对一面试

    的时候,考官跟女儿讨论的就是有关昆虫的问题。一开始还稍有紧张的

    女儿,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跟面试官聊得非常开心,以至于时间都到

    了,面试官依然意犹未尽。

    可见,玩物并不一定丧志。在玩的过程中,孩子轻轻松松学到了课堂上可能学不到的知识。如今学校里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就是课

    堂之外的一些探索和学习,其实在家里我们更应该给孩子一个研究性的

    环境,还孩子一片更广阔的天地,让孩子在体验和实践中学习,而不是

    让孩子回到家后依然只抱着课本和练习册。

    女儿小时候,我们除了满足她的好奇心,陪着她养小动物外,也会

    和她一起在家里种一些植物,让她了解植物的习性。

    有一次,我和女儿把几粒绿豆和几粒牵牛花的种子种在了一个一次

    性的杯子里,放在女儿卧室的窗台上。女儿每天勤快地浇水、松土,期

    盼着这些种子发芽。几天后,几棵小芽破土而出,每棵都有两个叶瓣,根本看不出是牵牛花的苗还是绿豆苗。再过几天,小小的叶子长出来

    了,然而所有的叶子都是心形的,依然分不清是牵牛花的还是绿豆的。

    又过了两天,叶子长大了,我才根据颜色和叶片上的绒毛,分辨出

    绿豆和牵牛花,并把如何分辨的方法告诉了女儿。为了让绿豆和牵牛花

    都能长得茁壮一点,我建议各留一株。于是,女儿把那些比较弱小的苗

    拔掉了。

    一天早晨,我去叫女儿起床的时候,看到牵牛花和绿豆同时开花

    了。看着淡紫色的牵牛花和黄绿色的绿豆花在小小的杯子里同时开放,女儿既惊讶又兴奋,让爸爸赶紧用相机把这情景拍了下来。

    女儿继续观察:绿豆的果实被包在一个坚硬的豆角里,牵牛花的籽

    儿裹在一个圆圆的皮包里,形态不同,却都灵动可爱。

    通过亲自种植,女儿感受到了植物生长的神奇。她在种植的过程

    中,通过查百科全书明白了一些植物学知识,比如:绿豆的花很不起

    眼,果实却是非常好的食物;牵牛花的花很漂亮,果实还是很好的药

    材。我想她逐渐也应该明白一些道理:绿豆和牵牛花虽然是两种不同的

    植物,却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在还是种子的时候,它们只是颜色有差

    异,大小则几乎一样,甚至在它们刚发芽的时候,我们都分不清它们谁

    是谁。长大了,它们才终于呈现出自己独特的一面,成了本该成为的绿

    豆和牵牛花。

    天下的植物莫不如此。只要是一粒种子,即使看起来再微小脆弱,也有足够的能量长大,也会按照自己的方式最终成长为独特的样子。

    而我最想要说的是,孩子也像植物一样,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有的孩子在语言学习上能力很强,有的孩子在音乐方面很有天分,也有

    的孩子是绘画天才……家长需要做的,是用我们深深的爱“浇水”“施

    肥”,给足孩子心理营养,并耐心等待孩子慢慢长大。

    在种植与养殖体验中成长的孩子,或许更明白生命的神奇,更了解

    稼穑之事。只是孩子不同,爱好不同,他们所体验和擅长的方向也可能

    不同。我的女儿喜欢饲养和种植,有的孩子喜欢制作飞机和汽车,也有

    的孩子则从小喜欢做化妆师……无论热爱怎样的体验方式,无论在哪一

    个领域有特长,甚至只是一腔热忱,家长也不妨允许和支持孩子。

    女儿小的时候,我一直努力地实践:尊重女儿的独特性,希望她按

    照自己的特性去成长。我相信,在父母的爱护之下,每个孩子都会成为

    不一样的人才。一个月才完成的拼图

    当孩子打“退堂鼓”的时候,家长能否陪着孩子一起坚持;当孩子提

    出无理要求的时候,家长能否狠心拒绝;当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达到一

    定目标的时候,家长能否及时肯定孩子的努力,并给予奖励和鼓励,这

    一切都决定着孩子能否学会坚持和忍耐。

    女儿喜爱玩拼图,还要感谢她的幼儿园好朋友昕昕。昕昕的爸爸是

    某外企的高管,符合技术移民的条件,他们一家三口便移民去了加拿

    大。在离开之前,昕昕家把很多东西都以很低的价格卖给了我们,其中

    包括昕昕玩的一些拼图。从此,女儿便喜欢上了拼图。

    不过,昕昕留下的拼图都是几十块的,非常简单。女儿玩了一段时

    间后,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到小学一年级时,女儿就开始拼500块,甚至1000块的拼图了。

    拼图玩具极考验耐心和细致,那些块数多的拼图比较难拼,女儿便

    邀请我和她爸爸帮忙。后来每次女儿买回来新的拼图,总是我们全家一

    起上阵,在地板上拼。那是很有意思又很温馨的画面,三个人席地而

    坐,头扎在一起,专注地拼一幅《美少女战士》或者《史努比》。

    我不知道别人家玩复杂的拼图要用多长时间,我家拼500块或者

    1000块拼图时总是不能一次性完成,因此,我便找了块木板,在那上面

    拼,一次完不成就分多次。耗时最久的一次是拼一幅《米老鼠之家》,1000块拼图,我们一家用时一个月。玩拼图的时候,我把拼好的部分和

    未用的小块都集中在木板上,木板就放在地板上,女儿每天回来都会拼

    一部分,我和先生有兴趣时也拼几块。经过了一个月,那些碎片终于拼

    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女儿高兴得跳了起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家的地板上总有一幅没有拼完的拼图。有一次

    我的大哥到北京出差,就问地板上的拼图是怎么回事,我向他解释完,他很佩服女儿的耐性。他哪里知道,那是我们挖空心思,专门锻炼女儿

    耐性的方法。

    小孩子容易缺乏的就是坚持做完一件事的耐心,拼图又是很琐碎的

    大工程,女儿起初拼那些复杂的图画时也往往半途而废,所以我才想出

    了用一块木板把没有拼完的图片收起来,下次接着拼的办法。没想到这

    招还真灵,女儿竟然“上套”了,小学期间有好几幅1000块拼图都是这样

    完成的。虽然花费了很长时间才做成了一件事情,但无形中让女儿懂

    得,只有善始善终才会获得真正的成就和快乐,也让她懂得了“坚持就

    是胜利”的道理。

    人生有许多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坚持和忍耐才能达到目的。

    从小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做事坚持到底的好习惯,是非常有益的。

    我和先生经常带女儿去爬山,每次爬山都鼓励她爬到山顶,因为我

    们觉得“无限风光在险峰”。

    我的一个好朋友说,她教育女儿也常用爬山来作比喻。她跟女儿

    说:“爬山的时候,在各个方位看到的风光会有不同。虽然在山脚下也

    可以看到不错的风光,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往上爬。爬到半山腰,有些人

    就觉得已经足够了或者体力不支,停了下来。这时候看到的风光就跟山

    下看到的截然不同了。不过,由于离山顶还有一段距离,因此有些人会

    接着往上爬,越往上爬眼界越宽,看到的景致会更全面、更壮观、更美

    丽。现实中,只有很少人能最后爬到山顶,但是只有他们才能看到最独

    特的风景。”

    她女儿听了她的话以后,每次爬山虽然会觉得累,但总要爬到最高

    点才罢休。朋友在和女儿一起爬山时,爬一段路,就会让女儿停下来看看周围的景致,让女儿感悟妈妈的话。这个朋友的女儿做事很专注,学

    习成绩很好,其他方面发展得也不错,还没有上六年级,就被北大附中

    的实验班和人大附中的创新实验班录取了。

    我很赞同朋友的那一番话,无论我女儿的拼图还是朋友女儿的爬

    山,鼓励孩子为了达到最后的目标坚持和忍耐一下,我觉得也是一

    种“延迟满足”的训练。

    “延迟满足”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

    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延迟满足”往往是

    一个人心理成熟的表现,也是情商的重要构成部分。美国的心理学家米

    歇尔,在进行多年的跟踪实验后证明,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自我

    控制能力更强,他们能够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

    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的实现。而那

    些“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的孩子,就会出现某些偏差行为,如边做作

    业边看电视,上课时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放学后贪玩不回家,性格急

    躁,缺乏耐心,进入青春期后,在社交中容易羞怯、固执,遇到挫折容

    易心烦意乱,遇到压力就退缩不前或不知所措等。

    其实,“延迟满足”更多的是指那些在物质诱惑面前抵制能力强的表

    现,因为米歇尔的实验就是用糖果来做的。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无限制满足的现象。如

    今中国的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为孩子少或者只有一个孩子,家

    长便不自觉地过于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因此造就了许

    多“小皇帝”“小公主”。而当孩子长大后出了问题时,许多人还不知道症

    结在哪里。

    我很清楚地记得,女儿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每天下午从幼儿园回

    家时路过的那个路口,都会看到一个卖糖葫芦的。冬天风很大,分明可以看到糖葫芦上有一层灰土,非常不卫生。可是孩子哪里懂得这些,第

    一天看到,女儿就嚷嚷着要吃糖葫芦,我告诉她那糖葫芦不太干净,吃

    了会闹肚子,便没有给她买,女儿因此哭得很厉害。第二天又看见了,女儿依然求我给她买,我依然坚持说那儿的糖葫芦有些脏,等周末我会

    带她到超市去,买又干净又好吃的“高老太太糖葫芦”。这一次,女儿哼

    哼了两声,没有哭。因为之前她曾经吃过“高老太太糖葫芦”,确实很好

    吃。第三天再看到卖糖葫芦的,女儿跟我说:“妈妈,我今天不吃糖葫

    芦了,等周末的时候你带我去超市买。”周末的时候,我真的带女儿去

    了最近的超市,为她买了“高老太太糖葫芦”,作为奖励,我还为她买了

    一块小手绢,因为她那时候特别喜欢用手绢折叠各种小玩意儿。

    后来我经常发现,有些小朋友到了商场以后,看到某样东西就一定

    要买,家长不给买的话就大哭,严重的会躺在地上打滚,女儿进了商场

    则很少有这种情况。也许是那时候我们物质条件比较差,经常不能满足

    她,锻炼了她的抑制能力,也许是类似的糖葫芦事件起了作用。

    我们应该尽量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尊重,这样

    有利于孩子提升自我价值。然而,爱孩子不等于没有界限,哪些事情可

    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一定要有明确的规定。至于那个度,是需要家

    长通过学习、修炼去把握的。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就对父母们

    说:“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那就是:百依百顺。”从小运动好处多

    运动可以使孩子身体健康、精神饱满,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让

    孩子增加自信,提升他在群体中的人气,拉近和同学的关系,运动还可

    以锻炼孩子的协作精神,为他将来走向社会做准备。这么好的事情,我

    们家长何不带孩子多去运动运动呢?

    女儿上大学后的第一个冬天,北大未名湖的湖面冰场又开放了。有

    一天,女儿从学校回到家后说,她和一帮同学一起去滑冰了,换上冰鞋

    她往冰面上一溜,就“惊艳”了全场。看着她娴熟得像风一样在冰上飘来

    飘去,许多同学啧啧称赞。原来在女儿的大学同学中,会滑冰的并不

    多,大家穿上冰鞋后还没动一步,就已倒下了一片,个别会滑的同学,也被女儿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上大学后,女儿时常把一头秀发披在肩

    上,听她的描述,我可以想象出她在冰面上风驰电掣时美丽飘逸的样

    子。虽然已经上了大学,女儿还是兴奋地跟我说:“哈哈,老妈,被人

    夸赞的感觉好美呀!”

    其实,最初女儿学习滑冰也挺偶然的。在小学一年级寒假的一天,我带女儿在清华大学校园里玩耍。走到荷塘边的时候,看到许多人在湖

    面上滑冰,女儿便想一试,于是我们花10元钱给她租了一双花样滑冰

    鞋。初次穿带冰刀的鞋子,女儿在冰面上根本站不住,更不要提迈开步

    子滑动了,只要一挪脚立马就摔倒。我不会滑冰就干脆便鞋上阵,几乎

    成了女儿的拐杖,女儿死死拉着我的手,像个小企鹅一样一点点在冰上

    迈着碎步。

    这时候过来一位热情的阿姨,跟女儿说:“姑娘,想滑冰啊?阿姨

    教你好不好?”女儿看着阿姨,点了点头。那位阿姨让女儿松开我的手,开始教她如何在冰上站立,如何滑出

    第一步,应该从什么样的角度滑出去才不会摔跤。说来神奇,经过那位

    阿姨几分钟的点化,女儿就可以慢慢地滑行了,并在想停下来的时候就

    能站在冰面上。虽然时不时会摔倒或者直挺挺躺在冰面上,但她依然不

    屈不挠地学得很认真。那位阿姨很会教小孩,也擅长鼓励小孩。看着女

    儿的进步,阿姨就夸奖说:“姑娘,你年纪这么小,而且是第一次滑

    冰,就能滑这么好,真了不起啊!”

    在那位阿姨的热情教导下,女儿第一次就滑了两个小时,小脸冻得

    红扑扑的,却乐此不疲。从此,她爱上了滑冰,寒假只要一有时间就去

    荷塘滑冰,有时还会约上小朋友一起去。整个小学期间,每到冬天的节

    假日,女儿都会到清华的荷塘或者北大的未名湖去滑冰。

    虽然没有请教练进行正规训练,也没有学习各种花样滑姿,但女儿

    在冰上潇洒飘逸的滑行已经能赢得众人的目光。

    谁都愿意被人夸,被夸的人内心会充满喜悦、自信满满。

    女儿在冰场上心里美滋滋的,而那些活跃在篮球场、足球场上被女

    生们追捧的小伙子,往往也是个性张扬、倍显力量的。一位朋友的儿

    子,从小就爱踢足球,上大学后是学校足球队的队员,他说:“要说我

    的自信从哪里来,那就是足球场上。在球场上踢球的时候,听着场外女

    生的尖叫,那种当球星的感觉简直棒极了!”

    让孩子习得几项运动技能非常重要,因为将来上大学甚至到了工作

    单位,这些技能都可能成为他融入集体、融洽伙伴关系的良好途径。当

    然,运动的好处首推强健身体了。

    女儿上小学期间,我们住在清华大学校园里,不仅非常幸运地感受

    到了清华浓厚的人文环境,那些设施先进齐全的运动场地也让女儿受益匪浅。

    2003年,一场可怕的瘟疫——“非典”席卷全国,北京更是重疫区。

    女儿的学校4月份就开始停课了,一直到6月底才复课,由于没有出入

    证,孩子们只能在清华校园里活动。为了陪她,我也被迫给自己放假,关在清华校园里两个月没有出门。对于在疾病阴云笼罩下的成年人来

    说,“非典”是可怕的灾难;但是对孩子们来说,那场瘟疫则是福星,因

    为他们可以几个月不用早早起床去学校,也不用被家长逼着去上课外

    班,在家里听完老师在电视上的讲课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后,就可

    以尽情疯玩。因为“非典”夺去不少人的生命,大家都更加珍惜现在所拥

    有的人、事、物,而看淡了功名利禄,随之也看淡了孩子的成绩,只要

    孩子高兴,就允许他们去玩。

    于是,女儿和她的小朋友就经常活跃在清华大学的西大操场上、工

    字厅外的草坪上、礼堂前的小广场上……打羽毛球、追逐打闹、滑轮

    滑,孩子们度过了异常快乐的两个多月。有那么一段时间,每天晚饭

    后,我们都会约上几家人一起去运动。家长在空地上打球,孩子们则滑

    轮滑。清华的老礼堂前有个很大的草坪,围着草坪的则是光滑的水泥

    路,每天晚上,孩子们就会组成一个轮滑队,绕着礼堂转圈。人多的时

    候,能有十几个孩子,轮滑鞋在柏油路上“唰唰”的摩擦声、孩子们叽叽

    喳喳你追我赶的吵闹声,在星空下、月光里,承载着无忧无虑的欢乐在

    清华园里弥漫。有时候,孩子们也会脱掉轮滑鞋,“抢”来家长们的球

    拍,打一会儿球;或者,他们也会玩会儿双杠、单杠,在上面翻跟头;

    跳皮筋则是女孩子们经常做的运动之一。

    两个月过后,家长们都发现,孩子们不仅身体强壮了不少,而且每

    天都精神饱满,这也是让我非常感慨的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其实在那

    些日子里,孩子们虽然玩的时间很多,几乎每天都做运动,但却没有耽

    误功课,相反,为了晚上能和小朋友一起出去玩,都会尽快把作业写完,因此学习起来比平时的效率还要高。

    非常遗憾的是,“非典”过后,孩子复课了,家长也重新忙了起来,晚饭后再要约别的小朋友一起出去运动就很难了。就算是在周末,孩子

    的时间也重新被各种各样的课外班挤占,他们很难再聚到一起。为了陪

    伴女儿,我和先生便会在晚上和周末陪着女儿去运动。晚上我们依然会

    在清华园里滑旱冰、打羽毛球或者玩单双杠,周末则会带她去爬山等。

    虽然这些活动依然可以锻炼女儿的身体和意志,但是没有小伙伴的陪

    伴,她的兴致没有以前那么高涨了。

    有些体育运动还可以锻炼孩子与人协作的能力。许多团队作战的运

    动,比如篮球、足球、手球等体育项目,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才会明

    白,只有团队作战才能打赢对方,而只有成员间很好地合作,团队力量

    才能发挥到最好。女孩组队玩的跳大绳、跳皮筋等活动,也在无形中增

    加了孩子间互相协作的意识。

    从情绪方面来说,运动也是非常好的心情调节方式。孩子在学校里

    学习了一天或者一周以后,身心都会有疲惫的感觉,这跟我们长时间工

    作会觉得累是一样的道理。每天运动一会儿,出一身透汗,顿时觉得压

    力被释放出来,再洗个热水澡,就会神清气爽,重回精神饱满的状态。

    运动还可以促进睡眠,提高学习效率。周末带孩子出去做运动,还

    可以起到“换脑子”的作用,让孩子轻松地投入下一周的学习中。呼朋唤友好人缘

    现在的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有限。很多家庭要么是独生子女,要么只有两个孩子,城市里的楼房住宅结构又很独特。如果是独生子

    女,回到家关起门来,孩子们面对的就只有父母,而父母的娇宠是无论

    如何代替不了同伴之间平等的关系的。

    在一个端午节的下午,我接到女儿从学校打来的电话,说她的好朋

    友端端过生日,邀请她去家里吃饭,晚上才能回家。因为那天不是周

    末,第二天还要上学,也因为过节,我也准备在家里做些好吃的,再加

    上端端家离我家还有一段距离,我再去接女儿不太方便,于是我拒绝了

    女儿的请求,要求她回家。听电话里的声音,女儿不太高兴,但还是答

    应回家。

    女儿回家后没一会儿,端端就打来了电话,央求我把女儿送到她

    家。我告诉端端,我的饭马上也做好了。端端求我:“阿姨,您就让李

    若辰来吧,没有她我觉得没有意思。”听端端说得那么恳切,我就决定

    把女儿送过去。这时,女儿的情绪也很高涨,欢天喜地地去了端端家。

    小学的时候,女儿的人缘就非常好。同学们有什么活动都爱叫上

    她,一方面是因为玩的时候她总有许多好点子,另一方面,大部分时候

    她都能响应同学的号召,因为我们总是鼓励她跟同学一起玩。

    我和先生是半路“漂”到北京的,初到北京那几年一个亲戚都没有,朋友也并不多,所以女儿打交道的小朋友主要是学校里的同学。为了不

    让女儿感到孤单,我们总是找机会让她和同学多接触。

    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每天下午接到女儿以后,都会叫几个小朋

    友到北大西门内办公楼前的草坪上玩个够。所以,那时候女儿有几个非常要好的小朋友,偶尔周末也会相约出去玩,这样过了非常快乐的三

    年。

    上小学以后,班里的许多同学都很忙,周末要被父母带着去上各种

    课外班。我就利用接孩子的时候,跟班里的家长聊天,了解哪个孩子比

    较闲,便索要家长的电话相约一起出去游玩。

    其实女儿挺幸运的,总是在不同的时间碰到脾气相投的好朋友。

    一年级的时候,女儿会在下午放学的时候玩一会儿才回家,上面写

    到的端端,她的父母也允许她每天下午放学后在操场玩一会儿。于是,女儿和端端成了好朋友,玩双杠、爬杆,玩得不亦乐乎。这俩“发小”,直到现在上了大学依然联系非常紧密,成了很要好的闺蜜。

    二年级的时候,有个叫美琦的小女孩,每周总有一天不上课外班,我们两家人便经常一起相约去游玩。那时候清华的工字厅、北京动物

    园、香山等地方,都留下了我们两家人的身影。两年后,美琦因为父母

    工作关系转学了,两家相约出游的机会就变少了,但是两个孩子的友谊

    却没有因此而中断。

    美琦走后,班里又从国外回来一个叫依欢的同学。因为是从国外回

    来的,依欢的父母并不太认同国内的那些课外班,主张让孩子自由成

    长。于是,女儿又和依欢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常常在大人的带领下去

    滑冰、游泳、爬山、旅游。寒暑假,我和依欢的妈妈会带着两个姑娘去

    远途旅游,如东北的冰雪之旅和海南岛的春体验等。

    后来,班里其他孩子也加入到我们组织的活动中,三五家的集体出

    游也是常有的。我们曾经组织过四个家庭一起去云南过春节,也组织过

    七个家庭去庐山过暑假,也有过三个家庭一起去山西蟒河的经历,星期

    天的郊游更是非常频繁。几个家庭一起出去旅游,孩子因为有同龄的伙伴,会玩得很高兴。在彻底放松的玩耍中,孩子的友谊变得更加牢固。

    小学时候跟女儿一起玩的孩子,大多成了她的“铁哥们儿”,至今一直保

    持着联系。如今独门独户的楼房里出来的孩子,能够成为“铁哥们儿”是

    非常难得的。

    那时候,我们家住得离学校近,女儿便时常会在放学后把同学领回

    家,一起在我们家写作业,有时小朋友也会在我们家吃过晚饭后才回

    家。有几个小朋友因为经常在我家吃饭,特别喜欢我做的山西风味的面

    条,来了会直接提要求:“阿姨,咱们今天吃面条吧!”看到孩子在一起

    玩得高兴,学习效率也高,我便很乐意服务。孩子经常在一起,我也收

    获了友情,和好几位家长成了亲密朋友。

    由于为女儿提供了跟各类小朋友接触的机会,女儿的交往能力和组

    织能力也逐渐建立起来。低年级的时候,若周末有活动,都由我来联系

    家长、确定游玩的内容和地点,后来就变成了女儿直接给同学打电话,组织同学进行活动。在学校里,女儿也积极参加班级的各类活动,被老

    师称为“好帮手”。

    “缺少同伴比考试不及格更加可怕”,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这样讲过,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孩子的成长就是社会化的过程,而与人交往的能

    力更是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立足的基础。作为家长,我们更多地看到,在

    社会上“混”得比较好的人,往往是那些人际交往能力强的人。学习成绩

    固然重要,但是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却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

    甚至是极其关键的一个部分。

    现在的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有限。很多家庭要么是独生子女,要么只有两个孩子,城市里的楼房住宅结构又很独特。如果是独生子

    女,回到家关起门来,孩子面对的就只有父母,而父母的娇宠是无论如

    何也代替不了同伴之间平等的关系的。这是因为,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

    更加平等,而且孩子的个性各不相同,在与各种性格的小朋友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也能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培养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的良好品德,学会辨别好坏、美丑等,形成基本的

    个性特征。

    我一直非常庆幸,我们为女儿选择了清华附小,并在她小学期间住

    在了清华大学的校园里。这为女儿和同学之间的交往提供了非常便利的

    条件,因为清华附小里的孩子绝大多数是清华大学教职工的子弟,许多

    都住在清华大学校园里,联系起来很方便。否则,偌大的北京城,孩子

    要想聚在一起确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说到这里,我觉得:划片,让孩子就近入学,非常有助于孩子相互之间的交往,基于这一方面考

    虑,划片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不过,只要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有伙伴,还是不难实现的。北京就

    出现了几个独生子女家庭组成的“联合家庭”——几个家庭联合,这个星

    期孩子到这家去生活,下个星期到另外一家去生活;还有些家庭在假期

    的时候带上别人家的孩子一起去旅行。这些活动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

    避免因独生子女产生的孩子缺少伙伴的问题。

    总而言之,在孩子小的时候,让他多和小伙伴玩,可以克服孩子自

    私、孤僻等诸多毛病,还可以趁早锻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02 阅读泡在书海里

    父母为孩子创造的是阅读的氛围,孩子就可能喜欢上阅读;

    父母为孩子创造的是看电视的氛围,孩子就可能喜欢看电视。

    对于阅读,家长要做的就是:

    一要让孩子有书读,二要让孩子读到书。

    “有书读”,就是家里要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

    “读到书”,就是要让孩子能够接触到书。为孩子营造阅读的氛围

    希望所有的家长无论身在何处,也无论条件如何,都能为孩子创造

    一个读书的氛围,做读书的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让孩子读好书,陪

    着孩子一起成长。

    听一个做生物研究的朋友说,他的女儿从小就喜欢黏着他,而他又

    非常忙,回家还要阅读文献、写文章等。他的女儿为了能和爸爸在一

    起,每当爸爸在书房的时候,她便待在爸爸的身边看书。起初,她看的

    是一些简单的书,后来就开始翻阅爸爸读的专业书籍,以至于在上中学

    的时候,她已经读了大量生物方面的书籍,并喜欢上了生物这门学科。

    高二的时候,她在全国生物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被北京大学提前录

    取。

    突然想到了那句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孩

    子一生下来就开始寻找模仿的对象,作为接触最多的、也是最亲近的

    人,父母便成了孩子最早模仿的对象。

    女儿小时候,我和先生都非常忙碌,但当闲下来时,我们都喜欢读

    书,女儿看到我们都在看书,便依样学样,作业做完以后没别的事情也

    读书。在我家经常会有这样的情景:爸爸在看报纸,妈妈在看小说,女

    儿在看报纸。每当这个时候,家里会很安静,时不时有哗啦哗啦翻书、翻报纸的声音。这种情景现在回想起来,感觉非常温馨。

    先生有个习惯,无论去哪里,随身都带一本书,车上也时常放一本

    书,遇到堵车或者办事等候,都会看书消磨时间。女儿也有这个习惯,喜欢随手拿一本书,连到饭店吃饭或到医院看病,都会在等候的时候见

    缝插针看一会儿书。每当这个时候,旁边的人都会夸奖她刻苦。其实,这已经成了女儿的一种习惯,并不是刻意为之,因为读书可以让她充实

    自己、获得乐趣。

    对孩子来说,家庭的氛围非常关键。父母为他创造的是阅读的氛

    围,他就可能喜欢上阅读;父母为他创造的是看电视的氛围,他就可能

    喜欢看电视。如果养成了好习惯,孩子终生受益;而养成了不好的习

    惯,等长大了再想纠正,即使花费很大力气也不一定有效。

    要创建学习型家庭,我觉得首先应该创建阅读型家庭。如果家长引

    导孩子一星期读一本书的话,孩子一年就可以读50本书。一个三年级的

    孩子,如果他所读的书平均每本一万字的话,那他每年的阅读量就有50

    万字。如果孩子阅读的书籍包罗万象,那么这个孩子的知识想不渊博都

    难,写作文的时候,也不会觉得太困难。

    女儿小时候有几个知识面很广的同学,无一例外都是因为家长为孩

    子营造了一个很好的阅读环境。

    一次,我在学校门口接女儿,跟他们班里一个叫嘉伟的男孩的妈妈

    聊天,她说,她的儿子有时候读书读到放不下手,甚至能读到半夜。因

    为喜欢阅读科技类图书,所以他每次假期的小制作都有创新,据说他还

    发明了一种玩具,风行他们班级。这个嘉伟因为阅读的图书类型偏科

    技,写出的文章看上去也很大气。

    在一个家长QQ群里聊天,有位家长抱怨,他家的孩子就是不喜欢

    读书,有时候连作业都不好好做。当时,我就简单地在群里对不同家庭

    做了一个小调查:晚上9点钟,一家三口都在做什么?有人回答:爸爸

    在打麻将,妈妈在玩电脑游戏,女儿在看电视。也有人回答:要是天气

    好,一家三口就会逛街。给出后一种答案的是一位女儿在上幼儿园的妈

    妈,我感觉为孩子营造的氛围也很温馨,牵着爸爸妈妈的手逛街,也是

    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给出前一种答案的是一位女儿上初一的妈妈,他们家一贯是这样的——晚饭后爸爸就出去玩麻将,妈妈开电脑玩游戏。我

    个人认为,这样的家庭氛围就不太健康。孩子看到的是爸爸妈妈虽然很

    忙,但都“不务正业”,给孩子树立的是很负面的榜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长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好好读书,孩子的情绪多半是抵触的。

    如果爸爸在单位忙工作,妈妈在家里做家务,那又是完全不同的情

    况了。虽然大家都没在看书,但孩子感觉爸爸妈妈是积极向上的,都在

    努力做自己的事情。那种精神力量,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鼓舞,孩子也

    愿意听从父母的安排。事实上,我家许多时候都是这个样子,但是当我

    们都有空的时候,便愿意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学习榜样。

    家里能有读书的氛围固然非常好,但是,许多家庭可能没有条件,更多的是父母没有培养孩子的阅读意识。

    据统计,我国每年人均阅读量仅为4.5本,是日本国民年阅读量的

    19。在世界各国中,以色列人读书最多,年均每人读书64本;俄罗斯

    第二,年均每人读书55本;美国也正在实施年均每人读书50本的计划。

    中国人年均阅读量这么低,应该也跟父母没有培养孩子的阅读意识有关

    吧!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每年都会回几次老家。现在农村的生活条件改

    善了许多,有些家庭也已经富裕起来了。但是,许多家庭虽然现代化家

    电一应俱全,电脑都有了,却很少能看到书。家里如果有上学的孩子,就只能看到几本课本,再也没有其他书籍,就连报纸都鲜有人订阅。可

    以说,许多农村的家庭不是没有读书的条件,而是父母没有读书的意

    识。除了这些,目前我国仍有许多农村比较贫穷,孩子们还没有阅读课

    外书的条件。

    现在的考试不像前些年只考课本内容,而是要求越来越宽的知识面

    和越来越活的思路,而阅读量相对少的孩子显然就不占优势了。让人更加担忧的是,因为阅读贫乏导致的知识贫乏,影响的是整个国民的素

    质。

    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读书活动,目的就是增强公民的读书意识。不

    过,这些读书活动绝大多数是在城市,还不能有效地覆盖农村。对于广

    大农村缺乏知识的现状,希望全社会能够重视起来,创造条件让更多的

    父母意识到孩子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孩子的阅读量。就算家庭藏书

    不到位,也应该在农村社区建立图书室,把孩子们从电视、电脑这

    些“电子保姆”身边拉到书本上来。唯有如此,国民素质才能真正提高。

    就算在阅读环境相对较好的大城市,也有让人担忧之处,那就是图

    书市场太过功利化。这些年,几乎所有书店的中小学生图书中,摆放在

    最显眼位置的总是琳琅满目的教辅材料,在这些教辅材料前选书的人也

    是最多的。而那些文化类、科技类的书籍则“门庭冷落”,就算有人买,也远远不及教辅材料热销。购买这些教辅材料给孩子的,正是广大家

    长。在许多家长的心里,教辅材料才是有用的书籍,因为对考试有直接

    帮助。实际上,除了考试之外,孩子心灵的滋养、情操的熏陶、知识面

    的扩展等,都必须有大量的课外阅读来支撑。市场可以功利化,但我们

    家长却要从孩子长远的发展考虑,让孩子读那些真正能帮助心智成长的

    书籍,而不是只盯着教辅类图书。

    希望所有的家长无论身在何处,也无论条件如何,都能为孩子创造

    一个读书的氛围,做读书的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让孩子读好书,陪

    着孩子一起成长。书店是我家的“第二书房”

    对于那些工作非常忙碌、无暇照顾孩子的家长来说,与其假期把孩

    子锁在家里,让他上网或者看电视,不如把他送到环境好一点的书店或

    者附近的图书馆。我相信,到了书店或者图书馆,大多数孩子都会被吸

    引。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还不是很强,习惯的养成要靠父母引导,不如在

    这时候让他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这将会让他受益终生。

    我们一家刚到北京的时候,住的地方离海淀图书城很近,每当天气

    特别冷或特别热的时候,周末我们一家三口便到图书城里去看书。先生

    总去昊海楼找他喜欢的书,我和女儿去得最多的是“希望少儿书店”。那

    是一个专卖儿童书的书店,门面不大,卖的书却很专业,老板也非常细

    心,在店里放了一些小凳子,来店里的小朋友可以坐下来读书。女儿那

    时候不识字,是要我讲给她听的。所以,每次一进那个书店,我和女儿

    就找几本书,然后选一个角落坐下来,我轻声地给她讲,她静静地听。

    就这样,许多个周末,我们就在书店度过了。现在回想起来,书店老板

    的模样还非常清晰,对于我们这些到店里“蹭”书看的人,他从来没有微

    词,临走的时候还会和善地跟我们道别。

    那是一段很特别的经历,生活条件虽然比较艰苦,但我们从来没有

    觉得苦,一家人在一起,总能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而且其乐融融。正

    是当时的艰苦条件促使我们去书店躲避寒暑,这对于女儿从小就对书籍

    产生浓厚的兴趣功不可没。人生的每一段经历都会成为自身珍贵的资

    源,我们真的没有必要怨天尤人,只要努力,任何条件下都可以活得很

    精彩。

    后来,女儿上了小学,我们的条件慢慢好转了,也从小平房搬到了

    清华校园里一个两居室的楼房里,家里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不过,周末去书店看书已经成了我家的习惯,时不时地还会带女儿去图书

    城。我们母女去得最多的还是那个少儿书店,女儿依然会坐在小凳上看

    一会儿她喜欢的书,不过这时的她已经能自己读书,不用妈妈给她讲

    了。我们每次都会买几本女儿喜欢的书。那个老板依然很和善,我们临

    走时还会说:“欢迎再来!”

    因为对这个小书店有感情,女儿小学时候所读的书,只要那里能买

    到,我都从那里买,而且还会推荐朋友去那里。

    女儿喜欢到书店看书,因为书店的图书种类更加齐全,书香的氛围

    更加浓郁。更何况小孩子看的书一般都很薄,女儿一会儿就能翻完一

    本,就可以再拿一本接着看,如果专注一点,她一上午就能读好几本

    书。家里买的书再多,也不可能多过书店,而且在书店,每个人都在看

    书,小孩子很容易受到感染,因此在书店里看书,许多孩子都会流连忘

    返。

    女儿读四年级时的一个周末,我跟一个朋友要去西单办事,就带着

    女儿和她的儿子,把两个小家伙放到西单图书大厦的少儿图书区,告诉

    他们在那里看会儿书,我们办完事再回来找他们。当我们俩办完事到图

    书大厦找孩子们的时候,看到两个孩子席地而坐,每个人手里捧着一本

    书在津津有味地读着。他们的身边,还有其他的小朋友也像他们一样,有的人面前竟然堆了好几本,看样子是要大干一场了。几个工作人员穿

    梭在孩子们的中间,悉心地整理着这些小家伙弄乱的书架。

    因为读了不少书,女儿小小年纪就“满腹经纶”,懂得的知识和道理

    似乎也比同龄人多一些。如今女儿长大了,我们一家对儿童读物的情结

    却依然非常强烈。

    为了让更多的小朋友能读书,并且读到好书,2013年先生开办了一

    家环境舒适的社区图书馆,起名叫“第二书房”,精心挑选了几万册孩子喜欢的经典和精品图书,供小朋友阅读。课后或者假期,有的家长没有

    时间管孩子,便把孩子送到“第二书房”。每次去第二书房,看到孩子在

    书架旁随意地翻书,或者专注地读着他们喜欢的书籍,我都觉得非常欣

    慰。

    “第二书房”每个月都会统计小会员的借阅量。2015年一月读书最多

    的三个孩子的借阅量分别为178本、115本和108本。这样的阅读量一定

    可以为孩子的人生奠定基础。如今,全国各地的少儿图书馆如雨后春笋

    般开办起来,家长不妨带孩子去那里看书。

    有的家长觉得电视节目和电脑游戏中也有许多知识可供孩子学习,于是在孩子课余时间,让孩子长时间地看电视或者玩电脑。有一种说

    法,把电视或者电脑称为“电子保姆”,我觉得非常贴切,在“电子保

    姆”的“照顾”下,孩子确实很“乖”,但却会产生其他问题,比如有的孩

    子看电视多了就会目光呆滞、思维迟钝,而不愿意写作业,也有的孩子

    网络成瘾,等等。鉴于电视节目和电脑游戏的局限性,在孩子小的时

    候,家长就要引导孩子学会适可而止,比如每天给孩子限定看电视和玩

    电脑的时间,时间到了就要及时制止。

    相对来说,读书就是非常好的一种课外活动方式。它不仅可以开阔

    视野,扩展知识面,培养语感,陶冶情操,还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力。孩

    子在读文字的同时,会充分发挥想象力,把书上的内容转换成图画和影

    像,这种转化实际就是一种再创造。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孩子的思维

    能力得到锻炼。读书的时候,孩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也能够充分调动起

    来。孩子在专注于一本书的时候,是可以废寝忘食的,而且会对书中情

    节不自觉地进行记忆。也就是说,整个读书环节,孩子锻炼了智力因素

    中非常重要的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和记忆力。

    书海无涯,书的种类繁多,知识能量丰富,对于求知欲旺盛的孩子

    来说,能更好地满足好奇心,书店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读书场所。有书读,还要让孩子读到书

    阅读的习惯要趁早养成,而阅读的环境对阅读习惯的养成起着非常

    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让孩子多读书,家长就要想办法创造一个方便

    孩子阅读的好环境,不仅让孩子“有书读”,还要让孩子能“读到书”。

    我和先生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小时候都非常渴望读书,却没有书

    读。先生常讲,他家所住的窑洞的墙上,每年都要在过年的时候糊一层

    报纸当墙纸,这些报纸都是公公从他教书的镇上带回来的。于是,先生

    就从新年开始阅读那些糊在墙上的报纸,到第二年重新换“墙纸”的时

    候,那些报纸上的内容他几乎能背下来了。

    我小时候也没有书可读,哥哥姐姐读过的课本便是我的课外读物,《乌鸦喝水》《太阳山》等故事就是我从大哥小时候的课本上读到的。

    到现在,那本翻得又黑又烂的书和那上面的插图我依然记得清清楚楚。

    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我和先生一致认为要让女儿多读书。因此在

    日常生活中,买其他东西的时候我们会有分歧,对于买书,我们的态度

    却高度一致。让女儿读书,我们也许多多少少有补偿自己的心理,但女

    儿却是受益匪浅的。

    女儿最早期的读书应该叫“听书”。三岁时,我们从老家把她接到北

    京,从那时开始,每天晚上我都会给她讲故事。刚开始,每次拿回家一

    本书,她都要一口气听完才罢休。总是一个故事讲完了,她会用小手翻

    到第二个故事,让我接着讲。这样,晚上听故事会听到很晚才睡觉。后

    来,为了保证我们母女的睡眠,我就跟她讲条件:长的故事每天晚上只

    能讲一个,短故事每天晚上讲两个,头天晚上要是讲三个的话,第二天

    就不能再听了。女儿为了每天都能听到妈妈讲故事,只好妥协了。因此,女儿上幼儿园的那三年,每天晚上都是听着妈妈讲故事的声

    音入眠的。这三年,也被我家戏称为“一千零一夜”。

    上小学后,一开始女儿依然缠着我给她讲故事。但我和先生觉得既

    然上了小学,她就应该自己读书学习了。于是,我们从书店挑了一些带

    拼音的有趣读物,随意地放在家里的许多地方,比如写字桌、床头、沙

    发、餐桌,甚至地板上也时不时地放一本书,目的就是让女儿注意到这

    些书。起初,小家伙熟视无睹,慢慢地她就开始在没事的时候翻那些散

    在各处的书了。到后来,女儿随手就会拿起一本书来读,而且很快就会

    被书的内容所吸引。至此,我和先生的目的算是达到了。

    小孩子都是喜欢读书的,毕竟书里的世界很新奇,可以满足孩子天

    性里的好奇心。家长要做的就是:一要让孩子有书读,二要让孩子读到

    书。“有书读”,就是家里要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读到书”,就是要让

    孩子能够接触到书。只有这样,孩子的阅读兴趣才能慢慢培养起来。而

    且因为家里到处都是书,孩子被书吸引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只要孩子

    喜欢上读书,电视和电脑对他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

    这样,女儿到二三年级的时候,写完作业后就读一会儿书。自从喜

    欢上读书以后,家里若是没有新书读,她就会觉得不舒服,会去向同学

    借书看,或者把之前看过的书找出来重新读一遍。为了满足她阅读的欲

    望,我们只得源源不断地买书。卫斯理的科幻系列、金庸的武侠系列、琼瑶的《还珠格格》、国外的《可怕的科学》等,甚至到六年级的时

    候,她把《飘》《简·爱》《西游记》和《红楼梦》等经典名著也看

    了。

    通过读书,女儿的知识面越来越宽,时常在课堂上语出惊人,深得

    老师的喜欢和同学的仰慕。因为阅读量大,女儿还写得一手好文章,作

    文时常被老师当成范文在班里传阅。因为时常能够尝到甜头,女儿越发

    喜欢读书了,读书的习惯在小学时候就被巩固下来,书也成了伴随她最多的贴身伙伴。

    课外阅读可以很好地补充课本知识的不足。这点我和先生深有体

    会,因为小时候条件的限制,我们的阅读量很少,到了上大学的时候,脑子里装的只是课本知识,跟那些城市里长大的同学相比,感觉知识非

    常贫乏。其实,现在许多从小地方考出来的孩子,由于课外阅读的缺

    乏,依然存在同样的困扰,这不能不说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功利一点地

    说,读书多的孩子在考试方面也会“沾光”,如今自主招生考试和高考的

    题目都很灵活,已经不是过去那种死读课本就能取胜的年代了。

    说到让孩子读到书,我的一个朋友的做法也非常值得借鉴。她家的

    客厅很大,却没有放电视机,而是把电视机放在客卧里,成了备用设

    备,她的先生需要看新闻的时候就去那里。她把通常摆放电视的那面墙

    做成了书柜,书柜的上面几层放的是大人阅读的书,下面几层是小孩子

    阅读的书。书柜下面铺了一块大大的地毯,孩子可以很舒服地坐在地毯

    上看书。这个布置非常别致,也非常有效。我几次去她家,都看到她的

    女儿坐在地毯上认真地看书,感觉非常温馨。如今,她的女儿上五年

    级,各门功课都非常好,文章也写得不错。

    经常听一些朋友抱怨,自己的孩子总是玩电脑游戏或者看电视,而

    不喜欢看书,到他的家里看看就明白原因了:家里有各种高科技的电子

    产品,书却少得可怜。这真的不能怪孩子,只能怪家长没有给孩子一个

    读书的环境。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小脑袋一片空白,大人如何引导,他就会如何去做。

    还有一些朋友家里虽有许多书,却在书柜里码放得整整齐齐的,孩

    子都长大了,书还是新的没有看过。这些朋友说,从孩子小时候家里就

    会买许多书,每天都告诉孩子要去读书,但孩子就是不喜欢读。我感觉

    这也怪不得孩子,书放在书柜里虽然整齐,孩子却够不到。而且小孩子

    的主动意识本来就差,你把书放在他平日看不到的地方,你告诉他一次,他也许会拿一本看;以后你不说,他也许就不会看了。其实孩子不

    是有意逃避,是根本想不起来。这样的家庭,如果没有诱惑孩子的电

    脑、iPad等,孩子也许会对书感兴趣,如果书房之外便是这些吸引他的

    东西,那书的诱惑力就太逊色了。挑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

    要满足好奇心,孩子需要读更多的书;要学习知识,孩子需要读更

    多的书。满足孩子读书的渴望,家长责无旁贷。然而,如何给孩子买书

    并买到适合他阅读的书,则要家长花一番心思。家长开动脑筋,肯定能

    想出好的办法,为孩子选到适合的书籍。

    女儿上大学读了中文系以后,第一学期有一门课程专门学习汉字,先生从书房里拿出一本《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送给

    女儿,女儿读罢赞不绝口。说来好笑,这本书是先生在女儿上小学后不

    久就买回来让女儿读的,女儿却一直不愿意读,后来我就把书放到了书

    柜里,没想到女儿上大学倒派上了用场。

    《细说汉字》的介绍是这样的:

    全书以1000个有代表性的常用汉字为例,分别说明了它们是如何由

    甲骨文、金文向小篆、楷书、简化字演变的;同时通过形体分析,具体

    地解释了每个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还以古代诗文中的例句为

    证,述及了每个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并对某些容易认错、读

    错、用错的字,分别从形、音、义等方面做出比较,指出产生错误的原

    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该书有助于提高读者阅读古代诗文和正确使用文

    字的能力;对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来说,也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参考

    书。

    从介绍可以看出,这是一本学术性很强的专业图书,不适合小学生

    阅读。我当时也向先生质疑过这一点,他认为,小学生刚开始学汉字

    时,要是我们能配合女儿的学习,跟她讲解汉字的来历,一定可以帮助

    她更好地学习。但实际情况是,这本书拿回来之后,我和先生看得比较多,孩子根本不喜欢,而且我们给女儿讲,她也不愿意听。

    其实,像这样的情况挺多的,往往先生为女儿买回来的书,她不怎

    么爱读,而我为女儿选的书,她则大多很喜欢。为此,我常笑话先生不

    懂孩子的心理,先生则笑我心智不成熟。

    后来我们分析了一下,原来先生买书大多侧重于知识性、实用性,也就是所谓的“有用的书”,而我更看重故事性、趣味性和生动性,所

    谓“好看的书”。女儿之所以喜欢读“好看的书”,而不喜欢读“有用的

    书”,取决于她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小学阶段,孩子的思维从具体形

    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孩子的逻辑思维在很

    大程度上受具体形象思维的束缚,他们的逻辑推理需要依靠具体形象的

    支持,甚至要借助图形来解读抽象概念,这就是为什么小学一二年级的

    数学课本也有许多图片的缘故。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图文并茂的图书,甚

    至对没有文字的漫画书都很有兴趣,依靠具体的形象来理解文字里的内

    容,或者纯粹看图就能解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道理来。而我买的那些书

    正好符合孩子的胃口,所以女儿比较喜欢读。

    女儿刚上小学的时候,我并不懂心理学,因此买书的时候,如果女

    儿不在身边的话,我往往靠直觉。若是领着女儿去书店,选书就容易多

    了。我们经常带女儿去书店看书,识字以后,女儿就自己在书店的架子

    上翻来翻去,最后拿一本书坐下来阅读。我一般都会跟在女儿的身后,看她对什么书更感兴趣,然后再根据我的判断选择更加适合她的书。这

    是非常有效又简单的招数——投其所好,这样买回去的书女儿一般都很

    喜欢。

    一年级的第二学期,有一次我和女儿逛书店,我发现她盯上了一本

    《小学生智慧快餐》。我翻了翻,这是一套书,书里的文字是带拼音

    的,内容都是些浅显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里也有一两个简笔画的小插

    图,而且故事讲的是小学生各科的知识,连数学题都是用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我觉得趣味性和知识性都很强,女儿也喜欢,就抱着试试看

    的心情,买下了这套书。

    回到家,我试着给女儿讲了里面的几个故事,女儿特别喜欢。第二

    天放学回到家,女儿就抱着书看起来了。一开始看得很慢,因为大多数

    字她都不认识,要先读拼音,然后再连成完整的句子。没过几天,我发

    现她的速度就快了起来,并不是认的字多了,而是读拼音的速度加快

    了。而且,这之后女儿读书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随后我们又给她买了

    几套漫画,如《父与子》《加菲猫》《史努比》等,也买了不少带拼音

    的故事书。仅仅一个学期下来,女儿的阅读量和知识面就有了突飞猛进

    的提高。

    现在书店里的少儿图书林林总总,家长有时候无法甄别什么样的书

    适合孩子。而且就算摆放在“少儿图书”架子上的书,也不见得就适合孩

    子阅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观察一下孩子,看看吸引孩子的到底

    是什么样的书籍。追随孩子的目光给孩子买书,也可以说是站在孩子的

    角度考虑问题,尊重孩子的选择。只有满足了孩子的需求,效果才会

    好。

    给孩子选择好的课外读物,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留心孩子的同学

    都在读什么书。

    女儿上四年级的时候,她的同桌是个非常喜欢读书的男孩,女儿常

    从他那里借书回来读,比如《可怕的科学》《丑陋的虫子》《植物的咒

    语》,女儿看得非常带劲。有一天女儿睡觉后,我翻了翻她读了半截的

    《杀人疾病全记录》,觉得非常不错,第二天就在网上购买了一整套。

    当女儿看到我给她买了全套的《可怕的科学》后非常高兴,并在很短的

    时间内阅读了绝大部分。

    《可怕的科学》系列丛书,内容丰富、语言风趣幽默、插图夸张形象,读这套书,孩子们不需要枯燥地记忆,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就可以

    学习各种知识。那一阵子我总能看到女儿一边读书,一边咯咯地笑。我

    后来推荐给不少朋友的孩子阅读,反映都非常好。

    通过女儿小学几年的读书,我有一个小小的发现:给孩子读漫画类

    的书,一定让孩子阅读一些经典的,比如《父与子》《史努比》《三毛

    流浪记》等,有些漫画书虽然孩子喜欢,但不宜让孩子阅读。

    有一段时间,女儿特别喜欢动漫类的书籍,周围的同学也都在传

    阅。但是,那一段时间我发现女儿的作文写得不是那么好了,最大的问

    题是句子不连贯,而且时不时在文中蹦出一两个象声词,比

    如“砰”“啪”等。刚开始我还挺纳闷的,后来发现都是那些漫画书惹的

    祸,因为漫画里几乎没有连贯的文字内容,只有图片中一些简短的象声

    词和人物的大叫等。女儿看得多了,就在自己的作文中也出现了这样的

    词语。我觉得这一点不太好,就把女儿作文中的这种现象跟她的语文老

    师进行了交流,老师也有同感。后来我就给女儿买了其他内容的图书,过了一些日子,女儿作文中的“漫画语言”逐渐变少。报纸杂志,鲜活的知识

    课外阅读非常重要,这一点毋庸置疑。如果说大部头的著作是山珍

    海味的话,那么报纸杂志就是餐桌上的小菜,相比较,后者必不可少,对孩子来说更容易消化,且不失经济实惠。

    作为过来人,每当有人问我孩子平时该读些什么时,我总是告诉人

    家,每天让孩子读读报纸是非常有必要的。我的女儿从小读报,受益匪

    浅。

    我和先生来北京后一直订阅《北京青年报》,先生每天回家很重要

    的一件事就是看报纸,而且看得很细,我有时候在心里嘀咕:“难不成

    要把报纸看透?”女儿上幼儿园时,因为想让爸爸陪她玩,所以总是从

    爸爸手里一把抢过报纸扔在一边,嘴上还说:“又在看报纸了!”我估计

    女儿的话是从我那里学来的,有时候我忙家务,看到先生总在翻看报

    纸,会忍不住说一句,结果被女儿拿到“版权”,对付她老爸去了。

    女儿上小学后,开始识字。一年级的时候,她很喜欢在爸爸妈妈看

    报纸的时候趴在报纸上挑她认识的字读,数自己到底认识了多少字。就

    这样数着数着,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她不再是数认识的字,而是开始阅

    读报纸上的内容了。

    大约从二年级开始,女儿几乎每天都看《北京青年报》。从一开始

    的只看C版漫画、“找不同”以及数独,到阅读一些发生在身边的小故

    事,慢慢养成了读报的习惯。那时候我每天取回报纸来,就放在一进门

    的鞋柜上或餐桌上,女儿放学回家,放下书包就开始读报纸。她看到精

    彩的地方,还会兴高采烈地和我们交流。

    因为读报,女儿思考问题的角度总是很不一样,在同学中的表现也很突出,老师说她的观点总是很新颖,而且比其他同学知道得多。我非

    常清楚地记得女儿上四年级时,她的班主任跟我说过一句话:“你女儿

    很了不起呢,课堂发言竟然把国家领导的话都用上了。”我和她爸猜测

    这应该是女儿在报纸上看到的,结果在课堂上派上了用场。

    还有一次作文课,老师让孩子们讲讲自己认为最近一周发生的有意

    义的事情,不少小朋友讲的是身边的事情,比如周末去了外婆家或者跟

    着爸妈出去玩了。女儿站起来说:“我觉得最近发生的重大事件是‘神舟

    五号’上天了。杨利伟和‘神舟五号’刚上去的时候,我还挺担心的,因为

    美国的哥伦比亚号曾经出事,7名宇航员遇难了。如今‘神舟五号’安全着

    陆,我的一颗心也放下了。”那次作文课,我正好坐在教室后面听课。

    课间老师就问我,女儿是从哪里知道哥伦比亚号,并且还知道7名宇航

    员遇难的。因为那几天报纸每天都在报道“神舟五号”的相关新闻,也用

    大量的篇幅介绍航天知识,女儿大约也是从报纸上了解到那些内容的。

    初高中时,女儿读报就开始关注国际国内大事了,且时常会发表她

    的见解,有时候就一个问题能和爸爸争得面红耳赤。中学后开始写议论

    文,女儿写的文章里常会引用最鲜活的时事,给文章增色不少。分科

    后,她学文科,学起文综来也非常轻松。现在的文综考试,不单单考课

    本上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时候和

    现实结合得很紧密。这时,读报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

    此外,我特意让做编辑的朋友送给女儿一份《精品购物指南》。这

    是一份非常时尚的报纸,我之所以让女儿看,就是为了让她了解一些时

    尚的东西,开阔视野。而且作为女孩子,紧跟潮流没有什么不好,我实

    在不想让她成为一个只会读死书却不会穿衣打扮的现代“out”青年。事实

    证明,她长大后穿衣品味多少受到了这份报纸的影响,看上去真的活泼

    靓丽、青春阳光。

    优质的家庭教育应该充满许多“润物无声”和“无心插柳”的过程,我家便是如此。我们一开始并没有特意让孩子看报纸,一切都是在自然而

    然中慢慢进行的。我要说的是,家长作为榜样的力量真的很大,正是因

    为我和先生每天都看报纸,女儿也就依样学样,养成了读报纸的好习

    惯。报纸上的内容都是发生在当下的事情,孩子通过报纸了解的都是非

    常鲜活的时事,这无疑就是发生在身边的“历史”和“政治”。读报可以让

    孩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想这应该是教育的高境界。

    除了报纸之外,为孩子订阅几份好的杂志,也是拓展孩子知识面的

    有效手段。

    订阅《北京青年报》时,都会有几份赠品让读者选择,一直以来,我们都选择全年的《读者》杂志。《读者》的文章虽然朴实,却都是真

    实感人的故事或精辟深刻的哲理美文,从中还可以学到不少人文方面的

    知识。喜欢上《北京青年报》的同时,女儿也跟着我们开始阅读《读

    者》杂志。《读者》可以说是我们一家共同阅读时间最长的书。每期

    《读者》一进家门,大家总是争相阅读。

    女儿起初只看浅显易懂的“幽默和笑话”,后来开始读其中的小故

    事,逐渐地才每篇必读。有了这个共同的阅读背景,《读者》里面的故

    事和观点便成了我们一家经常谈论甚至争论的话题。女儿上初中后,老

    师特意叮嘱要订阅《读者》杂志,而那时候,女儿已经有好几年的读龄

    了。女儿的文笔很朴素,文章却充满了真情实感,就是受《读者》熏陶

    的结果。

    除了《读者》之外,小学六年中,我们还为女儿订阅了她从小就喜

    欢的《米老鼠》,还有《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

    刊物。《中国国家地理》本来是我和先生非常喜欢的一份杂志,没想到

    女儿也特别喜欢,而且受益于此,她上高中时文综的地理就学得非常轻

    松。《博物》是《中国国家地理》出版社特别为青少年推出的一份科普

    杂志,女儿从小学六年级到高中毕业,一直都在订阅。与图书相比,杂志里都是比较短小、独立的文章,孩子很快就能读

    一篇,使还没有能力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孩子不致产生厌烦之感。像

    《米老鼠》《读者》这样比较轻量级的杂志,女儿一般一口气就看完

    了,成就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还不会花费很多的时间。而最关键的

    是,杂志上的知识能够很好地弥补课本知识的不足。《中国国家地理》

    和《博物》杂志,在小学可以成为自然、科学课的补充材料,这样从小

    打好的知识基础,在孩子上了中学后,对生物和地理的学习便会有很大

    的帮助。读杂志,对于写作更是益处多多,多多借鉴别人的文章,必然

    就做到词汇丰富、语言流畅。女儿小学时每次写作文,总是写得又快又

    好,不像有的孩子非常发愁写作文,一篇文章要憋两三个小时。这难道

    不是读杂志的功劳吗?被翻烂的“百科全书”

    如今互联网的搜索功能已经非常强大,作为每天使用电脑的成人,我们也许觉得纸质的工具书有些多余。但是,对于尚未广泛接触网络的

    小学生来说,手头还是应该有一些工具书,以备随时查阅。

    我们刚到北京的那几年,先生时常在业余时间写一些文章发表在报

    纸杂志上,拿到稿费后总是直奔海淀图书城去买书。我记得非常清楚,先生在北京拿的第一笔稿费是100元,拿到稿费后,他第一时间去了图

    书城,为女儿买了一本图文并茂的《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定价

    正好也是100元。这是我们“觊觎”很久的一本书,当时因为觉得100元太

    贵一直没舍得买。

    我们之所以喜欢这本百科全书,是因为女儿每天总有问不完的问

    题,有时候问得我俩哑口无言。比如停电了,我们点上了蜡烛,她盯着

    蜡烛的火焰问:“蜡烛的火焰怎么一截蓝一截红啊?”去自然博物馆,她

    就会问:“地球上的第一个人是怎么来的?”她对我们的回答有时候很满

    意,有时候不满意,过几天还会再问同样的问题,而且会说:“妈妈,我还是不明白……”很多时候由于我俩知识的局限,根本就没有办法回

    答她的问题,而那时候也没有互联网。

    《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买回来之后,我和先生如获至宝,只

    要女儿问到我们不能回答的问题,我们就去翻阅。这本书分为地球万

    象、世界风貌、动物世界、植物世界等十几个部分,覆盖面很广,基本

    能满足女儿的需求。慢慢地,当我们不能回答女儿问题的时候,她便提

    醒我们:“你们不能翻翻书吗?”

    上了小学以后,女儿开始识字,遇到问题她会主动去《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里找答案。

    女儿上二年级时的一天,我们一家去爬山,在路上看到许多“漏

    斗”样的小土坑。女儿很好奇,就蹲下来观察,还问这是什么东西。我

    是在农村长大的,小时候见过这东西。这是一种虫子,它会用自己的嘴

    把土磨细,在土地上造一个形似漏斗的窝,然后躲在漏斗的底部。我小

    时候经常会连窝带虫一起挖出来,放在自己的手心,感觉小虫子在手心

    的土里爬来爬去,痒痒的,非常有意思。因为虫子造窝的时候是倒着行

    进的,所以我们便给这种虫子起名叫“老妹倒倒”,常常一帮小朋友围在

    一起嘴里喊着“老妹倒倒”,看小虫子筑窝。

    女儿听我讲得不亦乐乎,感到非常新奇,就要带一只回家仔细观

    察,并且想弄明白这虫子叫什么、有什么习性。于是我们把小虫子连同

    它的窝一起放入一只空的矿泉水瓶里,带回了家。一回家,女儿就急忙

    翻看她的《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在“动物世界”部分,她几乎一

    页一页地找,终于在“土中的生物”一节中,通过一个小小的图片和图下

    的文字知道了这虫子叫蚁狮,是蚁蛉的幼虫。由于《最新21世纪少年儿

    童百科》的信息非常有限,因此女儿找出了《辞海》,终于把蚁狮这种

    小动物弄了个明明白白。原来蚁狮以蚂蚁为食,它所造的漏斗形的窝,就是一个捕捉蚂蚁的陷阱。当蚂蚁爬到窝边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滑落

    到漏斗的底部,这时藏在土里的蚁狮就会捉住蚂蚁,美餐一顿。蚁狮在

    土里变成蛹,最后羽化成蚁蛉。

    弄明白这些后,女儿每天放学就去捉蚂蚁,开始饲养这个蚁狮,直

    到蚁狮变成了蚁蛉。同时,她还写了观察日记。

    蚁狮事件之后,女儿更加喜欢她的《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在外面看到不认识的东西,回来都要查个究竟,就算没有遇到问题,她

    也喜欢时不时地翻看百科全书,从中学到不少科普知识。在女儿还没有

    小学毕业的时候,那本百科全书就被翻得书皮掉了下来,书页也有脱落。

    一次,我在厨房淘米,发现罐子里的大麦长虫子了,便叫女儿过来

    看。女儿看到那个黑黑的比麦仁还小的虫子,脱口便出:“象鼻虫!”原

    来,女儿因为经常看“昆虫”一节,一眼就认出了麦虫是一种象鼻虫。她

    兴奋极了,因为知道象鼻虫这个名字好久了,现在终于看到了真正的样

    子。她要求我不要倒掉那些麦仁,允许她饲养。

    小学阶段,女儿在班里的知识面较班里同龄人广,也比较有“学

    问”,那本《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是功不可没。同时,她还经常

    查阅一些辞书,比如《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还有一些科普类的

    书籍。无论是读课外书还是查阅工具书,或是孩子进行的其他活动,家

    长的引导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常在设想,如果先生当时没有及时买书,如果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没有经常查阅那本《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

    科》,孩子便意识不到工具书的重要性,书的利用价值也就无从谈起

    了。

    女儿小时候,我和先生曾戏称她是我家的“十万个为什么”。孩子对

    世界充满了好奇,而且天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的小脑袋里始终装

    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求知欲无比旺盛的孩子,做家长的就是知识再

    渊博,也不可能什么都懂,不可能回答孩子所有的问题。因此,我认为

    非常有必要为孩子准备几本工具书,以便在孩子问出无穷无尽的问题

    时,能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孩子通过刨根问底

    的探究,好奇心被满足了,在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同时,成就感也被满

    足了。而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好奇心和成就感的满足,正是提高学习

    兴趣的法宝。

    为小学生选择工具书时,应该考虑到可读性和趣味性,这样的工具

    书不仅可供孩子解决问题的时候使用,平时也可以作为很好的阅读材

    料。总而言之,选择的时候要考虑到内容和风格是否适合孩子的口味,并且尽量选择纸张质量好一点的、看起来很舒服的工具书。穷人家的孩子也能有书读

    想让孩子读书,条件不好没有关系,毕竟办法总比困难多。像我家

    那样买旧书是一个选择,到图书馆借书也是一个选择,当然还会有更多

    的选择,只要大家愿意去找,就一定能解决问题。

    女儿上三年级时,一天晚饭后,我在厨房收拾碗筷,女儿在厨房外

    面过道的书架上翻书。突然她问道:“妈妈,李依宁和王一凡是谁?”听

    着这两个陌生的名字,我就告诉她不认识这两个人。女儿又说:“那这

    两本书上怎么分别写着这两个名字啊?”我擦了擦手,仔细翻了翻那两

    本书,看了看那两个名字,终于想起来是怎么回事了。

    那是我们初到北京的时候,手头特别拮据,但大家都有读书的愿

    望,尤其是孩子,每天吵着要妈妈讲故事给她听。而书店里的新书太贵

    了,我们每个月的收入支付完房租、孩子的入托费,再加上一家人的生

    活费之后,根本就没有节余,哪里还谈得上买书!

    为了克服家里没书的困难,我们会带女儿在海淀图书城的书店里度

    过周末。那时候我们住在一间简陋的平房里。冬天时,蜂窝煤炉子拼命

    烧也无法把四壁透风的小屋子烧热,我们在家里还要穿着棉袄御寒。夏

    天则因为只有一个窗户通风,屋子里就跟蒸笼似的。为了降温,我们就

    把可乐瓶里灌上凉水,让女儿抱在怀里,可是不久可乐瓶也变得热乎乎

    了。因此,对那时的我们来说,在书店看书的好处就是冬暖夏凉,学到

    知识的同时还享受了生活。

    虽然周末在书店里可以看不少书,但求知欲极强的女儿回到家里也

    闹着要看书,作为父母的我们面对昂贵的书价只能望洋兴叹。

    有一天先生下班回家,从公交车上下来时,惊喜地发现有人在车站附近卖旧书。这些旧书里的儿童读物很多,虽然都是别的孩子看过后卖

    给收废品的,收废品的又以低价卖出,有的还缺页,但比书店里的要便

    宜许多。比如,一本《米老鼠》杂志,定价7.8元,在那里只卖1元;一

    本《世界经典童话》定价13元,在那里只卖3元,如果讨价还价还可以

    更便宜些。先生如获至宝,第一次就花10元钱买回来一大摞书,大多数

    的书上都写着原来小主人的名字。女儿看到爸爸为她买回来那么多书,高兴得手舞足蹈,从此她就不断有“新”书看了。每当从幼儿园回家后,她就趴在那些书堆里翻啊翻的,求着我给她讲书里的故事。通过那些

    书,女儿知道了灰姑娘、睡美人、米老鼠和唐老鸭,以及史努比。直到

    六岁上小学,那些旧书伴随着女儿长大,在被窝里讲旧书上的故事成了

    我跟女儿最好的交流,每天晚上她都在我讲的故事里进入梦乡。

    后来搬家的时候,我们把女儿翻了不知道多少遍的那些旧书中的大

    部分当废纸卖掉了,只剩下一些我们认为她还要阅读的摆在书架上。没

    想到上三年级的女儿竟然对那些旧书又产生了兴趣,于是才有了上面问

    我那两个陌生名字的事。

    我坐在小凳子上,像小时候讲故事一样,把这些都讲给女儿,告诉

    她许多过去的事情。她认真听我讲着,总是若有所思的样子,问了许多

    她不懂的问题,比如为什么那个时候爸爸妈妈连一本书都买不起,为什

    么那时候挣钱那么少而现在挣得这么多,怎么才能挣钱多,等等,我都

    耐心地一一解答。末了,她说了一句:“没想到一个买别人看过的书来

    看的人,可以过成现在这个样子,我真是没有想到。”那时候先生已经

    开了一家小公司,而且做得很有起色,我们也租住了清华的一套两居

    室。我们的生活条件已经改善了许多,女儿想看什么书,我们也会及时

    买来给她看。

    在女儿幼小的心灵里,对有钱没钱的概念很模糊。在她心目中,哪

    怕是住在破旧的小屋里,只要爸爸妈妈在,那就是最温暖的家;只要爸爸妈妈在身边,她就是最幸福的;只要拥有爸爸妈妈的爱,她就是最快

    乐的。

    上了高中后,她回忆初到北京租住小平房的时光时,用欢快的笔调

    写道:

    12年前,扎着“朝天揪”的我跟随爸妈来到北京,第一个落脚点便是

    101中学门口这座小院。租下一间8平方米的小屋,开始了与从前在老家

    完全不同的生活。从那时起,小院这一方天地,成了3岁的我的乐园,每一个角落都印着我奔跑跳跃的影子。古旧的院门,砖瓦堆砌成简单的

    几间小房,院中枣树、椿树、杏树相互掩映。这个小小的院子,深埋着

    我数不尽的快乐回忆和那一段单纯天真的童年。

    孩子的要求很低,只要父母给她足够的生理营养和心理营养,就会

    茁壮成长。而且我和先生认为,我们给孩子买的那些书虽然看上去旧了

    点,知识却是全新的。

    有一次,我在给家长们讲课的时候,特意提到一定要让孩子多读

    书。有位家长课后就跟我说,他的孩子也很喜欢读书,可家里条件不是

    很好,买不起书给孩子看。我便把我家的故事讲给他听,他很释然地笑

    了。

    孩子一生下来就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会不断探索研究。借助书籍

    让孩子找到答案,是非常好的解决办法。对于条件差一点的家庭来说,要想帮助孩子读书,在旧书摊买便宜的二手书,无疑是非常好的一个方

    式。

    女儿小时候能读到许多书,还得益于我所在的工作单位。来北京

    后,我进了一家教育软件公司做编辑。公司有个小型的资料室,除了专

    业的教育理论图书,还有许多少儿图书,员工都可以随时借阅这些图书。为了更好地工作,我经常阅读教育理论方面的书。也就是在那时,我读了不少中外家庭教育的专著,让我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多了一些理

    智,少了一些迷茫。

    而那些少儿图书,我则经常借回家给女儿看。公司的少儿图书都是

    同事到各大书店精心挑选的,多是图文并茂、印刷精美的铜版纸图书,每一本都很贵。我每次向资料室的老师借阅时,都跟她保证一定会好好

    爱护。每次把这些书借回家,我也会向女儿郑重说明,一定要好好爱

    护。女儿很听话,也很小心地爱护这些书。

    也许是视觉上比较舒服,相比较那些从旧书摊买回来的旧书,女儿

    更加喜欢这些借回来的、质量好的新书。所以每次一借回来新书,女儿

    都要求我赶紧给她讲,有时候一个晚上会读完一整本书。后来我实在累

    得不行,就跟她约定每天读多少页或者读几个故事,任务完成便睡觉。

    不过,为了女儿能多读一些书,我也尽量快一点给她讲,这样可以再给

    她借其他书。那时候我借回来的书,除了童话、寓言故事外,还有许多

    动植物知识方面的。有些过于深奥的知识,我都会转换成通俗的语言讲

    给她听。女儿提的问题非常多,总是我一边讲,她一边问。现在印象最

    深的情景,就是我靠在床头,拿着一本书,她倚在我怀里,静静地听我

    给她讲解,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便指着书里的图片发问。

    这样读书后,有一个非常神奇的效果,因为经常给女儿阅读那些图

    文并茂的关于动物的图书,女儿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时候看到

    一个小小的虫子,她竟然能叫上名字来。有一次,我们和另外一家人一

    同出去旅游,在一片稻谷地里,女儿手里捧着一个芝麻粒大的绿色小虫

    子,跟我说:“妈妈,这好像是一只小小的蝉啊!”正好那家小孩的爸爸

    是研究昆虫的专家,他一看,说就是蝉,是一种叫作“叶蝉”的小昆虫。

    可见,读书对孩子探究世界的帮助是多么大啊!到现在为止,我都特别感谢我工作过的那个教育软件公司,还有那

    个小小的资料室,还有那位满头白发的资料室管理员杨老师。在我刚到

    北京打拼的时候,在我最需要给女儿精神营养的时候,他给了我那么大

    的支持。

    对于像我们一样,初到北京时经济条件差,却想尽量满足孩子读书

    愿望的家庭,借书是既方便又经济的方式。一般的图书馆都设有少儿图

    书阅览室,不少地方还建有专门的少儿图书馆,完全可以让孩子到图书

    馆去借书阅读,只需要办理一个借书证,几乎不用花钱,便可以弥补买

    不到书的遗憾。最近这些年,也有不少社区建立了小型的少儿图书馆和

    阅览室,孩子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就近读书了。

    有人说:“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就好比为孩子安装了一台发动

    机。”这句话说得非常经典。我觉得,这台“发动机”的安装要尽早。从

    小养成阅读的习惯,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孩子的学

    习能力。读书多的孩子理解能力强,不仅语文成绩好,对理科知识的学

    习也有非常大的帮助。女儿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一直处在班级中上游,到

    高二、高三的时候能够脱颖而出,最终考入北京大学,我感觉就是因为

    她从小积累了大量的阅读知识,最后达到了厚积薄发的效果。妈妈的“下水”作文

    一二年级的孩子还有许多字不会写,文字表达能力也不够强。在这

    个过程中,家长只是助手,不给孩子任何建议,而是充分调动孩子的想

    象力和创造力,“写”出完全属于孩子自己的真实的作文。

    女儿第一次写的看图作文,寥寥几笔,幼稚却充满天真的童趣,语

    言也算流畅,或许出于妈妈对孩子天生的偏爱,我觉得非常好,竟有些

    爱不释手。所以,从女儿的第一篇作文到高中所有的文字,包括日记、周记和随笔,我都一一珍藏了起来。她上高三的时候,我和先生把这些

    文字整理成册,印刷成书,取名为“缀叶集”,并在她的成人仪式上作为

    成人礼物送给了她。捧着凝聚着爸爸妈妈的爱心,并见证着自己18年的

    成长和心路历程的成人礼物,女儿拥抱了我们,感动得直掉眼泪。

    后来女儿如愿考上了北大中文系,有个来讨经验的朋友好奇地问

    我:“你是如何指导女儿写作文的啊?”我一时语塞,在脑海里搜索了半

    天有关“指导”女儿写作文的情景,却没有想起来。

    印象中,女儿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在学校里写简单的看图作文

    了,于是在家里我也试着让她写日记。学校里的作文由老师来管,是有

    硬性要求的,而家里的日记我便随她,告诉她有感觉的时候就写出来,没感觉不用强求自己。这样看来,我好像并没有刻意“指导”过女儿写作

    文。

    然而,有一次我在整理女儿过去的东西时,看到了女儿二年级时的

    一个日记本,忍不住翻开看看,突然就有了那位朋友所提问题的答案。

    其实我是“指导”过女儿写作文的。

    上二年级的女儿,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非常有限,所以当她想在日记里记录下某天游玩的经历时,玩得很高兴写起来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每当女儿写不下去的时候,我便会自告奋勇帮她完成日记。有的时候,她努力地写了一半的日记实在写不下去了,我帮她补充完整;有的时

    候,我自己先写下来,让她读我的日记寻找灵感,再组织自己的文字。

    在她二年级的日记本里,我看到一篇我俩合写的日记,记录的是周

    末在颐和园划船的经过。日记的前半部分是她写的,后半部分则是我写

    的。这篇日记是这样的:

    3月18日

    今天上午,我和妈妈去颐和园玩了。

    我们一进颐和园的正门,妈妈就说:“我先陪你去划船吧!”

    我们以最快的速度走到码头,买了票上了船。

    我抬头一看,碧蓝碧蓝的天空万里无云,万寿山上,佛香阁掩映在

    绿树丛中,看起来跟空中楼阁似的。太阳照在清澈的昆明湖上,好像无

    数珍珠闪闪发光。

    在脚踏船上,我对妈妈说:“我来蹬吧!”

    可是,我的腿本来就短,脚踏子又偏偏太远了,我根本就没法蹬,只好由妈妈蹬了。没过多久,我的好奇心太强了,我就让妈妈先不蹬,我蹬一会儿。

    (以上为女儿的文字)

    可我还是没法蹬呀。后来,我就站起来,像骑自行车一样,双手扶

    住船边,蹬了起来。船果然走动了,越来越快。我想我的样子一定特逗,别的船上的人划过我们身边的时候,都冲

    着我笑呢。

    用这种动作划船,不一会儿我就累得满头大汗,可是,看着我们的

    船离码头越来越远,我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

    (以上是我的文字)

    那时候,我为女儿日记添加的文字,就直接写在她的文字后面,并

    没有先写在别的地方然后让她抄。但是因为日记要交给老师的,为避免

    老师产生疑惑,所以,我会在文后加括号写上:“妈妈注:后半篇是我

    写的,因为李若辰实在是词穷了。”

    非常感谢当时教女儿语文的赵老师,她不但没有因为妈妈代替女儿

    写日记而批评女儿,而且还在这篇日记里女儿所写部分的好词好句下面

    画了许多赞美曲线,并给了一个“优”的评价。这无疑给了女儿很大的鼓

    舞,在这样的鼓舞下,女儿就开始喜欢记日记了。而且实在写不下去的

    时候,她也敢于求助我,我也乐意帮忙,于是,她的日记本上偶尔会有

    我的笔迹。我的文字并不见得多么优美,但比一个二三年级的孩子的文

    字表达能力要强得多,孩子可以看到自己想要表达出来的场景在妈妈的

    笔下是如何自如呈现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如今看来,这有些

    类似文字接龙的游戏,对保持孩子写作的兴趣是非常有帮助的。

    一次,老师布置的作文是让孩子写自己的妈妈,女儿找不到头绪有

    点发愁,回来就问我应该怎么写。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她如何写,因为那

    样并不能启发孩子的思维。但是,我写了一篇题为“妈妈,请换个姿势

    睡”的文章给她看,那篇文章写的是我的妈妈为了顾全我们兄弟姐妹六

    个,多少年来都用一个非常难受的姿势睡觉,后来,我们长大了,妈妈

    却改不回舒适的睡觉姿势了。女儿看了我写的文章后,便依葫芦画瓢写

    了一篇,但是她的角度却和我的完全不同,是妈妈为她洗衣服的时候一绺头发遮住了面孔,看上去非常憔悴,她很心疼妈妈。这篇文章写得很

    感人,情真意切,我读后差点掉眼泪。

    还有一次冬天下雪后,老师让写一篇打雪仗的作文,我便以小朋友

    的口气写了一篇,她自己写出来后,竟然觉得我写的不如她写的好。听

    她那么说,我心里那叫一个甜。多年陪伴女儿一步一步走过,就是盼着

    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终于有朝一日她“出师”了,我内心的成就感也

    是满满的。

    现在想想,我和女儿一起写的那些文章不就是所谓的“下水”作文

    吗?虽然不多,却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家长指导孩子学写作文,就好比教练教孩子学游泳一样,如果只在岸上给孩子讲动作要领的话,孩子不见得能学会,而教练亲自下到水里把动作展示给孩子,效果就要

    好得多,孩子很快就能学会游泳了。

    有一次听被称为“中国蒙氏教育第一人”孙瑞雪的讲座,她提到在她

    的学校里,小学一二年级的小孩子就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写作文的。他们

    的做法是孩子讲、家长写。孩子给家长讲一件事情或者口头描述一个

    人,家长要一字不差地把孩子讲的东西写下来。孩子讲完、家长也写完

    以后,家长给孩子朗读刚才两个人共同完成的作文,让孩子感觉是否还

    需要修改。如果孩子觉得需要改,家长就听从孩子,在原文的基础上修

    改。之所以让家长写,是因为一二年级的孩子还有许多字不会写,文字

    表达能力也不够强。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只是助手,不给孩子任何建

    议,而是充分调动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完全属于孩子自己的

    真实的作文。这样“写”过一段时间以后,孩子再脱离家长,自己去写作

    文。孙老师说,她学校里的孩子写出来的作文都情意真切,生动感人。

    很佩服孙老师的创意,同样也是家长帮助孩子写作文,境界又是另

    外一层。我的“下水”作文,虽然尽量模仿孩子的语气,毕竟有我的加

    工,多多少少会夹杂我的想法和感受。虽然我的方法效果也很好,但我更喜欢孙老师这样激发孩子个人能量的方法。孩子的作文如果能达

    到“我手写我心”的境界,我想也就足够了!03 学习学习是一颗糖

    小学生喜欢学习的前提,就是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热爱同学并对学习充满兴趣。

    只有这样,他才会对学习充满热情并不断地成长进步。

    所以没有必要刻意在孩子的学习上花太多的心思,而是想办法让孩子爱上学校、爱上学习。择校,是因为伤不起

    家长在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有时候真的很无奈。由于客观条件

    和自身能力的限制,不可能事事都尽善尽美,稍有差错还会对孩子造成

    伤害。但是,只要家长对孩子无私的爱存在,就会帮到孩子,让孩子在

    家长爱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择校,在我家曾经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因为我们受过伤。这么多

    年,当周围的朋友跟我谈起孩子上学的事情时,我总是跟大家说:“有

    条件就上好一点的学校,对孩子好。”

    我们的第一次择校,是在幼儿园。

    当年我和先生下海到北京打拼,目的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想让女

    儿接受好的教育。然而刚到北京的那段时间,因为钱赚得少,生活非常

    不容易,自然也影响到了孩子的教育。

    我们来北京没几个月,女儿就满3岁了,我和先生想把她从老家接

    到北京上幼儿园。当时我们住在清华大学附近,所以首先去打听了清华

    幼儿园,得知费用比较高,我们当时就不敢想了。再问到北大幼儿园,费用也不少。作为父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内心非常难受,觉得很对

    不起女儿,却又无可奈何。后来只能退而求其次,把女儿送到了一所乡

    办的幼儿园,每个月托管费只要200元。当时心里想,虽然幼儿园的条

    件差了一点,起码女儿可以在爸爸妈妈身边,而且上幼儿园本来就是

    玩,又不学什么知识,好一点差一点应该无所谓的。

    哪知道我们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

    女儿的分离焦虑非常严重,每天早晨送她去幼儿园都很难,她压根就不愿意出门,好说歹说去了幼儿园,她也哭着不进幼儿园的门。为了

    不去这个幼儿园,女儿可谓煞费苦心。她天真地以为,是因为太阳出来

    了爸爸妈妈才送她去幼儿园的,而人晚上只要不睡觉天就不会亮,所以

    每天晚上她就硬熬着不睡觉,实在困得不行了,就恳求妈妈帮她看着不

    要叫太阳出来。有一天,她早晨醒来发现阳光照在了窗户上,便“气急

    败坏”地打了我一拳:“看!叫你看着太阳不要出来,你怎么就睡着

    了?”为了不上幼儿园,甚至差点发生危险,小家伙有一天居然从爸爸

    自行车后面的坐椅里强行滑下来,撒腿就往回跑!

    就这样,一个月以后女儿才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而和她一起

    进园的小朋友,则只哭了一个星期。

    我想,女儿的分离焦虑那么严重,一方面是我们家长的原因。女儿

    一岁半被我们从县城送到农村的奶奶身边,那时还可以一个月回去看她

    一次,而且爷爷奶奶非常疼爱她。后来我们到了北京,好几个月都没有

    回去看她,把她带到北京后,她还没有适应过来就被送进了幼儿园。因

    为有过被放在奶奶家的经历,女儿内心本来就有一种“爸爸妈妈不要我

    了”的不安全感。到了幼儿园,完全是陌生的环境,孩子每天早晨去了

    幼儿园,就在心里纠结着“妈妈还要我吗”“妈妈还来接我吗”这样的担

    心。这让女儿非常难受,所以,每天回到家她就跟我们商量不想去幼儿

    园了,而我们第二天又非常“狠心”地把她送去幼儿园,丝毫没有“同情

    心”。现在想想,觉得真有些对不住女儿,小小年纪就让她遭受了那么

    多的煎熬。

    另一方面,女儿分离焦虑严重也跟幼儿园的老师有关。因为后来发

    生的一件事,现在让我想起来心还隐隐作痛,忍不住掉眼泪。

    记得那一年的冬天,北京下了一场非常大的雪,以至于很长时间路

    面都非常滑。那时候我每天骑车上下班,因为路滑,下班后只能骑骑走

    走,比平日多花许多时间。一般情况下都是我去接女儿,由于那几天的路况差,我总是晚接女儿,女儿很不高兴。一天早晨,我跟先生商量,让他那天早点回家接女儿,因为他不用坐班,时间比我好掌控一些。

    因此,我那天下班后就没有太着急回家,顺路还去买了点东西。结

    果,等我到家的时候,发现我们租住的小屋子黑着灯,问邻居,说没看

    到我家的父女俩回来。这下我傻眼了,那时候已经晚上6点多了,因为

    是1月份,天已经黑透了。我的心怦怦直跳,赶紧跌跌撞撞地赶往幼儿

    园。当我赶到幼儿园的时候,女儿的老师也急得团团转,见我来了,非

    常生气。我赶紧跟老师道歉,却不见女儿的踪影。原来,老师把女儿一

    个人留在教室里,自己去了门房跟看门人聊天。教室里并没有开灯,3

    岁多的小女儿一个人待在黑屋子里,等了我们一个多小时。当时我的心

    都要碎了,更让我心疼的是,当我抱起女儿的时候,女儿怯怯地跟我

    说:“妈妈,我尿裤子了。”我一摸,女儿的裤子果真是湿的,而且冰凉

    冰凉的。我赶紧把女儿抱到自行车座上,告诉她我们赶快回家换裤子。

    原来,先生那天临时赶一个稿子,由于不经常接女儿,早已经忘记了我

    让他接孩子的嘱咐。这事也成了先生永远的愧疚,疼爱女儿的他一直难

    以原谅自己。

    回家后我问女儿,为什么不告诉老师自己要尿尿。女儿说,所有的

    小朋友都走后,老师很生气地告诉她不许乱动,而她想尿尿的时候,老

    师不在教室,教室里又黑,她摸不到厕所,所以只好尿裤子里了。

    更为可怕的是,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女儿每天在幼儿园都会尿裤

    子,而周末回家两天什么事都没有。没多久后的春节,我们回老家住了

    10多天,女儿也一次都没有尿裤子。假期过后,再送她回幼儿园,她又

    开始尿裤子了。

    当时我们不懂,后来我学了心理学才明白,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

    问题躯体化”的表现。女儿在幼儿园遭受了打击,虽然说不出来,但是

    内心已经在抵制这个幼儿园了。然而我们却不懂,还依然每天送她去幼儿园。小小的她没有能力反抗,就下意识地尿裤子。

    非常庆幸,虽然当时我们并不懂心理学,却明白这家幼儿园不适合

    我们的女儿。后来我们虽然颇费了一番周折,但还是及时给女儿转了幼

    儿园。

    当我们意识到要给女儿转幼儿园的时候,第二学期都开始了,一般

    幼儿园都不再接收新生入园。我和先生认定了要送女儿去北京大学幼儿

    园,因为我们坚信,北大给老师的孩子建立的幼儿园一定条件很好,幼

    儿园招聘的老师也一定是一流的。先生曾经几次去北大幼儿园门口观察

    踩点,看到那里的孩子每天都是快快乐乐的,老师也都和颜悦色,这坚

    定了先生一定要送宝贝女儿去那里的决心。

    当先生找到北大幼儿园的时候,得到的答复是:现在没有进园的名

    额,要想上的话,得等到秋季招新生的时候。

    我们等不得,女儿已经没法在原先的幼儿园再待下去,我们两人刚

    刚到北京半年,必须同时上班赚钱,不然生活都保证不了。所以我们只

    能让女儿上幼儿园,而且就想上北大幼儿园。于是,先生每天都去找园

    长,给园长讲我们的实际情况,希望她能够网开一面,接收我们的女儿

    进园。

    现在想想,那时候先生真够冒失的,一个穷打工的,就那么空着

    手,每天去找北大幼儿园的园长,为的就是让女儿去那里上幼儿园。

    找了好几天,北大幼儿园的园长终于被先生对女儿的爱所感动,不

    仅同意让女儿进园,还帮我们免去了一些费用。因为燕东园总部没有位

    子了,女儿去了北大的蔚秀园幼儿园。

    就在园长同意女儿进园的第二天,我们在原来的幼儿园办理了退园

    手续。从此,女儿开始了她的“北大学习生涯”。我们带女儿去见蔚秀园园长的时候,一开始女儿非常害怕,拽着我

    的衣襟躲在我身后。那位园长过来跟她说话,几句话过后,她就不再害

    怕,跟园长聊了起来。后来,我们在路上还碰到过原来幼儿园的那位老

    师,她也很热情地为女儿买了冰激凌,但是我能明显地感觉到女儿对她

    的排斥。这一点让我一直非常感慨,一个教师的素质对孩子的影响实在

    是太大了。

    女儿去了新幼儿园的第二天就不再尿裤子,而且很快就喜欢上了新

    的老师和小朋友。让我感动的是,这个幼儿园的老师对孩子那份浓浓的

    爱心。女儿对她的一个老师叫“妈妈”,若这个老师哪天不在,全班的小

    朋友都会非常想念她,有的甚至会哭。女儿在初中时写了篇“我的杨妈

    妈”,说的就是这位可亲可敬的老师。上大学后,女儿还在教师节那天

    专程去看望了已经是园长的“杨妈妈”。

    为女儿转园,这便是我们的第一次择校。有了上幼儿园的教训,我

    们在为女儿选择小学的时候就谨慎多了。

    家长在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有时候真的很无奈。由于客观条件

    和自身能力的限制,不可能事事都尽善尽美,稍有差错还会对孩子造成

    伤害。但是,只要家长对孩子无私的爱存在,就会帮到孩子,让孩子在

    家长爱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这些年择校是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对于家长来说,为孩子择

    校,意味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财力,因为择校不仅意味着不菲的择校

    费,而且孩子还需要每天赶往“千里之外”的学校,非常辛苦。这些看上

    去没有什么好处,为什么家长还打破脑袋要这么做呢?其实,这都是无

    奈之举。择校,追崇的就是那些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如果家门口不花

    钱的学校就有好的老师、好的教学设施,谁愿意劳心劳力地跑那么远,让孩子每天受罪呢?耐心等一等初入学的孩子

    做不好的时候,孩子自己往往也很着急,如果学校老师对他有批评

    的行为,他便不自觉把自己和别的小朋友比较,内心自然产生焦虑和无

    措。这时候他是真心希望家长可以理解、体谅并能够帮助他,如果家长

    也指责他的话,孩子的自尊心会无端地受到践踏,自信心也难以树立。

    这时候家长要做的是看看自己可以想点什么法子帮助孩子。

    有不少小学一二年级孩子的家长向我求助,说孩子做作业慢、写字

    写不好、学习跟不上等等,问我怎么办。我能够感受到家长们的焦虑和

    着急。

    有一天,我在家找东西的时候,无意间翻到女儿小时候写给我和她

    爸爸的一些信件,具体时间记不清了,是一二年级时写的。有一封信是

    求我给她买小猫的,短短四十字,上面好几处涂黑,几个不会写的字就

    用拼音代替,可是连拼音也明显是错的。比如“娃”的拼音应该是wa,她

    却写成了ue。记得女儿小时候拼音一直学不好,一年级时无论我怎么

    教,她就是分不清楚“w”和“u”。后来我不再纠正了,改为等待,结果等

    到三年级的时候她就全明白了。

    就是这个写纸条写得乱七八糟,还有多处抹黑和错字的孩子,日后

    却升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并且在大三的时候还出版了自己的著作。可

    见,孩子刚上小学时的表现并不代表她长大时的水平。

    做家长的都对孩子学走路的那一段情形记忆深刻。孩子颤巍巍地站

    起来,刚一迈步就跌倒了,再爬起来……经过无数次的跌倒和爬起,孩

    子终于学会了走路。那时候,家长通常并不着急,而是相信孩子总会学

    会走路的。我们常跟孩子说的是“宝贝,好样的”“宝贝,再来一次”,抑或在孩子前面伸出手:“宝贝,别怕,到妈妈这里来!”在这样的鼓励和

    支持下,孩子勇敢地练习走路,当她真正走到妈妈跟前的时候,通常

    是“咯咯咯”地笑着扑进妈妈的怀抱。她为自己的成功感到喜悦,也衷心

    地庆祝自己的成功。

    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就正处在学习生涯的蹒跚学步阶段。所有的学

    习活动对他来说都是新的,需要一点儿一点儿地养成,许多欠佳的表现

    都是因为学习陌生内容所带来的困难所致。没有哪一个孩子天生就会写

    字和算术,写字慢、考试写不完,甚至记不住学过的内容,这些都是很

    多孩子的正常表现。也许有些同龄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得好一些,但那

    只是因为孩子各不相同,并没有好坏之分。

    在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初入学的这一阶段,家长既是教导者,也是陪

    伴者。前提是:家长要以接纳和爱的方式帮助孩子。

    有一次我在外地出差,早晨一开手机,就看到一位妈妈在凌晨一点

    发过来的微信留言。原来,头天晚上她在教刚上一年级的女儿记英语单

    词,教来教去女儿就是记不住,她忍不住对孩子发了火。结果女儿委屈

    地说:“妈妈,我就是记忆力差,老师在学校已经给我评了差了!”说

    罢,女儿放声大哭。这位妈妈恍然意识到,其实孩子从学校回来心情已

    经很难过了,她这一发火,对孩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孩子才终于爆

    发了。孩子睡着以后,妈妈却久久不能入睡,起来给我发微信求助。

    看到朋友的微信,我是真心疼,心疼孩子,也心疼妈妈。这个小朋

    友是我看着长大的,她的聪明伶俐我是知道的,我也知道妈妈对孩子的

    爱有多深。妈妈希望孩子可以跟上老师的步伐,和同学们保持同步,孩

    子也因为自己记不住单词而着急,甚至有些委屈,她们娘儿俩都是那么

    不容易。因为彼此很熟悉,我就安慰朋友让她别着急,并告诉她6岁孩

    子的认知能力还没有那么强,要允许暂时的落后。对小孩子来说,做不好或者出错都是无意为之的。如果是因为孩子

    的能力有限,达不到的话,那一定是需要帮助的,家长切忌指责和挑

    剔。做不好的时候,孩子自己往往也很着急,如果学校老师对他有批评

    的行为,他便不自觉把自己和别的小朋友比较,内心自然产生焦虑和无

    措。这时候他是真心希望家长可以理解、体谅并能够帮助他,如果家长

    也指责他的话,孩子的自尊心会无端地受到践踏,自信心也难以树立。

    这时候家长要做的是看看自己可以想点什么法子帮助孩子。

    一二年级的小朋友记单词或者认字,家长可以制作一些卡片,通过

    和孩子玩卡片游戏,让孩子记住单词。我能想到的游戏,比如和孩子一

    起制作交通识读卡片,编讲一个《早晨爸爸要上班》的故事:爸爸上班

    用什么交通工具呢?汽车。那么就和孩子一起写下“汽车”的卡片;爸爸

    几点钟出门?7点钟。接着和孩子一起写下爸爸出门的时间;爸爸出门

    的时候要跟家里人说什么?再见。继续和孩子一起写下“再见”的卡

    片……像这样的游戏,可以把英语单词和汉字串联到一起学习,孩子不

    仅会觉得有意思,还会在不经意间就学会了。通过这样的游戏,一来提

    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二来也可以帮助孩子了解记单词其实并没有那么

    难。兴趣和自信心提高了,孩子自然能很好地应付课堂上或生活中遇到

    的困难。

    家有刚上学的小朋友,孩子暂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家长要放松

    心情,信任孩子,耐心地等一等,允许孩子以自己的方式追上来。也要

    多看看孩子的优点,强化优点,给孩子欣赏和鼓励。事实上,我后来再

    跟那位求助的妈妈聊天时,她说孩子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已经慢慢地追

    上来了。她自己反思,觉得当时过于急躁了。

    家长每天处于焦虑、着急之中,不仅于事无补,孩子也会被这种来

    自大人的焦虑和着急影响,生活在不安之中。孩子本来就不知道该如何

    做,再加上恐惧和害怕,反而更容易做得慢、更容易出错了,所以做事的效率和效果一定出不来。

    亲爱的家长们,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让孩子去学习的,他怎

    么可能一进学校就什么都做得很好呢?人本来就该在学习中不断犯错、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并慢慢长大。所以,请把孩子的一切表现都看作

    是成长中的正常表现,耐心等一等他吧!呵护和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当孩子问问题的时候,家长一定要认真回答。即使家长不知道答

    案,也要诚实地告诉孩子,并和孩子一起想办法找答案。认真回答孩子

    的问题,可以使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在一次又一次的满足中,他对

    事物的探索欲望便得以保持。谈到学习上,便是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很好

    的呵护。

    女儿小的时候,我们家有一个本子,专门记录她问的各种问题。孩

    子的问题五花八门,很多时候家长回答不上来。

    一次,我们回老家过年,晚上停电了,爷爷点上蜡烛,女儿看着蜡

    烛的火苗问:“为什么蜡烛的火苗中间那段是蓝色的?”我和先生就答不

    上来。

    我记得女儿问的最棘手的一个问题是:“妈妈,世界上的第一个人

    是怎么来的?”我搜肠刮肚把自己知道的关于进化的理论都告诉了她,她好像明白了似的点点头,但过了几天又说:“妈妈,世界上的第一个

    人到底是怎么来的,我还是不明白。”

    家长会发现小孩子满脑子都是问题,不断问问题,说明孩子对这个

    世界充满好奇。因为好奇,小孩子恨不得要探索遇到的每件事情的奥

    秘。在他们眼中,会觉得父母是万能的,所以总是缠着父母问东问西。

    我觉得,当孩子问问题的时候,家长一定要认真回答。即使家长不

    知道答案,也要诚实地告诉孩子,并和孩子一起想办法找答案。女儿小

    时候,没有如今这么发达的网络搜索工具,我们常常会教导她或者和她

    一起翻阅手头的工具书寻找答案,或者带她到书店查找资料。现在网络

    的搜索功能非常强大,可以随时找到问题的答案。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可以使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在一次又一

    次的满足中,他对事物的探索欲望便得以保持。谈到学习上,便是对孩

    子学习兴趣的很好的呵护。

    女儿上小学的时候,对自然课表现出浓厚兴趣,无论老师讲到植物

    还是动物,她都很好奇,一定要探个究竟,并乐意在课后认真完成老师

    的作业,观察或者做实验,都乐此不疲。

    我记得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女儿学习了叶子的形状,我便特意周末

    带她去了趟北京植物园,观察树木的叶子。那一次,她了解到银杏的叶

    子是扇形的、枫树的叶子是爪形的,还有很多圆形、心形、椭圆形的叶

    子……深秋的植物,叶子色彩斑斓,风一刮纷纷落下。我们采集了各种

    形状的叶子,回家后把叶子贴在自然作业本上。周一到学校后,女儿交

    上的作业最漂亮,得到了老师的夸奖。更重要的是,女儿在各种树木间

    穿梭,轻轻松松地就对叶子的形状有了充分了解,这让刚刚上小学的她

    觉得原来学习是充满乐趣的。

    女儿学习昆虫了,我们就允许她在家里饲养各种昆虫;课上讲到历

    史了,我们就带她去博物馆了解更多知识。假期的时候,我们还会带她

    到处旅游,让她对地理有更加直观的了解。

    高考的时候,女儿参加了香港大学的“校长推荐计划”面试,面试官

    介绍自己是研究昆虫的,女儿告诉她自己也很喜欢昆虫,结果面试就变

    成了两个人就昆虫话题的聊天。由于给面试官留下了深刻印象,女儿最

    后拿到了香港大学20分的加分。

    有些家长习惯把自然、历史等科目叫作“副科”,认为考试不会考,因此不太重视。从我家的经历来看,我觉得正是这些“副科”激发了女儿

    的学习动力,让她觉得学习是生动有趣的,从而爱上了学习。小孩子的内心没有主科、副科的概念之分,在他们看来,任何过去

    没有接触过的东西都是学习的对象。家长要做的,就是要让孩子明白,探索了解这些神秘的事物需要识字阅读,需要通过读书来满足自己的探

    索欲。如果想进一步做研究,还要学习数理化等基础学科,才能帮助自

    己更有成就。也就是说,我们满足孩子探究世界的好奇心,其实是在激

    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说到底,这才是让孩子喜欢学习的源头和基

    础。

    要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家长对待学习的心态很重要。学习是随时随

    地的,不是说只有在课堂上听讲抑或写作业才是学习,孩子从事的每一

    项事情都是在学习。比如爬山可以让孩子了解大自然,种植和养殖可以

    让孩子了解生命的神奇,甚至做家务也能让孩子从身体力行中学习人生

    的技能。

    小时候,孩子更多是通过自己的眼、耳、触觉等感官来学习的,注

    意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也需要通过感官来开发。12岁之前,孩子的认知能力没那么强,所以要多让孩子从体验中认识这个世界,通

    过体验来学习。

    有心理学家认为,对12岁之前的孩子来说,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

    营养,那就是“玩”。如果孩子小时候没玩够,长大会继续想玩。这大约

    是有些大人几十岁了还贪玩的原因。小时候的玩是好奇,成年了还想玩

    则是在弥补小时候缺的功课了。

    另外,阅读也是满足好奇心的重要手段。老师和家长不可能回答孩

    子所有的问题,但孩子可以通过阅读书籍自己找到答案。所以,阅读也

    是孩子学习的最有效的方式。

    一二年级的孩子,阅读范围从图画到文字,二年级以后就可以读文

    字多的书籍了。不同的孩子,喜欢的书也不同。家长要根据自家孩子的特点,帮孩子选书,让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通过阅读来获得答案,满足好奇心,从而喜欢上学习和探索。

    家长把孩子送去上学,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学到本领,将来能够在社

    会上安身立命。在小学阶段,让孩子对学习充满兴趣,比一时的学习成

    绩更重要。其实,小学的功课并不多,只要孩子能跟上并把所学的知识

    掌握就足够了,而对学习保有兴趣则会让孩子持续想要获得知识并最终

    拥有生活的本领。因此,在孩子上小学阶段,家长要把注意力放在学习

    兴趣的培养上。而学习兴趣的培养,首先要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断激励,成就孩子的自信

    对孩子来说,当自我价值感被满足了,他便很喜欢去做某件事,而

    成人的不断认可和夸奖,会让孩子内心产生一种“我很强大”的感觉,这

    种感觉正是自信的感觉。

    小孩子都喜欢被夸奖和被鼓励。记得我女儿小时候,只要她取得一

    点成绩,我和先生都会及时夸奖她,并送上我们的鼓励,让女儿时时感

    受到爸爸妈妈的认同和肯定。这里我所说的“成绩”,不是指考试的分

    数。有时候女儿学会了一个东西或者解决了一个问题,我们都会夸她。

    在我们不断的夸奖和鼓励下,女儿觉得学习很有成就感。由于这种成就

    感的不断满足,孩子也变得越来越自信,而自信正是做事情成功的基

    础。

    孩子是在学习中成长的,他可能时刻都需要知道事情该怎么做。当

    他做得好的时候,家长及时肯定和认可;当他没做到的时候,家长教导

    他如何做,把焦点放在问题的解决上,而非抓住孩子的问题不放,这一

    点很关键。

    女儿小时候,我们让她多读书,丰富知识。因为懂得多,女儿在课

    堂上回答问题总是观点独特、思想深刻,时常得到老师的夸奖,也赢得

    了同学们的羡慕。这些夸奖和羡慕,激励着女儿去读更多书,学习更多

    知识。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价值

    的实现。对孩子来说,当自我价值感被满足了,他便很喜欢去做某件

    事,而成人的不断认可和夸奖,会让孩子内心产生一种“我很强大”的感

    觉,这种感觉正是自信的感觉。心理的满足会深入孩子的精神层面,很多时候比物质奖励更有效,因为后者往往带有交换色彩,让人感觉是有条件的奖励。所以,多夸孩

    子是省钱省力又最有效的方法。有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满足叫作“给孩

    子心理营养”。如同成长需要生理营养一样,孩子也需要心理营养来满

    足心智的成长。

    既然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在女儿上学的

    过程中,我和先生就会提供很多机会让她实践。比如女儿学了数学,买

    菜的时候就让她算账。如果她说:“妈妈,你应该给3块8毛。”我就会

    说:“哇,学习数学原来可以帮我们买菜的时候不上当受骗!”科学课上

    学了某种技能,我们也会让她动手去做。学写作文,就鼓励她写便条、写信等,还鼓励她投稿。让孩子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她便知道

    学习原来是有用的,对学习也就有兴趣了。

    家长明白了学习的目的,看到的就是孩子学习了什么本领,而不会

    只盯着学习成绩和分数。这样看问题的话,我们就会看到孩子每天都在

    进步,毕竟孩子的成长是自然而然的,只要他学习,就一定有收获。这

    样看问题,我们就没有了焦虑,反而常常会为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感到开

    心。

    女儿上高中的时候,数学考了全班倒数第一,她很难过。我非常理

    解女儿内心的感受,因为她跟我很像。我当年中考的时候,以“县状

    元”的成绩考上省首批重点中学,结果一上高中,数理化成绩怎么都上

    不来。学数学和物理的时候,就像被施了魔咒一样,无论如何都学不

    懂,那种感觉,没体验过是很难说清楚的。所以,当女儿数学考成那样

    的时候,我没有责备她,而是拿出自己高中时候的成绩单给她看。那是

    我妈妈替我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张成绩单。我妈妈快去世的时候,我在整

    理东西时从一个小盒子里翻出来那张成绩单。成绩单上,我其他科目的

    成绩都还不错,唯独数学刚刚及格,分数远远低于别的科目。我跟女儿说:“如果妈妈当年数学成绩好的话,没准也可以考上人民大学之类的

    一流大学。”不过,我也告诉她,虽然妈妈当年没有考上一流的大学,但后面通过努力,如今的生活并不比那些考上一流大学的同学差。女儿

    看了我的成绩单挺同情我的,但是她很要强,说自己要试一把,不服气

    自己的数学就是学不好。后来,我们商量的结果是上课外班。她通过同

    学的介绍,自己跟着一个老师补习数学,成绩才慢慢提高。

    在女儿补习数学的过程中,我和补习老师一直保持良好的联系。因

    为老师很忙,接电话不方便,我们便约定通过邮件联系。我几乎每周都

    要给老师发邮件,主要内容不是聊女儿的弱点,而是把她表现好的地方

    告诉老师。比如,女儿的作文被当作年级范文张贴在楼道里,我就把作

    文的电子版发给老师;女儿的托福考试得了106分的高分,我也在邮件

    里告诉老师。在我内心里,我只是觉得女儿的数学学习遇到了困难,并

    不代表她不好。我也想把这样的想法传递给老师,让老师也如此看待我

    的女儿。果真,当老师看到女儿的作文时,大为赞赏,并在班里当着其

    他同学的面夸奖女儿有写作天分,这样女儿不至于因为数学成绩差而自

    卑,从而能正视并克服困难。我想,这没准是她的数学成绩逐步提高的

    一个原因吧!

    孩子不可能样样都好,经常会遇到瓶颈。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不抱怨、不批评,而是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客观地看待孩子,并欣赏孩

    子做到的那部分,孩子的自信就不会受到打击。我常想,就算女儿的数

    学成绩提不高,考到一所普通大学,她也一样优秀,因为她对生活充满

    了信心。避开数学,她在别的方面会做得很好。事实上,女儿考大学的

    时候坚决不再选那些有数学学习的专业,而选择了纯文的中文系,很轻

    松地读完了大学,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从小学到高中,女儿的学习成绩都不是很拔尖,但是她喜欢学习,从来没有表现出厌学的情绪。我想,这跟我们对她持续的肯定、鼓励和支持有很大关系。好心情是喜欢上学的“吸铁石”

    让孩子持续地喜欢上学,这需要家长调动自己的智慧,用心而又不

    留痕迹地做一些事情,让孩子在和同学、老师的交流相处中收获快乐,让孩子在和谐的家庭关系的陪伴下,保有愿意学习的热情。

    女儿小学六年级时,特别热爱学校。学期中,每天早晨上学都欢天

    喜地的;逢假期,总是还没到开学的日子,就开始念叨想去学校了。这

    让我非常欣慰。我总觉得,小学生喜欢学习的前提,就是热爱学校、热

    爱老师、热爱同学并对学习充满兴趣。只有这样,他才会对学习充满热

    情并不断地成长进步。所以,在女儿上小学的六年中,我们并没有刻意

    在她的学习上花太多心思,而是想办法让她爱上学校、爱上学习。

    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很注意帮她找朋友。把她从幼儿园接

    出来,我们都会叫上几个小朋友一起玩一会儿再回家,因为玩得很高

    兴,每次分别,孩子们都恋恋不舍。因此,第二天早晨女儿就会很愿意

    去幼儿园,因为她很期盼和小朋友一起玩。

    上小学以后,我们延续了幼儿园的做法,利用接送女儿的机会跟家

    长聊天,寻找能和女儿玩得来的同学,如果家长允许,放学以后就让孩

    子们在学校操场玩一会儿再回家。没过多久,女儿就有了两三个经常一

    起玩耍的好朋友。课间,他们一起做游戏;放学后,伙伴们在学校操场

    玩一会儿再回家;节假日,我们家长也会组织孩子们一起郊游或者参观

    博物馆等。

    对孩子来说,同伴的吸引力很大,他们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得认可,或者学到自身没有的东西。同伴之间的交往、做游戏是孩子非常向往

    的。小学时,同班同学中有几个这样的好朋友,就如同有了几块吸引孩子上学的“吸铁石”,让孩子每天都渴望去学校见到这些同学。这么一

    来,对家长来说,让孩子喜欢上学的第一步便完成了。

    上学的孩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那便是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小学生很听老师的话,简直视老师的话为圣旨。如果能让

    孩子喜欢上老师,他就会乐于学习老师教授的东西,并积极完成老师交

    给的任务。所以,从女儿上学的第一天起,我就想办法让她喜欢每一位

    老师。

    我观察每位老师的特点,把这些特点转换成优点,并在孩子面前评

    论老师。比如女儿小学的第一任班主任赵老师,性情非常温和,也很有

    耐心,我就总在女儿面前夸她:“赵老师脾气很好,对你们很有耐心,我很喜欢她。”女儿听我说得多了,便认定赵老师特别好,也渐渐喜欢

    上了赵老师。赵老师让女儿在每节课老师进教室的时候喊“起立”,我就

    跟女儿说:“因为你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赵老师才让你做的。她是真

    正喜欢你呢!”说这些的目的,也是让女儿喜欢上赵老师。事实上,我

    的努力很有效果,女儿一直非常喜欢赵老师,因此赵老师教授的语文

    课,她也学得很扎实。

    教数学的王老师快言快语。有一次,我碰到王老师,她跟我聊起女

    儿的一些情况。女儿看到我和王老师聊天,回家后就问我们聊了些什

    么。女儿的数学差一些,我估计她有些心虚。不过,我告诉她:“王老

    师说自己有个儿子,她还非常喜欢女孩儿。在你们班里,她看你最可

    爱,说真想让你做她的女儿。”“真的吗?”虽然女儿嘴上有些不相信,但我感觉到她心里美滋滋的。第二天,她果真跑去问王老师:“老师,我妈妈说您想让我做您的女儿,是真的吗?”王老师听了哈哈一笑,跟

    女儿说:“是啊,你那么可爱,我就是想让你做我女儿啊!”说着,王老

    师还捏了捏女儿的小脸蛋,女儿高兴得蹦蹦跳跳。从此,在女儿的眼

    里,王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她学起数学来也有了劲头。其他老师也是一样,我采取类似的办法,让女儿喜欢上他们。由于

    女儿每一位老师都喜欢,她每天上学都很放松,因为她觉得是去跟亲爱

    的老师们见面了。

    就算再有缺点的老师,他也会有优点。我曾经是中学老师,所以很

    了解老师的辛苦。女儿上小学以后,我就更理解小学老师了。小学生正

    处于顽皮捣蛋的阶段,家长管一两个孩子有时都会觉得抓狂,更何况老

    师要面对几十个孩子呢,那种辛苦可想而知。我常在内心感恩老师的付

    出,以及对女儿的培养。

    家长心怀对老师的欣赏和感谢,并把这份欣赏和感谢传达给孩子,引导孩子喜欢老师、崇敬老师,这完全可以做到。作为家长,我们没有

    办法左右学校给孩子分配哪个老师,但是可以左右孩子对老师的看法,想办法让孩子从老师那里接受正面的影响。孩子爱老师,才会喜欢老师

    教授的课程,也才有可能学好这门课程。

    我自己觉得,如果孩子和同学的关系很好,和老师的关系也好,他

    就会有一个好心情。所以,这两种关系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家长需要帮

    助孩子经营好这两种关系。

    一时的好心情,对孩子的学习一定会有帮助。而持续的好心境,则

    可以让孩子持久保持学习兴趣和动力。所谓“心境”,通俗一点说,就是

    指一个人持续很长时间的某种心情。对孩子来说,能有持续的好心情,每天都处于高兴的状态,他学习起来就可以全心投入。

    而要让孩子有一个好心境,和谐的家庭关系更加重要。

    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也包括孩子父母和祖

    辈的关系。一个孩子生活在和谐的家庭关系里,感受着亲人对自己的

    爱,以及亲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他的内心会很和谐,做事情的时候便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能够做到最好。

    有时候,孩子不学习,不是他不愿意学习,而是他不能学习。不能

    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没准就是有一个很糟糕的家庭关系。孩子都是

    上进的,但他的上进心有时候会受到外部各种因素的干扰。

    有一个女孩,资质聪颖,但就是学习成绩不好,爸爸妈妈非常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960KB,2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