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3705
财富心理学.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3月11日
第1页
第10页
第19页
第21页
第43页
第102页

    参见附件(1410KB,176页)。

     财富心理学是作者金圣荣写的关于财富投资的书籍,主要讲述了人们在投资的过程中,应该掌握自己的投资心理,建立良好的投资思维方式,把握市场先机

    财富心理学内容介绍

    生命中的一切财富都源自内心。投资和赚钱是一个内在的比拼,当内在修为越坚定时,外在脚步也越稳定,财富积累也持续越久。《财富心理学》一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指出贪婪和恐惧交替主导着投资的全过程,所谓的淡定是建立在拥有完整的操作系统、结果心里有底的基础上的,心理决定行为继而决定了结果,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体验中学习让心理为生财致富、为投资服务。真正的财富在于内心,而非外在。只要内在富足了,外在的财富还会远吗?

    财富心理学精彩内容

    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利,因此,投资行为本身或多或少就带着一丝贪婪的“原罪”。作为欲望的极端化,贪婪始终被人们唾弃。但是,每个人的天性中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也是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的源动力,尤其是在当前的商品经济环境下,追求投资收益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只有合理的欲求才可以被称为追求,不合理的欲求就是贪婪。美国心理学家博厄斯曾经对追求和贪婪作出了明确的分析,他认为,欲望是人类的天性,同时贪婪又是必须杜绝的。如果可以用一个比喻来形容,那么追求就是面包,是人们生活下去的基本保障;而贪婪则是魔鬼,最终会把人们带入地狱。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合理需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也必须做出努力。可以说,产生需求,然后满足需求,是每个人的共同命运。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却很少有人可以将自己的需求合理化,我们会受到广告、社会、环境的影响,几乎每时每刻都有东西在影响我们对自己需求的判断。不知不觉中,大多数人也就忽略了自己的真实诉求,从而变得索求无度,最终使自己背上沉重的负担,甚至成为欲望的奴隶。投资者面临的困境同样如此,市场变化风云莫测,很多时候商机不会轻易出现,但有时商机又会不断出现。尽管人们知道可能存在风险,但是很多投资者还是会摒弃之前制订的投资计划,被一个接一个的商机所诱惑,最终在不知不觉中落入别人设计好的陷阱里。

    财富心理学目录

    第一章 为什么财富只眷顾那些积极乐观的人——投资理财应具备的心理密码

    1.开放心态:能看多远就能走多远

    2.只有驯服心中的贪婪,才能增加投资取胜的筹码

    3.投资时一定要战胜恐惧心理4.不能有效克服冲动心理,投资失败的结局将是注定的

    5.懒惰作为一种天性

    6.投资者绝不能有骄纵心理——骄兵必败

    7.投资者不失足的秘诀:不使自己产生忌妒心

    8.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才能找到避免它的方法

    第二章 为什么说投资获利还需要良好的思维方式——投资理财中的思维心理学

    1.不惧怕失败的人,往往能笑到最后

    2.想赚大钱,必须走“不同寻常”的路线

    3.运用富人的思维,“穷二代”也能变“富一代”

    4.如果你不想办法让你的钱流动起来,你就会被金钱和财富拒之门外

    5.借鉴富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做个有钱人

    6.朋友也是获取财富的有效渠道7.坐拥不菲财富的前提——具备充实、睿智的大脑

    第三章 为什么每个人都喜欢第一个抢占市场先机——投资理财中的博弈心理学

    1.市场投资中做到无招胜有招,财富就会眷顾你

    2.正确且明确的目标是获取财富的基石

    3.投资人抢占财富的惯用伎俩——价格博弈

    4.多次博弈,才能成就财富传奇

    5.投资赢家的致胜秘诀:掌控好风险博弈

    6.股市博弈中成功赚得财富的利器——该贪婪时贪婪,该恐惧时远离市场

    第四章 谁来拯救你的财富泡沫——投资理财中的成本心理学

    1.崇尚节俭,爱惜钱财

    2.为什么很多人乐意花“天价”和巴菲特共进午餐

    3.亿万富翁为什么对地上的钱视而不见

    4.彼得·林奇最钟爱的投资对象:有发展潜力的公司

    5.为什么经济危机来临离婚率会提升

    6.“沉没成本”告诉你,吃自助餐时不要试图吃回本钱

    7.边际成本教你看透超值午餐背后隐藏的利润

    第五章 为什么财富能成为人们永不厌烦的话题——投资理财中的行为心理学

    1.小账本中蕴藏着不可忽视的大财富

    2.获取财富的关键: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中求得平衡

    3.借鉴前人的投资经验,可以不必再为曾经出现过的错误买单

    4.致富梦想的实现,与理性消费密切相关

    5.市场中永远隐藏着风险,所以投资忌盲目

    6.正确的投资方式是抢占财富制高点的依托

    第六章 通胀时代,如何保卫你的财富——投资理财中的通胀心理学

    1.如何理财才能抵制通货膨胀

    2.理财品种的配置:应对通货膨胀危机的有效武器

    3.会理财的人,不会让自己的银行储蓄过多

    4.避免“未富先老”,越早理财越好5.战胜通货膨胀的法宝——重视“小钱”

    6.通胀来袭,我们该怎样理财

    第七章 为什么索罗斯在金融海啸中还能大赚一笔——投资理财中的决策心理学

    1.敢于冒险,才能抓住获取财富的机会

    2.想要在股市中获利,必须以坦然的心态面对成败

    3.想要更早地抢到投资机会,就必须在思想上敏锐,在行动上果断

    4.索罗斯赚取巨额财富的推手:值钱的头脑

    5.不想被市场左右,必须具备独特的判断力

    6.耐力是在投资中获得高额回报的重要条件

    第八章 你是做长期投资还是短期投机——投资中的时间心理学

    1.成就财富梦想,必须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2.赚取丰厚利润的重要方法:坚持长期投资

    3.进行长期投资必须要避免的误区

    4.赚取财富的最佳方式:使用时间“利器”

    5.企业完成财富增值的关键:制订长期经营策略

    6.长期集中投资:打开财富之门的钥匙

    财富心理学截图

    内容提要

    生命中的一切财富都源自内心。投资和赚钱是一个内在的比拼,当内在修为越

    坚定时,外在脚步也越稳定,财富积累也持续越久。《财富心理学》一书从心理学

    的角度入手,指出贪婪和恐惧交替主导着投资的全过程,所谓的淡定是建立在拥有

    完整的操作系统、结果心里有底的基础上的,心理决定行为继而决定了结果,我们

    要做的就是在体验中学习让心理为生财致富、为投资服务。真正的财富在于内心,而非外在。只要内在富足了,外在的财富还会远吗?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财富心理学金圣荣著.—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11

    ISBN 978-7-5180-0826-1

    Ⅰ.①财… Ⅱ.①金… Ⅲ.①成功心理学 Ⅳ.①B848.4-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175217号

    策划编辑:徐丽丽 责任印制:储志伟

    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发行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东里A407号楼 邮政编码:100124

    销售电话:010-67004422 传真:010-87155801

    http:www.c-textilep.com

    E-mail:faxing@c-textilep.com

    中国纺织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2119887771北京睿特印刷厂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2014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开本:710×1000 116 印张:15

    字数:132千字 定价:32.00元

    凡购本书,如有缺页、倒页、脱页,由本社图书营销中心调换前言

    关于财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身强体壮、四肢健全、心理健

    康,即身心健康是最大的财富。而有的人则认为丰厚的物质基础可以让人有享用不

    尽的荣华富贵,即物质享受才是财富。虽然每个人的见解不尽相同,但是不难看

    出,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物质享受”所诠释的财富定义。于是,有

    大批的人开始投入“爱财、理财”的热潮。现如今单纯依靠劳动力赚取财富的情况

    已经大幅度减少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不必只依靠自然和劳动这两种

    初始源泉去获取财富,而是可以依靠越来越多诸如资本、科技、制度等新生条件,去赚取更多的利润。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比较疑惑的是:为什么那些富豪们在拥有了终生享用不尽

    的财富以后,还不能满足自身对于财富的欲望,仍在想尽一切办法去聚集财富?有

    人将这一结果归结于人性的贪婪。其实不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在满足自身

    的基本需求之后,对需求的层次会有所提高,更多的是出于对诸如社会地位、受到

    尊重以及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等。富人成功的心理根源是什么?本书将从心理学的

    角度,诠释财富背后“富翁们”的心理秘笈。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必须要有“经济头脑”,即学会理财。但一说到

    理财,有些人似乎对这个概念很陌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去理财,如何去获取所谓

    的“个人财富”。但实际上,只要是我们想要获得的财富,我们就要用心去争取,用心去打理,这样我们就能体会到获取财富的快乐,并在这快乐之中享受到生活的

    幸福。

    或许有的人追求的财富是个人心灵的归属,即去寻找一个自己所欣赏并喜欢的

    人作为自己的心灵伴侣,从中获取所需要的心灵慰藉;有的人热衷去追求个人财

    富,即真正的物质所需。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去争取一个自己所喜欢的岗位,然后

    好好工作,并在生活中学会如何去省钱,如何去赚钱,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夯实自己的经济实力,从而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

    正所谓思路改变出路,只有具备了一个“富裕”的心理,我们才有可能去赢得

    属于自己的财富。

    美国著名的心理医生芬恩·玛肖有句名言:“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

    快乐健康的心理。”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人并不缺乏才华、能力和机会,却总是与财

    富和成就擦肩而过。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一颗快乐健康的心,一种平

    和安定的心态。

    财富是一种心态,或者更准确地说,财富是由积极健康的心态创造的。怀抱正

    确的心态,再加上勤勉、节俭和奋斗,通往财富的康庄大道就会笔直地展现在我们

    面前。一个想成为富人却没有进取心的人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百万富翁都不会

    老老实实地恪守本分吧?”凡是说出这种话的人,都不够勤勉,缺乏勇气,不够诚

    实,缺乏才能以及积极进取的心。我们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朝着不同的人生目标前

    进,但财富、悠闲、舒适乃至满足,是每个人都期盼能够达到的境地。伊索玛鸠斯

    曾说:“你有自己的路要走,会不会饿死将取决于你是否努力。”在每个人的生活

    中,没有谁不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实现自己心中的夙愿,但更多的人缺少前进的动力

    和正确的生活方式。每个成功的人,都会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并努力去实现所

    设定的目标。其实财富的赚取,很大一部分是在揭示那些取得成功的人正确的生活

    方式,他们将自己的生活经营得有条不紊,成熟的生活方式想当然地为他们带来巨

    大的经济效益以及深深的自尊感。就如同我一直坚持的观点:“拥有成熟、稳定的

    生活方式,可以换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一个人能否变得富有,还取决于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惯。大多数富有的人都

    是在生活中渐渐积累起财富的,他们选用正确的理财方式,缜密积极的心态,努力

    使自己的“有限财富”变得无限。而那些普通人则很少关注个人财富的积累和增

    长,他们对理财方式往往是毫不在意。

    从马斯洛需求理论来说,人们通常通过满足生理需要来体现生存的基本要求,当然人们只有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之后,才能从事工作和参加社会活动。特别是

    在社会竞争激烈、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人们对于财富的需求和渴望也就愈加强烈。因此,对于财富的追求也可以说是人的本能之一。

    本书从多个角度揭示了人们的求富心理,提示人们在面对工作、生活及财富

    时,该如何保持乐观、正直的心态。如果你很富有,那么本书中一定有一些话可以

    教会你如何利用那些“有限财富”去做更多的事情,从而让你能更加恣意地享受上

    天赋予给你的财富。而如果此时你正走在通往财富的道路上,那么本书中的一些内

    容一定可以激励你坚持、勇敢地走下去,让你前行的道路更加平坦。

    金圣荣

    2014年8月目 录

    CONTENTS

    前言

    第一章 为什么财富只眷顾那些积极乐观的人

    ——投资理财应具备的心理密码

    1.开放心态:能看多远就能走多远

    2.只有驯服心中的贪婪,才能增加投资取胜的筹码

    3.投资时一定要战胜恐惧心理

    4.不能有效克服冲动心理,投资失败的结局将是注定的

    5.懒惰作为一种天性

    6.投资者绝不能有骄纵心理

    ——骄兵必败

    7.投资者不失足的秘诀:不使自己产生忌妒心

    8.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才能找到避免它的方法

    第二章 为什么说投资获利还需要良好的思维方式

    ——投资理财中的思维心理学

    1.不惧怕失败的人,往往能笑到最后

    2.想赚大钱,必须走“不同寻常”的路线3.运用富人的思维,“穷二代”也能变“富一代”

    4.如果你不想办法让你的钱流动起来,你就会被金钱和财富拒之门外

    5.借鉴富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做个有钱人

    6.朋友也是获取财富的有效渠道

    7.坐拥不菲财富的前提

    ——具备充实、睿智的大脑

    第三章 为什么每个人都喜欢第一个抢占市场先机

    ——投资理财中的博弈心理学

    1.市场投资中做到无招胜有招,财富就会眷顾你

    2.正确且明确的目标是获取财富的基石

    3.投资人抢占财富的惯用伎俩

    ——价格博弈

    4.多次博弈,才能成就财富传奇

    5.投资赢家的致胜秘诀:掌控好风险博弈

    6.股市博弈中成功赚得财富的利器

    ——该贪婪时贪婪,该恐惧时远离市场

    第四章 谁来拯救你的财富泡沫

    ——投资理财中的成本心理学

    1.崇尚节俭,爱惜钱财

    2.为什么很多人乐意花“天价”和巴菲特共进午餐

    3.亿万富翁为什么对地上的钱视而不见4.彼得·林奇最钟爱的投资对象:有发展潜力的公司

    5.为什么经济危机来临离婚率会提升

    6.“沉没成本”告诉你,吃自助餐时不要试图吃回本钱

    7.边际成本教你看透超值午餐背后隐藏的利润

    第五章 为什么财富能成为人们永不厌烦的话题

    ——投资理财中的行为心理学

    1.小账本中蕴藏着不可忽视的大财富

    2.获取财富的关键: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中求得平衡

    3.借鉴前人的投资经验,可以不必再为曾经出现过的错误买单

    4.致富梦想的实现,与理性消费密切相关

    5.市场中永远隐藏着风险,所以投资忌盲目

    6.正确的投资方式是抢占财富制高点的依托

    第六章 通胀时代,如何保卫你的财富

    ——投资理财中的通胀心理学

    1.如何理财才能抵制通货膨胀

    2.理财品种的配置:应对通货膨胀危机的有效武器

    3.会理财的人,不会让自己的银行储蓄过多

    4.避免“未富先老”,越早理财越好

    5.战胜通货膨胀的法宝

    ——重视“小钱”6.通胀来袭,我们该怎样理财

    第七章 为什么索罗斯在金融海啸中还能大赚一笔

    ——投资理财中的决策心理学

    1.敢于冒险,才能抓住获取财富的机会

    2.想要在股市中获利,必须以坦然的心态面对成败

    3.想要更早地抢到投资机会,就必须在思想上敏锐,在行动上果断

    4.索罗斯赚取巨额财富的推手:值钱的头脑

    5.不想被市场左右,必须具备独特的判断力

    6.耐力是在投资中获得高额回报的重要条件

    第八章 你是做长期投资还是短期投机

    ——投资中的时间心理学

    1.成就财富梦想,必须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2.赚取丰厚利润的重要方法:坚持长期投资

    3.进行长期投资必须要避免的误区

    4.赚取财富的最佳方式:使用时间“利器”

    5.企业完成财富增值的关键:制订长期经营策略

    6.长期集中投资:打开财富之门的钥匙

    本书由「ePUBw.COM」整理,ePUBw.COM 提供最新最全的优质电子书下

    载!!!第一章

    为什么财富只眷顾那些积极乐观的人

    ——投资理财应具备的心理密码1.开放心态:能看多远就能走多远

    投资之父约翰·邓普顿说:“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或者哪一类投资是永远优秀

    的。”对于这种热衷于多元化投资的大师来说,没有什么比开阔的眼界更重要,也

    没有什么能够改变他的开放心态。在进行投资时,约翰·邓普顿多数会选择一种组合

    形式,而这种组合综合了整个市场的所有情况。任何一个组合中的部分投资,都是

    约翰·邓普顿用开阔的眼光和心态从全球市场中挑选出来的。约翰·邓普顿说:“如果

    投资者可以使自己的眼睛和心态处于开放状态,他获得成功的几率将会大大增加;

    反之,闭塞和固执的投资行为,将最终使投资者走上绝路。”

    1997年东南亚发生了金融危机,由于一些幕后黑手的暗中狙击,很多国际买家

    都将香港金融街视为一块肥肉。而由于之前在泰国和新加坡等国屡屡得手,一些已

    经赚得盆满钵满的国际金融大亨们又倾其所有,准备对香港进行金融“洗劫”。约

    翰·邓普顿当时也认为这次渔利十拿九稳,但是一贯的开放投资心态还是让他同时关

    注着全球其他几处市场,最终他的投资还是以组合方式落到实处。

    经济战争打响以后,香港本土金融界果然在金融大佬的联手打压下节节败退,眼看已经呈现独木难支的局面。而关键时刻,我国中央政府果断出手,以强大的中

    央储备基金作为香港后盾,那些国际买家虽然实力雄厚,但是毕竟不能和一个国家

    的财力抗衡,于是纷纷撤资自保。但大多数买家的投资还是被香港本土金融界席卷

    瓜分,可谓损失惨重,当然这其中也包括约翰·邓普顿的投资。但是由于他在全球其

    他几处投资都得到了回报,整个组合投资最终保持了盈亏平衡,所以他避免了像许

    多买家那样血本无归的结局。

    保持开放的心态,不仅要在区域范围内有所关注,对于不同的领域,同样需要

    如此。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投资大师巴菲特,大多数人只知道他在股市有非凡表现,却不知他的公司名下还经营着一家糖果公司。

    1971年,喜斯糖果公司面临经营困境,其负责人又急着转入其他行业,便通过

    中间人的关系找到了巴菲特,希望他收购自己的糖果公司。当时,美国正陷于越战

    危机,国民连最基本的生活物资都很匮乏,于是公司的很多人都劝巴菲特不要收购糖果公司。但是,巴菲特认为战争迟早会过去,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终将恢复到战前

    水平,在了解了这家公司辉煌的业绩后,果断地买下了这家公司。

    战后,美国经济飞速复苏,这家糖果公司给巴菲特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之后在

    收购专家的启发下,巴菲特一口气将这家公司的业务拓展到纺织、保险、餐饮和印

    刷等诸多领域。

    一家企业只有在市场中形成竞争力,才能够长久存在,而无论是哪方面的竞争

    力,都需要其在市场中进行实际的历练。这就需要投资者具有一个广阔的视野,用

    开放的心态迎接挑战,宁可屡败屡战,也不能对市场大环境失去免疫力。放眼国

    内,由于拥有开放心态取得成功的例子也有很多,其中建立于上海市的光明乳业就

    是一家优秀的代表。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经济相对比较封闭,地方色彩浓重。

    为了让这些企业优胜劣汰,在国际上形成大的竞争力,国家实行统一调控,打破了

    地方市场垄断的格局。在当时来讲,这一政策对于很多地方企业来说都是致命性

    的,因为企业的生存完全依赖于地方政府的“保护”。其中,包括上海市的光明乳

    业。作为一家地方企业,光明乳业在这种局势下没有抱怨,更没有坐以待毙,而是

    以开阔的眼光开始审视全国市场,一方面积极开拓市场,另一方面大力引进科技和

    管理人才。

    如今,光明乳业不仅没有被伊利和蒙牛等大型企业挤出上海,还牢牢控制着上

    海70%的乳制品市场,并在全国各地市场遍地开花。到2012年初,光明乳业在上海

    市以外的全国市场所创收益,已经超过总体收益的一半。开阔视野,开放心态,在

    面临大环境的市场竞争时,不仅没有使光明乳业江河日下,反而助其成了市场洪流

    中的获益者,甚至是佼佼者。此后,光明乳业放眼世界,与很多国际一流乳业公司

    展开多项合作,不断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基础设施,由此变成了一家国际性大公

    司。

    在接受采访时,光明乳业负责人说:“全国乳业市场的统一,为我们带来的是

    动力和机遇。如果没有这种开放的局面,我们可能仍然只是上海市的地区性企业。

    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开放的眼光和胸怀,就是这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清楚,成功的投资之路,一定是不断探索和不断前进的。

    任何违背这一原则的做法,都将被市场经济所淘汰。而这种探索和前进的前提,就

    是投资者必须拥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并能够真真切切地将自己放到大的市场竞争环

    境中去,以此来不断蜕变和新生。所谓市场环境的变化,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放

    眼全球,抓住时机,可能就是一次成功的飞跃;眼光闭塞,顽固守旧,即使目前占

    有一定的主动权,也终将在市场浪潮的涌动下“葬身海底”。而市场是必然处于不

    断变化中的,投资者要想永远获取利益,就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策略,并保持开放的心态,放眼全局,灵活应对。2.只有驯服心中的贪婪,才能增加投资取胜的筹码

    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利,因此,投资行为本身或多或少就带着一丝贪婪的“原

    罪”。作为欲望的极端化,贪婪始终被人们唾弃。但是,每个人的天性中都有趋利

    避害的心理,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也是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的源动力,尤其是在当

    前的商品经济环境下,追求投资收益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只有合理的欲求才可以

    被称为追求,不合理的欲求就是贪婪。美国心理学家博厄斯曾经对追求和贪婪作出

    了明确的分析,他认为,欲望是人类的天性,同时贪婪又是必须杜绝的。如果可以

    用一个比喻来形容,那么追求就是面包,是人们生活下去的基本保障;而贪婪则是

    魔鬼,最终会把人们带入地狱。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合理需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也必须做出努力。可以

    说,产生需求,然后满足需求,是每个人的共同命运。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却

    很少有人可以将自己的需求合理化,我们会受到广告、社会、环境的影响,几乎每

    时每刻都有东西在影响我们对自己需求的判断。不知不觉中,大多数人也就忽略了

    自己的真实诉求,从而变得索求无度,最终使自己背上沉重的负担,甚至成为欲望

    的奴隶。投资者面临的困境同样如此,市场变化风云莫测,很多时候商机不会轻易

    出现,但有时商机又会不断出现。尽管人们知道可能存在风险,但是很多投资者还

    是会摒弃之前制订的投资计划,被一个接一个的商机所诱惑,最终在不知不觉中落

    入别人设计好的陷阱里。

    在商场里买东西时,我们基本不会去挑选那些最贵的商品。但与此同时,我们

    也不会挑选那些最便宜的商品,因为这类商品的质量通常不能让人满意。于是,那

    些价格和质量处于中间位置的商品,往往是最受人们欢迎的,因为这类商品的性价

    比是最高的。投资者在克制自己贪婪心理的时候,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既不能止

    步不前,被市场潮流淘汰;也不能野心太大,毫无自制能力,否则会沦为欲望的奴

    隶。

    欧姆是美国的一名有色金属投资商,在2011年的黄金热浪潮中,他看准时机,以独到的眼光将资金投放市场,在达到市场预期反应价位后,他果断进行了抛售套现。但是,让欧姆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出现了——由于美国的黄金炒作涌入了一部分

    国际热钱,欧姆撤资后,黄金价格的飞涨才刚刚开始。通过一系列技术分析和市场

    调查,欧姆认为黄金上涨的空间还很大,于是再度注资黄金市场,希望能为自己赚

    取一辆法拉利。很快,价格上涨又到了欧姆的预期值,但是前所未有的升值速度和

    如火如荼的市场反应,还是让欧姆产生了贪婪心理。于是,他不但抛弃了自己的预

    定投资计划,还追加了自己的全部预备资金。在他看来,如果黄金价值能上升到自

    己的下一个期望值,他将会拥有一艘豪华游艇。

    贪婪让欧姆失去了最基本的判断能力,当国际热钱在黄金市场的持续发酵进入

    尾声后,他想要得到一艘豪华游艇的期望值已经达到,但他却仍旧迟迟没有将黄金

    出手。终于,国际热钱的持有者在美国吸金已经饱和,开始大幅撤资,而欧姆在贪

    婪的作用下,还在幻想股市小幅的波动会使黄金的价格很快上涨,结果赔了个血本

    无归。

    可见,欲望就如同笼中的猛虎和绳套里的野马,一旦摆脱束缚,就很难再控

    制。而最可怕的是,它可以让人陷入恶性循环中。也就是说,欲望越是得到满足,就越会激发更大的欲望,直到最后崩溃。投资者在进行理论学习和制订投资预案

    时,往往能够进行全面且深入地思考,对于市场反应和自身诉求也基本能够遵循客

    观实际。但一旦进行实际的操作,看着属于自己的真金白银像赌博一样往来运转,情绪就会被客观因素所左右,一点小小的损失,就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而如果

    能够盈利,又会变得欣喜若狂。如果这些资产成倍增加,投资者也多半认为这是机

    遇,是上天眷顾,直至失去最基本的判断能力。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说的是我们通过辛勤劳动,可以为自己创造一定的

    财富。但是,如果想要一口吃个胖子,想通过一次投资便“鸡犬升天”,除了要做

    到“尽人事”之外,还要懂得“听天命”,科学地讲,就是需要等待时机。而且即

    使机遇出现了,也绝不能放松警惕——所谓时机的出现,很可能就是噩梦的开始。

    在此,投资者应该牢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事情进展得太过顺利,反而

    可能蕴藏着巨大的危机,如果不能时刻保持警惕,并作出相应的预备方案,当危机

    爆发时,很可能就是大难临头的时刻。

    而投资者应该清楚,“生命源于希望,财富在于保险”。这里的保险是什么概念呢?首先是需要投资者破除财富神话,一些关于创造财富的演讲“大师们”吃着

    十几块钱的盒饭,却要登台讲一些可以创造千万财富的鬼话,相信他们,不如多抽

    出时间去查阅一些专业书籍;其次是要慎重对待那些高回报的投资。众所周知,投

    资行为的收益和风险是成正比的,财富经营,要细水长流,不避风险是赌徒的心

    理,这样的投资者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的投资者;最后一点,也是投资者的最高要求

    和技巧,就是关于道义的关注。商人实际上不是创造财富,只是吸取和转移财富,这也是我国传统社会鄙视商人的原因。所以,当商人掌握了社会的大量财富以后,人们就会变得贫穷。换句话说,少数人的财富,实际上是建立在多数人的贫穷之上

    的。

    2012年美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对华尔街游行,人们手持横幅,要求美国政府

    惩治华尔街那些贪婪的魔鬼,就是因为华尔街的大佬们,一直像寄生虫一样贪婪地

    吸取着美国和世界人民的“鲜血”。而美国人民的游行示威,也为华尔街的贪婪鬼

    们敲响了警钟,虽然这些家伙的反应表面很强硬,但实际上如果他们不作出让步,美国人民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当游行群众冲击华尔街象征物“大铜牛”时,联邦警

    察组成人墙进行抵挡,结果连同“大铜牛”一起被群众掀翻。这也说明建立在非道

    义基础上的财富,从根源上就已经埋下了隐患。而美国群众的游行示威,只是人们

    千万种反抗方式中的“九牛一毛”。

    所以,投资者想要在投资过程中增加自己的取胜筹码,就必须要有支持自己

    的“群众”。而要做到这一点,投资者必须驯服自己心中的贪婪。3.投资时一定要战胜恐惧心理

    很多人都会被三种情结困扰:对过去抱有遗憾,这是无法改变的;对当下感觉

    不满,这是难以改变的;对未来心存恐惧,相对来讲,这一点是可以改变的。

    恐惧是人类较为常见的心理反应之一,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问题。

    对于处于激烈商战中的投资人来说,如何战胜恐惧心理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很多人

    在恐惧面前,都会选择逃避和退让,而在不能避免的情况下,又多半会面临精神崩

    溃。其实,只要战胜恐惧,行为人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很有可能连自己都会觉得惊

    讶。

    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很多接受心理辅导的

    患者,都没有战胜恐惧的决心,甚至没有战胜恐惧的意识。而一旦他们在心理医生

    的辅导下战胜恐惧,他们的改变,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因此,恐

    惧作为一种发自人类灵魂深处的奇妙心理,已经成为相关学者进行研究的重要课

    题。

    黑暗是人类产生恐惧的根源,这种说法一直占据着人们的思想。但是,心理学

    家通过研究分析,给出了一种更为确切的说法,即恐惧来源于未知,而且这种未知

    距离越近,恐惧感就会越强。比如说黑暗,人类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在夜晚会

    感觉自己已经被黑暗包围,未知也变得触手可及。长久以来,人们之所以会认为黑

    暗是恐惧的源泉,正是因为黑暗带给人们的未知感最为强烈和直观。西格蒙德·弗洛

    伊德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因为未知所以人们可以尽情想象,而最大的恐惧也正是源

    于此。

    所以对于投资者来说,遐想和臆断可能会成为最大的恐惧源泉,它们可以让投

    资者陷入自我斗争的恶性循环中无法自拔,直到崩溃。因此,优秀的投资者必须清

    楚,投资中的任何行为和决定,都必须实事求是地面对,依靠已经成为事实的信息

    进行预判。

    美国洛杉矶的贝佛利山庄是美国乃至全球的富豪聚集地,这里寸土寸金,到处弥漫着挥之不去的奢华气息。但在几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蛮之地,只有当地土

    著居民开辟的零星豆田。1975年,一名来自新墨西哥州的勘探工克斯克耗费毕生积

    蓄,并从银行贷款,买下了这片原住居民本不愿出售的土地。当时,很多人都非常

    质疑,但是克斯克并没有让大家的疑问持续太久——不久之后,这里就开采出了石

    油。

    20世纪90年代初,从墨西哥爆发的经济危机席卷美国,许多投资商都在这时陷

    入一片恐慌之中,资金流转主要在墨西哥的克斯克首当其冲。而最为重要的是,克

    斯克此时的石油开采已经接近尾声,贝佛利山的土地使用权已经失去价值。但是,克斯克却显然没有出让这块土地的打算,因为他知道,背靠洛杉矶这座大都市,贝

    佛利山的价值早晚会有转机。果然,伴随着好莱坞的崛起,洛杉矶迎来了空前大发

    展,很多大富豪需要在这里定居。而贝佛利山由于面海环山的优越地理位置,成为

    建造豪宅的首选地。克斯克看准时机,果断投资房地产,使自己的事业得到了飞跃

    发展。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很多人之所以长时间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就

    是因为一个心结没有解开。如果想要远离这种困扰,就不要让自己产生心结。作为

    一名投资者,尤其应当注意。然而,每个人所面对的生长环境通常都很难受到自己

    意愿的支配,所以造成一些心结的积存也很正常,关键要看我们如何处理这些问

    题。对此心理学家表示,解开心结的最好方法,就是直视自己的心结。也就是说,什么事情让你恐惧,就要去做什么事,而且越是恐惧的事情,越要去做,这就是战

    胜恐惧的最好方法。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投资者绝对不能放任自己的恐惧。在战场上两军交战,每

    个人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是前进还是后退,往往就在于一个信号的传递。通常,交战中的一方发生溃退,往往是由一个士兵开始的,一个士兵后撤发出了溃败的信

    号,溃败的信号就会像流感一样传给第二个、第三个士兵,而且这种传染是呈平方

    数量增加的,这时再想挽回败局已经不可能了。所以在战场上,都会由督导队甚至

    将军亲自上阵,一旦发现有溃逃士兵,为了稳定军心,会毫不犹豫地将其就地枪

    决。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继续坚持战斗,哪怕战斗已经进入白热化的地步。因

    为双方的指挥官都知道,对方的意志也已经濒临崩溃,此时双方比拼的就是意志力。

    在面对投资恐惧时,投资者也应该具有这样的意识。虽然自己已经被恐惧压迫

    得难以喘息,但要坚信成功就在眼前,坚持到最后的胜利时刻,恐惧就会自行溃

    败。当再次遭遇同样的困境时,也可以有效缓解恐惧心理,直到有朝一日完全克服

    掉恐惧心理;而如果投资者在一次恐惧来袭时轻易放弃坚持,恐惧心理就会变本加

    厉,不断深入地对投资者产生负面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当投资者下一次面临同样

    的困境时,恐惧感会更加强烈。这就要求投资者必须谨慎对待恐惧心理的惯性作

    用。瑞典心理学家荣格在他的著作中说,“成功的人大多不是因为比失败的人更聪

    明,而是因为他们比失败的人更有勇气。”这就如同一个即将奔赴战场的战士那

    样,如果他在上一场战斗中被吓破了胆,那么即将到来的战斗,会让他陷入无限的

    恐惧之中;而如果他在上一场战争中习惯了枪林弹雨,那么他的内心是不会惧怕下

    一场战斗的,而所谓的恐惧心理也就无从谈起了。

    投资者还必须弄清楚一个问题,即自己心中恐惧的究竟是自己的能力,还是即

    将发生的事情。如果不将这一点弄清楚,投资者在临时决断时,必然会处处错,步

    步错。如果恐惧是源于对自己能力的怀疑,那么没有什么其他办法,只能放开心理

    束缚,并逐渐建立信心,以克服恐惧;如果是对未知事物的恐惧,那么解决方案就

    比较多了。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不仅是一种军事常识,在投资

    者克服恐惧心理方面也很适用,随着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恐惧心理会自然而然地减

    少,哪怕最初的恐惧看似根本无法战胜。

    其次就是对于打破常规的恐惧,很多人害怕打破习惯,认为打破习惯牵扯太

    多,甚至会陷入混乱。但事实上,在这种恐惧心理的作用下,很多常规已经到了必

    须打破的地步,否则必然会时刻受到恐惧的威胁。所以投资者不要怕乱,古语有

    训“大乱才能大治”。如果投资者能够静下心来思考历史,就不难发现,大多数人

    疯狂地致力于毁灭陈旧,却根本没有建立新秩序的打算和能力。所以,我们往往看

    到强大的毁灭力量之后,是微弱的重建力量。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混乱是完全没有

    必要去阻挡的,何况很多时候这种力量一旦形成,也是不可阻挡的。投资者在经营

    建设时,也要有一种大病去根的魄力,要知道很多时候一味地压制和阻挡是徒劳

    的,只会让“暗疾”越来越大,终将失去控制。不如放任自流,然后找出主要的病症,继而对症下药,根除病症。

    对恐惧心理进一步细分,还可分为对已知的恐惧,包括已知的事物为什么会发

    生和存在,以及怎么发生和存在的。而实际上,对于已知的恐惧,从严格意义上来

    说还是对未知的恐惧。比如,在非洲的百慕大地区,经常会发生一些超自然现象,这些是已经发生了的具体事实,但是由于现代科学仍然无法解释,所以大家还是会

    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可以说,每一次事情的发生,都会使恐惧变本加厉。而

    最好的解决方法,自然也就是解释清楚。

    但恐惧心理也绝非没有一点积极作用。首先,人们在产生恐惧心理时,会不自

    觉地紧张和警觉起来,这是一种明显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就是说,恐惧心理是一种

    人类天性中的组成部分,是为了自我保护而产生的心理,完全没必要根除,也根本

    不可能根除。其次是可以引以为戒,如果是因为粗心大意等可以克服的原因造成的

    失败,适度的恐惧或警惕,就可以起到引以为戒的作用。比如,投资人因为判断失

    误造成巨大损失,那么在他的心中就会形成一个记忆点,当下次面临相同状况时,他就会在这个记忆点的作用下避免失误。而这个记忆点,就是轻微程度的恐惧。从

    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如果投资者重复在这里出现失误,这个记忆点就会升级为恐

    惧。4.不能有效克服冲动心理,投资失败的结局将是注定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冲动是一种不经过大脑思考,而直接用行动表现情绪控制

    的行为状态。这也就意味着,作为人类最杰出的器官——大脑,被行为者主动弃用

    了。可以想象,没有大脑参与的行为,必然是错乱的。久而久之,这类人就会变得

    头脑简单、偏激、暴躁等。作为投资者,如果不能有效克服自己的冲动心理,那么

    投资的失败结局将是注定的。

    奥罗是悉尼一家“风投”公司的老板,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世界上第一

    批风投天才的逐渐陨落,奥罗的资历被显现出来。不仅是澳大利亚,在全球范围

    内,奥罗作为风投界的元老都可以呼风唤雨。但是在一次经济论坛上,奥罗作为一

    名风投界元老的尊严却被一个初出茅庐的小辈挑衅了。而这个小辈起初并不知道奥

    罗的身份地位,事后也主动找到他道了歉。但是奥罗却因为在众人面前颜面有失而

    拒绝了道歉。回到悉尼后,奥罗立即开始策划侵吞这个小辈的公司。而为了让众人

    领略到自己的风采不减当年,奥罗的这次行动搞得大张旗鼓,原本应该保持的隐蔽

    的习惯,也在他盲目的自信中被扔掉了。

    当时,很多朋友都劝告奥罗,以他的身份和地位,不应该为难一个小辈——一

    旦失败,必将难以在行业内立足。再者,那个小辈虽然资历尚浅,但是从政经历复

    杂,政府背景不容小觑。然而,奥罗的冲动念头已经产生,众人对他的善意提醒不

    但没有成功阻止他,反而让他更加冲动。因为他觉得大家的提醒是对他能力的质

    疑,是认为他已经老了,不能在风投界呼风唤雨了。于是,奥罗在时机不好、准备

    不足和无人支持的情况下,贸然向那个小辈的公司大举“进攻”。而那个小辈在最

    初对此还有些惧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奥罗已经完全背离了天时、地利、人和。于是,他一边应对奥罗的进攻,一边积极寻求帮助,而以往受到奥罗打压的

    势力与他联合起来,一举击败了奥罗。

    “冲动意味着失控,失控意味着失败”,每一位投资者都应时刻将此话铭记在

    心。西方有这样的说法:“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所以,当投资者的

    头脑中产生一个冲动念头的时候,就必须要及时给自己敲一下警钟,如果不能“急刹车”,很可能就是走向灭亡的开始。而且冲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具有持续效应

    的,即一个人的冲动心理一旦形成,哪怕明知所做的事情是错误的,也会将错误一

    直持续下去,不到彻底落败不会停下来。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是

    每个人成长之路上的必经阶段,是再正常不过的。但如果行为人不幸陷入冲动,就

    会失去审视错误的正确态度,他们会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而一直错下去。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种局面的造成,往往是因为行为者最初犯了一点

    小错,或者是无心之失,却为了遮掩而将错就错,一错再错。比如,发生在2010年

    的药家鑫撞人杀人事件,原本他只是将被害人撞伤,如果能够及时将被害人送至医

    院治疗,最坏的结果也就是经济赔偿。但药家鑫却头脑一热,陷入冲动,关键时刻

    脑中居然闪现出了杀人灭口的念头,并在实施之后仓惶逃离现场。也许药家鑫根本

    就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后来,他在其父母的陪同下自首,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年轻的药家鑫虽然没有杀人的欲望和打算,但却生出了杀人的冲动。最终,被害人

    因刀伤而亡,而药家鑫也因此赔上了年轻的生命,可谓害人害己。

    而投资者也并不是一向理智就不会产生冲动。了解冲动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

    抵触冲动,才是避免冲动的最佳途径。按照奥地利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安·冯·厄棱费尔

    的说法,冲动往往是因为太在乎某样东西,却没有行之有效地进行思考和应对。比

    如,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我国和世界各国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本来国际热钱可以

    通过常规的投资方法加入我国经济建设,然后达成双赢。但是,由于垂涎我国的巨

    大财富,之前又有巴菲特的“成功操作”,这些资本家最终还是被利益冲昏了头

    脑,冲动地想要通过短线狙击的方法获取暴利,把我国一向平稳的股市价格虚抬了

    数倍。而值得庆幸的是,我国政府的强大调控力度开始发力,迅速将股市价格压

    低,挫败了这些资本家的阴谋。

    作为成熟投资者,只要稍微保持头脑清醒,就不会产生这种冲动的行为。如果

    是像巴菲特那样“单独作战”,还可能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可以蒙骗很多投资者,国家政府部门也没有必要出手阻止。但是,如果国际热钱疯狂涌入国内市场,国家

    不加以调控,在资本家把价格抬到高位后突然撤资逃离,那么将对整个市场造成非

    常的严重的负面影响。作为国际利益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国家是不可能不出手

    的。但巨大的利益和习惯性的操作方式,还是让很多国际投资者在冲动中铤而走险,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

    由此可以看出,作为一名成熟的投资者,应该具有长远的目光和全局的眼光,不能只盯着自己的利益点而目不斜视。虽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但

    投资者在遇到市场机遇的时候,也要清楚地认识到那可能是一个泥潭。而这个机遇

    的出现,很可能就是为了将投资者吸入泥潭,使之永世不得翻身。真正的投资者,应该知道自己在哪个阶段应该付出什么,然后再去想该得到什么,而不是将成功的

    希望寄托在暴利上,这样只会让自己变得冲动,连最基本的判断力都可能会丧失。

    于是,克服冲动的两剂良药就出现了。从专业角度来讲,我们可以将其称

    为“冷处理”和“热处理”。其中,冷处理就是通过一种不断心理暗示的形式,在

    日常生活中时刻留意自己的冲动心理,哪怕是最细微的事情,也不要让自己有冲动

    情绪出现,让自己形成一种心理暗示的习惯——一旦冲动情绪产生,立即把它扼杀

    在萌芽状态。热处理就是要设置一些规章制度,确切地说是能够制约自己的明文规

    定,然后在冲动行为出现时,由专人进行提醒和阻拦,直接避免冲动造成恶果。如

    果投资者有明显的冲动习惯,可以考虑综合两种方法同时使用。而实际上,投资者

    尤其是一些取得了一定成绩的投资者,产生冲动往往是因一时的鬼迷心窍,只要有

    人提个醒儿完全就可以避免,只不过这个提醒的环节往往会被忽略。5.懒惰作为一种天性

    懒惰是与生俱来的,世界上所有人都有懒惰的一面。如果能够舒舒服服地坐

    着,相信没有人会选择站立;如果可以舒舒服服地躺在一张大床上,也不会有人选

    择坐着;工作日每天必须在八点钟起床,而到了周末,很多人都会把整个上午划

    为“休息”时间,并一直赖在床上……这就是源于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的惰性。试

    想,如果一个人每天都是勤劳的,可能连周末休息的权利都要失去了。从另外一个

    角度来看,如果客观条件允许我们选择舒服,我们为什么要和自己过不去呢?趋利

    避害本来就是动物的天性,连植物都是如此,自然也没什么好指责的。况且,无论

    是减轻心理压力,还是恢复身体活力,都是为了能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此时,懒惰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

    然而,对于投资者来说,必须看清两点,一个是自己的懒惰。所谓“三分天注

    定,七分靠打拼”,一个人想要拥有自己期待的财富,付出辛劳和汗水是必不可少

    的。这时,人们不要被懒惰左右。当然,更多的人不仅勤于行动,更加勤于思考。

    而投资者还有一个关注点,那就是客户的懒惰。这一点投资者可以拿来利用。一个

    基本的事实是,每次社会的进步,对懒人来说几乎都是福音。比如,洗衣机、交通

    工具的出现,都是投资者出于方便客户的考虑。由此可以看出,懒惰作为一种天

    性,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也有着积极的一面。

    现在很多投资者都开始关注用户体验,一些比较重视相关文化的企业,还配备

    了专业的人才甚至相关部门。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体验点,就是检查产品是否可以

    方便客户,也就是说,是否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懒惰需求。比如,我们所熟

    知的网络聊天工具腾讯QQ,最初使用文字交流不仅需要键盘,还需要配合鼠标使

    用;后来为了方便客户,又增加了键盘上的双键发信功能,使用户的网络文字交流

    可以脱离鼠标;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最后又推出了一键发送功能,虽然这实际上

    并不能为用户节省多少时间,但用户的体验好感却大大增强了,这也是QQ成功占据

    国内主流网聊市场的原因之一。如果深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其投资者和开发者抓住

    了用户的使用方便需求,也就是满足了用户的懒惰心理。斯坦福大学心理研究中心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世界上80%的人都是被懒惰

    心理左右的。而其余20%勤奋的人,则是这80%懒惰者的领导者,他们对这些懒惰

    的人起到领导、监督、督促和奖惩作用。当然,在最终的利益分配时,这20%的人

    也会首先捞取80%的利益,而那些80%的懒人,只能去分剩下的20%。投资者在看

    到这个数据后,应该明确意识到两点,一是绝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懒惰的人;二是

    自己的投资策略,一定要针对懒人的需求,也就是要符合方便、快捷等条件。心理

    学家曾经努力探寻懒惰心理的产生原因,结果发现一无所求和不劳而获是最重要

    的“两大杀手”。

    在英国的诺丁山密林中,曾经有一只独眼狼危害当地居民,很多猎手用尽浑身

    解数,却最终都因对方太过狡猾而束手无策。于是,他们不得不去外省求助于一位

    老猎手。这位老猎手到了诺丁山后,不但没有进行任何捕猎独眼狼的举动,反而每

    天猎杀野猪扔在雪地里,通常第二天这些野猪就被独眼狼吃掉了。如此过了数月,老猎手忽然说自己的任务完成了,要启程回家。当地的猎手听后都急了,认为老猎

    手耍了他们。然而,老人却平静地告诉他们:“此时,即使是最笨拙的猎手,也可

    以轻易猎杀独眼狼了。”猎手们都不敢相信,但还是试着组织了一场围猎行动,结

    果真的顺利捕捉到了独眼狼。猎手们终于信服了老猎手的智慧,纷纷向他请教成功

    的秘诀。

    老猎手说:“这其实很简单,你们之所以抓不到独眼狼,恰恰是因为你们总在

    抓它。这让它必须时刻保持警醒。而一条连人都对其束手无策的狼,其捕猎技巧就

    只会更加厉害。之前,我之所以每天把野猪打死扔在雪地里让它吃,就是为了激发

    它的惰性。狼毕竟不会思考,它不知道中计,所以不劳而获的心理逐渐激发了它的

    惰性。为了掌握这条狼的生活状态,我每天上山都会查看它的脚印。最近几天,我

    发现它的脚印已经比我来的时候深了两英寸,而这就说明,它的体重至少增加了二

    十磅。年轻的猎手们,这已经完全可以让一条狼丧命在最差劲的猎手枪下了。”

    与不劳而获相比,一无所求更容易让人们产生懒惰的心理。尤其是在商业社会

    中,投资者对于这样的人简直无计可施。不管到了什么时候,总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自己的小满足和小幸福,对社会的索求不多。对此,我们首先应该注意的

    是,如果我们是这类人的话,那么是绝对不适合去做投资的,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的影响因素太多。

    而如果投资者面对的客户是这类一无所求的懒人的话,应该适时调整自己的应

    对策略。比如,向他们免费提供一些产品,或者以公益形式和他们共同行动。在现

    实社会中,公益组织往往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如果投资人能够与这类懒人建立良好

    的关系,不仅可以为自己赢得慈善家的头衔,同时也可以在广告效应的作用下,让

    自己的产品得到更好的宣传,让消费者更加相信自己的品牌。

    最后,投资者在面对懒惰问题时,应该认清是行动上的懒惰,还是思考上的懒

    惰。有些人勤于行动,却懒得思考;而有些人却不怎么劳作,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懒

    惰的人,但实际上他们的大脑却无时无刻不在飞速旋转着,他们更知道自己应该在

    什么时候行动,以及应该做哪些行动。6.投资者绝不能有骄纵心理——骄兵必败

    如果说低调是弱者的哲学,那么骄傲或者说高调,也绝非强者的智慧。所

    谓“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自有强中手”,从长远来看,强者只是一时的强者,成

    功也只是一时的成功,而骄傲,只是缺乏长远和广阔眼光的人才会犯的低级错误。

    作为成熟的投资者,一定是将骄傲视为自己的最大威胁,一旦被这种负面心理情绪

    所左右,失败的到来将只是时间问题。

    首先,骄傲是一种对别人的不尊重,在傲慢的表情和言语举止中,人们可能迫

    于形势采取迎合的姿态。但对于这种尊严受辱的事情,没有任何人是能够欣然接受

    的,他们多半会默默记在心中,即使当面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悦,背地里也免不了一

    番咒骂。如果条件允许,这些屈辱很可能会“奉还”到骄傲者的头上,大多数时

    候,骄傲者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能明白自己的行为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后果。所

    以,一个人哪怕取得了再大的成功,只要稍微有一点顾忌他人感受的意识,就不会

    产生骄傲的情绪。

    而对于投资者来说,骄傲可能造成的伤害更可能是致命的。在现实的市场活动

    中,几乎每个商家都高喊着“顾客就是上帝”的口号,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商

    家,却少得可怜。在这句口号中,实际也蕴含着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投资者的

    利益是由顾客创造的。所以通常情况下,投资者都能够认真对待顾客。但是,我们

    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店大欺客”的事情,比如强买强卖、价格垄断、灰色价格

    等,都是因为商家在企业做大之后,产生了骄傲心理,认为是顾客上门求着交易。

    更有甚者形成产业垄断,仗着“只我一家,别无分店”,而大肆侵占顾客的权益。

    当顾客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而与之发生纠纷时,这些商家完全不把顾客放在眼里,目

    中无人、骄傲的形象溢于言表。对于这样完全与消费者形成对立的商家,如果消费

    者有一点选择余地,是绝不会去光顾他们的。

    骄傲不仅会使所有人生厌,还会把整个世界置于自己的对立面,让自己脱离实

    际,失去最基本的判断能力。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骄傲是一种自满的表现,而自满

    会使行为人失去目标和追求,那么后起之秀必然会将其赶超,而骄傲心理还会在这个过程中持续作用,不断加速其灭亡速度。所以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不能克服骄

    傲心理,就会逐渐陷入故步自封、止步不前的状态中,如同一百年前的清政府,因

    为曾经的强大,长期处于一种天朝上国的骄奢梦境之中,最终导致整个民族遭遇了

    历史上最深重,同时也是时间最长的屈辱。

    我们如果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现实生活中越是一些身份尊贵的人,就越是一

    副老好人的姿态,唯恐对别人的尊重做得不够到位。反倒是那些狐假虎威的人,一

    个个目中无人,骄傲无比,自以为威严无比,其实只会让人蔑视。面对此类问题

    时,投资者应该谨记,尊重是靠别人赠与的,在对待顾客时,骄傲的举动无异于自

    杀。当然,避免骄傲并不是让投资者唯唯诺诺,没有底限,而是要保持一种适度的

    自信。那么,骄傲和自信应该怎样区别呢?一般来说,自信是一种肯定和确认,而

    骄傲则是一种无限膨胀。

    德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调查:他发现那些存在

    骄傲心理的人,多半是一些暴发户。这些人多半没有享用过眼前的富贵,甚至长时

    间处于社会底层,而一旦得志,就会把自己曾经忍受过的不公加倍施加到与其之前

    一样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身上。而对于和他们处于同等地位的人来说,暴发户们也

    会因为敏感的心态而用骄傲姿态“武装”自己,并希望以此来获得对方的青睐,这

    也是暴发户很难融入上流社会的原因所在。如果这些暴发户不能及时调整心态,那

    么将始终被边缘化,甚至还有一些人会走上极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新

    闻,一个人本来可以安安稳稳地生活,却忽然得到一笔横财,或者身份有所转变,然后他便因此而陷入困境,直到最后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所以,骄傲往往会导致

    失败的结局。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想要克服骄傲心理,首先需要弄清骄傲心理是如

    何产生的。按照艾宾浩斯的说法,骄傲心理大多产生于优越感。例如,比对方富

    有,比对方有权势,比对方有学识等,至少是某些方面比对方更优越,或者旗鼓相

    当。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处处都不如别人,那么他也就没有骄傲的可能性了。所

    以对于投资者来说,骄傲心理的戒除尤其应该在优势尽握的状态下,也就是说,在

    取得胜利时,人们在松懈下来的同时很容易产生骄傲心理。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失败

    者感叹,说“我太轻敌了”,其实这就是一种骄傲所导致的结果,而且如果仔细品味,我们从这句话里仍然可以嗅到骄傲的气息,这也是很多以弱胜强经典案例产生

    的原因。

    曹操是三国时期最了不起的人物之一,他早年锋芒毕露,后来韬光养晦,终于

    在壮年时击败袁绍,成为当时我国北方首屈一指的豪强。但是这种顺风顺水的发

    展,也使他不可避免地染上了骄傲的心理,认为天下英雄只有他和刘备而已,根本

    没有把别人放在眼里,以致吃了大亏。当初张绣和刘表曾结成联盟,成为曹操的心

    腹之患。一次曹操准备征伐张绣,本来张绣已经听从谋士贾诩的建议归降曹操,但

    是曹操却认为自己已经掌控全局,骄傲之下,做出了令其后悔莫及的举动——曹操

    在张绣归降后强占了他的婶子。

    而张绣不甘欺辱,在谋士贾诩的帮助下,设计用兵冲进了曹操大营。曹操大

    败,不仅自己割须弃袍,化装逃窜,险些丧命,其手下第一大将典韦也在这一场战

    斗中丧命。更可惜的是,曹操的长子曹昂当时也在营中,混乱中同样丢了性命。在

    曹操败笔不多的一生中,这次可能是他最为狼狈的一次,而且是在占据绝对优势的

    情况下发生的,即使是后来妇孺皆知的赤壁之战,曹操也没有遇到过如此危险的情

    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产生了骄傲的心理,从而失去理智,做出了昏聩的事

    情,以至于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打了败仗,还险些丢了性命。

    而从另一方面来讲,我们也不能完全把骄傲视为负面的心理反应。比如,投资

    者在进行投资行动时,应该在战术上重视敌人,但同时也应该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因为这可以增强团队取胜的信心,为最终的胜利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同样是

    出于自信心的建立,我们也应该为身边的人或事物感到骄傲,比如我们的父母,我

    们的家乡、祖国。有效培养这样的骄傲感,可以使我们更加坚定和自豪地面对挑

    战。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样的心理也应该存在,比如投资者是一个地区的企业家,因为家乡建设发展迅猛而与外界的生意做得顺风顺水。这时,投资者应该抱着“今

    天我因为家乡而骄傲,明天家乡因为我而骄傲”的心理去经营企业,以获得更好的

    发展。7.投资者不失足的秘诀:不使自己产生忌妒心

    每个投资者都应该承认,处于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中,一定会有人比自己优秀。

    而当比自己优秀的人出现时,能否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将决定投资者是否

    可以持续走向更加优秀。“三人行,必有我师”,即使是那些再普通不过的人,也

    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更何况那些比自己优秀,或者比自己成功的人。但是,有些投

    资者却不能摆正自己的心态,认为别人胜过自己完全凭借的是侥幸,甚至是投机。

    这时,忌妒心产生的必要因素就出现了,即自己比对方存在明显的劣势。投资

    者通常会因此而感到心理不平衡,比如凭什么他的家境比我好,凭什么他长得比我

    帅。其实,无论是侥幸还是投机,都不过是导致最终结果的一个因素。看清了这一

    点,投资者就应该明白,过程是不重要的,当它成为过去,展示并留在众人眼中的

    只有结果。可见,结果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聪明的投资者会把决定结果的因素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的优势,或者

    说是自己可把握的;还有一种是自己的劣势,或者说是不可把握的。对于可以把握

    的优势,一方面要不断地学习加强,另一方面也要在实战中加以充分利用;对于不

    可把握的劣势,首先应该想尽办法弥补,其次应该在实战中注意扬长避短,用自己

    其他方面的优势去补救。所谓“尽人事,听天命”,投资者千万不能因为一时的心

    理不平衡而产生忌妒心,以致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让自己陷于万劫不复的境地。

    德国科学家夏洛特·布勒将人类成熟的标志分为四个阶段,她认为人类必须经过

    这四个阶段之后,才能真正成熟起来。它们分别是羡慕(欲望产生)阶段;忌妒

    (心理不平衡)阶段;仇恨阶段;学习阶段。

    其中,羡慕阶段也存在层次的不同,包括浅层次的羡慕和深层次的羡慕,这两

    者的区别简单来说就是羡慕者对羡慕对象是否想要得到。比如,有些人看到一些值

    得羡慕的对象,觉得那些东西距离自己很遥远,没有追求的必要。那么,这就属于

    浅层次的羡慕,通常是不会引导行为者进入下一心理阶段的。还有一种羡慕是行为

    者看到羡慕对象后,产生了极度想得到的心理,这就不可避免地将行为者引入下一

    心理阶段。而投资者在处于这一心理阶段时,应该注意分清目标,对于那些不利于成功的欲望,应该坚决抛弃,以便节省自己的精力,减少自己走向胜利的障碍。

    忌妒阶段是行为人心理转变的重要阶段,因为它往往会使行为者产生恶意,从

    而对不公现象失去理智。我们经常听到“人生而平等”,不得不说,这是一句不折

    不扣的谎话——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不公平。但是,有人面对不公使用战争手

    段,有人面对不公使用政治手段,有人面对不公使用经济手段……而投资者在市场竞

    争中也会不可避免地遭遇不公现象,这时投资者的聪明做法应该是找准自己的市场

    定位,分清自己的优势劣势,了解市场运行的明规则和潜规则,然后自然就可以找

    到破解迷局的“钥匙”。在这里,投资者应该谨记一句话:过程不重要,重要的是

    结果,一个足够分量的结果,可以决定此后的过程。

    仇恨阶段是不平衡心理的激化和爆发阶段,处于这一心理阶段的行为者,往往

    会抱有孤注一掷、铤而走险等负面思维,过激行为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恋爱心

    理研究领域有一个著名理论——“一个人要想变成熟,必须要谈一次恋爱”。其

    实,这句话还没有说透,应该是“一个想要成熟的人,必须在恋爱中被真真切切地

    伤一次”。爱情不是童话,那些宣扬“有了爱情就会有一切”的人,要么是情窦初

    开的少男少女,要么就是脱离现实的幻想者。任何美好都将在时间的冲刷下变得平

    淡无味,心跳的感觉不会伴随任何人一辈子,感觉没了,一切也都将无从谈起。大

    多投资者也是抱着美好的幻想开始投资的,投资的过程,就如同少男少女对爱情的

    期待一样,总是难免脱离实际。如同恋爱心理学那样,对于每一名不成熟的投资者

    来说,可能也只有失败才能让他们真正成熟起来。

    学习阶段就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了,不得不说,学习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世

    间万物都处在不断变化中,市场竞争更是瞬息万变,投资者要想持续立于不败之

    地,不仅要进行常规知识的学习,还要时刻了解变化的游戏规则。按照《易经》的

    提示,世间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变”这件事本身。所以,掌握并紧跟市场变

    化,才是投资者真正的取胜之道。而达到这一目的的唯一手段,就是学习。

    我国历史上最能体现忌妒心害人害己的故事,莫过于战国时期的庞涓和孙膑

    了。他们本来是情同手足的师兄弟,即使是后来庞涓担任魏国大将军后,还是不忘

    提携师弟孙膑。然而,悲剧的产生也从此开始。孙膑到魏国后,表现出来的才能逐

    渐超过了庞涓。庞涓看在眼里,几次明里暗里的交锋都让孙膑占了先机,而孙膑初出茅庐,完全没有顾虑太多,完全把庞涓的挑战当成了学生时代的博弈。就这样,庞涓对孙膑的忌妒之心暗生,由于庞涓早于孙膑离开老师,所以他开始怀疑老师交

    给了孙膑什么秘术。后来,事情发展急剧恶化,庞涓为了保住自己的名望地位,居

    然设计陷害孙膑,让其下狱,并剜去了他的膝盖骨。从此,二人之间的仇恨就此种

    下。

    为了逃出魔窟,孙膑不得不装疯卖傻,并最终在齐国使臣的帮助下逃到了齐

    国。来到齐国后,孙膑的军事才能很快得到认可,后来庞涓发兵攻打赵国,赵国向

    齐国求救,齐威王便派孙膑带兵前往,并任命其为军师。庞涓和孙膑之间的战争,也就此拉开序幕。为了尽量掌握战场主动权,孙膑没有直接赶去赵国救援,而是趁

    着魏国国内兵力空虚,直接攻击魏国。而庞涓不得不紧急回援,孙膑在他必经之路

    上设下伏兵,一举将其歼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就这样,一个极

    具才华之人因为忌妒之心而就此湮没。可见,忌妒心可以彻底地毁灭一个人。而投

    资者若不想失足于投资市场,就必须时刻保持警醒,不使自己产生忌妒心。8.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才能找到避免它的方法

    1998年夏,巴菲特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参加了一次座谈会,在记者激烈地

    询问中,巴菲特始终笑容可掬,应答如流,现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座谈会临

    近结束时,一名记者突发奇想,忽然起身向巴菲特询问:“巴菲特先生,在您如此

    成功的投资生涯中,难道就没有失败的投资经历吗?”

    面对这样的疑问,巴菲特仍然不改笑容地说:“当然有,而且有很多。”

    记者接着问:“真的吗?有多少?”

    巴菲特说:“记者先生,我想这可能要取决于你有多长时间来听我说。”

    在接下来的交流中,巴菲特态度诚恳地讲述了自己投资失败的经历,其中很多

    内容都是鲜为人知的,甚至会影响其“投资之神”的形象,因为那些错误看上去太

    愚蠢了,但巴菲特还是认认真真地讲了出来,并让大家引以为戒。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很多时候,投资者走向成功

    需要极大的勇气,但与此同时,正确理性地面对失败,则需要更大的勇气。可以

    说,对于一名投资者来说,任何回避和掩饰错误的行为,都将为下一次失败埋下伏

    笔。如果缺少这种思维,他必将止步不前,难以取得更大的成功。

    明朝的大学士徐阶可谓位极人臣,一次到扬州督学,他看到一名秀才在文章中

    写道“颜苦孔卓”四字,徐阶思索再三,没有头绪,落笔批下“杜撰”两个大字。

    按照当时的规定,徐阶给出的评价会让秀才的文章列入次等,很可能这个读书人的

    仕途就这么毁掉了。秀才感到冤枉,找到了徐阶理论,告诉他自己的“颜苦孔

    卓”是有出处的,绝非是自己杜撰而来。徐阶查阅典籍后发现秀才所言属实,不但

    没有责备他越礼犯上,还上前向他道歉,并说自己的学问不如秀才渊博,让在场官

    员无不称颂,也使此事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要想避免失败,首先要端正对错误的态度,只有理智地对待错误,才能认清错

    误的来龙去脉,从而有效地将其避免。同样是在明朝,崇祯皇帝身居国君之高位,保有国家社稷之重器,在民乱外贼的不断侵扰下,虽然连下“罪己诏”,但完全流

    于形式。不但不能冥思己过,驱赶小人奸佞,反而接连处死大将重臣,连忠勇爱民

    的袁崇焕都惨遭杀害。崇祯的目的,不过在于向天下昭示,乱贼犯上,是因为这些

    人的不作为甚至汉奸行为所致,辅以“杀鸡给猴看”,警示后人的作用。而崇祯皇

    帝这样自欺欺人的自负行为,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和明朝的灭亡。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说:“上帝给了人们成功的希望,但也从未放弃给人们失败

    的梦靥。”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今中外历史上,即使是那些被称为天才的人,也曾

    经出现过一些近乎荒谬的错误。比如,号称投资天才的彼得·林奇,曾经花四十块钱

    买进股票,然后在股价降到三十块钱的时候卖出,之后又在四十块钱的时候买进,并且如此往复了七次之多。投资之神巴菲特更是在自己的公司里设置了专门分析错

    误的部门,这个部门不仅对本公司的失败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而且对所有失败的案

    例全都进行分析。

    投资过程中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投资者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要认识到投资

    错误。唯有如此,投资者才能逐渐走向成熟,并在将来尽可能地避免错误,至少是

    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索罗斯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人只有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

    错误,才有可能找到避免它的方法。对于我个人来说,最大的满足感不是来自成

    功,而是因为曾经的失败而避免当前的失败。”

    在投资过程中,正视失败,认清错误,失败和错误就可以成为投资者的财富;

    回避失败,掩饰错误,它就会成为投资者的负担。经过岁月的积淀,财富积累到一

    定量的时候,必将可以决定投资者的命运。除此之外,承认错误还涉及一个非常重

    要的因素,那就是承担责任。我们甚至可以说,一个不愿意承认错误的人是一个不

    负责的人,而一个不负责任的人,几乎连基本的道德底线都无法保障,投资的成功

    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清楚,拒绝承认错误是一种自欺欺人

    的表现。一般而言,一个人承认了错误还有可能被人原谅,但掩盖错误通常会招致

    鄙视和厌恶。而对于投资者来说,掩盖一个错误就等于圆一个谎言,通常一个谎言

    圆上了,又会出现十个谎言,直到崩溃。

    从保守主义的投资观点来看,人是不可能达到至善至美的,每个人都会不同程

    度地犯一些错误。所以,投资者不仅要理智地面对错误,还要有面对错误的勇气。错误的出现,又通常会呈现一个阶梯上涨的趋势,即开始的时候通常都只是一些容

    易避免和克服的小错误,但如果不加克制,它就会越来越严重,直到最后无法控

    制,导致必然的失败。

    作为投资者,必须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而各行各业之所以都特别

    强调职员的实战经验,就是因为他们可以更加熟练和完美地完成操作,而这种经验

    的得来,必然都是从失败的经历中总结出来的。从历史角度来看,我们甚至可以

    说,从来不犯错误的人不会成功,而且成功不可以复制,但错误却可以相互借鉴,为彼此的成功增加筹码。孔子曾说:“知耻近乎勇。”意思是说,一个人强大的成

    功动力,往往就来源于失败后感受到的耻辱,而他们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把这种耻

    辱化成了自己走向成功的动力。第二章

    为什么说投资获利还需要良好的思维方式

    ——投资理财中的思维心理学1.不惧怕失败的人,往往能笑到最后

    穷人常常会羡慕富人的风光和财富,向往富人的生活,希望自己也能够登上高

    峰,可是他们却更害怕失败。有些人,在仰视高山上的富人时,就鼓起勇气朝着财

    富的高山攀登,然而他们在登山时跌倒了一两次后,便选择了放弃。尽管他们还是

    对山顶的风光抱有无限幻想和渴望,但却不敢再继续攀登,因此他们也就永远只能

    是仰视者了。

    1933年,经济危机袭向了美国。由于很多人面临倒闭和失业,所以一时间美国

    陷入了危机的恐慌中。当中,美国罗斯福总统上台演讲,说了这样一句令人醍醐灌

    顶的话:“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事实上,人们在陷入困境和遭受失败

    时,确实都会害怕,但是究竟怕的是什么却没有人仔细深究过。其实,人们最害怕

    的就是“害怕”,并不是失败和困难本身,正如佛家之言“惧由心生”。所以一个

    人在面对困难时,千万不能丢失自己的信心——想要登上富人的高山,就必须坚持

    走完全程,就不能害怕跌倒。

    恐惧心理是阻碍人们继续前进的脚步的束缚,是最终让他们葬送财富梦想的罪

    魁祸首。事实上,攀登财富的高山,就像小时候学走路一样,会经常跌倒,如果因

    为害怕跌倒而不学走路,那么陪伴自己一生的会是一根拐杖或是一台轮椅。因此,如果在攀爬中因为害怕再次跌倒而放弃,恐怕贫穷会像拐杖一样伴随自己一生。

    相信不会有人愿意让自己变成一个无法行走的人。许多人其实都很聪明,也很

    有能力,人脉关系处理的也不比别人差,而且他们也有创业的天分和潜力,可是他

    们最后为什么还是失败了呢?因为他们恐惧失败,所以只能伴途而废。如此,他们

    只能带着“畏惧心理”过贫穷的生活,没有财富和地位,陪伴他们的是恐慌和贫

    穷。即使在以后的生活中突然燃起斗志,想再放手一搏,一旦失败他们前行的脚步

    就会停滞,只能看着别人登上财富的顶峰,而自己却只能在山下无奈的叹息。

    事实上,创业者在攀爬财富的高山时,摔倒是在所难免的。成功和财富并没有

    想象那么容易,但只要有摔倒了再爬起来继续攀登的“牛劲儿”,就能走向成功。

    如果只做和容易的中,只会让自己持续失败。“中国最著名的失败者”史玉柱就是一个踩着失败走向成功的典范。

    1962年,史玉柱出生于安徽怀元。1989年,拿到矾士学位的他选择了下海创

    业,于是东拼西凑了4000元钱,只身一人去了深圳。史玉柱刚到深圳时,拿着自己

    耗费九个月心血研制的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软件,直接给《计算机世界》打电

    话刊登一则价值8400元的广告,当时的他,身上哪有那么多钱,总共才4000元。然

    而他就是凭着自己超乎寻常敢闯的“牛劲儿”和别人谈好先发告诉后付钱,而这种

    胆识却不是一般人能有的。然而,创业开头难,总要经历一翻波折,而史玉柱的人

    生却是更为陡峭的“V”字形。

    广告刊登以后,《计算机世界》要求史玉柱在15天之内付清广告费,可直到过

    去了12天,他一单生意也没有接到。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事情出现了转机。第14天

    时,他接到了一单生意,两个月后,年纪轻轻的史玉柱就成了身价百万的富翁。

    1991年,史玉柱成立了艺术人高科技集团。1992年,巨人公司的利润达到了

    3500万元。1993年,巨人公司推出了多种新型高科技产品,当年的销售额达到了

    3.6亿元。由于史玉柱的努力,他的人生正朝着一个成功的坡度逐渐上升,可谓事业

    辉煌。

    可是,事事总有不顺心,攀登财富的路上总会摔倒。1994年,史玉柱开始着手

    建设巨人大厦,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计划的方案大幅度改动,巨人大厦由38层高的

    楼,一跃增到70层,成为当时中国最高的楼,1997年,因计划的方案改动的关系,巨人大厦没有在预期的时间内完工。因此,上门要债的人快要把门槛踏破了。因为

    巨人大厦的建筑资金所需基金,史玉柱拿不出多少钱,所以他以集资和买楼的方式

    才筹到了建楼所需的资金。巨大的债务一下子把“巨人”压垮了,再加上媒体的报

    道,巨人大厦被迫停工,此时史玉柱的巨人公司面临着倒闭的危险。史玉柱当时还

    自嘲地说:“我是中国最穷的失败者。”尽管史玉柱的人生跌到了最低点,但他并

    没有就此放弃。他想信,哪怕“巨人”被压弯了腰,只要抓到机会,自己还是会东

    山再起的。

    1999年,史玉柱和自己剩下的追随者开了一个构思会议。他向曾经借过自己一

    大笔钱的朋友又借了一笔,作为东山再起的资金。史玉柱迈出了跨出低谷的第一步,在各个地区的市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然后把一大半资金投入到宣传“脑白

    金”上,先从一个地区着手打开脑白金市场,接着再去其他地区开拓脑白金市场。

    从第一个月营业额的15万元到第二个月的100万,脑白金的销售额以一种惊人的速度

    迅速上升。而后,他前往更多地区,以打开市场。2000年,脑白金居于全国保健品

    销售的首位,创造了一年销售10个亿的奇迹。2001年,史玉柱还清了债务,他敢于

    承担个人责任的精神赢回了社会的尊重,让“巨人”挺直了腰杆。

    史玉柱曾开玩笑说:自己是“中国首负”、“中国首穷”,最难忘的日子就是

    债主上门要债的日子。史玉柱给自己的这种幽默称谓,也带着些许辛酸的味道,但

    留给他的则是更多深刻的回忆,相信是再多的金钱也换不来的。

    史玉柱总结果自己失败的经验时曾说:“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一个‘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观念,我觉得这非常不好。在美国硅谷,风险投资人普遍有一个标

    准,就是看投资对象以前失败过没有。没失败过的人,很少会有人愿意给他投

    钱。”

    富人都有一段艰辛的历程,他们认为失败了并不算什么,只要笑一笑,坚定自

    己的目标,脚下就会有通往成功和财富的道路。史玉柱就是一个内心强大、不恐惧

    失败的人,所以他才不会被打垮,才能坐拥上亿的财富。因而,可以说他是一个真

    正的巨人。

    一个人只有不惧怕失败,攀登财富和成功的高山时不怕摔倒,才能有成功的未

    来,才能收获财富人生。而且,一个人只有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才能到达目的

    地,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常常被人们说

    起,但其真正的道理却鲜有人能够真正领会——很多人都把“失败”看成了洪水猛

    兽,避之不及,逃避它、惧怕它。而事实上,面对它时除了要具备坚强的内心,还

    要有乐观的心态,更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因为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战胜失败,迎

    来成功。如果史玉柱攀登财富的高山时摔倒之后,自暴自弃,失去信心,那么“巨

    人”就永远站不起来了,因而,可以说正是因为他不惧怕失败,不怕摔倒,不畏挫

    折,他才能成为亿万富翁,才能获得如此巨大的财富和成功。

    失败是人们走向财富的“领路人”,它可能会调皮地变成你攀爬财富高山上的石头,偶尔绊你一脚,但请不要认为它是居心不良,它只不过是要提醒你的错误,它只是想把你推向正确的成功之路上。所以,请不要惧怕失败。2.想赚大钱,必须走“不同寻常”的路线

    美国石油大亨约翰·D.洛克菲勒说:“想要成功,就应该朝着新鲜的道路前进,不要跟随着已经被踩烂的成功之路。”只有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新路来,你才能走

    上成功的财富之路。这也就是说,人们必须具备创新的特质。

    很多人都想赚钱,而如何赚钱,又如何赚很多的钱,就是有难度的问题了。想

    赚钱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赚到钱的人却非常少。大部分人面临的问题是“干什么

    才能挣到钱”……想赚钱却找不到好项目,看着别人赚钱,自己也“照样学样”地去

    做同样的事情无异于“东施效颦”。

    商机是无处不在的,换个角度去想问题,你就会发现很多常人想不到的赚钱方

    法。如果别人往东走,你也跟着往东走,那么你的人生就只是在走别人的路,那也

    就不是自己的人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民的生活水平已有所提高,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很多夫妻都只有一个孩子,夫妻有了孩子以后放在父母身上的心思就越来越少,老

    人们的生活都非常孤独,于是,老人们都会养一些宠物。虽然只是一些小宠物,但

    是和人们相处久了就会产生感情,比如宠物生个病,人们就会紧张。

    青岛天地荟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崔荣峰就是在宠物身上发现了商机,而且在这

    个商机中,他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像大多数人一样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崔荣

    峰,在创业初期也是非常迷惘的,因为很多行业涉足的人都非常多,想在众多竞争

    者中脱颖而出是非常不容易的。崔荣峰最初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工,但是渴望财富

    的他并不想一辈子只是做农民工。然而,即使是一份简单的工作他也没有保住——

    他下岗了。

    离开青岛德维集团的崔荣峰在全民创业贴息贷款的支持下,走向了自己的创业

    道路。1997年,他成立了青岛天地荟食品有限公司,以经营宠物食品为主。他想到

    自己的下岗经历,先后吸纳了260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在十年的努力下,公司不

    断发展的同时,他还组建了一支技术精湛的队伍,并且打入了国外市场,与四个国家有合作来往。

    当然,很多人也都在宠物食物上看到了赚钱的希望,这也代表着竞争越来越激

    烈。崔荣峰在接受青岛电视台的专访时说:“对于处在这个有竞争性行业的竞争者

    来说,走专业路线,并且在专业路线上不断创新,才能做到最好。”

    一个行业在涌入大量竞争者的时候,坚持走专业路线也是“不同寻常”的路

    线。因为竞争者越来越多的关系,很多人都不够专业。比如,一些专门为宠物做衣

    服的“宠物裁缝店”,为宠物“量体裁衣”的技术含量不高,但是因为利润空间比

    较大,很多没有“技术”的人便加入了这一赚钱的行列。此外,在这个发展迅速的

    时代,很多人都不能做到“始终如一”,在以前“始终如一”是一个企业最平常的

    发展方式,但跟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企业和公司已经脱离了本质,因此往日

    的“始终如一”也变成了一种“不同”和“另类”。而崔荣峰正是做到了这一点,他所带领的企业才能在众多国家站稳脚跟。

    比尔·盖茨说:“因为你与别人不同,所以你拥有着与众不同的关注。不论这是

    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可是你要相信自己比他们优秀,这样你就能成功。”正是因为

    他有与常人不同的看法,才能取得如此巨大的财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以“安

    于故俗,溺于旧闻”的方式生活着,而这种生活方式只会让他们变得更加平凡,这

    样的人终将被竞争激烈的时代所淘汰。并且,与别人“不同”也是需要恒心和毅力

    的,这两点常常是获得财富的关键。

    人们常说“成功不易”,而人们往往在看到别人成功时,却很少看到他们在创

    业时的艰辛。在创业中,害怕失败、有想法没决策、半途而废都是没毅力、没坚持

    力、无法坚持到底的表现。通常,自身存在这种缺陷的人,要想获得财富是非常难

    的。选择一个目标不是件难事,但是把目标坚持下去却很难。所以创业者在选择目

    标时,应该清楚地了解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选定一个目标后,要朝着这个目

    标去奋力“追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事实上,很多创业者在创业初期都干劲十足,对结果抱着百分之百的期待,恨

    不得一下子就能看到一个成功的结果。但是结果往往会与自己所期待和想象的有很

    大偏差,因此创业者在创业中会产生急躁的心理,不再按最初的计划和目标行动,甚至是改变计划,这样一来,就会因半途而废而导致创业失败。显然,这样就是没

    有做到“始终如一”,又怎能取得成功呢?

    在创业中,有些创业者急于求成的行为常常会让事情的发展产生困难和意外,因此“急于求成”会成为获得财富的障碍,它往往和成败有直接关系。人们常

    说“做大事者不可急躁,欲速则不达”。也就是说,太过急躁往往会坏事,所以创

    业者在创业中应该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仔细地思考事物的发展,这样,才能想到常

    人想不到的赚钱方法,赚到大钱。比如仔细去观察市场和时代的变化,从中提

    出“问题”,这样就会得到与常人不同的答案,也就会找到与常人不同的赚钱方

    法。3.运用富人的思维,“穷二代”也能变“富一代”

    富人和穷人之间不管是生活习惯、人脉资源、思维方式还是行动力都有很大的

    差异。富人所思考的是如何利用更多的资源,让自己的钱生钱,即使是花出去的钱

    也要花得有价值。而穷人的思维往往限制在狭窄的范围内。例如,同样是1000万元

    的投资项目,富人投入了500万元,会向银行贷500万元,最后投资获得的收益是

    3000万元,实际上他只付出了500万元;而穷人不会选择向银行贷款,而是自己拿

    出1000万元进行投资,虽然最后也赚进3000万元,但他投进的本金却是1000万元。

    由此可以看出在创造财富上,富人和穷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但并不能因此说穷人没有优点,相对于富人的娇生惯养而言,“穷人家的孩子

    早当家”,“穷二代”在吃苦、勤奋上都要强于富人。许多富人都是从穷人开始,一步步创业、奋斗而成。例如李嘉诚、王永庆、马云……这些人都不是含着“金汤

    匙”出生的,他们的家庭环境甚至不如一般人,但是偏偏是这些穷孩子却成就了常

    人难以成就的业绩。所以,穷人只要拥有正确的思考方式,凭借他们天性中的坚

    毅、努力,一定能够取得成功。生在什么样的人家是你无法选择的,但是即使你真

    的出生在穷人家里也没关系,只要你肯向富人看齐,运用他们的思维方式、跟随他

    们的致富方法,你会发现成功与财富离你近在咫尺。

    知名演员罗海琼是娱乐圈中的“穷二代”,但是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却成为“富

    一代”。通过她的人生经历中的几件大事,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具有“富二代”思

    维、“穷二代”行动的人。

    罗海琼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司机,母亲是一名工人。她是家里的老

    小,上面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

    罗海琼很喜欢跳舞,小学毕业,12岁的她拿着姐姐攒下的压岁钱考入了艺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兰州歌舞团当一名舞蹈演员。这个工作是很多人都羡慕的“铁饭

    碗”。如果罗海琼只想抱着“铁饭碗”生活,那么今天银幕上就不会出现这个百变

    的女子,她也不会在获得财富的同时取得事业上的成功。罗海琼是一个有抱负的人,她知道自己的知识面不广,如果不学习更多的知

    识,见识到更多的事物,自己的舞蹈之路会越走越窄,甚至这份“铁饭碗”的工作

    都可能保不住。因此1995年,罗海琼考入了上海戏剧学院。4年之后,罗海琼即将毕

    业,她的同学都在为找工作的事情发愁,她却收到了学校的聘请书,聘请她担任学

    校的形体老师。恰好这时,赵宝刚导演在挑选《像雾像雨又像风》中方紫仪一角时

    看中了罗海琼。在演戏和教学中,罗海琼毅然放弃了教学。她知道演戏这条道路充

    满了冒险,如果自己成功,迎接自己的将是美好的未来;如果不成功,不但失去了

    教师这一稳定的职位,还会让自己陷入为生活奔波的困境中。但是她依然选择了演

    戏。在她看来,任何成功都是有风险的,要想成功就得冒险。幸运的是,罗海琼成

    功了,她在银幕上闯出一片天地,获得了广阔无垠的舞台、无限光明的前景。

    罗海琼对待理财同样有“富二代”的思维。她的理财观点是: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钱只有花出去才有价值,但是她所谓的花钱却不是奢侈消费,而是

    投资理财。

    罗海琼在上学期间,由于形象姣好,接了很多广告,赚了不少钱。最初的时

    候,她除了留下一些生活费以外全部交给家人打理,但是随着年龄增长、收入不断

    增高,她开始自己理财。她没有像父母那样将钱全部存在银行,而是以优惠的价格

    购买了她所在的华谊兄弟的部分股票。同时,她根据自己的需要,将赚到的钱投在

    房地产、餐饮业上,不仅满足了她的生活需求,还为她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罗海琼说她不喜欢将钱存在银行,那样会让她感觉钱没有意义。她虽然也喜欢

    看着存折上的数字增多,但是更希望自己的资产能在合理的配置下,实现快速增

    长。对于资金的分配,罗海琼也有自己的一套。她花在储蓄和消费上的钱绝不超过

    自己所有资产的10%,投入保险占全部资产的20%,剩下的全部用于投资。

    出于工作和投资的考虑,罗海琼在北京、上海各购买了2套房子。随着中国经济

    的发展,房价逐年升高,罗海琼购买的四套房子的价格已经涨到她购买时的4倍,并

    且还在不断增长。

    虽然罗海琼并没有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但是她却懂得运用富人的思维方式。家

    中贫困的生活造就了罗海琼坚毅、努力的性格,但她将富人的思维和穷人的坚毅完美结合在一起,使她在做任何选择时,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最佳选择。所以她才

    能走上银幕,成为一位知名演员,拥有巨额的财富,而不是成为淹没在茫茫人海的

    小舞蹈演员。4.如果你不想办法让你的钱流动起来,你就会被金钱和财

    富拒之门外

    “钱是赚出来的”,这是摩根财团创始人J.P.摩根总结出的致富秘诀。可以

    说,这个秘诀是能让人成为富翁的秘诀之一。富翁和穷人对待金钱的态度是不一样

    的。穷人认为想要成为富翁,首先不能让手中的金钱遭受一点损失,因此他们在得

    到一笔财富之后,总是想方设法地将财富保存起来。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正是这样

    的行为,才会使自己屡次错失成为富翁的良机。而富翁则不是这样想,无论他们拥

    有多少钱,赚到多少钱,他们都不认为这是自己追逐财富的终点,会一直努力寻找

    一切能赚钱的机会,让手中的钱生钱,像滚雪球一般将财产越滚越大。

    富可敌国的J.P.摩根认为,只有不停地赚钱,才能令一个人成为富翁。他就

    是秉持这样的原则进而将摩根财团打造成如今的规模的。没有一个富翁是靠省钱成

    为百万富翁的,人们常说“省不如赚”,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只有懂得赚

    钱、学会赚钱、敢于赚钱的人才能获得财富。而只懂得储蓄的人,相当于与贫穷之

    间划上等号。

    下面的这个美国企业家的故事就证明了“省不如赚”这一观点。

    这位企业家出生在纽约的贫民窟,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是穷人,他们必须每日为

    生计奔波劳碌,过着困顿的生活。但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却走出了一位闻名世界的

    富翁——乔治·皮博迪。

    皮博迪生活在一个九口之家,家中的经济来源全部来自外出工作的父亲。他的

    父亲并不是什么公司的管理者,只是一名普通的职员,收入很难维持一个家庭的开

    销。所幸,皮博迪的母亲很会节省,总是能将钱花得恰到好处,尽管是这样,他们

    一家也只能勉强维持温饱。如果家中有人生病,对于这个家庭来讲,无异于雪上加

    霜。

    随着孩子不断长大,家里的负担越来越重,父亲一人再也无法承担了。无可奈

    何的父亲找来大儿子,对他说:“孩子,你看到家里的情况了。现在是越来越艰难,你的弟弟妹妹很快就要饿肚子了。我知道你还小,但是没办法,你没有出生在

    一个富人的家庭,所以你只能出去谋生,养活你自己,如果有可能,你也要赚些钱

    养活你的弟弟妹妹。我无法为你提供更好的条件,在你出发之前我要送给你几句

    话,这些话会对你的未来有很大的帮助。也许你会成为帮助咱们家走出贫困的

    人。”

    父亲顿了顿,发现大儿子很认真地听着他讲话,于是他神色凝重地说:“全家

    只靠我一个人的微薄工资度日,还好你妈妈很会持家,咱家才能勉强维持温饱,否

    则我们恐怕早就过上饥肠辘辘的日子了。不管你妈妈多会持家,多能节省,我们家

    还是无法摆脱贫困、走出贫民窟,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只知道节俭、攒钱而不懂得如

    何赚取更多的钱。正是因为这样,我才希望你能出去闯闯。我和你妈妈已经老了,没有那种敢拼的劲头了。而你正年轻,有着无限可能的未来,只要你胆大心细、敢

    闯敢拼,就一定能走上一条摆脱贫困的致富大路。”

    最后,他的父亲再一次强调:“现在你的面前已经有两条路,一条写着冒险,一条写着保险。如果你选择走保险的道路,那么你最终只能像我这样虽忙碌了一辈

    子却依然贫困,因为保险的生活方式会让你失去获得财富的可能。如果你选择冒险

    的道路,那么恭喜你,我的儿子,你已经领悟了获得财富的秘诀。也许你在这条道

    路上会遇到很多荆棘,失去很多东西,甚至会将你逼到悬崖处,但是只要坚持走下

    去,你最终得到的将是冒险后的财富,成为富人,我们家将会因你而摆脱贫困,走

    出贫民窟。”

    第二天,皮博迪离开了生活15年的家,踏上谋生的道路。他找到的第一份工作

    是替别人放贷,一年后,他攒下了一些钱。看着这笔钱他想起了父亲所说的话,开

    始思考如何利用这笔钱赚到更多的钱。他发现很多干货商人来贷款,便判定干货生

    意很走俏,如果能做干货批发生意,一定能从中发一笔财。想到做到,他立即辞了

    工作,做起干货批发生意。由于他天资聪颖,又十分勤快,没过多久,他的生意越

    做越大,钱越赚越多,没过3年,他就将家人接出了贫民窟。

    一段时间之后,批发干货的生意已经不能满足皮博迪对财富的追求,经过慎重

    的考虑,他决定到英国伦敦谋求更大的发展。到了英国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探索,他的眼光投向了金融业。创业初期,他做的是承兑银行生意。“承兑银行”相当于现代的投资银行,在

    当时是一种新兴、时髦的高级金融业务。在当时,只要涉足该业务,就能赚大钱。

    凭借这一业务他在金融界名声鹊起,成为其中的佼佼者。不久后,他在布朗兄弟的

    引荐下,进入英国金融界的上流社会,成为世界级富翁的一员。

    相信熟悉皮博迪的事迹的人都已经知道,皮博迪就是摩根财团的奠基人。

    皮博迪的一生充满着传奇,他的致富道路用他所说的一句话总结就是:“如果

    你不想办法让你的钱流动起来,让它不断带来收益,你就会被金钱和财富拒之门

    外。”5.借鉴富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做个有钱人

    位列福布斯富豪榜上的世界富豪们,在还没有成为富豪之前,尤其是在他们还

    没有萌生创业念头的学习时期以及在创业初期,由于实践经验上的不足,他们经常

    会向比他们先一步成为令人瞩目并拥有着巨大财富的前辈们学习创业的经验,以及

    他们在创业路上实现财富积累的思维方式。由此而言,想要拥有财富的人,也有必

    要借鉴这种方式。

    在这方面,谢尔盖·布林就是一位做得出色的人物。说起来,谢尔盖·布林这一思

    路的形成还是源于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大学无论是在录取学生时,还是在平时对学

    生的教学中,除了书本上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外,教授们更为注重对学生思维上的启

    发,尤其是对那些在平时的表现中有着古怪行为的学生,他们往往会花费更多的时

    间和精力去观察和培养,以对他们的发展做出引导、启发,以及提供各种各样的帮

    助。斯坦福大学的这种做法,无疑让很多学生们都感同身受,所以他们也十分注重

    自己思维的开发。

    而斯坦福大学那种注重对学生在学习期内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也让像谢尔

    盖·布林一样的学生们在还没有走出学校的时候便开始参考一些由学校教授和专家以

    及部分学生所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这一做法也不同程度地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更

    为宽广的开拓视野的平台。谢尔盖·布林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渐渐产生了创业的

    想法的,于是他和他的同学兼好朋友拉里·佩奇一起,就像当初戴维·帕卡德与威廉·休

    利特创办惠普公司一样,也开始了自己的Google之路。由于受到当年戴维·帕卡德与

    威廉·休利特创业之初的启发,谢尔盖·布林并没有把公司的产品单一地放在搜索引擎

    的研发与改进中,而是采取了多元化的路子。通过努力,他们设计并制造了一种由

    塑胶拼图板组成的喷墨式打印机,而这种打印机的研发,也为谷歌带来了一定的经

    济效益。

    随着公司的发展,谢尔盖·布林同样遇到了类似雅虎当时所遇到的瓶颈,为了募

    集到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谷歌的进一步发展中,谢尔盖·布林也开始谋划起了谷歌的上

    市之路,但他的思维并没有停留在像雅虎杨致远以及之前众多公司上市的做法。因为,如果真的像之前所有的公司那样,只要公司一上市,如果证券市场不出现大起

    大落的话,谷歌肯定能募集到一笔足以令谢尔盖·布林发展公司的资金,并且,谷歌

    所有的股东也将会成为亿万富翁、千万富翁、百万富翁。这对于硅谷之内的企业来

    说,可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谢尔盖·布林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决定将谷

    歌上市。但谢尔盖·布林的思维已经远远跳出了这一惯常思维,因为他不仅仅要实现

    谷歌上市,并且要募集到更多的资金。这就是谢尔盖·布林超于常人的创新求富思

    维,就像谷歌的每一次改进革新一样,谷歌公司的上市最终在谢尔盖·布林的思考之

    下,首次推出了IPO的先河——谷歌以公开拍卖的方式对首次公开募股进行定价。

    谢尔盖·布林的这一大胆的举措在当时的美国证券市场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被很多媒

    体誉为“对华尔街的一次彻底清洗”。而谷歌这一IPO的新举措所造成的直接结果便

    是,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里,一夜之间就诞生了两位新的亿万富翁——谢尔盖·布

    林和拉里·佩奇。

    在谢尔盖·布林向富人求富的过程中,他更加懂得,创业之初的求富,不过仅仅

    是最初的原始资本的积累,如果能够并很好地运用这些财富再制造出更多的财富才

    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方面,谢尔盖·布林最为佩服的人也是很多人心中的偶像,即创

    造了财富神话的商业天才比尔·盖茨。同样与别人不同的是,很多人看到的都是比尔·

    盖茨39岁便成为世界首富,并连续13年都雄踞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的首位。但谢尔盖·

    布林从比尔·盖茨身上看到的却首先是他对人才的渴求,比如他对自己的同学史蒂夫·

    鲍尔默由始至终的器重。比尔·盖茨在创建微软之初便力邀史蒂夫·鲍尔默加入,在遭

    到对方拒绝的几年后,比尔·盖茨却再次向史蒂夫·鲍尔默伸出了手,此时的微软已经

    拥有了一定的实力,但比尔·盖茨却依然以年薪5万美元和微软7%的股份为代价将史

    蒂夫·鲍尔默揽入到微软的大旗之下。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到,这位软件天才超于常人

    的眼光和思维方式,他所看重的是史蒂夫·鲍尔默在管理及营销上的才能。

    谢尔盖·布林明白,人才是企业发展之本,于是他也开始向社会广纳人才,并且

    为了留住现有的员工,他还在公司里实施了一项全新的举措。在西方人的眼中,有

    一句谚语叫做“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可是在谢尔盖·布林的谷歌公司,“免费午

    餐”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不仅如此,在公司里健身、按摩、看病等都是免费

    的,并且公司每层楼内都有一个咖啡厅,只要是谷歌的员工或是客人,随时可以进

    去享用免费的咖啡和点心。谢尔盖·布林在谷歌推出的这种人性化的服务和留住人才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为谷歌的发展打开了另一扇门。另外,谷歌公司对所有员工

    实施了一项奖励计划——无论是哪一位员工有什么好的点子,都可以直接将其卖给

    谷歌,并且每个员工都可以在每天抽出工作时间的4%,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任何事

    情。在如此宽松的软硬办公环境之下,谷歌的业绩曾几乎以新贵的身份直追微软,当然,这里也有微软自身的原因——微软在2006~2008年推出的Windows Vista在

    用户间的反应平平。

    尽管微软也曾出现过一些失误(比如,在智能手机的研发上因为迟迟不能推出

    新品,从而让苹果一举占据了市场),但这些失误并不能影响谢尔盖·布林对比尔·盖

    茨的个人崇拜,因为微软在比尔·盖茨多年的运转之下,其发展的速度与微软在IT业

    的霸主地位简直可以用无与伦比来形容,微软这种地位在短时间甚至是之后的数十

    年间都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因为只要有电脑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微软的影子,而且

    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手机信号可以到达的地方,微软也将会出现在那里。而微软

    之所以会取得如此的成绩,主要是因为软件工程师出身的比尔·盖茨不仅掌管着微软

    的决策权,还在研发着Windows系列的新产品。也就是说,壮大起来的谷歌如果无

    法不断地研发出能够紧跟时代步伐的新产品,那么之前谷歌励精图治所积累起来的

    财富顷刻之间将会化为乌有。谢尔盖·布林深谙这个道理,因为微软在仓促之间推出

    的Windows7正是为了弥补公司在2006年推出来的那款Windows Vista的失败。

    作为电脑工程师出身的谢尔盖·布林,其实早在公司上市后不久,便从比尔·盖茨

    身上看到了这一点,而经过反复地思考定位之后,谢尔盖·布林在谷歌公司里成立了

    一个新的神秘部门——Google X。这个神秘的部门直接由谢尔盖·布林领导,这个部

    门的人员所从事的工作都是研发一些处于科技前沿的高端项目。比如,谷歌眼镜和

    无人驾驶汽车等。这一代号为Google X的神秘部门一经成立便很快吸引了很多员工

    的眼球,成为谷歌内部最具活力也最为炙手可热的部门,很多员工都以能够进入公

    司的这一部门为荣,以至于Google X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拥有了数百人之众。所以,仅从Google X的发展之速度看,Google X将成为谷歌的未来之星。

    无论是在创业之初还是在企业遭遇到发展的瓶颈谋求新的突破之际,谢尔盖·布

    林总是能够从那些强者的身上学习到很多宝贵的经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谢尔盖·

    布林并没有局限于那些成功的富人们当时在求富过程中的方式方法,而总是能够读懂他们在求富之路上的思维,并勇于开拓新的思路。所以,在谢尔盖·布林与拉里·佩

    奇的带领之下,谷歌以后来者的身份很快便成为可以和微软与苹果相抗衡的IT界新

    贵。

    由此可见,想要做个有钱人,就要借鉴富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6.朋友也是获取财富的有效渠道

    或许你并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或许你并没有出生在“王公贵族”的家

    庭,但是这些都不是阻碍你成功的因素。只要经过奋斗,你的生命价值终能得到体

    现。任何人的生命都离不开朋友,因此朋友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很重要的。

    有的朋友可以在生意上帮助你,有的朋友可以为你排解生活的压力和痛苦,而

    有些朋友会将你带入堕落的深渊,带你走上犯罪的道路。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

    黑”,你身边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决定着你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圈子,这个圈子中的人大多有同样的工作、经历、兴趣

    等,并且会对这个圈子中的其他人产生影响。如果你的朋友圈子中的人大多数都是

    商人,那么即使你现在不是商人,你也会受他们的影响,对商界产生兴趣,并在他

    们的帮助下进入商界,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可以说,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一个好的朋友,就像一位良师一样,在生活中工作上帮助你、提携你,让你永远充

    满激情,拥有进取之心;一个坏的朋友,就像是罂粟花一般,虽然看起来很好,但

    是当你有难的时候,他们会远离你,甚至会落井下石。因此,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

    样的人,就与什么样的人交往。如果你想成为商人,你就多交些商界的朋友;如果

    你想成为投资者,就多结交些投资界的业内人士;如果你想走出消极的人生态度,那就多结交乐观向上的人,有他们的带领和感染你会发现生活十分美好。

    保罗·艾伦从小就是一个安静的男生,他喜爱音乐、喜爱天文,只要有时间他就

    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是弹着钢琴听着优美的曲子,就是望着天空发呆。因为

    他的沉默、不善交际,他身边的朋友并不多,有一位比他小两岁的金发男孩就是他

    的好朋友。这个金发男孩需要向保罗做图书管理员的父亲借阅计算机类的图书,并

    且不时倾听保罗美妙的钢琴演奏。在这样的来往中,他们成了好朋友。保罗喜欢金

    发男孩的聪明、好学、谦虚,于是他经常带着金发男孩出入学校的计算机房,一起

    玩各种编程游戏。临近毕业,凭借过人的天分,保罗成为仅次于金发男孩的编程高

    手。

    1971年,保罗考上华盛顿州立大学,学习航空制造。次年,金发男孩进入哈佛学院,学习法律。虽然两人在不同的学校,学习不同的专业,但是他们的来往反而

    更加频繁。金发男孩继续跟他借最新的计算机类图书,他也继续和男孩讨论编程问

    题。

    1974年寒假,保罗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的文

    章,看到这个消息,他感到很兴奋,因为他觉得金发男孩能够实现拥有一台可以放

    在家里的“小”计算机的愿望了。于是他立刻拿着那本杂志一刻不停地赶到哈佛,找到金发男孩说:“你看,能放在家里的计算机被研究出来了。”当金发男孩看到

    这篇文章时,立刻做出决定,拉住保罗说:“你不要走了,现在是咱们大展拳脚,做一番大事的时候了。”

    保罗留了下来,在波士顿住了8个星期。在这8个星期中,他和金发男孩没有将

    一分钟用于玩乐,而是将全部的精力用在计算机编程的工作中。当他们带着这套程

    序怀着忐忑不安的心走进那家微型计算机生产公司时,出乎他们的意料,这家公司

    竟然选择购买他们的产品,还开出了3000美元的基价,并承诺,以后每拷贝一份程

    序,就付给他们30美元的版税。

    他们喜出望外,没想到头仗就取得了成功,于是他们没有回到学校,而是用那

    家微型计算机生产公司付给他们的费用开了一家公司。三个月后,微软公司正式在

    波士顿注册。那个金发男孩就是微软总经理比尔·盖茨。

    回顾一下保罗的经历,可以说他并没有任何出奇的地方。如果不是因为结交了

    比尔·盖茨这样一位朋友,或许现在的保罗是一名天文工作者,或者是一名音乐教

    师。总之他很难在计算机领域有如此大的发展。可以说,与比尔·盖茨的结交,完全

    改变了他命运的轨迹。可见,朋友也是人们获取财富的有效渠道。7.坐拥不菲财富的前提——具备充实、睿智的大脑

    从斯坦福大学走出来的人,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往往新颖独特,让人摸不着

    边际。在他们看来,思维和创意是人们获取财富和取得成功的关键,而这自然需要

    充实、睿智的大脑支配。

    耐克公司创始人菲尔·奈特表面看来是一个懒散、傲慢的人,他的脑袋当中总是

    充满了一些不着边际的幻想。在学校读书时,奈特总是喜欢“开小差”,甚至还从

    校外带来一些小玩意,拿去和同学们做小生意。这样来回奔波,奈特的学习时间就

    比较少了,于是一到考试时,他的评语栏上不是“B”就是“C”。

    但奈特依然对自己信心满满。而且,在大学期间,他总是根据社会现实来不断

    地充实自己的大脑,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时至今日,奈特经营的耐克公司,已经成了价值220亿美元的体育用品王国,而

    这一切当然都和管理者聪明成熟的大脑密不可分。面对自己取得的荣耀,奈特也很

    得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书本上的知识是一部分,但是人生当中还有很多

    值得学习的部分,我想自己忽略了书本,而学会了生活,所以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

    浅薄的。恰恰相反,我认为自己掌握了很多别人根本无从了解的东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体育用品群雄割据的时代,阿迪达斯可以算作是业内

    的“名门贵族”,但是奈特和他的耐克公司也发展迅猛,大有在短时期内赶超阿迪

    的势头。在这样的情况下,新旧势力之间的强强对话就展开了。

    当时虽然说奈特在运动产品生产商中也算是小有名气,但是他清楚地认识到,阿迪公司的管理者都是“技术出身”,他们在运动装的技术开发方面占据了很大的

    优势。这就是说,如果比拼技术,耐克公司是很难扳倒阿迪的。但奈特却想到了一

    个好办法,那就是广告效应。

    长久以来的商业运作,让奈特早已经将商业竞争中的游戏规则完全吃透。他一

    眼就相中了当时发展势头迅猛的美国篮球职业联赛赛场,并且准备从中挑选出几个潜力不错的代言人。

    结果证明,奈特的思维方式是正确的,因为当时的美国篮球职业联赛正处于自

    身发展的“青春期”阶段,美国篮球职业联赛总裁大卫·斯特恩也全力推动美国篮球

    职业联赛的商业化运作,而这一切,正好为奈特提供了绝佳的投资平台。

    1984年,美国篮球职业联赛历史上最伟大的球星迈克尔·乔丹宣布自己即将参加

    当年的选秀大会,从而加入美国篮球职业联赛。这时,耐克公司的高官罗伯特·赛特

    拉塞及时出马,和乔丹谈妥了一份赞助合同:5年总计为乔丹赞助250万美元,同时

    乔丹还可以参与耐克公司最后的年底分红。这样一份协议,在当时来看是冒险的,因为同样和耐克竞争的一些运动品生产商,最高的也只愿意为乔丹开出一年10万美

    元的赞助合同,而且乔丹当时一场比赛都没打,他的未来可以说是一个未知数。

    对于这样一份看起来有些“疯狂”的协议,耐克高层坚决支持,而奈特本人的

    点头放行,更是重中之重。但是事情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当时的美国篮

    球职业联赛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很多新事物都是被拒之门外的,所以耐克公司为

    乔丹量身打造的运动鞋由于在色彩上和联盟主流球鞋色调不同,而遭到了官方的封

    杀。这样一来,形势就变得非常糟糕了,如果乔丹不能穿着耐克公司特制的球鞋上

    场比赛,此前耐克公司所做的一切都将会打水漂。如果是一般的管理者,或许他们

    就会大呼冤枉,转而试图启动法律程序来维护自身利益。但是,奈特却很明白,这

    样做对于耐克、乔丹,或者是美国篮球职业联赛都没有什么好处,而且他也从中想

    到了一个非常难得的良机,那就是“炒作自己”。

    出于这样一个目的,奈特授意,一定要乔丹穿着耐克公司生产的球鞋登场比

    赛,届时所有罚金将由耐克公司支付。于是,在第一场比赛当中,脚穿“Air

    Jordan”系列运动鞋的乔丹收到了1000美金的罚单,随后这个代价逐渐上涨:2000

    美元、5000美元……单纯是为了球鞋罚金,奈特就花费了上百万美元。因为“乱穿

    鞋子”而被人罚了百万重金,这在任何时候都是荒唐至极的,但是奈特却将它演变

    成了炒作。一方面,这种近乎“白痴”的烧钱行为,成了百姓街头巷尾热议的谈

    资;另一方面,耐克公司和乔丹之间的协议也顺利地被执行了下去,而且这还给耐

    克省去了一大笔宣传费。可以说,这种一箭双雕的做法,让耐克受益匪浅。能用250万美元揽下乔丹5年的商业代言,这对于耐克来说简直是“撞了大

    运”。在加入联盟之后,乔丹逐渐成长为联盟的招牌明星,世界各地的篮球迷都被

    乔丹的精彩表演所征服。有人曾经算过,差不多10年时间,耐克公司仅仅在乔丹品

    牌的鞋帽方面的收入,就超过了26亿美元。

    在和乔丹的合作上,耐克只花费了非常小的代价就获得了非常可观的收入,这

    对于它成功跻身世界一流企业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多年之后,人们在谈起菲尔·奈

    特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当年带领公司强势拿下乔丹的光辉往事。而这样一个

    无比高明的商业运作,自然是需要管理者有非同一般的头脑、思维方式和勇气的。

    认识奈特的人,都觉得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甚至有些不了解他的人,还会将他

    看作是一个迟钝迂腐的门外汉。但事实给了这些怀疑者一个响亮的耳光,与那些高

    调的舌辩之士相比,奈特是一个善于思考、懂得开发并挖掘自己大脑潜力的人。在

    过去的几十年当中,奈特成功地用各种商业知识填充了自己的大脑,于是在面对各

    种变故时,他都显得游刃有余、处变不惊。而奈特自己也说:“我之所以将自己看

    作是一个富人,那是因为我有很大一笔看不见的财富,它们就存储在我的大脑

    里。”

    和乔丹的合作,体现出了奈特的远见卓识。但如果没有一颗睿智的头脑,这个

    事情也是很难做到的。如果和同班的那些“尖子生”相比,“不务正业”的奈特是

    没有丝毫优势的。相对于资产雄厚的阿迪达斯,奈特的那点资本简直不堪一击。在

    阿迪达斯眼中,当时的耐克公司是不值一提的——无论是比技术,还是比资金,对

    方都无法和自己相提并论。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对比悬殊的竞赛当中,弱小的耐克却

    笑到了最后,这当然和菲尔·奈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奈特曾对员工说:“在公司的初创阶段,我们或许财力、技术上都要落后于自

    己的竞争对手。但是我们要始终牢记,领导者的头脑也是商业竞争当中的一个重要

    砝码,如果能够充实自己的头脑,并且将自己存储下的知识全部释放出来,那么在

    和对手竞争的时候,我们就离胜利又近了一步。”这实际上也说明了,物质上的富

    裕只是“富有”的一方面,具备一颗充实、睿智的大脑,才能让一个人拥有独特的

    思维方式,从而保持长期的胜利,坐拥不菲的财富。第三章

    为什么每个人都喜欢第一个抢占市场先机

    ——投资理财中的博弈心理学1.市场投资中做到无招胜有招,财富就会眷顾你

    无招胜有招是一种后发制人的投资应对策略,投资者想要深刻了解这一理论,就要首先了解其含义。

    “无招胜有招”可以追溯到古代军阵对垒,在最初的时期,两军之间的对阵没

    有任何章法可言,包括后期没有军事理论家参与的战争行为也同样如此。但是,随

    着残酷的竞争和淘汰,人们逐渐发现使用组合式的打法可以有效地保存实力,并消

    灭敌人,这就是兵法的形成。其中一个最简单的原理就是在战前通过各种迂回方

    法,让敌人处于被动局面,而己方逐渐掌握战争主动权。这就如同赛场上的拳击比

    赛,如果直接向对方使出一记重拳,那么很可能会露出破绽,即使击中对方也可能

    是两败俱伤。但是如果能通过一些轻拳、轻腿和身法等佯攻对方,自己不用出全

    力,留出保护自己的余地,让对方疲于奔命,伺机抓住对方破绽,以求一击毙命。

    但是,在习惯和进步的过程中,很多方法形成了固定的套路,这些套路从迷惑

    到击杀对方都变得一气呵成,也就是招式的形成。招式虽然易于学习和使用,但其

    弊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掌握的。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可以破解招式的招式,以此来

    增强自己的应对能力。因为所谓招式,一旦被人了解,对方就会最终分析出破绽,再针对破绽发力,很容易将其击败。就这样,在周而复始的招术进化中,越来越多

    的招式出现了,原本非常厉害的招式,很可能会成为招术学习中的入门内容。

    但是到了实战中,因为需要记忆和思考太多的招术,对阵双方反而变得顾虑颇

    多,看上去缠斗多时,其实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交锋,因为双方都在寻找对方的招

    术破绽。可想而知,这时如果出现一个没有学习过任何招术的人,脑中一片空白,上来就开始痛击对手,很可能一下就把脑中记满招术的对手打败。当然,真正意义

    上的无招胜有招绝非如此,因为如果大家都可以因为不学招术而取胜,那么整体就

    会退回到原始洪荒时代,这无疑是历史进程的灾难,也是文明进程总趋势所不允许

    的。

    所以,无招胜有招就出现了一种“学而忘”的奇特现象,即一个人学会了所有

    招术,并一直处于学习状态。但他在对阵中却先不使用任何招术,而是等待对方使出自己熟悉的招术后,随即使出固定的破解招术或自己即时想到的破解招术。也就

    是说,所谓“无招胜有招”,并不是没有任何招术,相反,恰恰是掌握了所有招

    术,至少是掌握了比对手更多的招术。而在实际对垒中,不使用招术给对方一种不

    懂任何招术的感觉,但是当对方使出招术时,又可以随即想到并使用相应破解的招

    术。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田忌赛马的故事。当时,田忌要与齐威王赛马,总共分为三

    场,分别是二人的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劣等马对劣等马。由于齐威

    王征取马匹的范围是全国,而田忌的征取范围只有他的属地,所以就同等马而言,田忌的马匹质量要劣于齐威王,如果这样比赛,田忌必输无疑。结果,田忌接受了

    谋士孙膑的建议,在比赛时调整了马匹等级,即在齐威王用上等马出战时,田忌用

    劣等马应战,结果当然是输了这一场;但是当齐威王出中等马时,田忌出上等马应

    战;在齐威王出劣等马时,田忌出中等马应战。由于不同等级的马匹之间有明显的

    体力差距,所以在三局两胜的定制下,田忌以弱胜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田忌使用的应对方法就是一种招术,正是依靠这种招术他才赢得了比赛的胜

    利。所以在后世中,人们不仅把这个招术奉为经典,还经常效仿使用。其实,这种

    做法是非常危险的。在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孙膑的方法是随机想出来的,和以往

    的赛马活动比起来,其做法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因为大家都习惯了以往的赛制,没

    人想到田忌会突然改变做法。从很大程度上来说,田忌的胜利就是胜在出其不意

    上,而不是赛马不可破解的招术。原因很简单,如果齐威王知道田忌的做法,那么

    也会立即调整自己的策略,即田忌出劣等马,他也出劣等马,其余以此类推。但是

    因为疏忽,在田忌出劣等马应对他的上等马时,没有引起齐威王的注意。换句话

    说,田忌可以用这个方法战胜齐威王,后世的人们却并不一定可以用这个方法战胜

    对手。

    因此可以说,招术在出现之后,立即就会出现破解它的新招术,至少在对垒中

    失败的一方会总结出这一点。同时,这也是成功不可能成为模式,也不可能被复制

    的原因所在。所以,投资者想要依靠固定招术来战胜自己的对手,无异于天方夜

    谭。如果侥幸成功,那也会因为这次成功而在盲目的自信中面临灾难性的失败。而

    这,也很有可能就是对手设计好的圈套。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自己的投资行为一旦付诸实际行动,就等同于把自己放入到了一个招术的“海洋”之中,各种计谋浩

    瀚无垠,繁杂反复,防不胜防,而且很可能会在松懈的时候呼啸而至。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投资者都必须集中注意力,小心翼翼地应对市场变化,尽量将各种变数纳

    入自己的考虑范围。

    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的智慧一定胜过对手,如果有,这样的人只会在实战中败

    得更快,败得更惨。这种体会,相信所有下过棋的人都印象深刻,而不同的是下棋

    只是一种游戏,实际的市场投资则不同了。因为利益、名望、尊严、荣誉等诸多因

    素,任何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会无所不用其极,投资者想要在市场投资中胜出,无

    异于火中取栗,甚至虎口夺食。保险的做法不是没有,出处同样在古书中,即“不

    战而屈人之兵”,这是一种不入战局而战胜对手的方法,也是招术使用中的最高境

    界。因为既然不入战局,自然也就不用被浩瀚如烟的招术所困扰,那么即使对手的

    招术再高明,也没有用武之地。

    换一种说法,如果可以把投资比喻成赌博的话,那么它同样遵循着血淋淋

    的“十赌九骗”原则,或者“赢家永远是庄家”原则。投资者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

    就贸然进行投资,将无异于“初生牛犊不怕虎”,其结果只能是成为老虎的一

    顿“美餐”。但聪明的人立即就会发现,其实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严格来讲

    也是一种招术,充其量不过是把战线拉长、推广或者加深了而已。

    事实的确如此,所以投资者想要在投资过程中尽量增加自己获取财富的筹码,只能尽量多地掌握各种招数,做到无招胜有招。然后静观事变,坐等良机,以不变

    应万变,随时保持蓄势待发的状态,一旦行动,务求做到一击必杀。唯有如此,才

    能保证既不会因为妄动而失败,也不会因为顾虑太多而丧失机遇。2.正确且明确的目标是获取财富的基石

    失去理智的人大多不会意识到自己失去理智,这就如同喝醉酒的人坚信自己没

    醉,无论谁劝都会继续喝下去一样。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人已经迷失了自我,忘记了自己最初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人们总是喜欢向一些成功人士追问成功的秘

    诀,而所谓机遇,大多数人都曾拥有过,但很多人最后却未能取得成功。这主要是

    因为成功的人不仅有自己的目标,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还会矢志不渝地

    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地前进。而如果一个人没有明确的目标,其获得成功的几率往往

    会大打折扣,再加上在不同目标之间的犹豫徘徊,在行动之前没有想好自己真正想

    要的是什么,很可能会离自己期待的成功越来越远。这样,自然不会拥有梦想的财

    富。

    乔恩斯是美国佐治亚州一家金融公司的老板,因为在国际金融界有数十年的实

    践经验,他的金融公司日进斗金,经营情况非常好。但是与此同时,乔恩斯的心理

    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即在金融界取得了无上地位后,他的满足感开始下滑,也就是

    心理学中所说的“边界效应递减规律”。这导致乔恩斯开始把主要精力投注到攀岩

    等业余爱好方面,尽管他的公司上下有几百人,而且他也知道自己不仅要对自己的

    员工负责,全球几十家公司同样和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乔恩斯的老对手布雷诺

    已经被他压制多年,布雷诺很清楚,自己想要在市场竞争上赢得乔恩斯,可能性非

    常小。而捕捉到乔恩斯开始厌倦事业的讯息后,布雷诺制定了一个邪恶的计划——

    助长乔恩斯对业余兴趣的嗜好。

    在心理学家的帮助下,布雷诺先后雇佣多名职业攀岩运动员和乔恩斯成为“朋

    友”,在他们的“指导”下,乔恩斯很快成了一个攀岩迷。乔恩斯的公司下属和亲

    人发现他的工作精力被分散后,纷纷对其进行劝解。但是,乔恩斯却认为人生苦

    短,事业对他而言已经没有任何挑战性,最终他固执地决定投身于攀岩运动。

    攀岩是一项具有冒险性质的运动,它除了对参与者的体能有要求外,对胆量、灵敏度和耐力等诸多方面都有要求。但在公园里的模拟岩壁上享受到攀岩乐趣的乔

    恩斯有着一贯的自信,他显然没有考虑太多,不顾众人的反对,赞助并参加了一个攀岩团队。这是乔恩斯首次也是最后一次参与野外攀岩活动——在攀岩活动中,乔

    恩斯经验不足,又不顾教练反对,不慎跌入山谷,而庆幸的是,乔恩斯已经打好的

    岩楔以及队友打好的岩楔足够支撑他的体重,但是由于猛烈碰撞,乔恩斯还是陷入

    昏迷,并最终瘫痪在床。

    所谓“忘战必危”,一个人或者一家企业,其成功一定是因为时刻绷着一

    根“弦”。而当我们观察一个人或一家企业时,往往会发现这根“弦”已经松懈

    了。其实,一个人或者一家企业的衰亡,首先并不是表现在市场,而是表现在观念

    和态度的转变上,如果他们从紧张的状态中松懈了下来,那么失败就只是时间问题

    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目标在发挥着作用。因为有了目标后,大家都有明确的方

    向,都会向着这个方向拼命前进,从而显示出勃勃生机。而达成了这个目标后,大

    家反而失去了目标,后续成功的获得又开始变得没有悬念,变得轻而易举,这时人

    们最容易犯错误。很多人之所以在成功之后很快失败,在富有之后很快又落回贫

    穷,甚至比之前更加落魄,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所以,任何一个投资者都不要抱有这样的想法,即战胜了对手就等于战胜了一

    切。因为对于任何人来说,世间最大的对手永远都是自己。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一些

    影视明星在银幕上光焰四射,实际上他们也是经过千辛万苦才最终成名的。但是到

    了成名之后,他们就已经没了目标,生活只剩下应付差事。于是,很多明星都爆出

    了吸毒、飙车、暴力等负面新闻,甚至身陷命案,给自己、他人和社会带来负面影

    响和伤害。

    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位高权重的官员因贪腐或其他问题而锒铛入

    狱。很多人会说他们被现实腐化了,在压力面前屈从了,但实际上,是因为他们失

    去了自己的目标。无论是已经达成了自己的政治诉求,还是因为自己的政治诉求不

    能实现,他们都不可避免地失去了自己的目标或希望。人没有了希望是不能活下去

    的,一个目标消失后,就必然会出现一个新的目标。建立起一个正确、健康和优秀

    的目标,我们大概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而当这个目标消失后会出现一个

    什么样的新目标,就没有人能说清楚了。

    以一些古代的帝王为例,他们可以称得上是人中龙凤,而且他们取得权力的过

    程也往往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在江山稳定之后,他们又会变得昏聩无道,有些人做出的一些行为,甚至被认为是连基本的判断能力都没有了。这些曾经精明的人,为

    什么会做出近乎愚蠢的行为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

    什么,而对于一个帝王来说,周遭的诱惑自然是数不胜数,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目

    标,他将不可避免地被一些俗欲所驱使,继而被能够满足他们欲望的人所驱使,久

    而久之,他们就会变成可怜的行尸走肉。所以,在历史上我们会见到一些昏庸无道

    的帝王。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强调目标的正确性和积极意义,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目标都

    可以称之为目标。2011年,有一则新闻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内容是一名男子为了

    买一部手机,居然卖掉了自己的肾脏。由此可以看出,当我们有了明确的目标之

    后,还必须要通过正确途径加以实现,而不是利用伤害自己身体的极端方式。从心

    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最高层次需求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达成这一目标的重

    要前提,就是首先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目标。

    同样,人们想要获取财富也必须拥有正确且明确的目标——正确且明确的目标

    是获得财富的基石。3.投资人抢占财富的惯用伎俩——价格博弈

    在市场竞争中,商品价格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价格大战几乎是每个商家都

    使用过的伎俩。无论是在哪个行业中,虽然在初期会存在诸多商家,但最终都会出

    现一家或几家占据主要市场份额的局面,只有少数市场份额被其他多如牛毛的小商

    家分割,其比例基本为二比八,这也是心理学中的二八定律。在此,我们以两家品

    牌占据行业主要市场为例,其通常被称为双寡头经济。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可口可

    乐和百事可乐、麦当劳和肯德基,以及移动和联通等都是这种情况。

    价格大战中最简单的一个原理,就是顾客的购物选择意向会朝价格偏低的产品

    倾斜,尤其是一些中低端商品消费,其质量的受关注程度往往会排在价格之后。就

    双寡头经济而言,基本可以称为行业内的垄断行为,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应对手段,就是利用价格竞争。比如,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价格比较低,那么顾客就会跑到可

    口可乐公司一边,其销售量便会大增;如果百事可乐公司的产品价格比较低,顾客

    就会跑到百事可乐公司一边,其产品销量也会大增。实际上,行业内部的企业竞

    争,大多是以这种方式完成的。

    但是一味地压低产品价格,是不可能无休止地进行下去的,因为即使产品的成

    本再低,也必然会有投入,如果价格降到投入成本以下,商家还会继续赔本出售产

    品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但是在价格战中,这种情况又会不时地出现。因为,这

    样可以有效地拖垮那些中小企业,大企业赔得起,中小企业则只能关门大吉,届时

    属于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自然也就会转入大企业。等到中小企业倒闭之后,大企业

    再重新提高价格,从长远角度来看,这种做法还是利大于弊的。当然,如果没有足

    够的实力,大企业也是不能确保最后的胜利的,所以基本上都会有两家大企业联合

    操作,挤垮那些中小企业,也就是上述提到的双寡头经济。不过,中小企业灭亡

    快,兴起也快,等到大企业提高商品价格时,中小企业又会东山再起,而大企业则

    会开始新一轮的价格战。但是,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经不起这样不停地折

    腾,所以他们大多会保持一定的默契和底限,也就是上面提到的二八定律。

    所以,真正的价格博弈往往在大企业之间,它们的实力相当,都想在行业中占据龙头地位,但经常是打个两败俱伤,然后言归于好,重归默契。因为就价格战而

    言,完全是鱼死网破的打法,商家选用这种方式进行市场竞争,基本都要做好“杀

    敌一万,自损八千”的准备,即使是胜利也通常是惨胜。而且,还要防备第三方的

    势力介入,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如果有第三方势力趁虚而入,那么最初

    的交战双方都将成为被人上位的垫脚石。当然,有些大企业为了一家独大,也有拼

    死力搏的情形。如果有这样的情形出现,自然是谁的实力更强,谁就可以获得最后

    的胜利,然后一家品牌垄断整个行业。

    像2012年打得热火朝天的京东和苏宁的价格战,双方都是比较成熟的品牌,基

    本不会出现“杀红眼”的情况。但是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却可以尽情期待这种时

    刻的到来,因为所谓“价格大战”,就是商家降低商品价格,谁坚持的时间越长,谁坚持的力度越大,谁就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无论商家谁赢谁输,消费者都可以

    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4.多次博弈,才能成就财富传奇

    博弈论中引入了两个不同的博弈概念:“一次性博弈”和“多次性博弈”。对

    于一次性博弈来讲,其追求的是眼前的最大利益,而多次性博弈则是希望通过长期

    的规划、合作营造一个长久的利益环境。这两种博弈方式,在不同的情况下各有用

    处。

    在乘坐火车出行时,经常有乘务员出售快餐。这些快餐质量低下,但是价格不

    菲。这是因为列车上的餐饮业没有“回头客”的概念,所以他们通过这种低质高价

    的手段让自己的商品产生最大的利润,这就叫做一次性博弈。反观街头的饭店,它

    们往往通过合理的价格、优质的服务、可口的食品来吸引更多的顾客二次甚至多次

    登门,这就是“多次性博弈”。

    对此,人们常常会谴责火车快餐的经营者缺乏商业道德,但如果客观地想一

    想,哪一个生意人不希望自己的商品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呢?街头餐厅的经营者

    具有商业道德是因为他们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换来更多的长久利益。但对火车快餐来

    讲,“回头客”是不存在的,所以,他们就用“一次性博弈”的手段为自己赚取最

    大收益。对于商人来讲,“利益”是永远的关键词。古人有云,“商人重利轻别

    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不同条件下,商人会用不同的经营策略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由此可见,一

    次性博弈和多次性博弈的应用环境是不同的,如果忽视了这个环境而盲目应用博弈

    手段的话,那么就会让自己丧失更多利益。

    对于商业活动来讲,主要的盈利方式就是买家与卖家平等的合作,一次性博弈

    和多次性的根本差别也在于合作方式的不同。不同的环境可以造就不同的合作方

    式,不同的心理和情绪也可以造就不同的合作方式。

    以股市为例,股民和投资对象就是一种合作的方式。他们通过股票将彼此的利

    益得失联系在一起。在股市中,有些股民喜欢长期持有,有些股民则倾向于短线投

    资。这两种投资方式就可以说是两种博弈方式的不同表现形式,同时也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投资心理。

    长期投资反映了投资者对投资对象的信任,对自己眼光的自信;短期投资则反

    映了投资者具有强烈的投机心理,对于投资对象也不够信任。

    多次博弈是信任合作对象的结果,希望通过长期的利益关系使双方得到最大收

    益。一次性博弈则体现了对投资对象和能否产生长期受益的怀疑,有了这种怀疑,必然不会做长期的打算,只顾去实现眼下利益的最大化。

    由此可见,信任作为合作的一个核心心理,决定了合作双方的合作手段。而博

    弈论中也将信任作为影响博弈方式的主要原因。

    心理学家认为,诚信是人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适度满足之后出现的一种较高

    层次的需求,因此,人们为了追求诚信,有时可以放弃一部分物质利益。然而,社

    会学家却不这样认为,他们的理论是:趋利避害是人的生物性本能,任何可以产生

    利益的因素都是人在社会活动中考虑的第一要素。诚信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只不过

    是人们在追求长久利益时的一种手段,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心理会由利益趋

    向上升到普遍道德高度。持此论者颇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博弈论。

    其实,在商业活动中,诚信往往产生于长久的合作关系中。那些只求利益、不

    求诚信的商业手段之所以会产生,其根本原因在于双方做的是一次性交易,即所谓

    的一次性博弈。由此可见,要想使诚信成为博弈者的主动选择,关键是要把一次性

    博弈转化为多次性博弈。

    在商业博弈中,一次性博弈与多次性博弈作为两种对立的商业手段,也有互相

    转变的可能。除特殊情况下(例如在火车中),人们为了追求长久的利益,都会试

    图将一次性博弈转化为多次性博弈。因为只有在多次性博弈中取得胜利,才会成为

    商业中的佼佼者,拥有自己所期望的财富。可以说任何一次性的博弈,都不可能成

    就商业与财富上的传奇。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执着地热衷于一次性博弈,因为

    一次性博弈从单次收益来讲更为丰厚。然而,这是一种极不明智的商业策略,因为

    一次性博弈的反复使用,会让自己的信誉度严重受损,直接掐断了自己长久利益的来源。这样,自然无法积累起巨额财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商业活动中,多次性博弈就是这个

    源头的活水,只有贯彻多次性博弈的商业策略,才能使自己的事业青山常在,绿水

    长流。如此一来,自己也会获得源源不断的财富,从而成就财富传奇。5.投资赢家的致胜秘诀:掌控好风险博弈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有些人总是会责怪老天爷与自己唱反调,如为什么自己

    总是一买股票股票就下跌,一卖了股票股票就上涨?这并不是运气的问题,也不是

    凑巧,而是与你在面对可能的付出与面临的风险之间的心理博弈战有关。如果你订

    立一个目标,这场心理博弈就不会那么激烈,也就不会出现“一买就跌,一卖就

    涨”的情况。

    股市中的机会总是同风险相伴而生,多抓机会就是多抓风险,有的人技巧娴

    熟,喜欢在玩弄风险中体验玩股票的乐趣。但是这类投资者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一

    旦投资出现风险便敢于割肉而逃。这也是一种平衡投资与风险的方法。但在投资股

    票时,最好谨慎地对待投资机会,东抓西抓不如一把抓准。这就要求投资者制定投

    资计划时,应该客观地分析自己承担风险的能力和应对市场交易的能力,要大体清

    楚自己承担投资风险的心理与资金承受能力是强还是弱或者一般;要避免过度投资

    的冲动和过高估计对抗投资风险的能力。在股票市场上,有掌控股票的投资者,也

    有被股票牵着鼻子走的投资者。掌控股票的投资者如鱼得水,悠悠闲闲赚大钱,而

    被股票牵着鼻子走的人天天忙出忙进,只赚点“零花钱”。对此,有人说这是水平

    的问题,也有人说是运气的问题。其实,这是投资与风险的心理博弈问题。

    而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涉及一个心理博弈的问题。比如,我们必须到医院接受

    一个危险的手术治疗。医生介绍进行这个手术可以利用一种辅助设备——对手术是

    有好处的。这种设备现在有两个品牌的产品,使用方法和有关技术指标都一样,价

    格也都是500元。医生说:如果使用了甲设备后,能使手术的成功率从70%提高到

    80%,即增加10%的存活率;如果使用乙设备,病人手术的成功率会从90%减少到

    80%,即会减少10%的存活率。如果让人们选择,人们会选择使用哪个设备呢?答

    案是80%的人会选择使用甲设备。

    这就是一个规避风险的心理博弈问题。实际上甲、乙两个设备对手术治疗的成

    功率的影响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在人们的心里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这就是正常

    人的规避风险的心理。用于股票投资就是投资和风险的不对称性。同样的一个东西,人们失去它所经历的痛苦要大于得到它所带来的快乐。同样一只股票,人们经

    历亏损的痛苦要大于获利的欢乐。这也就是说,投资者更在乎“风险”,经常会无

    意识地尽量避免“风险”。

    根据正常人的风险规避心理,我们在投资股票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利用这一

    点来进行心理博弈。

    风险决策中还存在以下几个心理现象:面对决策中的风险,人们会采取什么样

    的态度;什么时候或什么条件下会表现出风险规避;什么情况下又会表现出风险喜

    好,即更愿意冒风险。对此,有人总结出一点规律:在“获利”时,是风险规避

    的;在“损失”时,是风险喜好的。当然,单纯这样说可能不太容易让人理解,通

    过以下的例子人们就很容易明白了。

    (1)假如你手头上有现金10万元,面对两个可能获利的股票,有以下两种选

    择:如果你选择投资A股票,可以保证收益1万元;如果选择投资B股票,有一半的可

    能性一无所获,也有一半的可能性会收益2万元。请问你选择哪只股票?

    (2)假如你现在手头有现金10万元,面对两个可能投资的项目,有以下两种选

    择:如果你选择投资A股票,肯定会损失1万元;如果选择投资B股票,有一半的可能

    性没有任何损失,也有一半的可能性会损失2万元。如果你必须要选择的话,请问你

    选择哪只股票?

    经过调查,对第一道题目,80%的人会选择投资A股票;对第二道题目,有80%

    的人会选择投资B股票。因为在第一道题目中,人们感觉总体上是有收益的,是“获

    利”的,既然是“获利”,那就选择不冒风险的方案,更稳妥的项目,即选择A股

    票。而在第二道题目中,人们的总体感觉是要冒风险的,是有“损失”的,既然如

    此,那就不如选择一个损失最小,或者有可能没有损失的方案,于是就会选择B股

    票。

    以上的这种投资与风险的博弈心理,在股市的投资决策和管理中,会给股民一

    些启示。

    但是,有时“获利”和“亏损”不是那么容易判断出来的,往往需要一个参照点,只有和参照点作比较,才能更容易地判断它的获利与风险。通过制订不同的目

    标值(即你的止损点或者预期收益点),来影响投资者的得失判断,进而影响投资

    者对待风险的态度:是谨慎从事还是更趋于冒险。

    张鼎城的股票投资就是一个例子。

    张鼎城有资金10万元,有两种股票投资方案可供选择:甲股票是稳定增值,每

    天只上涨百分之零点几。但是依照较普遍的投资思路,基本有把握一个月实现获利2

    万元,风险比较低。而乙股票风险比较大,需要采取新思路去管理这只股票。即便

    如此,也只有50%的可能性会在一个月内获利3万元,当然,也有50%的可能性会被

    套牢。那面对以下两种情况张鼎城会怎么选择呢?第一,将预期获利定在较低水

    平,比如,一个月内获利1万元,就抛出;第二,将预期获利定在较高水平,比如,一个月内获利达到3万元才出仓。显然,第一种情况下他更易选择获利少而风险也小

    的甲股票。因为,目标较低,比较容易“获利”,因此没必要冒太大风险。而第二

    种情况下更易选择风险较大,获利几率较高的乙股票。因为预期获利的目标较高,较难达成,“损失”的几率也大,索性冒险干一次,也许会获得更好的收益,这是

    一种纯粹的赌博心理。

    不管是稳定型投资还是激进型投资,最核心的是对风险的控制。我们知道股票

    市场有很多种风险,比如说大盘风险、个股风险、信用风险、流动风险等,但不管

    是主动型投资、被动型投资、长期持有还是短期买卖,只要你能够知道你所进行交

    易的潜在风险,而又有相对应的降低风险的措施,你就是理性投资,否则,就是在

    投机。要想规避风险就要分清市场中哪些是买方的意见,哪些是卖方的意见。例如

    像瑞银这样的大型机构,本身有资产管理的业务,同时也有投资银行的业务。当它

    做资产管理业务时,通过基金和自营盘买入股票,这个时候是买方;但在做投资银

    行承销上市公司的过程中,它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向市场推介股票,这时它又是一个

    卖方。当它的意见来自于卖方观点时,很难保证其观点的中立性。

    那么,投资者在投资与风险中需要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呢?对此,有人说要具

    备像航天员杨立伟那样的大心脏。这是不是要求太高了呢?其实一点不高——无非

    是处变不惊,盈亏两忘,挣钱了一笑了之,亏了挥之即去。这就要求投资者做

    到,“股市变动,我心不动”。而心理博弈上的投资高手,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还需要擅长发现别人的心理弱点,找到获利机会,从而取得可观的财富。6.股市博弈中成功赚得财富的利器——该贪婪时贪婪,该

    恐惧时远离市场

    通过股市实践,巴菲特悟出了一些投资道理:当别人害怕时,你要变得勇敢、贪婪;当别人贪婪时,你要变得小心谨慎。因为在股市中,你赚的每一分钱都是别

    人的亏损。如何在博弈中胜出,把低买高卖赚到手的钱守住,不再送给别人才是投

    资者博弈的真正目的。这种博弈既体现在你的头脑发热与理性的博弈,也体现在你

    与大众潮流之间的博弈。有时,股市中激烈的战斗不是与庄家的博弈,而是自己与

    自己的博弈,也就是自己的理性与大众潮流导致的头脑发热之间的较量。如果理性

    战胜了大众趋势,在大众害怕时自己变得勇敢、贪婪;在大众贪婪纷纷买进,自己

    却采取出仓的行为时,你就战胜了自己,并会在股市的博弈中获胜。在投资中最大

    的敌人其实就是自己——贪婪和恐惧无时不在缠绕和束缚着你。当别人恐惧时你一

    定要贪婪;当别人贪婪时,你要警惕陷阱,这样才能在股市中克敌制胜。

    股市交易是一种心理博弈,是千百万人智力的角逐,是一场激烈的心理战。股

    价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交易双方的心理变化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股市博

    的就是投资者的心理素质。从长期看,股市中最终的赢家大多数是那些心理素质较

    高和心态较平和的人。

    这个定律要求你要节制自己的贪婪心理,用理性去看待股市的博弈。在操作股

    票时,失去理性的贪婪表现在股价持续飘涨时的惜售。也就是说,害怕在卖掉股票

    之后,股票会继续上涨。的确每个人都有这种经验,有时它会令人懊恼得寝食难

    安。但是华尔街一直流行一句话:“当股票卖掉之后,别再过问股价的涨跌。”当

    股市走势趋于恶化时,就要立即脱身,甚至立即停损认赔,不要让自己被套牢。在

    这方面投资人要克服的心理障碍,除了怕股票卖掉之后股价的立即反弹,还有另外

    两大心理障碍,即不愿承受小额损失以及始终盼望股市会反弹而死不承认自己眼光

    错误。事实上,买错或卖错是很正常的事,不必大惊小怪,只要避免错得太离谱即

    可。

    欣然接受多次的小额损失,但是要设法伺机扳回来。华尔街交易员表示,金融操作赚赔的机会都是二分之一,而控制赔小钱,设法赚大钱,才是硬道理。这个定

    律告诫你,当事态转坏时,不要再心存侥幸心理希望情况会好转。希望是心理创伤

    的治疗剂,但绝不是决定博弈取胜的法宝。

    史蒂夫有幸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观察最杰出的操作者切尔斯进行股票操作。

    即使在其他非常优秀的操作者之间,切尔斯也是个传奇人物。在平淡无奇的股市

    中,切尔斯可以净赚30万美元,碰到牛市可以赚50万美元或更多。

    当史蒂夫还是个新手,在芝加哥开始操作时,运气不错,有一阵子还是在切尔

    斯旁边操作。有一天早上,史蒂夫很早就进到办公室,发现切尔斯自己一个人在里

    面。那时很多人操作的是史坦普五百种股价指数,很自然的史蒂夫就随口问他,对

    当天的走势有什么看法。切尔斯的回答令史蒂夫大吃一惊。

    “我不知道。”切尔斯说。

    “那是因为你不想告诉我啰?”史蒂夫问。

    “不,”切尔斯说,“我告诉你的是实话。我对市场将会怎么走,一点概念也

    没有。”

    这时史蒂夫不禁害怕起来,因为他在史坦普股票五百种股价指数上投入了许多

    钱,史蒂夫用一种空洞的眼神看着切尔斯。

    最后史蒂夫终于挤出话来:“切尔斯,你显然是这里最出色的操作者之一。你

    真的对今天市场会怎么走,一点概念也没有?”

    “不骗你。”

    “那么……那么……你怎么操作?”

    “告诉你,你不会相信的。”切尔斯说。

    稍作停顿,切尔斯看着史蒂夫说:“如果市场上涨,大家开始卖出,那么我会

    买进一些;如果涨得更多,让人感到害怕,那么我就会贪婪一些,多买一些;如果市场下跌,股价比较低,许多人买进,那么我会感到害怕,就会卖出一些;如果跌

    得更多,人们通常会认为,该扭转了,于是贪婪地购进,这时我会感到害怕,就会

    多卖一些;如果再跌,我还会再卖一些。”

    这就是切尔斯操作股票成功的不二法门。后来,史蒂夫在每一位成功的操作者

    身上,都看到了这一点。说穿了,那就是:“战胜冲动,绝不或从不让任何有关市

    场大众的意见阻碍自己的理性。”显而易见,这些成功的操作者在理性与大众潮流

    的博弈中取得了胜利。

    有一次,切尔斯做多40口史坦普五百种股价指数,而且正打算多做几口,谁知

    市场竟然逆转,一下子跌了30个点。大多数人碰到这种情形,一定按兵不动,以不

    相信的眼神盯着银幕,切尔斯却不是这样。他拿起电话,先确定银幕上看到的正确

    无误,然后立即卖掉50口,结果等于空10口。接下来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内,他建立

    了60口的空仓。这也就是说,一分钟之内,他由做多40口,变为放空60口。由于这

    些空仓,切尔斯赚进了可观的利润。这个戏剧性的转变,给了史蒂夫一些启示。大

    多数操作者认为:如果市场跌得够深,变得“便宜”或“卖超”时,就应选个时点

    买进,这样才能“低买”;相反,如果市场涨得够高,变得“昂贵”或“买

    超”时,就应找个时点卖出,这样才能“高卖”。

    在史蒂夫开始操作的第个三星期,他从切尔斯身上学到了一辈子也忘不了的教

    训。有一天下午,史坦普指数一直横向盘旋,突然之间它却往下掉落,五分钟内跌

    了约50点。这时,切尔斯放空30口。接下来,五分钟后史坦普指数再跌50点,切尔

    斯放空60口。市场像泄了气的气球,又狂跌100点,接着稍微回升,这时切尔斯有事

    到外面去了。

    就在这时,史蒂夫觉得市场看起来相当便宜,大家都在找理由买进,于是他也

    想买进一些,于是就把自己的想法讲了出来。不料,切尔斯却火冒三丈地看着史蒂

    夫。

    “你疯了不成?”

    “这怎么说?”“你一定是疯了。指数刚刚在几分钟之内跌了200点,而你却想要去买?”

    “是啊,大家都认为这时候应该买进,要不然你会怎么做?”

    切尔斯吸了一口汽水:“这么说吧,要是我的话,我绝不会在这个时候买

    进。”

    “那么在这个时候,你还要卖吗?”

    “当然!”

    “为什么?”

    “很简单,因为大家都认为这个时候价格比较低,购进之后等价高时再卖出,这时候大众都比较贪婪,你就应该小心谨慎,甚至应该感到害怕,而继续卖出。”

    的确,一转眼间,市场又跌破低点,开始一路走低。一分钟内,切尔斯又报了

    60口空单。多头军心涣散,市场又跌了150点,然后拉回,切尔斯于是平掉他的空

    仓。短短半小时内,他赚了约5万美元。

    “好吧,”史蒂夫有点喘不过气来地说,“我问你一个笨问题。市场要跌到多

    深,你才准备买进?”此时,切尔斯以一脸不敢相信的样子看着史蒂夫。“史蒂

    夫,”他说,“只要它还会再跌,就不要去买。”

    “但是那时候已经那么便宜了,可能再也找不到那么便宜的价钱了。与半小时

    以前相比,它便宜了350点。”

    “忘掉‘便宜’两个字,忘掉‘昂贵’两个字,只要记住,别人贪婪的时候,你要感到害怕,要谨慎。”

    史蒂夫不死心,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如果它继续跌下去,是不是可以找到你

    愿意买进的点?”

    切尔斯以无比坚定的眼神看着史蒂夫:“如果它一直跌下去,我会卖到它跌到

    零为止。”史蒂夫永远不会忘记那句话:“我会卖到它跌到零为止。”

    该贪婪时一定要贪婪,改恐惧时一定要远离市场,这样你不但能够战胜大众潮

    流,而且能够在股市的博弈中成功赚得财富。第四章

    谁来拯救你的财富泡沫

    ——投资理财中的成本心理学1.崇尚节俭,爱惜钱财

    通常,毫无顾忌地花钱的人,并不是真正的富翁——真正的百万富翁只会把钱

    花在该花的地方。这一点从克里奇的身上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克里奇身为连锁商店大王,人们在全美50个州和国外的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他

    经营的商店。同时,克里奇拥有数以亿计的资产。尽管如此,他的午餐一向都保持

    在1美元左右的花销。因此,在企业界,克里奇以“崇尚节俭,爱惜钱财”著称。

    其实,克里奇的做法也是一个省钱的“良策”。但在生活中,节俭并不是盲目

    地省钱。深明理财之道的人会在该花钱时大方花钱,同样,在应该节俭时他们会省

    下每一分钱。

    亚凯德是生活在古代巴比伦城的一位著名的富翁,他曾经用“把鸡蛋放进篮子

    里”的比喻来说明积蓄的道理。亚凯德说:“假如每天早上把10个鸡蛋放进篮子

    里,到了晚上从中拿出9个鸡蛋。时间久了,鸡蛋就会把篮子装满,因为每天取出的

    鸡蛋永远比放进去的少一个。”

    在亚凯德的眼中,这是发财致富的第一个秘诀。假如,当一个人把10元钱放进

    钱包却只拿出9元钱供自己消费,那么他的钱包不久就会鼓起来。随着钱包越来越

    鼓,有了积蓄的人就会产生成就感。

    当人们懂得“取出的钱只能少于放入的钱”时,那么人们逐渐的就会实现自己

    的发财梦想;当一个人能将他的支出控制在收入的90%以下时,他就会觉得生活不

    再像以前那样贫困。不久,他会认为,赚钱也比往日容易。因为,那些花尽钱包里

    存款的人永远不会有自己的积蓄,他的致富梦想将永远停留在幻想的阶段,而懂得

    只将收入的一部分作为自己的花销的人才会有积蓄。

    著名的犹太船商和银行家斯图亚特曾说:“只要我在经营中节省一分钱,我的

    利润就会增加一分钱。其实,在经营活动中,节约与利润是呈正比的。”

    也许和斯图亚特银行家的身份有关,他十分重视控制成本和节约开支。在多年的经营中,他不允许他的船长多花公司的一分钱;同时他也拒绝负责技术工作的员

    工直接支付船坞的修理费用,因为斯图亚特认为他们“没有节俭意识”。斯图亚特

    的行为使水手们很反感,甚至水手们背地里将斯图亚特称为“吝啬、讨厌的人”。

    斯图亚特一直保留着这种习惯,直至他建立了庞大的商业王国也不曾改变。有

    一位多年在斯图亚特身边工作的职员曾回忆:“在我为他工作的日子里,他给我的

    指示都是用手写的条子传达的。同时,他所用的信纸都是最粗劣的。他还会将写好

    的字撕成一张一张又窄又长的条子送出。这样,一张信纸可以写三四条指示。同

    样,如果一张纸没有全部用完,他不会将剩余的部分扔掉。”这就是斯图亚特坚持

    多年的“能省则省”的原则。

    由此可见,无论一个人将他的生意扩展到了多么大的规模,若想取得更多的利

    润,降低支出,节约每一分钱的原则仍然十分必要。尽量缩小花销,也应该成为每

    一个期待致富的年轻人的消费原则。2.为什么很多人乐意花“天价”和巴菲特共进午餐

    谈及巴菲特,很多人会用“股神”称呼他;谈及股神的“午餐计划”,大多数

    人都会瞠目结舌——它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午餐会。此时,人们不禁会问:“和巴菲

    特吃一顿饭花这么多钱值吗?”

    早在2007年,美国一家投资公司的总经理盖伊·斯皮尔便以65万美元的价格参加

    了巴菲特的午餐会,当时他这样回答了人们提出的疑问:“在我看来,花天价和巴

    菲特吃午餐,每一分钱都是值得的。因为巴菲特是最伟大的投资者,他的投资经验

    值得认真学习并借鉴。此外,和巴菲特吃饭是一种参与慈善活动的方式。在这场活

    动中,不仅与巴菲特有了更近距离的接触,还可以为打造自身品牌做出贡献。”

    由于美国经济出现了低迷,很多人担心巴菲特的午餐也会因此而遭到贬值,但

    事实并非如此,巴菲特午餐会的价格竟然以346万美元创下了历史最高竞拍价。为什

    么这些人不惜花费高额费用也要跟巴菲特一起共进午餐呢?这主要是因为:人们看

    到了巴菲特投资大师身份的光芒;饭桌上沟通话题的随意性以及开放性。对于那些

    渴望得到股神指点迷津的人或者带有其他期望的人来说,能和令世人瞩目、年逾八

    十的投资大师吃饭的机会恐怕已经不多,从这个角度来看,午餐的价格会越来越

    贵。此外,巴菲特精准的投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机会学习的,因此对于那些想和

    巴菲特一样在投资事业上获胜的人来说,为把握弥足珍贵的每年一次的吃饭机会,在他们能力以及条件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多投入一点钱也是值得的。

    不要以为人们花费重金与巴菲特共进午餐就只是为了和大师吃饭那么简单。舍

    得花钱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们花钱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更

    多的钱。所以,不少人和巴菲特共进午餐的目的远远不限以上这几点。比如,对于

    一个需要迫切建立品牌形象的人来说,和巴菲特共进午餐就意味着一次富有卓效的

    宣传机会,更是快速塑造自身形象的大好时机。

    其实,很多热衷于和巴菲特共进午餐的人完全从成本的角度进行了缜密的思

    考。在他们看来,花费重金和权威人士共进午餐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指点一下自己的投资理念,也可以塑造自身的品牌形象等。很多时候,一些人在现实的投资中总把握不好方向,或者有方向却缺少高人的指点,这样一来,他们就需

    要一位德高望重的权威人士。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物色那些对自己投资有所帮助

    的人。当找到合适的人选后,会不遗余力地去实现目的,而巴菲特就是他们的“意

    中人”。当实现了和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愿望后,在接下来的交流中就会倾听大师对

    投资的建议,并从中进行学习。

    以211万美元获得和巴菲特共进午餐机会的中国成长投资基金经理赵丹阳,就坦

    诚地表达了自己和巴菲特共进午餐的心理特性:“坦白来说,我没有经历过像巴菲

    特先生那样多的经济周期。在投资中,虽然可能知道了一些理论,但缺少行动的决

    心和勇气,毕竟这些只是我的一些想法及逻辑。而巴菲特先生在这一方面要远远优

    于我,他经历过很多不同的经济周期,我在向他请教对经济周期的看法后,就不需

    要等到下一轮周期来确认这件事,这可以让我少走很多弯路,为此后的投资获利奠

    定良好的基础。”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花费如此高的价钱和大师吃饭,但获得此类机会的人可以

    从大师的言论中领会到他在投资方面的策略和思想。在赵丹阳看来,和巴菲特吃饭

    收获颇多,因为巴菲特向他坦诚地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经济趋势的看法。巴菲特认

    为,美国经济未来复苏的进程将会缓慢,很难在短时期内得以重振,其中很大一部

    分原因是经济中过剩的泡沫被挤破,进而影响到经济发展。巴菲特还指出,美国不

    断攀升的高失业率,也是美国经济复苏所面临的障碍。如果政府不考虑应对措施,未来前景将非常暗淡。

    此外,还有一些人借着和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来提升自身的实力和品牌知名

    度。在没有参加午餐会前,这些人从成本的角度开始计算:想要提高产品知名度,必须花费巨资进行广告方面的宣传,或者通过公关等方面提升自身的形象,而这一

    切需要花费500万美元。但如果赢得和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虽然也要花费345万

    美元,但却节省了成本,同时宣传品牌形象的目的也得以实现。这些人通过成本方

    面的核算和对比后,当然会选择成本低、见效快的方式。

    可见,一些人做出看似不能让人理解的行为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一定的心理动

    机。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指出,现实中一些人做出让人不理解的事情后,从外界传来的声音就非常多,甚至有人认为这是荒唐的行为。其实不然,一些人做出一件事情,是他们经过反复思考并进行成本核算后的结果。

    因此,当看到一些人不惜花费重金选择和巴菲特共进午餐后,不要惊讶——这

    是他们进行成本核算后做出的一种让自身获利的行为。3.亿万富翁为什么对地上的钱视而不见

    美国曾经流传过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亿万富翁去参加一个商业谈判,他

    将车子停在停车场出来时,看到地上有一张100美元大钞。换成别人或许会不假思索

    地捡起钞票离开,可这个亿万富翁并没有弯腰去捡,而是若无其事地走开了。

    相信很多人对他的这种做法感到不可思议,心想:弯一下腰不过几秒钟的时

    间,这样就可以得到100美元,简直太幸运了。但这个亿万富翁并没有像大多数人所

    想的那样弯腰去捡钱,这是为什么?

    亿万富翁在看到100美元的瞬间,心里可能会想:假如自己弯腰捡钱,那么会花

    费3秒钟时间,而到达谈判地点的时间就会晚3秒钟,这样一来,看计划的时间就会

    减少,很可能会损失更多的商业利益。退一步来讲,即使浪费3秒钟利益不会受到损

    失,自己也可以创造出远比100美元更多的财富。也就是说,即使自己不捡100美

    元,也不会受到损失。

    这些或许就是这个亿万富翁当时的心理活动。由此可以分析出,亿万富翁内心

    经历着成本计算的过程,即弯腰捡钱浪费了三秒钟,进而浪费更多的收益;不弯腰

    捡钱不会受到损失,或许还能节省时间并赢得更多的回报。所以亿万富翁最终做出

    了不去捡钱的决定。

    现实投资的过程中,一些精明的人也可以做到和这位富翁一样,舍弃一时的小

    利换回长久的大利。比如,一个人在进和投资前,会充分了解市场,并且针对自身

    的情况分析出能使自身投资最大利益化的行为。当他们充分了解并作出成本方面的

    核算后,会更真切地看到哪种方式更适合自己。

    美国著名投资大师罗杰斯认为,投资中时刻伴随有心理学的因素。在进行任何

    一项投资前,内心都会进行成本的方面“计算”。也可以理解为,在做出一项决定

    前,投资者都会思考这项决定产生的收益是多是少。如果产生的效益多,或许会去

    行动;如果产生的收益少,就不会去行动。罗杰斯在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演讲中曾讲了这样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

    20世纪30年代,墨西哥一位运输业大亨用商船往美国运送咖啡的过程中发生了

    一件事。商船在海上行驶的过程中,发现前面距离商船500米的地方有一个巨大的礁

    石。商船逐渐靠近礁石后,船上所有人发现礁石下面有很多珍贵的沙丁鱼。由于当

    时沙丁鱼非常珍贵,很多渔民都想捕到它,去换一些钱。船上的人当然也想停下船

    去捕捉沙丁鱼,但大亨并没有同意,他的头脑里快速进行着计算,心想:沙丁鱼非

    常珍贵,也可以卖个好价格,但要捕捉到它却不是容易的事情,而且也没有携带捕

    鱼准备,这就为捕鱼工作带来了麻烦。同时,捕鱼还会浪费很多时间,这就有可能

    会延误运送咖啡的时间。

    大享正在思考着,突然有一名船员想去捕鱼,大亨见状立即予以了制止,并严

    厉批评了他。这名船员非常不服气地问道:“沙丁鱼的售价很高,为什么不去捕捉

    它们呢?”大亨说:“虽然沙丁鱼就在眼前,不去捕捉也显得有些可惜。但从成本

    方面考虑,假如捕鱼需要花费两个小时,这便让送货时间推后两个小时,如此一

    来,货主就会感到厌烦。甚至终止和我们的合作。又比如,天气变化无常,如果在

    海上耽误两个小时去捕鱼,一旦遭遇到暴风雨,那么整个船势必会受到影响,严重

    的话,甚至会出现船毁人亡的情况。经过全方位的思考,我认为不去捕鱼产生的效

    益是最高的,因此才会放弃捕鱼计划。”听完大亨做出如此透彻的分析后,在场的

    船员都心服口服,于是开足马力继续航行。

    正如大亨观测的那样,当商船抵达美国成功将咖啡装卸完毕后,便发生了暴风

    雨,瞬间风力高达14级。想到这里,大亨既感到害怕又感到幸运。如果当初选择停

    下船去捕捉沙丁鱼,或许会遭遇到暴风雨的袭击,这样损失的价值要远远高于沙丁

    鱼自身的价值,甚至还有可能因此而丧命。但他们不仅躲过了暴风雨的袭击,还成

    功地将咖啡送到了目的地,在获得收益的同时,还赢得了货主的肯定,从而为后续

    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大亨的心理角度进行深入地分析可以看出,当他带领商船发现礁石下面的沙

    丁鱼后,内心经历着到底捕不捕鱼的斗争。他明白,沙丁鱼属于意外财富,但通过

    多方面的考虑,以及对成功的深入考量和计算,他做出了放弃捕鱼的行为,最终选

    择继续航行。无论是亿万富翁对100美元视而不见,还是大亨放弃捕捉沙丁鱼,都给人们带来

    了一些启示——人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都有必要通过全方位的对比弄清事情带

    来的利与弊。当事情带来的弊大于利时,就要坚决予以放弃,否则将会对事情的发

    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4.彼得·林奇最钟爱的投资对象:有发展潜力的公司

    彼得·林奇说:“任何投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1410KB,1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