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4931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学.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4月28日
第1页
第7页
第17页
第23页
第33页
第241页

    参见附件(18198KB,347页)。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学是关于运动健身的书籍,主要讲述了运动健身过程中那些风险管理的理论,流程体系,分论,以及运动处方等等内容,喜欢运动的读者可以阅读。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学内容

    本书系统阐述了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理论及其在不同方面的应用。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运动健身科学与风险管理科学的概念、内涵、特征,以及有机融合的系统思维;介绍了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学的发展历史、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了运动健身风险管理所涉及的理论与方法;以流程体系思想,从过程、方法、技术与工具维度,全面阐述了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的策划、认知、识别、估计、评价、应对、监控;应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对运动健身不同领域的风险管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特别介绍了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运动健身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本书可供健身从业者和爱好者参考、阅读。

    前言

    运动健身具有双面性,其正面作用被人们广泛认知,但是其负面影响远未被人们认识。机会与损伤并存,这就是风险,如何减少、降低损伤,这就是风险管理。本书借鉴了其他学科领域的风险管理科学成果,首次将风险管理系统引入运动健身中。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由于涉及人及个体,其动态变化性、个体性、自适应性差异很大,风险也难以了解和掌控。运动健身风险贯穿于运动健身前、过程中、结束恢复期,不同阶段的风险差异较大,不同运动健身项目的风险也各不相同,没有很好地识别与管控极易产生风险,即损伤。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滞后。可喜的是,随着我国运动健身事业的快速发展,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研究也得到了重视,体育高校对此的研究尤为卓著,极大地推动了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

    笔者在从事运动健身教学、管理、研究和实践中发现,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迫切性已逐渐被人们认识,风险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方法也在运动健身过程中得到了应用,运动健身风险管理这门学科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有鉴于此,并得益于上海交通大学倡导的“医工结合”方针,以及所建立的体育与健康管理研究室,笔者结合教学、研究与实践,对运动健身与管理系统进行总结,由此撰写本书,方便大众了解、掌握和应用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的理论、方法体系,以应用于实践中。

    本书分6章,第1章为运动健身科学及其风险管理,分别介绍了运动健身科学及风险管理科学,介绍了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研究的历史、国内外现状及其内涵、特性等;第2章全面介绍了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创新性地提出系统科学理论的应用;第3章为运动健身风险管理流程体系,以系统思维、流程管理思想为指导,分别从过程、方法、技术与工具维度,全面阐述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的策划、认知、识别、估计、评价、应对和监控;第4章为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分论,分别从教学过程、健身者、产业、环境、项目维度介绍了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实践;第5章为健康评价与运动处方,提出健康评价是基础,运动处方是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的最佳实施方案;第6章为运动健身风险管理信息化系统,介绍了市场上出现的评估系统、信息系统、智能生态系统、评估检测系统、健康维护与促进干预指导系统等的功能、作用、方法。

    笔者特别感谢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UniversityofJyv?skyl?)运动与健康科学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运动健康工程中心程蜀琳主任 ......

    目录

    前言

    第1章 运动健身科学及其风险管理

    1.1 运动健身科学的发展与运动健身系统

    1.1.1 运动健身科学的发展与体育风险管理

    1.1.2 运动健身的普及

    1.1.3 运动健身系统

    1.2 风险管理学

    1.2.1 风险的概念与含义

    1.2.2 风险的系统特点

    1.2.3 风险系统的基本要素

    1.2.4 风险种类

    1.2.5 风险管理过程

    1.3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学的发展

    1.3.1 国外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研究回顾

    1.3.2 国内运动风险管理研究日新月异

    1.3.3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3.4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的内涵、系统特性与分类1.3.5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的范畴、方法、内容与体系

    1.3.6 运动健身过程风险管理

    第2章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基础理论

    2.1 系统科学理论

    2.1.1 三维模型

    2.1.2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系统评价方法

    2.1.3 综合集成系统方法

    2.1.4 物理—事理—人理方法

    2.1.5 模型方法:解释结构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

    2.1.6 哈顿矩阵

    2.1.7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系统生态学模型

    2.1.8 “5E”策略

    2.2 运动健身风险效应理论

    2.2.1 风险诱惑效应

    2.2.2 风险约束效应

    2.3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人因工程理论

    2.3.1 人因工程学的基本含义

    2.3.2 人因工程学的系统特性

    2.3.3 基于运动健身和运动病预防要求的人因工程设计2.4 运动健身风险可靠性理论

    2.5 运动健身风险目标管理与动态控制原理

    第3章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流程体系

    3.1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策划

    3.1.1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策划的内涵

    3.1.2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策划的内容

    3.1.3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策划的过程

    3.1.4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策划的工具和技术

    3.2 运动健身风险认知

    3.2.1 运动健身风险认知的概述

    3.2.2 运动健身风险认知的特征

    3.2.3 运动健身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

    3.2.4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认知的研究与测评方法

    3.2.5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认知的应用

    3.2.6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认知的应对

    3.3 运动健身风险识别

    3.3.1 运动健身风险识别概述

    3.3.2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的识别过程

    3.3.3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识别的方法与应用3.4 运动健身风险估计

    3.4.1 运动健身风险估计概述

    3.4.2 运动健身风险估计的过程

    3.4.3 运动健身风险估计的方法

    3.4.4 运动健身风险估计的技术与工具

    3.5 运动健身风险评价

    3.5.1 运动健身风险评价概述

    3.5.2 运动健身风险评价过程

    3.5.3 运动健身风险评价方法

    3.6 运动健身风险应对

    3.6.1 运动健身风险应对概述

    3.6.2 运动健身风险应对的过程

    3.6.3 运动健身风险应对策略

    3.7 运动健身风险监控

    3.7.1 运动健身风险监控概述

    3.7.2 运动健身风险监控的过程

    3.7.3 运动健身风险监控的时机

    3.7.4 运动健身风险的监控方法

    3.7.5 运动健身风险监控的技术与工具第4章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分论

    4.1 运动健身教学过程的风险管理

    4.1.1 运动健身教学过程的风险管理概述

    4.1.2 运动健身教学过程的风险识别、评估与应对

    4.2 健身者运动健身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4.2.1 成年人健身风险的识别、分类与预控

    4.2.2 成年人健身过程风险事件的分析与管控

    4.2.3 成年人健身过程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4.2.4 成年人运动健身损伤风险的识别与评价

    4.2.5 成年人运动健身风险的应对策略

    4.3 运动健身产业风险管理

    4.3.1 健身场馆风险的识别、评价与应对

    4.3.2 商业健身俱乐部的风险识别、评价与应对

    4.4 运动健身设施与环境风险管理

    4.4.1 室外健身设施的风险管理

    4.4.2 健身房环境风险管理

    4.5 跑步运动健身风险管理

    4.5.1 跑步运动健身风险概述

    4.5.2 跑步运动健身风险认知4.5.3 跑步运动健身风险识别与评价

    4.5.4 跑步运动健身风险应对策略之一:进行跑步训练

    4.5.5 跑步运动健身风险应对策略之二:掌握跑步技巧

    4.6 广场舞健身风险管理

    4.6.1 广场舞健身风险识别

    4.6.2 广场舞健身活动风险因素分析与评价

    4.6.3 广场舞健身活动风险应对方法和措施

    4.6.4 广场舞健身风险管控策略

    4.7 骑行运动健身风险管理

    4.7.1 骑行运动健身概述

    4.7.2 骑行运动健身风险因素识别与评价

    4.7.3 骑行运动健身风险应对之一:运动方法

    4.7.4 骑行运动健身风险应对之二:心率方法

    4.7.5 骑行运动健身风险应对之三:骑行损伤预控方法

    4.7.6 骑行运动健身风险应对之四:掌握骑行姿势与技巧

    4.7.7 骑行运动健身风险应对之五:做好骑行过程管理

    4.8 器材运动健身风险管理

    4.8.1 社区室外器材运动健身风险识别与评价

    4.8.2 社区室外器材运动健身风险应对4.8.3 俱乐部器材运动健身风险管理

    第5章 健康评价与运动处方

    5.1 健康评价

    5.1.1 健康评价

    5.1.2 健康测试

    5.2 运动处方的概念与分类

    5.3 运动处方的原理与作用

    5.3.1 运动处方原理

    5.3.2 运动处方对人体的作用

    5.4 运动处方内容

    5.4.1 运动目的

    5.4.2 运动项目

    5.4.3 运动强度

    5.4.4 运动时间

    5.4.5 运动频率

    5.4.6 体质基础和运动效果的特异性

    5.5 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应用

    5.5.1 运动处方的制定步骤

    5.5.2 运动处方的应用5.5.3 个性化运动处方案例

    5.6 运动中常见生理反应与风险应对

    5.6.1 肌肉酸痛

    5.6.2 肌肉痉挛

    5.6.3 运动中腹痛

    5.6.4 低血糖症

    5.6.5 运动性血尿

    5.6.6 运动创伤风险应对

    5.6.7 风险应对的运动量监控方法

    5.7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方案优化

    5.7.1 健身功能模型

    5.7.2 健身反馈功能模型

    5.7.3 最佳方案的选择

    5.7.4 科学补水

    5.7.5 控制健身运动量

    第6章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信息化系统

    6.1 运动健身风险评估系统

    6.1.1 运动健身风险评估系统概述

    6.1.2 运动健身风险评估模型6.1.3 各模块和各测试项目权重的确定

    6.1.4 整个模型的算法和评价标准

    6.1.5 运动健身风险评估报告和对应算法

    6.1.6 具体实施方式

    6.2 智能运动生态系统

    6.2.1 一云三端系统

    6.2.2 智慧场馆系统

    6.2.3 智慧体育系统

    6.3 运动健身风险评估检测系统

    6.3.1 健康风险评估检测系统

    6.3.2 压力与心率变异(自主神经系统)检测系统

    6.3.3 人体身体成分检测系统

    6.3.4 血流动力学检测系统

    6.3.5 体质监测与健康状况分析

    6.4 健康维护与促进干预指导技术系统

    6.4.1 减肥系统

    6.4.2 康吾康运动健康管家系统

    6.4.3 运动处方专家系统

    6.4.4 虚拟健康跑锻炼系统参考文献评价与运动处方,提出健康评价是基础,运动处方是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的最佳实施

    过程、健身者、产业、环境、项目维度介绍了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实践;第5章为健康

    知、识别、估计、评价、应对和监控;第4章为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分论,分别从教学

    导,分别从过程、方法、技术与工具维度,全面阐述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的策划、认

    理论的应用;第3章为运动健身风险管理流程体系,以系统思维、流程管理思想为指

    等;第2章全面介绍了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创新性地提出系统科学

    风险管理科学,介绍了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研究的历史、国内外现状及其内涵、特性

    本书分6章,第1章为运动健身科学及其风险管理,分别介绍了运动健身科学及

    践中。

    书,方便大众了解、掌握和应用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的理论、方法体系,以应用于实

    室,笔者结合教学、研究与实践,对运动健身与管理系统进行总结,由此撰写本

    得益于上海交通大学倡导的“医工结合”方针,以及所建立的体育与健康管理研究

    程中得到了应用,运动健身风险管理这门学科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有鉴于此,并

    要性、迫切性已逐渐被人们认识,风险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方法也在运动健身过

    笔者在从事运动健身教学、管理、研究和实践中发现,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的重

    升。

    育高校对此的研究尤为卓著,极大地推动了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科学研究水平的提

    是,随着我国运动健身事业的快速发展,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研究也得到了重视,体

    地识别与管控极易产生风险,即损伤。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滞后。可喜的

    复期,不同阶段的风险差异较大,不同运动健身项目的风险也各不相同,没有很好

    很大,风险也难以了解和掌控。运动健身风险贯穿于运动健身前、过程中、结束恢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由于涉及人及个体,其动态变化性、个体性、自适应性差异

    中。

    本书借鉴了其他学科领域的风险管理科学成果,首次将风险管理系统引入运动健身

    们认识。机会与损伤并存,这就是风险,如何减少、降低损伤,这就是风险管理。

    运动健身具有双面性,其正面作用被人们广泛认知,但是其负面影响远未被人

    前言

    康、可持续发展。对全民健身运动风险管理开展研究也成了当下紧要的课题。目

    心损伤均有可能发生,直接影响大众的身心健康与利益,也影响全民健身事业的健

    动”时代,运动损伤也成了全民健身的隐患,各类人群、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身

    育锻炼的人数将达到4.35亿,体育消费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进入“全民运

    发展,预计到2020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将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

    身理念的普及,竞技体育成绩的辉煌,社会经济的成就,带来体育运动事业的蓬勃

    运动健身可以锻炼身心,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阳光正面的气质。我国全民健

    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1]

    ,性,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内涵、系统特性和分类。

    了解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历史、现状,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的必要性、重要

    了解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了解运动健身系统。

    本章导读

    风险管理:科学运动基础。

    第1章 运动健身科学及其风险管理

    异,加上笔者水平所限,本书的谬误在所难免,希望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由于运动健身风险管理涉及的知识领域较新、较广,理论研究和实践日新月

    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与学员。另外,书中还参考和吸收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无法一一列举,任,书中一些重要观点得到了程教授的指导。也感谢星能运动学院的管理者、教练

    科学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运动健康工程中心程蜀琳主

    笔者特别感谢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University of Jyv?skyl?)运动与健康

    用、方法。

    系统、智能生态系统、评估检测系统、健康维护与促进干预指导系统等的功能、作

    方案;第6章为运动健身风险管理信息化系统,介绍了市场上出现的评估系统、信息

    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是竞技运动和体育本源的回归。健身休闲学下分健身方法

    的主体;身体教育学是人格养成的主要部分;健身休闲学研究大众体育,更显示了

    身体教育学、健身休闲学三大门类组成。竞技运动是实力的象征,是当代体育运动

    根据鲁长芬所著的《体育学科体系研究》一书的梳理,体育学由竞技运动学、的发展象征着文明进步与文化繁荣。

    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运动

    性。另外也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

    运动是一种涉及体力与技巧的由一套规则或习惯所约束的活动,通常具有竞争

    1.1.1 运动健身科学的发展与体育风险管理

    1.1 运动健身科学的发展与运动健身系统

    于健身过程风险管理、健身者及其相关方面风险管理、运动处方、新技术应用等。

    本书以运动健身风险管理为导向,目标读者群为健身教练及健身者,因此侧重

    念。

    险管理提出了挑战。而对健身者所处所遇的风险考虑较少,未贯彻以人为本的理

    的体育健身中心、户外活动及户外探险组织、水上运动项目中心、体育俱乐部的风

    体育休闲与娱乐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运动健身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对各种类型

    是,对涉及人数最广的全民健身运动风险管理研究较为缺乏。

    行风险识别与评估》《健身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等专著对此内容有所涉及。但

    及运作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此外,《户外运动风险管理》《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运

    乐业、国家级体育组织管理机构、体育赛事及大型体育设施等六个领域的风险管理

    方面构建了国外体育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对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体育休闲与娱

    险管理的依据、目标、体育风险管理涉及的主要问题、风险管理步骤与程序共七个

    分析。从体育风险管理相关概念内涵与外延、必要性与重要性、分类、实施体育风

    谈、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国外体育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应用两大方面成果进行系统

    献不多,成果的系统性、深入性不够。张大超,李敏[2]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

    仅有少数相关实验室的课题组在从事体育风险管理研究,取得了一些优秀成果,文

    前,国内体育风险管理研究开展得还很有限,与如此广大的参与群体不匹配,全国类学科、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体育休闲娱乐理论类学科三个分支学科群。其中,健身方法类学科主要包括健身方法学、体育保健与康复学、民族传统健身术、国民

    体质监测、特殊人群体育五个二级学科;人文社会科学类主要包括体育社会学、体

    育人类学、体育美学三个二级学科;体育休闲娱乐理论类主要包括体育休闲娱乐理

    论、运动休闲管理与经营、民间游戏与娱乐三个二级学科。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归为

    身体休闲学这一大门类下的运动休闲管理与经营学科(或体育管理学)。

    体育学涵盖人、人的身体练习、人的生理和心理,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

    人文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具有复杂性、实践应用性和学科交叉性,需应用综合集成方法进行研究。体育学试图解答体育运动对人类健康产生的积极影

    响以及如何进行科学健身。

    袁旦[3]

    在《人文体育观的建构:体育学的人文性和科学性——与布特博士的讨

    论提纲》一文探讨了体育学根源问题,认为体育应该视之为人的一种为自己生命进

    行美的创造的主体活动。因此,体育学应该是从一种对人的终极价值关怀的人文体

    育观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理论体系。把体育这种人的活动视为客体,体现科学性,是

    技术体系的体育;把体育视为人的一种主体活动的体育,体现人文性,是作为主体

    活动的体育。前者是种种身体运动的集合。后者是把体育当作人们为使自己的人性

    臻于完善,运用后者对自己的生活和生命进行创造的活动。

    因而前者是科学,是硬系统,后者是人文学科,是开放复杂的软系统。其对于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来讲就是既关注风险评估,也要重视风险认知,要将两者结合,才可有效防范各类运动健身风险。

    体育科学是研究体育现象,揭示体育内部和外部规律的一个有系统的学科群。

    体育与体育科学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研究对象,后者是对前者规律的总结、研究

    和概括。体育科学体系的结构:①指导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②基础科学——

    由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所构成,如教育学、运动科学、社会学等。

    ③体育的应用学科——体育科学体系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包括自然科学类,如运

    动生理、运动解剖等;社会科学类,如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类,如

    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管理科学类,如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项目

    管理学、体育风险管理学等。④体育的专项技术学科。

    “体育风险管理是指规划、管理和控制一个体育组织及其参与者或体育机构的资源,以使由于该组织或机构举行的体育活动对他人、社团实体、社会和它自身造

    成的伤害和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的过程”。“体育风险管理”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

    两个方面:一是准确预测体育相关领域可能存在的风险;二是最大限度地控制这些

    风险的发生或使风险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4]。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就是体育风

    险管理学下的应用学科。

    1.1.2 运动健身的普及

    健身运动[5]

    是指通过徒手或利用各种器械,运用科学的动作方式和方法进行锻

    炼,以发达肌肉、增长体力、改善形体和陶冶情操为目的的运动项目。它还可以改

    善人体健康水平,提高心肺功能,帮助术后恢复等。具体项目有很多,常见的如骑

    行、游泳、跑步、体操、器材运动等。

    健身运动简单易行、适用性强,能有效地增强人们的体质,增进人们的健康,发达全身肌力,增强力量,提高生产劳动效率;还能改善人们的体型、体态,陶冶

    人们的情操,所以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特别是文化知识水平较高的人群。在开展

    全民健身运动的今天,健身运动有很强的吸引力,它可以使瘦弱者变强壮,使肥胖

    者变结实,使少儿健康成长,使老年人健康长寿。当前要特别注意在职业人群、少

    年儿童及老年人中开展健身运动,提高大众的健康水平。

    1.1.3 运动健身系统

    运动健身系统的分析应从系统功能出发。

    1.运动健身的系统特性

    1)变化性

    运动健身所具有的许多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运

    动健身功能的这种流动性和变化性的规律是永远存在的。

    2)层次性

    运动健身的核心功能是其本质上的健身悦心(见图1-1),中间层次为结构化的

    教育与娱乐功能,而其延伸功能则为经济与美学功能。图1-1 运动健身的变化性和层次性

    3)目的性

    运动健身目的确定的依据,首先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

    平有不同的目的;其次是人们的运动健身需求;最后是运动健身自身特点与功能。

    目的是规定运动健身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包含着必然性和必要性的规

    定,它是运动健身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运动健身的归宿。它还具有主观性、预见

    性、概括性等特点。

    2.运动健身的系统过程

    系统过程就是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或活动产生、发展、变化的连续性在时间和空

    间上的辩证统一与前后关联,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形态和发展的必然联系的体现。过

    程是世界的普遍属性,过程概念是对世界的这种普遍性的反映。

    运动健身系统过程是指通过身体运动手段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实践过程。

    运动健身系统过程是运动健身的延续与展开,是运动健身准备(知识的获取与

    储备、身体的准备)、运动健身实践(通过教学或自学掌握运动健身知识、技能、技术方法,培养运动健身兴趣、态度和意识)、运动恢复(通过运动健身实践结合

    卫生保健等途径,完成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等目

    标)相统一、相融合的过程。所有的运动健身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所有的运动健身

    规律、运动健身效果都是通过运动健身系统过程体现出来的。

    运动健身系统过程的本质是一个促进人全面协调发展的活动过程,是促进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是运动健身实践者运用感官来认识世界的过程(身体认知),是一

    个内化与外化交错递进的螺旋式上升的运动健身过程。

    运动健身系统过程的要素系统又可以分为6个子系统,或称要素六边形,分别为

    人:运动健身习练者、教导或管理者;物:相关的材料、设施与器材;环:相关的

    环境;管:运动健身的内容、手段、方法和组织形式;事:过程变化或突发事故处

    置预案、方法、技巧;察:被动或不自觉地觉察、主动地查看过程与环境。

    1.2 风险管理学

    风险管理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引起相关研究者和从业者的高度关注,相关的

    理论、方法、研究文章和成果层出不穷。但是,从研究的行业以及所取得的成果来

    看,多集中在金融、保险、工程建设、矿产开采等行业,针对体育行业的研究较为

    少见,仅在竞技运动方面、体育赛事等领域有所涉及。

    运动健身与人密切相关,人在健身过程中风险多多,有的会受伤乃至危及生

    命,加强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1.2.1 风险的概念与含义

    风险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损失或伤害的可能性”,风险通常指的是损失的不确

    定性。不同的行业对风险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1)风险的出现不确定性以及伤害程度的不确定性,将这两者综合,可以用R

    来表示风险,P表示风险出现的概率,E表示伤害程度、大小的概率,则R是P、E的函

    数,用公式1-1表示为:

    R=f(P、E) (1-1)

    (2)风险是对计划或预定目标偏离的不确定性以及偏离值大小的不确定性的表

    述,可以用计划图及实际轨迹图表示,具体大小仍由概率表达。

    (3)风险是描述将来的一个事件而产生的不良后果的一种状况。

    总之,风险是一种消极的不良因素,风险是事件—不良影响的潜在可能性。风险应包括三要素:事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度量的不确定性,事件导致

    的不良影响、后果或负效应。例如,打篮球锻炼身体,跳起落地时脚崴了,经过拍

    片后,有轻微骨裂,不能上班,在家休息月余,这就是运动健身风险。

    全面地理解风险的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风险应与目标及追求的结果相关联。风险是起作用的不确定性,它之所以

    起作用,是因为它能够影响、导致一个或者多个目标及结果。为此,我们要分析哪

    些目标会受风险影响,哪些不影响目标的不确定性,可以将其排除在风险分析之

    外。

    (2)将风险与目标关联,发现运动生活中风险处处都是。我们的所有行动、做

    的事情是为了谋求一定的目标,如愉悦、健康、快乐、康复。在实现目标的过程

    中,总会有其他因素的影响,风险也相伴而至。风险与目标之间的这种千丝万缕的

    联系,有助于识别风险。

    (3)风险还与人们的行为密切相关,这种行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队,因

    此,无论是个人或者团队的风险,都会影响到个人目标的实现,这显然也涉及环境

    条件对风险的影响,环境、团队等非主观的变化也是风险的重要因素,虽然人们无

    法影响或控制客观状态,但是,可以认识、理解并且掌握客观状态的变化规律,对

    客观状态做出科学的,有时是条件反射式的响应和预测。

    风险的含义应与计划、目标相联系。

    1.2.2 风险的系统特点

    将运动健身风险作为一个系统来分析,有其鲜明的特点。

    1.不确定性

    风险的本质是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表现在多个方面,风险是否发生,发生

    的时间、地点、部位不确定,还可能有多个不良或者隐性的后果,程度也多有不

    同,这些都是无法事先预知的,并且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这就是风险的不确

    定性。风险的不确定性并不意味着无法被人们认识、观测、测度,为了有效地规

    避、减少风险及其不良后果,相关者要对风险有正确的认识,及时、准确地实施风险管理,有效地评估、监控风险,采取合理的风险管理措施,运动损伤风险及其不

    良后果就可以得到规避和有效的控制。

    2.相对性

    风险的相对性是指风险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或伤害,因为个体承受能力不同而导

    致结果有差异,对不同个体产生的影响程度不同。走路健身中摔一跤,对年轻人与

    老年人的后果会有较大的不同,年轻人可能无大碍,老年人可能会骨折。在理解风

    险相对性时,要针对不同的个体和场景区别对待,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有效、及

    时地降低、减少风险伤害。

    3.动态性

    风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对目标的影响也是时刻在变。风险随个体与环境的变

    化而变化,影响也随之发生变化。如果一时判断失误,处理不当,风险的影响则会

    扩大,损失会加重。反之,充分地认识风险,掌控其规律,则可以规避风险,减少

    风险的不良后果。

    1.2.3 风险系统的基本要素

    风险系统由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和风险损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1.风险因素

    风险因素是指能够引发和增加风险发生的要件或导致损失的因素,是伤害发生

    的潜在条件,通常称为风险条件。风险因素一般分为人机料法环测六种。

    (1)人。有人的心理状态,主观的疏忽或过失,如粗心大意导致的损伤。道德

    水准,如一些故意隐瞒而造成的伤害。素质水平,如一些素质低下的人造成的无意

    伤害。因此要进行责任心培养,养成风险认知的习惯,提高运动风险素质,防范风

    险的不良影响。

    (2)机。机器、器械等的状态,造成目标的偏离。

    (3)料。各种相关材料的好坏、适合程度。(4)法。指的是方法、技巧、技能的高低、熟练程度,也会影响结果。

    (5)环。指的是各类环境要素,如气温、空气质量、湿度、噪音、辐射等。

    (6)测。指的是测量数据,尽量量化风险因素,是人对其他因素的认知、把控

    程度,也有感知、觉察等含义。

    2.风险事件

    风险事件是风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产生风险的原因,也是风险后果的伴

    生物,也可以理解为风险事件将风险因素变成了现实,从而导致实实在在的伤害、损失,如伤病等。风险事件与风险因素不同,两者在风险过程中的作用不同,有先

    后逻辑关系。

    3.风险损失

    风险损失是指非预期、非计划的目标偏离、利益减少、效果的不满意、消极

    性,这种减少或不满意可以用货币、损益值、不满意度等来衡量。风险与损失有关

    联,但并不是相等关系,不是同义词。风险只是损失、消极性的可能性。损失则是

    实际的财产损耗或者精神、生理的伤害。风险转化为事件才有损失的可能性。

    风险损失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风险造成的直接损失,包括直接的精神、物质

    损失;二是间接损失,包括个人形象的贬低等,有的为直接损失进而又造成间接损

    失,即二次伤害。

    1.2.4 风险种类

    为有效地认识风险、分析风险,有必要对风险进行分类,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

    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风险的消极性,保证目标的实现。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风

    险分类有多种形式,如表1-1所示。

    表1-1 风险的分类自然风险是指由于不可预见的自然现象导致的风险损失,如地震、洪水、泥石

    流、特大冰雪天气等导致的目标不能实现的风险。

    社会风险是指政局动荡或反常的个人、团体行为所造成的风险,如政权的非正

    常更替、超常规罢工、腐败等事件对结果的不良影响。

    经济风险还可以按照时间过程分为前期风险、过程风险、事后风险等。

    1.2.5 风险管理过程

    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将损伤发生的不确定性减至最小或一个可以接受的程

    度,然后将剩余的不确定性的责任进行优化配置,由最合适的一方承担。运动健身

    风险管理应建立完整的系统过程,以系统思想来认识和理解风险。整个过程包括六

    个阶段:风险管理策划、风险认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是一个系统、完整、循环的过程(见图1-2)。图1-2 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

    1.风险管理策划

    风险管理策划是风险管理工作的总体计划、大纲,是运动健身全过程管理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策划是针对运动健身期内制定如何进行风险认知、识

    别、评估、应对、监控、反馈等的计划。风险管理策划包括风险管理方法、认知和

    识别的依据、评价准则,以及风险信息收集、整理与沟通等。

    2.风险认知

    风险认知是人们对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种因素的心理感受和认识,是测量

    公众心理恐慌的指标。

    3.风险识别

    多采用表格和问卷调查、流程图分析、环境分析、事件树分析等方法获得风险

    信息。

    (1)表格和问卷调查法。此类方法简单易用,在风险识别中得以大量采用,局

    限性是此方法要依赖教练、有经验健身者的知识和体验,有一定的主观性,适于场

    景简单。

    (2)流程图分析法。用网络图和结构分解图的形式识别风险,需要一定的训练

    才能掌握。

    (3)环境分析法。针对健身相关各方、自然、社会环境进行分析,进而识别运

    动健身风险,在具体应用中,主要用来识别相关的环境风险。

    (4)事件分析法。从初始事件出发,分析初始事件原因及其导致的各种损伤序

    列组,用事件树的环节事件集合节点来表示系统中初始事件所导致的损失序列,结

    合相关信息还可以进行风险评估。

    4.风险评估

    通常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风险评估方法。主要的定性评估方法有:检查表、假设分析、因果图、影响图、事件树和故障树、概率和影响定性分析矩阵等。主要的

    定量评估方法有:敏感性分析、期望值分析、概率和影响定量分析、蒙特卡罗模

    拟、决策数方法、多目标决策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模糊数学方法、人工智能方

    法等。

    在复杂场景下,风险评估可以进一步细分为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两个阶段。

    1)风险估计阶段

    (1)客观规律模型法(统计模型法)。利用数据,建立客观概率估计模型,当

    某些风险事件或风险因素有较多的数据,如应用可穿戴式设备采集的数据等,可以

    通过数据分析,找出风险的客观规律,据此估计运动健身损伤风险。该类模型包括

    方差分析、人工神经网络预测、贝叶斯推理、马尔科夫过程等,分别用于估计运动

    健身中心血管系统、关节系统、呼吸系统等的风险。

    (2)主观概率模型法。这一风险估计方法利用理论分布和经验的主观概率风险

    估计模型,是在不可重复性导致历史资料相对缺乏的情况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风

    险估计方法,它需要合理的逻辑判断、收集到的有限信息,以及过去长期积累的经

    验来进行合理的估计,包括纯概率模型、灰色概率模型等。

    (3)模糊推理模型。模糊推理是将难以取得确定性数据的风险因素用模糊集表

    示,进而建立风险因素的隶属度函数,通过模糊运算来估计风险大小的一种方法。

    (4)调查和专家评分法。首先将系统的所有风险事件一一列出,设计风险调查

    表,利用专家、教练的经验,估计风险事件对运动健身造成的影响的重要性,并用

    权重表示;然后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级,由专家、教练对各风险因素的程度打

    分,风险因素的权重和等级相乘后累加,算出风险度。该方法又进化出风险评估矩

    阵法、风险坐标法。

    2)风险评价阶段

    在风险估计的基础上,要对风险因素及系统的整体风险状况做出评价,以便提

    出有针对性的风险应对措施。风险评价是对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引起的损伤的整

    体评价,以确定风险的价值,摸清风险事件的关联性,降低风险估计中的不确定

    性。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风险报酬法、风险当量法等。

    (1)综合评价法,也称主观评分法。主要通过风险调查表的形式识别风险,然

    后由专家、教练对可能出现的事件或风险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价,得出风险整体水

    平。

    (2)层次分析法。这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先是将风险因素、问题进行结构分解,分出层次,并在同层次的各风险因素之间进行比较、判断和计

    算,然后进行汇总,得出不同方案的风险度,从而为方案的选择提供决策依据。

    (3)模糊综合评价法。用模糊集理论来评价风险的一种方法,对于一些难以进

    行定量描述的风险较为适用,还可以与模糊事故树结合使用,构成模糊风险分析的

    系统方法。

    (4)风险报酬法和风险当量法。风险报酬法是考虑风险贴现率的经济评价方

    法;风险当量法则是用当量系数把含有风险的净现金流化为等价的无风险净现金

    流,然后计算净现值或内部收益率的一种财务风险评价方法。

    5.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包括应对的决策方法和针对具体风险因素的应对措施。风险应对的方

    案决策准则有最低合理可行准则、期望值准则、风险可接受准则,与此对应发展出

    一系列风险应对方案的决策技术,包括费用效益决策法、期望值决策法、效用函数

    决策法、决策树法、多目标决策法等。

    (1)费用效益决策法。任何风险应对方案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并带来风险影

    响的降低或期望收益的增加,此外,高成本的风险应对方案未必一定是最优的决策

    方案,需要进行权衡、优化。费用效益决策法就是在获取同等风险管理效益的前提

    下,选择成本最小的风险应对方案的决策方法。

    (2)期望值决策法。以每种风险应对方案的损失或收益的期望值作为决策的依

    据,以选取期望值最小(损失)或最大(收益)的风险应对方案。

    (3)效用函数决策方法。这是效用理论在风险决策中的具体应用,一般首先列

    出待决策问题各种风险条件下的可能损失(收益)及相应的概率,通过调查询问的方法了解风险管理者对获得不同损益的效用度,进一步得出损益的效用函数曲线,通过比较多种方案的期望效用损益,选择最优的期望效用损益对应的方案为风险应

    对方案,该方法实际是风险可接受准则的具体应用。

    (4)决策树法。这是对期望值准则的具体应用,其基本结构由决策点、方案

    枝、状态点、概率枝组成,其寻求最优方案的过程就是比较各状态节点的期望值的

    过程,这是一种运用于多阶段决策的图式模型方法。

    (5)多目标决策法。应用于多个目标场景下的决策,具体的方法有层次分析

    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多目标转化为单目标的决策法。

    风险应对方案通常包括具体的风险应对策略,通常有四类策略:风险规避、风

    险转移、风险减轻、风险自留。

    (1)风险规避是通过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目标免受

    风险的影响。

    (2)风险转移是指将风险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通过合约条款、保险等,全部或

    部分转给他人。

    (3)风险减轻是通过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降低风险发生概率或减少风险发

    生后产生的损失。

    (4)风险自留(风险承担)是指自己理性或非理性地主动承担风险,以内部资

    源或能力来弥补、承担风险发生后的损失。

    6.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是对风险进行实时监测与控制的一系列方法及手段。跟踪已识别的风

    险,实施风险管理计划,并针对实施过程中的信息进行反馈、调整,评估风险应对

    效果,保证目标的实现。常用的风险监控技术有:

    (1)风险跟踪图。通过风险里程碑图来跟踪风险因素,在运动健身过程中实施

    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控、测量,以保证每个风险均在掌控之中。

    (2)控制图。该方法是将结果信息随时间表示在图上,以零为中轴线,设置上下控制线,当偏差过大超出控制线时,需进行调整或风险报警。

    (3)审核检查法。这是一种风险监控的传统方法,审核对象是运动健身相关的

    各类信息,审核的目的是发现错误、遗漏、不准确、前后矛盾等。审核中发现问

    题,须落实专人负责,确定应对方案,记录过程。构成关键风险时,应更新风险要

    素集合表。

    1.3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学的发展

    1.3.1 国外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研究回顾

    国外对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早,Swarbrooke J等于2003提出了风险

    评估矩阵方法[6]。Fuller C和Drawer S[7]

    全面介绍了运动风险管理的内涵、方法,提出了识别风险可以减轻或降低损伤,风险接受度与风险感知相关。Keyzer P,Coyle I R, Dietrich J等[8]

    研究了安全政策监控的发展,并在教育健身指导员方

    面,确保他们能够对风险管理实践培训进行改进。Cipolla K[9]

    指出攀岩健身俱乐

    部为了避免受伤,强调风险管理政策,通过攀岩墙风险管理,减轻操作者和登山者

    的运动风险,确保有足够的训练有素的人员来监控年轻的登山者。保险可以覆盖成

    本的伤害,Cotten D J[10]

    研究了健身中心的经理如何降低潜在风险,最常见的转

    移风险责任的方法是保险,用金融覆盖一部分低影响的风险,还建议开展设备及时

    维护和人员培训等预控风险的方法。Dimitriadi A, Dimitriadi S[11]

    在对风险与

    安全管理领域的文献进行了广泛的回顾基础上,提出一个风险管理的过程,包括有

    条不紊的风险评估,确定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以及应用所有必要的安全措施。

    O'Reilly N, Foster G, Dolles H[12]

    研究了体育赞助商对高死亡率风险项目

    ——登山、赛车等的风险管理,提出了赞助商风险评估框架。Lee S H, Farley L

    A, Kwon O[13]

    以调研数据为基础,全面比较分析了有风险管理计划与无计划的效

    果。认为风险管理计划既保护了管理者,也保护了运动参与者,在减少损伤、提高

    安全方面成效显著。Appenzeller H[14]

    发现与体育有关的诉讼在21世纪继续升级,数十亿美元体育产业的压力加大了所有从事体育运动的人的压力。风险管理作为商

    业、医疗和保险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体育界法律和体育的重要补充。显然,风险管理在打击所有组织面临的诉讼洪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似乎任何对运动

    员或体育组织不利的决定都会导致昂贵的诉讼或遭受诉讼的威胁。风险管理试图通

    过提供政策、程序、安全审计、风险评估和应急行动计划来遏制这一趋势。Ito H, Ozawa A, Yamada K[15]

    建议使用保险或证券化对运动队的伤害风险管

    理。变换方法可以用于风险管理,因为它们可以捕捉管理者对风险评估的风险厌

    恶。James L P, Kelly V G, Beckman E M[16]

    根据排球运动员损伤的可调整和不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相互作用,将运动员分成高、中、低风险组,根据运动员的风

    险水平,建议有针对性的训练干预,以尽量减少这些损伤的发生,还讨论了将这些

    活动纳入培训计划的实用方法。Murakoshi S, Nakamura M, Kawai M[17]

    对高海

    拔登山运动员风险认知与管理进行了定性分析。以现场风险征兆为导向的心理模

    拟,从可控性的角度进行风险评估,被认为是高原登山高危人群生存的关键。根据

    登山者攀爬的自然环境特点,从情境行为的角度,对登山者感知和风险管理的特点

    进行了合理化,还讨论了其在户外运动风险管理中的可能应用。Piekarz M J,Jenkins I S, Mills P F等[18]

    提出了如何分析、评估和控制风险、提高安全性的

    实用提示;对风险和安全的关键法律和监管基础的解释;如何制定风险和安全管理

    措施,以及它们与健康和安全评估、项目风险管理和战略规划的相关性。Wang Z

    P, Wang Y, Yu-Feng L V[19]

    提出了团队风险管理模型,以减少体育比赛中的风险

    事件。Spengler J O, Connaughton D P, Pittman A T等[20]

    在书中介绍的是应

    用所有的资源为那些负责提供安全的参与者和观众在体育或娱乐设施方面的风险管

    理方法与工具。Zakaria J, Harun M T, Salamuddin N等[21]

    体育和娱乐活动在

    活动之前、期间和结束时都会遇到各种安全问题。积极的做法可以避免伤害参与者

    的事故发生。风险管理实践是组织和管理体育和娱乐活动的最重要因素。这一因素

    对于提高社会的福祉具有重要意义。每一项即将组织起来的活动和所提供的设施必

    须是免费和安全的,避免直接或间接造成伤害的事故。其目的是研究和解释通过体

    育和娱乐活动的风险管理实践如何有助于确保一个社会的质量和福利。伊藤晴祥,小澤昭彦,山田憲司[22]

    首先提出了运动损伤风险证券化的问题。Pyles C D,Pyles R B[23]

    认为从事涉及人身危险活动越来越大的期望对他们的安全和诉讼越来

    越多。体育对参与者、官员甚至观众来说都是有风险的。然而,并不是因为从事这

    些固有的危险活动而发生的所有伤害都是不可避免的。体育活动的许多固有风险是

    可以预防的,体育设施管理人员可以控制风险。不幸的是,不能阻止诉讼的开始,但可以防止诉讼损失。文章探讨了高校体育设施风险管理的一些实际问题。Roe M,Malone S, Blake C等[24]

    认为对受伤进行风险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运动员的可

    用性和性能。

    Ekholm D[25]

    在瑞典提出了一项基于体育的干预措施,旨在促进目标城市地区的犯罪和种族隔离的社会问题,并以体育作为回应社会问题的手段,对先进自由主义

    条件下的福利供给和社会工作条件进行了反思和实证分析。Kim S, Seidler T L,Connaughton D P等[26]

    鉴于俱乐部体育在韩国的参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通

    过调查韩国体育俱乐部的风险管理政策和实践,研究探讨了广泛的问题,包括伤害

    相关的诉讼次数、风险管理政策做法以及体育俱乐部的法律影响。在研究中采用自

    行设计的36项问卷,由五名受过训练的调查信使分发,他们通过访问韩国的各种体

    育娱乐设施,完成了来自304个体育俱乐部经理的调查。总的来说,这项研究的结

    果表明,体育俱乐部的风险管理政策和做法并不是以一致的方式进行的,尽管大多

    数管理人员都经历过或观察到了大量与体育俱乐部有关的伤害。然而,绝大多数的

    伤害并没有导致诉讼。

    总之,国外比较重视运动风险管理的研究,研究较深入,角度也较多元。

    1.3.2 国内运动风险管理研究日新月异

    近年来,运动风险在国内也日益得到重视,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正在开展,相关

    领域的重点实验室正在建设中,系统性的学科体系正在建设之中,相关方面的专著

    出版也日渐增多。玛丽·道格拉斯和威尔德韦斯提出的当代社会和以前的社会相比风

    险实际并没有增多,也没有加剧,只是被意识到的风险确实是增多和加剧了。对当

    下的中国运动健身来讲,不仅仅是被意识到的风险增加了,由于参与人数的急剧增

    加,风险意识教育的不同步,风险的绝对数量也大大增加。

    运动健身损伤或安全与三类人群相关:一是运动爱好者;二是运动员;三是退

    化性人群。本书围绕运动健身损伤风险展开,不涵盖户外非运动场道运动风险。理

    论上以风险认知和感觉寻求为导向,应用上偏向运动健身的具体风险,人群以运动

    健身爱好者为主。

    1.体育赛事及场馆风险管理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型体育赛事在我国举办的次数越来越多,不可

    否认这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提升城市形象,加强城市品牌宣传,但是由于体育赛事的特殊性,风险随时可能发生,因此对体育赛事风险的控制尤为

    重要。段菊芳[27]

    将体育比赛组织管理中的风险分为人员风险、财务风险、场地器材

    风险、时间风险、信息风险五大类,同时分析了各类风险产生的原因、可能导致的后果和相应的管理风险的方法。在体育赛事的市场营销中,依据赛事营销客体的不

    同,将体育比赛市场营销中的风险分为门票营销风险、赞助权营销风险、特许标志

    使用权营销风险以及电视转播权营销风险四大类,同时分析了各类风险产生的原

    因、可能导致的后果和相应的风险管理的方法。

    何国民[28]

    参阅国内外大量风险管理理论文献资料,引入国际最新的全面风险管

    理理念,结合我国体育赛事管理实际情况,建立了以全过程、全方位、全团队、全

    面组织为特征,以风险管理环境体系、风险管理目标体系、风险管理流程体系、风

    险管理方法体系为支柱的体育赛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苏念磊[29]

    总结了体育赛事由于其自身固有的一些特点,及其在新的发展阶段呈

    现出的一些新特点,而具有众多相当特殊并且仍在不断增加的风险。在体育赛事活

    动中把握机会、降低风险或者减少风险损失,是赛事成功的重要保证。将定性研究

    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把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看作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系统,分别从赛

    事风险识别、赛事风险分析以及赛事风险策略选择这三个方面以层次分析法(AHP)

    为主要工具研究体育赛事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表明,对网球赛事风险影响较大的因

    素有:人员的组织管理风险、时间风险、门票风险、天气变化风险等;该文对以上

    风险因素逐一做了应对分析。而信息风险、特许标志使用权风险、政策法规突变风

    险、赛事转播权风险、国内外局势风险等,对赛事基本上构不成什么威胁。

    钟丽萍和刘亚云[30]

    从预警管理视角分析,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的成因主要有

    人、场馆、环境和管理四方面的因素。依据预警管理原理,对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

    件的预警管理主要应从预警分析和预控对策两方面来实现。其中,预警分析过程包

    括对赛事突发事件的预警监测、预警识别和预警诊断;预控对策包括应对突发事件

    的组织准备、潜在诱因的日常监测以及事件发生后的危机管理过程。

    黄海峰[31]

    通过对2007年郑州国际马拉松赛的定性、定量研究,对大型体育赛事

    风险管理的程序、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研究发现: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复杂的

    国际马拉松赛事进行层层剖析,识别出此次马拉松赛的主要子风险有组织管理风

    险、人员风险、商业风险,三项风险的权重之和占总风险的90%以上,与比赛当天的

    实地调查情况基本相符,从而为组织者针对各类风险做出及时判断、决策提供了有

    用的参考。

    苏庆永、司虎克[32]

    以知识管理理论为依托,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赛事的风险管理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体育赛事风险具有知

    识的某些特征,知识管理理论可以用于指导体育赛事的风险管理工作,挖掘与整理

    体育赛事风险运作管理的实例是做好体育赛事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体育赛事风险

    管理中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共享是重点。

    唐行晨[33]

    运用体育管理学、体育产业学等相关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

    问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赛事风险的因素进行研究,以

    乒乓球赛事为实例并结合相关调查数据从而建立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

    以及风险控制的四步体育赛事风险管理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相结

    合,确立多层次、多指标的权重系数,逐一判断每一层次上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并将两两比较判断的结果按给定的比率标度定量化,从而构成判断矩阵,通过计算

    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相应的特征向量,最终得出该层次指标权重系数,其中得到

    财务损失、场地设施以及球员退赛罢赛为赛事风险因素的前三位。AHP法以人们的经

    验判断为基础,将判断和数据结合为一个逻辑的整体,依赖于想象、经验和知识去

    构造问题所处的递阶层次,从而事先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而AHP法的解题过程则

    是一个风险评估的过程,很好地做到了用数据说话的评估方式,为决策者提供理论

    依据。

    刘红建和孙庆祝[34]

    立足相关文献资料,对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风险及风险管理

    的概念、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研究现状、大型体育赛事风险因素的研究、大型体

    育赛事风险管理程序的研究以及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策略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旨

    在推动我国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的研究走向深入。

    龙苏江[35]

    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的含义、特点以及类

    型,并阐述了建立我国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最后再从6个方面:增

    强意识构建组织框架、优化技术方法构建识别技术、提高评估水平、建立风险回避

    转移等处理体系、完善内控机制、建立后评估和持续改进机制,具体论述了如何构

    建我国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体系,以期为我国赛事的举办提供风险管理的参考。

    刘亚云和范成文[36]

    采用预警管理的方法来对大型体育赛事中的突发事件进行管

    理,其前提是确立突发事件预警管理指标。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管理指标体

    系由大型体育赛事参与人员、赛事场馆(场地)、赛事周边环境、赛事安全管理状

    况、赛事主办城市应急救援状况5个一级预警指标和29个二级指标构成。在大型体育赛事的安全管理中,对这些指标的科学合理监测能有效地监控和预防大型体育赛事

    期间的突发事件。

    李志远[37]

    从大型体育赛事组织管理与市场营销两方面入手,分析在江苏省内举

    办的大型体育赛事的风险来源,风险构成及风险带来的严重程度。最终以定量化标

    准阐述大型体育赛事的风险现状。

    胡良良[38]

    、陈家起和刘红建[39]

    的两篇文章对国内外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研究进展

    进行了综述研究分析。

    吴勇和张波[40]

    认为体育赛事风险评估是保证体育赛事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和必

    不可少的一步。文章首先分析并给出了影响体育赛事风险评估的六个指标,在利用

    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基础上,结合群决策评价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的原理,提出了一种多人参与评价的体育赛事风险评估模型;在综合群组评价信息

    的过程中,采用单一专家评价信息和群组综合评价信息离差最小的原理建立了确定

    群组评价信息的广义离差最小的非线性模型。

    洪俊雄[41]

    对大型体育赛事的概念、组织、风险的定义进行概述,综述了大型体

    育赛事风险评估指标的研究现状,并列举了实例。

    陈运魁[42]

    研究了公路自行车赛事运营中的风险管理问题,就公路自行车赛事管

    理中的风险因素进行了识别、评估和预防。公路自行车赛中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自

    然风险、经济风险、环境风险、人员风险、技术风险五大类,通过风险表格法及层

    次分析法对影响公路自行车赛的风险因素进行了评估排序。风险监控与赛后评估在

    风险管理的关键工作中必不可少,可以就新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并不断修

    改完善风险管理规划,对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温阳和余方亮[43]

    对场馆运行模式下南京青奥会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的成功

    经验进行总结。大型体育赛事组织模式从“条条”转变成“块块”,场馆运行的内

    容发生了变化,风险也随之增加。该文以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运行风险作为研究对

    象,通过风险的识别,构建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细则;接着以南京青奥会为

    例进行风险评估;最后提出了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运行风险的应对和监控措施,以达

    到风险管理的目标。潘妤[44]

    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风险评估,验证该方法在场所相对开放的大型

    体育赛事风险评估中的可行性,同时针对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事的风险评估结果提出

    相关的结论和建议。

    李志平、韩颖和赵刚[45]

    运用风险管理理论,以大型体育赛事举办过程中客观存

    在的各种风险为研究对象,分析导致高校承办大型体育赛事风险发生的影响因素,归纳、总结体育赛事风险的特点,探求体育风险变化的规律,认识、评估风险造成

    的损害,实现风险管理理论指导高校成功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目的,建立我国高校

    承办大型体育赛事规避、转移和降低风险的应对机制,构建高校承办大型体育赛事

    风险管理体系。

    韩颖、李志平和杨佳宁[46]

    认为高校在承担大型体育比赛过程中存在隐性及显性

    的赛事风险,为了有效规避、转移和降低赛事风险,对体育赛事进行有效的系统管

    理。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德尔菲法,从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估三个阶

    段,对高校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风险因素进行筛选,建立合理的赛事风险评价指标

    体系,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和ABC分类法,对该体系中的影响因素重要程度进行排

    序和分类,得出相应的风险等级,以期为降低高校举办体育赛事风险提供参考。徐

    宝丰和薛亮[47]

    探讨了一种管理学中常见的评估方法——熵值分析法,对大型体育赛

    事风险系统评估进行研究,旨在为决策者提供技术参考。

    赵阳、冯立和杨光照[48]

    以南京青奥会为例,分析了南京青奥会在风险管理方面

    的独到之处,为今后大型体育赛事成功举办提供借鉴。

    史悦红[49]

    提出了增强风险意识、完善制度建设、构建完善赛事风险预测评估体

    系、加强人才培养等体育赛事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耿玉倩[50]

    以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为研究对象,以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评估理

    论及方法为主要理论依据,按照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置建议的风险评估工作

    流程,对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和识别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

    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以及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对其所产生的后果和严重程度

    以及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对风险的承受力和控制力进行逐一研究,并提出与北京

    大学邱德拔体育馆相适应的风险处置建议,目的在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降低

    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和损失。姜宇[51]

    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演绎法对大型体育赛事的风险内涵及风险管理的

    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风险管理的过程,具体论述了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

    体系的构建。

    张翠梅、周生旺和孙庆祝等[52]

    从“物理-事理-人理”层面分析体育赛事风险,建立了体育赛事风险分析模型,收集致险因子;其次,利用体育赛事风险分析模型

    分析了体育赛事致险因素,初步构建体育赛事风险指标体系预选指标;再次,采用

    专家调查法,经过两轮专家调查,对初选指标进行筛选,确立“物—事—人”三个

    层面的体育赛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40个

    三级指标,该评价体系适用于当前体育赛事,符合未来体育赛事发展趋势,具有较

    好的可测性、可行性、时效性和全面性。

    赵峰和孙庆祝[53]

    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判等方法构建了体

    育赛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江苏省第十八届运动会某一项目比赛的情况和对该

    项目比赛的数据分析,建立了指标体系,通过确定体育赛事风险指标权重,进而确

    定了该项目比赛的风险评价矩阵,并进行风险程度分析,发现该项目比赛的风险等

    级为一般。提出在关注赛事整体风险的同时,更要关注赛事的部分风险,以降低损

    失。

    2.竞技体育及训练风险管理研究

    路东升[54]

    认为随着竞技体育发展职业化和商业化进程的加快,赛事数量激增、竞争激烈程度加剧,我国田径专业竞技训练的高投入、高价值及高风险特性日渐显

    著。对其风险的有效管理是中国田径崛起的有力保障。其以我国田径专业竞技训练

    风险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风险识别框架体系完成了风险识别过程;建立了风险评

    估指标体系,采用网络分析法建立我国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网络

    结构模型;运用Super Decisions软件对其权重进行了计算和分析;采用模糊综合

    评价法,以陕西省田径队专业竞技训练为案例进行了风险评估分析;提出了我国田

    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的应对策略和举措。

    3.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研究

    休闲运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现象,在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收入逐年增加、休闲娱乐消费额呈现较大增长、家庭传统闲暇时间增多的情形下,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将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内容,体育

    健身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然而,在体育健身产业发展的同时,也

    面临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风险,如健身器材风险、项目安全风险、环境污染

    风险等。如果这些风险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我国健身产业的发展就可能会出现停

    滞。

    白耀东和张文娟[55]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以健身产业为代表的体育休闲运动中可

    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究,并且客观地提出了健身产业风险识别以及风

    险应对的建设性意见。

    赵树东[56]

    以风险管理为视角,调查分析锻炼中可能造成的伤害事故的风险因

    素,提出对健身路径体育锻炼者的风险管理的建议。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健身路径体

    育锻炼者风险因素进行研究,探讨了健身路径体育锻炼者的主要风险因素及其特

    征。运用现代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来探讨全民健身路径体育锻炼者的风险问题,初

    步构建起全民健身路径体育锻炼者风险事故的识别、评估与应对的理论,为健身路

    径体育锻炼者的风险防范提供理论指导和管理上的帮助。

    左海燕[57]

    对陕西东部地区中老年人在太极拳运动健身中的风险意识和危险因素

    进行调查,并进一步对中老年人太极拳运动健身的风险意识现状进行研究与分析,以便为陕西东部地区中老年人在太极拳运动健身中的风险意识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

    参考依据。

    李大圣和何益壮[58]

    针对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室外健身器材逐渐成为健身休

    闲运动中的重要工具,随之而来的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问题也成为人们日常关注

    的焦点。消费者对健身器材的功能性和安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新型室外健身器材

    在使用中发生的风险也逐渐增多。该研究以室外健身器材使用及后续管理中遇到的

    风险为切入点,依据风险评估原理,对产品使用中遇到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研

    究;归纳室外健身器材风险评估的特点,提出体育用品尤其是健身器材风险管理体

    系的方法。该研究可为提高我国运动器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探

    索。

    4.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科学体系研究

    张大超和李敏[59]

    从体育风险管理相关概念内涵与外延、必要性与重要性、分类、实施体育风险管理的依据、目标、体育风险管理涉及的主要问题、风险管理步

    骤与程序七个方面构建了国外体育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对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体育休闲与娱乐业、国家级体育组织管理机构、体育赛事及大型体育设施六个领域

    的风险管理及运作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刘晓军、王军和曾四清[60]

    抽样具有地域、经济以及文化代表性的不同人群,调查其健身运动风险事件发生的现状及原因,这

    是构建健身运动风险评价理论体系的基础性和必要性研究工作。研究发现:确定健

    身运动风险的人群特征、项目特征、风险事件类别特征,深入研究运动过量、运动

    不足等因素对机体健康风险的影响,加强运动环境固有风险危害的知识普及和宣传

    等问题是构建健身运动风险理论体系的基本切入点。

    刘晓军[61]

    探究健身运动风险的起源,回顾国内外研究历史,盘点不同学科研究

    现状,调查国内健身运动风险事件现状与发生背景。发现:以下结论单一学科研究

    是主要模式;以健身主体为对象的多学科融合欠缺;关于健身运动风险研究的理论

    体系尚不完善;健身风险已成为影响国民健身的重要安全隐患;亟待构建健身运动

    风险研究的理论框架,促进健身运动风险研究的系统化。以健身运动内部风险为基

    础的理论体系包含:健身运动风险的概念界定;健身运动风险的研究内容;健身运

    动风险的研究方法;健身运动风险的评价体系;健身运动风险的管理和控制等。但

    是该文章仅提出了风险理论体系框架图,没有对其进行展开阐述。

    刘晓军[62]

    在其博士论文中认为运动风险研究是保障《全民健身条例》进一步深

    入贯彻并落实的重要前提,是指导国民科学健身、安全健身的技术保障。构建运动

    风险评价理论体系,对丰富体质研究内涵,完善全民健身服务指导体系,提升全民

    健身的科学性与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提出运动风险形成的内因如体质等是评价的

    主体,外因有运动方式和运动环境;运动风险的本质是运动条件下的健康风险,体

    质理论和健康理论是运动风险研究的支撑理论;运动风险评价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优

    选评价方法、构建指标体系、确立评价标准。要从运动性心血管意外、运动性疾

    病、损伤三个层次探讨运动风险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标准。需要进一步

    完善体质研究理论,探索体质评价的新理论、新方法。需要对运动风险进行多学

    科、综合性评价,尽快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价标准。

    1.3.3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从众多文献看,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研究十分必要。(1)从现实层面看,据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统计,2007年由于运动

    损伤而造成的腰椎间盘突出、脊椎关节错位等病人不断增加,数量比往年增加了20%

    左右,在这些病人中,练习瑜伽造成脊椎损伤的人数很多。几乎与此同时,美国一

    项调查显示,每1000个瑜伽动作演示中有2个有损伤的可能[63]。另据肖冰和赵雯[64]

    的研究,广州市业余羽毛球爱好者运动损伤发生率高达91.73%,主要损伤部位是手

    腕部、膝部和肩部;损伤类型有关节扭伤、肌肉韧带拉伤、劳损、擦伤等。侯树军

    等[65]

    的研究指出体育锻炼防治抑郁的三种主要机制,包括内啡肽假说、单胺假说以

    及任务掌握假说,并分析了体育锻炼中的不同锻炼类型及特性对抑郁的改善效果,指出采取集体性的、非对抗性的有氧运动,以中等强度为主,每周进行三次半小时

    的体育锻炼为宜。

    (2)实验研究可知运动会产生过多的内啡肽,使人产生麻痹的感觉,从而疏于

    对损伤的防范,如心脏病发作前的疼痛感消失,因此失去抵制外来病毒的作用。过

    大的运动量,还会产生过多的氧自由基,对人体机能产生多方面的损失与副作用。

    (3)从理论层面看,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研究是全民健身理念贯彻落实的前提和

    基础,随着运动健身理念的深入、风险意识的增强,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系统研究匮

    乏,研究思维、手段、方法落后,对全民健身的指导不够、不到位,科学理论的宣

    传、推广深度、力度不够,影响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塑造健康的美是人们运动健身的终极目标,健康美的内容十分丰富(见图1-

    3),可以称之为健康美系统,下分三个子系统,身体健康美、精神健康美、行为健

    康美。由于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干扰,上述任何一部分的不满足,可以说就是运

    动健身的不确定性,或者说风险。图1-3 健康美系统

    总之,运动是有风险的,要极大地提高全民科学、安全健身意识,防范运动健

    身风险,科学运动健身才能保持健康的身体,才能有效地提高身体素质。

    1.3.4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的内涵、系统特性与分类

    1.内涵与系统特性

    体育运动科学研究涉及学科较多,作为运动休闲管理学科下的运动健身风险管

    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而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研究相关的交叉学科更多,主要归纳

    有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体育社会学、运动损伤学、健康风险管理学等。

    运动是一个动态系统,风险是附着在其之上或与其相关的、变化着的子系统,对该子系统的管理为运动风险管理。这是以系统思维认识运动属性的结果,是运动

    系统理论与风险系统理论有机融合的产物。运动健身风险管理涉及管理学风险管

    控、经济学风险评估、医学风险损伤、法律上的风险损害的认定以及体育学运动方

    式风险度鉴别研究等内容。从运动风险的承载主体分析,人的生物学特性与社会学

    特性则需要从生物学和社会学视角去探索。从运动风险的研究目的出发,运动的科

    学性与安全性是首要的研究内容,目标指向清晰,即对体质与健康的关注是其根本

    出发点。所以,对于“运动风险”这一边缘性、融合性的理念,解决好学科归属问

    题,才能将其上升到理论研究高度。有了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指导认知及实践活

    动。

    在运动健身全过程中,存在与预期愿望相悖的损伤或不适后果(隐含、潜伏的

    损伤),或者由于各类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的对健身者、教练、相关管理机构的损伤

    (机体性、物质性和精神性损失)、损失,均为运动健身风险。

    运动健身风险形成原因是内因与外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为此,运动

    健身风险管理指的是在运动健身全过程中,具有基本风险认知的相关者,通过风险

    识别,采用合理的方法与手段进行评估,使用规避、转移、减轻或接受等的风险应

    对方法,并对其实施管控,及时妥善处理风险事件出现后的不良后果,以保证运动

    健身预期目标实现的全部过程。

    运动健身风险指的是在一定的运动时间、空间内,由于系统状态的不确定性(意料之外的事件)给运动健身者带来危害的各种可能性。它具有客观性、不确定

    性、动态可变性、普遍性。运动健身风险管理是对运动中的不确定性管理,将其产

    生的不良影响或损伤减少或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程度。源于对运动健身伤害的防

    范,伤害有物理的和精神的。

    运动风险意识是指人们对运动风险的认识和防御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能力。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是指健身者在运动健身过程中为识别、分析、评估和降低引

    发身体(内、外)损伤的风险,而构筑、采取的风险解决思维、习性和方法,它集

    成了个人体适能、操作或运动流程、动作能力,运动健身风险管理是规程及其在实

    际操作中的系统应用,用来分析、评价和控制全过程健身风险。

    与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相比,运动健身项目地点、时间、人物、数量不定,健

    身者对动作要领掌握的程度差别很大,风险认知度差别大,风险要素难以识别与评

    估,风险要素之间又有错综复杂的关系。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系统具有四个特性。

    (1)风险存在的普遍性。运动健身过程涉及人员、场地、器材、管理等方面,损伤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在健身各阶段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主观判

    断与认知,也体现客观存在。此外,风险即风险管理重在对未知事件的预测,而预

    测的不确定性时刻存在且变化着。

    (2)风险发生极其损伤程度的不确定性。风险事件的发生是诸多风险要素共同

    作用或连环反应的结果,很显然它是一种随机现象,个别损伤事件的发生是偶然、不可预见的,风险事件发生,它的大小,造成的后果也是不可预见的,很难把握其

    规律。因此,这为研究风险的识别和定量分析、计算造成了困难。

    (3)风险事件的渐变性。在运动健身过程中,随着运动健身的进行,相关的风

    险要素会发生变化,可以是中断、新出现或积累,积累的风险要素可以发生量变到

    质变的劣演化,发生伤害。若处理和控制得当,风险会得以中断。新出现的风险经

    科学的处理和控制也会中断和消失。

    (4)风险表现多样性。由于运动健身涉及人及其环境,人的个性差异大,所处

    的环境更是千变万化,而且风险因素之间复杂的内在关系、与外界交叉影响,风险多样性明显。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突出了预防性、动态性并重在消除隐患。其特点是:①运动

    健身由于个体差异大,风险要素变化大;②一旦发生风险后的处理成本大,且有时

    不可恢复;③由于过程中动作质量标准具有模糊性,管理难度较大。

    2.分类

    运动健身风险根据其造成的结果,可以分为损伤性、疾病性运动健身风险,前

    者是指在运动健身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而导致,这些致伤因素,在这里可称

    为损伤隐患,如准备不足、器材隐患、运动过度过激等产生的身体上的损伤、精神

    上的影响、物质上的损失等事故。

    疾病性运动健身风险指的是运动中的风险因素造成的人体相关系统病变或突发

    疾病,运动的诱发、叠加下猝发。

    运动健身风险的另一种分类是据以致因要素的分类,如生理性运动健身风险、物质性运动健身风险、空间环境性运动健身风险、管理性运动健身风险、处置性运

    动健身风险。

    张勇和罗林[66]

    在综合考察运动医学、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体育教育学等

    学科关于体育运动风险的研究基础上,以分类学为理论指导,从运动的目的和性

    质、运动风险的主要成因及生理解剖学特征、运动风险的项目特征三个方面,尝试

    初步构建运动风险分类体系,以期对运动风险研究的系统化以及运动风险管理和评

    估的标准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见表1-2)。

    表1-2 运动健身风险分类1.3.5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的范畴、方法、内容与体系

    1.范畴

    要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需要明确风险管理的范围以及氛围的形成,并在其中

    构建起风险因素的关联关系,包括内外部环境以及风险管理活动的目的,简而言

    之,必须构建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确保风险管理的目标得到所有干系人的重视。

    2.具体研究方法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为系统方法论,是以问题为导向的霍尔三

    维结构方法(逻辑维、时间维、知识维),包括战略角度、战术角度、实施角度三

    个方面。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

    结合的方法,如层次分析方法。

    (2)系统方法论为基础的计算科学方法,如结构模型化方法、结构方程模型。

    (3)人因工程的基本方法是对人的能力、限制、特点、行为和动机等相关信息

    进行研究,并将之用于运动相关产品、过程及运动环境的规则。

    (4)可靠性方法是研究运动过程可靠性的规律以及对其进行分析、评价、策划

    和控制的理论和方法。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学的基本研究手段与工具包括:评估方法、检测方法、运动

    处方方法,各种信息化、数字化工具等技术方法与工具。

    研究内容、方法、学科框架的初步提出,标志着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学的正式诞

    生。

    3.内容与体系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学的核心是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系统运行规律与外部系统关系

    研究,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基本理论包括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的产生、发展、应用,运

    动健身风险管理的系统特征、功能与作用,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的系统控制理论、效

    应理论、可靠性理论。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体系可归纳为三大基本公理(见图1-4)。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体系的学科框架可分为三大基本理论(见图1-5)。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系统归纳为三大问题,本体论、认识论、管理与评价论,三

    者互有交织,把握住这三方面的问题,对于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系统的研究大有裨

    益。图1-4 三大基本公理图1-5 三大理论体系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系统的本体论是认识论客观基础,而认识论又是风险管理与

    评价的前提。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系统的本体论主要研究、分析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系统的客观

    属性,包括其基本属性等。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系统的认识论主要涉及对其规律性的认识以及实证总结和理

    论探讨,包括风险认知论、人因工程论、可靠性理论等。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系统的管理和监控目的是根据系统目标对其实施进行管理和

    监控,其结果或效用应采用效用函数加以系统评价,因此包含了监控模型、管理模

    式和评价模型。具体化为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系统的策划、认知、估计、评价、监控

    模式等。

    总之,把控好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系统三个方面的问题,根据三大公理加上基本理论,可以推演出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学的理论体系,三大公理确保了这个理论体系

    的优越性、一致性和完备性。基本理论源于实践、指导实践。

    4.研究对象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运动健身领域风险管理,其承载健身者安全

    与健康,运动元包括各类运动健身项目,分别为: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系统1=({运动元[1、2、3…N]},{运动元之间的[人、空

    间、过程]关系})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系统2=({运动元[1、2、3…N]},{运动元之间的[人、空

    间、过程]关系})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系统3=({运动元[1、2、3…N]},{运动元之间的[人、空

    间、过程]关系})

    这里的运动元是指具有一定功能(健身、娱乐等)、占有一定时空的、由一套

    活动组成的运动健身系统,其活动是一种涉及体力与技巧的且有一套规则或习惯所

    约束的,在不同人时空下,遵循预先风险策划、计划、实施的一套健身体系。

    例如:

    俱乐部运动健身系统=({俱乐部、管理者、教练、健身者、健身设施},它们的

    {人、空间、过程关系})

    广场舞健身系统=({领队、教练、跳舞者、设施、广场、环境},它们的{人、空间、过程关系})

    骑行运动健身系统=({领队、教练、骑行者、自行车、装备、道路、环境},它

    们的{人、空间、过程})

    5.研究意义

    1)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学的理论意义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学的研究有利于完整的风险管理科学体系的建立,明晰了概

    念、提炼了方法、理清了程序、规范了制度。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学的研究有利于运动健身科学和风险管理学的贯通。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学的研究有利于风险管理专业应用和学科体系建设。

    2)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学的现实意义

    研究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学,采用了系统思维与现代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

    合,正确把握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发展的现状、问题、成因及趋势,为运动健身风险

    管理乃至体育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为俱乐部、健身者的决策提供理论

    依据。

    研究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学,形成了一个复杂、庞大的学科与理论体系,如一般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学、专项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学、运动处方学、健康评估学、数字

    化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学等。

    研究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学,是我国全面健身事业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任务,顺应了健身产业发展需求,将防未病、运动康复理念纳入其中。

    1.3.6 运动健身过程风险管理

    为了达到运动健身目的,要对其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控制的原则有四个:一

    是身心协调发展原则;二是同化优势原则;三是适量运动负荷原则;四是风险意识

    原则。

    1.运动健身过程风险管理的方法

    (1)选择符合目的的运动健身项目和运动健身方式。

    (2)在遵循同化作用优势原则时要注意控制以下几个方面:

    ①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②足够的营养供给;③控制一定的体力消耗,避免过度疲劳;

    ④必要的休息。

    (3)在适量的运动负荷方面,要用负荷量的大小来调控过程。

    2.从健身运动的构成要素识别风险因素

    从健身运动的构成要素分析、识别风险因素,分别从身体姿势、运动轨迹、运

    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速度、运动力量、运动节奏等方面去识别运动学、动力学

    及综合性特征变化规律与变异过程、变异点,以做过程前、中、后的整体上的风险

    评估,并从过程中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力量性、经济性、弹性等进行衡量(考

    察)。

    1)身体姿势

    身体姿势是指身体和身体各个部位在做动作过程中所处的状态和位置(关

    系)。属于动作的空间特征,可分为开始姿势、动作过程中的姿势和结束姿势。

    2)运动轨迹

    运动轨迹指身体重心或身体某一部分的重心或身体某一点在运动时所移动的路

    线。属于空间特征,包括轨迹形状形式(直线和曲线两种)、轨迹方向(从矢状

    面、额状面、水平面三个面和前后左右上下六个基本方向来确定身体运动的方向)

    和轨迹幅度(长度、角度)。

    3)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指完成身体动作所持续的时间,包括完成动作的总时间(完成动作所

    需的全部时间)和各个部分的操作时间(完成动作的某一环节所需要的时间)。

    4)运动频率

    运动频率指单位时间内某一动作的重复次数,属于时间特征。

    5)运动速度运动速度指身体或身体某一部分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通常用位移距离和所用

    时间之比来表示,包括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初速度、末速度、角速度和加速度

    等,具有时间和空间特征。

    6)运动力量

    运动力量指身体运动时对外部物质对象所产生的物理作用,它是运动者通过肌

    肉收缩以克服阻力的能力,属于动力学特征。

    7)运动节奏

    运动节奏是动作的快慢、用力的大小、肌肉的收缩与舒张以及时间间隔的长短

    合理交替的一种综合特征,包括用力的大小、时间间隔的长短、动作幅度的大小及

    动作快慢等要素。它与动作的时间特征、空间特征和动力学特征都有关系。

    [1] 杨树安.在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系统全民健身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6-11-10)[2018-12-

    04].http:www.sport.gov.cnn316n340c775062content.html.

    [2] 张大超,李敏.国外体育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7):43-54.

    [3] 袁旦.人文体育观的建构:体育学的人文性和科学性——与布特博士的讨论提纲[J].天津体育学院学

    报,2010,25(1):1-5.

    [4] 张大超,李敏.国外体育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7):43-54.

    [5] 徐红旗.健身运动与“健商”新概念[J].体育与科学,2001,22(6):11-12.

    [6] Swarbrooke J, Beard C, Leckie S, et al. Adventure Tourism: The new frontier [M]. Oxford:

    Elsevier Science Ltd., 2003:15-16.

    [7] Fuller C, Drawer S. The applic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in sport [J]. Sports Medicine,2004,34(6):349.

    [8] Keyzer P, Coyle I R, Dietrich J, et al. Legal risk management and injury in the fitness

    industry: the outcomes of focus group research and a national survey of fitness professionals

    [J]. Journal of Law Medicine, 2014,21(4):826.

    [9] Cipolla K. Climbing Wall Operators Need Risk Management Policies to Limit Injuries[J].

    Club Industry, 2013,29(5):12.

    [10] Cotten D J. You Have Identified a Risk—What Now?[J]. Fitness Management,2008,24(1):50.[11] Dimitriadi A, Dimitriadi S. A conceptual model of risk management and its importance for

    sport leisure [J]. Choregia, 2007,3(1):19-26.

    [12] O'Reilly N, Foster G, Dolles H. Risk management in sports sponsorship: application to

    human mortality risk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arketing Sponsorship,2009,10(1):45-62.

    [13] Lee S H, Farley L A, Kwon O. The effectiveness of risk management plans in recreational

    sport programs of Division I-A universities [J]. Recreational Sports Journal, 2010(1):58.

    [14] Appenzeller H. Risk management in sport: issues and strategies [M].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2012:67-68.

    [15] Ito H, Ozawa A, Yamada K. On a Mechanism of Injury Risk Management for Sport Teams by

    Insurance and Securitization: A Case in J. League [J]. Journal of Real Options Strategy,2012,5:65-95.

    [16] James L P, Kelly V G, Beckman E M. Injury risk management plan for volleyball athletes

    [J]. Sports Medicine, 2014,44(9):1185.

    [17] Murakoshi S, Nakamura M, Kawai M. Do high altitude mountaineers have a death wish?:

    Investigation of risk perception and risk management [J]. Japa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alth Sport Sciences, 2014,59(2):653-671.

    [18] Piekarz M J, Jenkins I S, Mills P F, et al. Risk and safety management in the leisure,events, tourism and sports industries [J]. Tourism Management, 2016,54:296-297.

    [19] Wang Z P, Wang Y, Yu-Feng L V. Application the Corporation Risk Management Mode into

    Sport Event Risk Management [J]. Journal of Xia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2007(1):41-49.

    [20] Spengler J O, Connaughton D P, Pittman A T, et al. Risk management in sport and

    recreation [M]. Champain, IL: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2006: 57-58.

    [21] Zakaria J, Harun M T, Salamuddin N, et al. Risk Management Practices Towards Developments

    of Sport an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in Malaysia [J].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2016,7(2016):1-11.

    [22] 伊藤晴祥,小澤昭彦,山田憲司. On the Injury Risk Securitization: Injury Risk Management

    for Sport Athletes [J]. Applied Mechanics Materials, 2015,737(2):868-873.

    [23] Pyles C D, Pyles R B. Risk Management of Sport Facilities [J]. J Legal Aspects

    Sport,2013,2(1):53-64.

    [24] Roe M, Malone S, Blake C, et al. A six stage process for individualising injury risk

    management in sport [J]. Injury Epidemiology, 2017,4(1):26.

    [25] Ekholm D. Sport-based risk management: shaping motivated, responsible and self-governing

    citizen subjects [J]. Eropean Journal for sport and society, 2017,14(1):60-78.[26] Kim S, Seidler T L, Connaughton D P, et al. An exploratory examination of risk-management

    practices in South Korean community sport clubs [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Sport and Social

    Science,2017,6(1):1-12.

    [27] 段菊芳.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

    [28] 何国民.体育赛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研究[C]北京: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一),2007:57.

    [29] 苏念磊.基于AHP的体育赛事风险管理及实证研究——以网球赛事为例的风险识别、分析与应对初探

    [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07.

    [30] 钟丽萍,刘亚云.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成因与预警管理[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6):141-143.

    [31] 黄海峰.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9.

    [32] 苏庆永,司虎克.基于知识管理的体育赛事风险管理[J].体育科研,2008,29(4):18-20.

    [33] 唐行晨.基于AHP的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以乒乓球赛事为例[D].上海:华东理工大

    学,2009.

    [34] 刘红建,孙庆祝.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综述[EBOL].(2009-09-15)[2018-10-27].

    http:www.paper.edu.cnreleasepapercontent200909-386.

    [35] 龙苏江.大型体育赛事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体育与科学,2010,31(3):65-68.

    [36] 刘亚云,范成文.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5):525-527.

    [37] 李志远.大型体育赛事风险评估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38] 胡良良.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研究综述[J].华人时刊旬刊,2012(1):7714.

    [39] 陈家起,刘红建.国内外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山东体育科技,2012,34(5):20-24.

    [40] 吴勇,张波.基于广义离差最小的体育赛事风险评估[J].统计与决策,2012(4):51-54.

    [41] 洪俊雄.大型体育赛事风险评估指标研究现状[J].体育科技,2014,35(4):36-37.

    [42] 陈运魁.体育赛事运营及风险管理研究——以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14.

    [43] 温阳,余方亮从青奥会看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运行风险管理[J].山东体育科技,2015(3):7-12.

    [44] 潘妤.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大型体育赛事风险评估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5.

    [45] 李志平,韩颖,赵刚.高校承办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机制研究[J].运动,2015(4):69-71.

    [46] 韩颖,李志平,杨佳宁.高校承办大型体育赛事风险评估研究——以承办赛事的天津市高校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2):12-16.

    [47] 徐宝丰,薛亮.基于熵值的体育赛事风险评估研究[J].运动,2015(17):25-26.

    [48] 赵阳,冯立,杨光照.大型体育赛事的风险管理——以南京青奥会为例[J].传媒与教育,2016(1):112-114.

    [49] 史悦红.我国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1):30-33.

    [50] 耿玉倩.体育场馆风险评估的研究——以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为例[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6.

    [51] 姜宇.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2016(11):00271-00271.

    [52] 张翠梅,周生旺,孙庆祝,等.WSR系统方法论下体育赛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南京体育学

    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6):134-141.

    [53] 赵峰,孙庆祝.体育赛事风险指标的构建及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7,33(3):43-48.

    [54] 路东升.我国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5.

    [55] 白耀东,张文娟.对休闲运动的风险管理问题的探究——以健身产业为例[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中国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论文集,2012:5.

    [56] 赵树东.全民健身路径体育锻炼者的风险管理——以长治市为例[J].运动,2012(7):27-30.

    [57] 左海燕.陕西东部地区中老年人参与太极拳运动健身的风险意识现状分析[J].武术研究,2012(2):56-58.

    [58] 李大圣,何益壮.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风险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4(2):40-43.

    [59] 张大超,李敏.国外体育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7):43-54.

    [60] 刘晓军,王军,曾四清.健身运动风险事件发生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0):46-49.

    [61] 刘晓军.健身运动风险理论体系的构建[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10):94-98.

    [62] 刘晓军.运动风险评价理论体系的构建[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6.

    [63] 贺灵敏.上海市瑜伽练习人群身体损伤的社会学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0.

    [64] 肖冰,赵雯.广州市业余羽毛球爱好者运动损伤调查及预防研究[J].健康研究,2012,32(1):48-50.

    [65] 侯树军,李娜,杨剑.体育锻炼与抑郁的研究综述[C]佚名.“全民健身,科学运动”学术交流大会

    论文集,2016.

    [66] 张勇,罗林.运动风险分类体系的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28(2):20-21.第2章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基础理论

    系统思维与系统分析方法是授人以渔的工具。

    本章导读

    了解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的系统理论与方法。

    了解运动健身风险效应理论。

    了解运动健身人因工程理论、可靠性理论、目标管理与动态控制原理。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研究的历史不长,传统的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生命周

    期方法是主流,刘晓军[1]

    提出了很多相当实用的想法、建议,建立了初步的运动风

    险管理体系,特别是李瑛[2]

    对运动健身产业风险管理研究起步更早,取得了一定的

    成果,但是,与当前轰轰烈烈的全民健身运动不相符合,急需开拓创新,吸纳、消

    化、应用新的理论与方法。

    2.1 系统科学理论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的系统科学理论以系统论为指导,将运动健身理解为一个系

    统,是由健身者、环境、器械、管理、技巧等要素以一定的关联组成,强调运动健

    身风险管理是该系统下的管理子系统的一部分——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系统,运动健

    身风险管控机制就是一项系统工程,从而将系统理论应用于其研究及实践成为可

    能,系统思想、系统方法、系统工程在运动健身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

    研究领域、研究深度。

    基于系统方法的运动健身风险管理是指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识别、分

    析、评价、减轻和监控运动健身系统中的影响目标达成的各类不确定性因素,对运

    动健身系统的风险要素进行分析评价和综合处理,使运动健身系统的不利后果得以

    控制,并使运动健身系统安全、最优地达成目标。强调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完

    整的过程,履行的是和一般管理相同的功能,运动健身系统风险是与运动健身系统

    状态(时间、空间)有关时间函数,其思想、理论、方法、工具较多。2.1.1 三维模型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研究三维模型方法从战略、战术与实施层面进行展开。

    1.战略层面三维模型

    如图2-1所示,战略层面考虑大的格局,对风险管理进行整体把握。从战略与策

    略维度强调目标管理、扬长避短,扬长避短就是要发挥各人、各团体所长去进行风

    险管理,如教练多从方法角度去控制风险,俱乐部多从环境营造角度去控制风险,健身者则要提高风险认知能力。从技术维度强调应用系统方法,注意定性与定量相

    结合。从理念与组织维度强调系统思维,要主动控制,要做到全方位全员全过程的

    风险管理,不留死角。

    图2-1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战略层面三维模型

    2.战术层面三维模型

    如图2-2所示,战术层面则从具体操作角度进行风险管理,因素维有人因、物

    因、环境因、管理及方法因、事故处置因、感知因,时间维有准备期、实施期、恢复期,从逻辑维度进行风险管理则有明确问题、确认目标,提出解决方案,进行方

    案优化,选择并决策计划,实施计划,监控过程,进行信息收集并反馈,以提高风

    险管理水平。

    图2-2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战术层面三维模型

    3.实施层面三维模型

    如图2-3所示,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相关人就是干系人,包括健身者、健身教练、健身俱乐部管理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运动健身风险管理要在一开始的健身计划制

    定中就要有风险意识,做好风险管理规划,教练在运动健身理论与实践知识、技巧

    传授过程中,要有风险管理内容。干系人各方在每个阶段按照风险管理逻辑展开协

    同,但是不一定机械地照搬每个步骤。图2-3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实施三维模型

    2.1.2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系统评价方法

    1.系统评价方法概述

    系统评价在风险管理系统工作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尤其对各类重大管理

    决策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决定系统方案“命运”的一步重要工作,是决策的直接依

    据和基础。简单来说,系统评价就是全面评定系统的价值。而价值通常被理解为评

    价主体根据其效用观点对于评价对象满足某种需求的认识,它与评价主体、评价对

    象所处的环境状况密切相关。因此,系统评价问题是由评价对象(What)、评价主

    体(Who)、评价目的(Why)、评价时期(When)、评价地点(Where)及评价方

    法(How)等要素(5W1H)构成的问题复合体。

    评价对象是指接受评价的事物、行为或对象系统,如健身者状况、待实施的风

    险管理规划、运动处方等。

    评价主体是指评定对象系统价值大小的个人或集体。评价主体根据个人的性格

    特点以及当时的环境、评价对象的性质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等因素,对于某种利益和损失有自己独到的感觉和反应,这种感觉和反应就是效用。效用值(无量纲,值域

    为[0,1])与损益值(货币单位)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效用曲线来刻画。效用观点给

    我们的启示是,评价主体的个性特点及所处环境条件是决定系统评价结果的重要因

    素。

    评价目的即系统评价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能发挥的作用。如对新风险管理规划

    进行系统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优化风险管理方案,更科学、更有效地进行决策,并保

    证运动健身等系统的成功。除优化之外,系统评价还可起到决策支持、行为解释和

    问题分析等方面的作用。

    评价时期即系统评价在系统规划全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如以运动健身风险管理

    为例,其评价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

    (1)期初评价。这是在制定新方案时所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为了及早沟通俱

    乐部、教练、健身者等部门、人员的意见,并从系统总体出发来研讨与方案有关的

    各种重要问题。比如新方案的功能、结构是否符合健身者的需求,新方案在技术上

    是否先进、经济上是否合理,以及所需资源如时间等。通过期初评价,力求使方案

    优化并做到切实可行。策划、规划研究的核心内容实际上就是对系统问题(健身方

    案、健身实施等)的期初评价。

    (2)期中评价。这是指运动健身过程中所进行的评价。当运动健身过程需要较

    长时间时,则期中评价一般要进行数次。期中评价主要是验证新方案的正确性,并

    对评价中暴露出来的风险要素等问题采取必要的对策。

    (3)期末评价。这是指新方案实施成功,并经鉴定合格后进行的评价。其重点

    是全面审查新方案各项指标是否达到原定的各项要求。同时,通过评价为正式运动

    健身做好技术上和信息上的准备,并预防可能出现的其他问题。

    (4)跟踪评价。为了考察新方案在实施中的实际效果,在其实施后的若干时间

    段内,每隔一定时间对其进行一次评价,以提高该实施的质量,并为进一步研发同

    类新方案提供依据。

    评价地点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评价对象所涉及的及其占有的空间,或称评

    价的范围;二是指评价主体观察问题的角度和高度,或称评价的立场。在风险管理系统工程中,评价就是评定系统发展有关方案的目的达成度。评价

    主体按照一定的工作程序,通过各种系统评价方法的应用,从经初步筛选的多个方

    案中找出所需的最优或使决策者满意的方案,这是一件重要而又有一定难度的工

    作。

    系统评价的一般过程如图2-4所示。

    图2-4 系统评价程序

    系统评价的过程要有坚实的客观基础(如对功能效益的分析),这是第一位

    的;同时,评价的最终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又取决于评价主体及决策者多方面的主观

    感受。这是由价值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可用来进行系统评价的方法是多种多样

    的。如以多指标的评价和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为特点的关联矩阵法、层次分析法

    和模糊综合评判法。这类方法是系统评价的主体方法。其中关联矩阵法为原理性方

    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为实用性方法。

    2.层次分析法

    许多评价问题的评价对象属性多样、结构复杂,难以完全采用定量方法或简单

    归结为费用、效益或有效度进行优化分析与评价,也难以在任何情况下,做到使评

    价项目具有单一层次结构。这时需要首先建立多要素、多层次的评价系统,并采用

    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的方法或通过定性信息定量化的途径,使复杂的评价问题明朗

    化,图2-5为效果评价结构模型。图2-5 效果评价结构模型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托马斯·L.萨蒂于20世纪70年

    代初提出了著名的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解析递阶过程,通常意

    译为“层次分析”)方法。1971年,萨蒂曾用AHP为美国防部研究所谓“应急计

    划”,1972年又为美国家科学基金会研究电力在工业部门的分配问题,1973年为苏

    丹政府研究了苏丹运输问题,1977年在第一届国际数学建模会议上发表了“无结构

    决策问题的建模——层次分析法”,从此AHP方法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在除方

    案排序之外的计划制定、资源分配、政策分析、冲突求解及决策预报等广泛的领域

    里得到了应用。该方法具有系统、灵活、简洁的优点。

    1982年11月,在中美能源、资源、环境学术会议上,由萨蒂的学生H.高兰民柴

    首先向中国学者介绍了AHP方法。近年来,在我国能源系统分析、城市规划、经济管

    理、科研成果评价等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应用。1988年在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AHP

    学术会议。近年来,该方法仍在管理系统工程中被广泛运用。

    1)基本思想

    AHP方法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又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递

    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有关人员的判断,确定备选方案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整个过程体现了人们分解—判断

    —综合的思维特征。自上而下包括目的层、准则层(指标层)、方案层。目的层是

    达成的目标,准则层是用以判别目标结果的标准,有时在其下增加的指标层是指参

    与评估的各种风险因素等。

    层次分析法将决策者的思维过程数学化。它提供了一种能够综合人们不同的主

    观判断并给出具有数量分析结果的方法,最终把非常复杂的系统研究简化为各种因

    素间的成对比较和简单计算。因此,层次分析法是将定性问题进行半定量分析的一

    种简单而又实用的多准则评价决策方法。AHP法强调决策者的直觉判断的重要性和方

    案比较的一致性。

    2)实施步骤

    在运用AHP方法进行评价或决策时,大体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明确问题,分析评价系统中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

    结构。

    (2)对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

    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并进行一

    致性检验。

    (3)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要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

    (4)计算各层要素对系统目的(总目标)的合成(总)权重,并对各备选方案

    排序。

    3.层次分析法举例——运动效果评价

    (1)建立该运动评价问题的递阶结构(见图2-6)。图2-6 运动效果评价结构

    (2)建立各阶层的判断矩阵A,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aij——要素i与要素j相比的重要性标度。标度定义如表2-1所示。

    表2-1 判断矩阵标度定义

    判断矩阵及重要度计算和一致性检验的计算过程与结果如表2-2、表2-3、表2-4、表2-5所示。

    表2-2 计算过程

    表2-3 计算过程

    表2-4 计算过程

    表2-5 计算过程

    (3)求各要素相对于上层某要素(准则等)的归一化相对重要度向量

    W0

    =(W0

    i)。计算该例W0

    i的过程及结果如表2-2、2-3、2-4、2-5所示,应用的公式有式2-

    1、2-2。

    λmax及一致性指标C.I.(Consistency Index)的计算一般需在求得重要度向

    量W或W0

    i后代入公式2-3,可归结在同一计算表(见表2-2、表2-3、表2-4、表2-

    5)中。

    (4)求各方案的总重要度。

    计算过程和结果如表2-6所示。

    表2-6 方案总重要度计算

    (续表)

    计算结果表明,三个方案的优劣顺序:C1、C3、C2,且方案C1明显优于方案C2和

    C3。

    4.层次分析法——AHP一般方法总结1)建立评价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1)最基本的有三个层次。

    ①最高层:这一层次中只有一个要素,一般它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期望实

    现的理想结果,是系统评价的最高准则,因此也称目的或总目标层。

    ②中间层:这一层次包括了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它可以由若干个层

    次组成,包括所需考虑的准则、子准则等,因此也称为准则层。

    ③最低层:表示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措施等,是评价对象的具体

    化,因此也称为方案层。

    (2)层次分析法一般会有三种结构形式。

    完全相关结构,如图2-6所示。

    完全独立结构——树形结构。

    混合结构(包括带有子层次的混合结构),如图2-5所示。

    (3)两种建立递阶层次结构的方法。

    ①分解法:目的→分目标(准则)→指标(子准则)→……→方案

    ②解释结构模型化方法(ISM法):评价系统要素的层次化。

    (4)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递阶层次结构中的各层次要素间须有可传递性、属性一致性和功能依存性,防止在AHP方法的实际应用中“人为”地加进某些层次(要素)。这是需进一步探讨

    的问题。

    ②每一层次中各要素所支配的要素一般不要超过9个,否则会给两两比较带来困

    难。

    ③有时一个复杂问题的分析仅仅用递阶层次结构难以表达,需引进循环或反馈等更复杂的形式,这在AHP中有专门研究。

    2)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1)判断矩阵的性质:

    0
    aik·akj=aij——A为一致性矩阵(对此一般并不要求)

    选择1~9之间的整数及其倒数作为aij取值的主要原因是,它符合人们进行比较

    判断时的心理习惯。实验心理学表明,普通人在对一组事物的某种属性同时做比较

    并使判断基本保持一致时,所能够正确辨别的事物最大个数在5~9之间。

    (2)两两比较判断的次数:n(n-1)2,这样可避免判断误差的传递和扩

    散。

    3)定量指标的处理

    遇有定量指标(物理量、经济量等)时,除按原方法构造判断矩阵外,还可用

    具体评价数值直接相比,这时得到的A矩阵为定义在正实数集合上的互反矩阵。

    4)一致性检验方法

    (1)计算一致性指标C.I.:

    C.I.=(λmax-n)(n-1)(严格证明见有关参考书)

    式中(AW)i表示向量AW的第i个分量。

    (2)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Random Index)。表2-7给出1~15阶正互反矩阵计算1000次得到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表2-7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R.I.是同阶随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的平均值,其引入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

    一致性判断指标随n增大而明显增大的弊端。

    (3)计算一致性比例C.R.(Consistency Ratio)

    C.R.=C.I.R.I.<0.1

    5)要素相对权重或重要度向量W的计算方法

    W=(W1, W2, …, Wn)T

    (1)求和法(算术平均法)。

    计算步骤:

    ①A的元素按列归一化,即求 ;(2-6)

    ②将归一化后的各列相加;

    ③将相加后的向量除以n即得权重向量。

    (2)方根法(几何平均法)。计算步骤:

    ①A的元素按行相乘得一新向量;

    ②将新向量的每个分量开n次方;

    ③将所得向量归一化即为权重向量。

    方根法是通过判断矩阵计算要素相对重要度的常用方法。

    5.系统评价方法小结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通常采用层次分析法或模糊综合评价

    法,这两种方法均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后者能更好地反映人的判断的模糊

    性,对运动处方、运动健身风险的评价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们的分析过程是:

    把复杂的过程分解成若干个要素,按支配、关联关系,将这些要素分组、分层,使

    之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再通过两两比较判断各层次中诸要素的相对重要性,从而得出各要素在综合评价中的权重,最后根据权重和隶属度进行综合评价。在某

    些无法完全定量情况下,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有较好的效果。

    熵值分析法是通过客观赋权用单一数值对多指标体系进行评估,对系统风险进

    行量化处理。

    实际应用中常采取层次分析法—熵值法或模糊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等组合形

    式。

    2.1.3 综合集成系统方法

    钱学森教授在研究解决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问题时,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简称综合集成。综合集成的实质是专家经验、统计数据和信息资料、计算

    机技术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一个以人为主的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系统,发挥

    这个系统的整体优势,去解决复杂的决策问题。它有方法论层次上和工程技术层次

    上综合集成方法两种。

    1.方法论层次上的综合集成要点

    (1)直接诉诸实践经验,特别是专家的经验、感受和判断力,把这些经验知识

    和现代科学提供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

    (2)专家的经验是局部的,多半是定性的,要通过建模计算把这些定性知识和

    各种观测数据、统计资料结合起来,使局部定性的知识达到整体定量的认识。

    (3)把人与计算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知识工程、专家系统和电脑的优点,同

    时发挥人脑的洞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取长补短,产生出更高的智慧。

    2.工程技术层次上的综合集成的基本步骤和要点

    (1)一个实际问题提出来后,研究者(或研究小组)首先要充分收集有关的信

    息资料,调用有关方面的统计数据,作为开展研究工作的基础性准备。

    (2)研究者约请各方面有关专家对系统的状态、特性、运行机制等进行分析研

    究,明确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系统的可能行为走向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做出定性判

    断,形成经验性假设,明确系统的状态变量、环境变量、控制变量和输出变量,确

    定系统建模思想。

    (3)以经验性假设为前提,充分运用现有的理论知识,把系统的结构、功能、行为、特性、输入输出关系定量地表示出来,作为系统的数学模型,以便用模型研

    究部分地代替对实际系统的研究。

    (4)依据数学模型把有关的数据、信息输入计算机,对系统行为做仿真模拟试

    验,通过试验,获得关于系统特性和行为走向的定量数据资料。

    (5)组织专家群体对计算机仿真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对系统模型的有效

    性进行检验,以便进一步挖掘和收集专家的经验、直觉,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判断。(6)依据专家们的新见解、新判断,对系统模型做出修改,调整有关参数,然

    后再上机做仿真模拟试验,将新的试验结果再交给专家群体分析评价,根据新一轮

    的专家意见和判断再次修改模型,再做仿真试验,再请专家群体分析评价,如此反

    复循环,直到计算机仿真试验结果与专家意见基本吻合为止。

    2.1.4 物理—事理—人理方法

    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用于指导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是一种

    综合集成方法,由中国学者顾基发提出,适于处理有人参与的复杂系统,WSR将各种

    方法进行条理化、层次化,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强调综合多种知识、工具和方

    法,要求在处理风险时,既要考虑风险物(设施、环境、穿着等——物理W)的一

    面,也要考虑这些物如何更好地被应用在事(管理、处置方法等——事理S)的方

    面,最后,识别风险、处置风险、管理风险实施都离不开人的方面(人理R)。

    (1)理解意图(见图2-7)。这与霍尔系统工程方法论中逻辑维中的明确问题

    含义相近。在进行任何工作之前,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理解决策者的意图。在多数

    情况下,决策者们对要解决的问题或系统的愿望可能是清晰的,也可能是相当模糊

    的,这就需要沟通,需要协调,因为决策者们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对问题、愿望

    等有不同的理解,需要分析者理解他们的意图,同时也需理解相关人员的意图。

    图2-7 物理—事理—人理方法流程(2)调查分析。调查分析是一个物理分析过程,任何结论只有在深入、仔细地

    调查分析之后才可能得出。开展调查分析,要协调好与被调查者的关系,争取被调

    查者(专家、广大群众)的积极配合,且对调查得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必要的处

    理。

    (3)形成目标。作为一个复杂的问题,往往一开始问题拟解决到什么程度,决

    策者和系统工程工作者都不是很清楚。在领会和理解决策者的意图以及深入地调查

    分析、取得相关信息后,进行系统目标的确定,形成目标。这些目标可能有与当初

    决策者的意图不完全一致的地方,同时在以后大量分析和进一步考虑后,可能还会

    有所改变。所以需要协调,使形成的目标得到共识。

    (4)建立模型。这里的模型是比较广义的,除数学模型外,还可以是物理模

    型、概念模型,运作程序、运行规则等。建立的模型应与相关领域的人员讨论、协

    商,在协商的基础上形成。在这一阶段,可能开展的工作是设计、选择相应的方

    法、模型、步骤和规则来对目标进行分析处理,这个过程主要是运用物理和事理。

    (5)提出建议。运用模型,分析、比较、计算各种条件、环境、方案之后,可

    以得到解决问题的初步建议。要使所提出的建议可行,使相关主体尽可能满意,协

    调工作相对其他阶段来说更加重要,所以系统工程工作者在模型分析的基础上,要

    协调、综合决策者和相关利益者对所提建议的看法,最后还要让决策者从更高一层

    次去综合和权衡,以决定是否采用。

    (6)实施方案。将上述建议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与相关主体进行沟

    通,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2.1.5 模型方法:解释结构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的模型方法有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结构功能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等。

    1.解释结构模型

    解释结构模型可以将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系统的相关要素或损伤类型进行分组

    (子系统)、分层。例如,对风险因素、风险评价指标进行系统分析,找出各风险因素之间的递阶层次关系,建立运动健身风险因素的ISM模型,根据模型中的层级划

    分结果,分析风险因素或各风险评价指标所处的层级结构及因果传递关系,揭示风

    险产生核传递的机理,提出科学规避、控制运动健身风险的风险管理对策。

    2.结构方程模型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系统引起的风险可以有多个原因,损伤有多种结果,有复杂

    的共变关系,经常遇到不可观测的变量(即潜变量),1973年,科斯科格(Karl

    G. Joreskog)提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多指标变量之间复杂结构关系的多元统计方

    法,它由测量方程和结构方程两部分组成[3]

    ,季跃龙和朱海艳[4]

    应用结构方程模型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大学生主观风险认知、高校客观体育运动条件以及

    高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机制对高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有较大的影响。霍德利和仇军

    [5]

    认为健身教练与健身者双方相互信任影响健身效果以及可能的损伤,成为一个重

    要的风险要素,对其进行风险识别,应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提出运动健

    身信任风险管控措施。

    2.1.6 哈顿矩阵

    20世纪60年代,美国公共卫生医师哈顿(William Haddon)结合公共卫生的

    原理设计了一种图表,称为“哈顿矩阵”(见表2-8),提出应该从伤害发生前、伤

    害发生时和伤害发生后三个阶段分别评价导致伤害宿主(人)、致病(致伤)和环

    境三者的作用,从而确定伤害干预的途径。此后,它一直被作为所有类型伤害预防

    手段的发展思路。

    表2-8 哈顿矩阵哈顿根据“哈顿矩阵”,于1981年提出了损伤风险预防的“十大策略”,在世

    界卫生组织的支持和推广下,在损伤预防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预防危险因素产生:如禁止手枪的制造和核反应堆的建立。

    (2)减少已存在危险因素的含量:限制车辆速度,减少油漆中的铅含量。

    (3)预防已有危险因素的释放:裁减主要军队的核武器或常规武器,用巴氏法

    杀菌消毒牛奶。

    (4)从源头改变危险因素的释放率及其空间分布:对初学滑雪者减少雪道的坡

    度,使用降落伞。

    (5)将危险因素从时间和空间上与被保护者分开:如在交通集中的道路上架设

    行人过街天桥,地面雷击时的避雷装置,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分道行驶。

    (6)用屏障将被保护者和危险因素分开:如使用头盔,安全眼镜,机械挡板,农村鱼塘设置栅栏防制溺水等。

    (7)改变危险因素的基本性质:如使用圆角家具,使用坚固的照明柱和其他路

    旁设施。

    (8)增强人体对危险因素的抵抗力:如在飓风地区对建筑物制定严格的标准。(9)消除危险因素:如使用消防车和火灾探测系统,使用电子定点系统预防触

    电死亡。

    (10)使损伤患者保持稳定,采取有效的治疗和康复措施:如在损伤现场提供

    及时的紧急医疗救助,使用适当的医疗操作,如为烧伤病人进行皮肤移植。

    2.1.7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系统生态学模型

    哈顿矩阵涉及能量转移和伤害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而系统生态学模型则阐述个

    体和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非常适合理解伤害,尤其是剧力损伤产生的原因。伤害

    和剧力损伤是受到个体、相互关系、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复杂因素多重影响的行为

    产物。系统生态学模型指出,预防伤害和剧力损伤需要从调整个体行为、建立健康

    的家庭环境、提供安全的公共场所、消除性别歧视,以及争取更大的社会、文化和

    经济因素几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见图2-8)。

    图2-8 损伤系统生态学模型2.1.8 “5E”策略

    由于损伤成因的多元性,单一的损伤风险预防策略往往收效不大,需要结合工

    程(engineering)、环境(environment)、强化执法(enforcement)、教育

    (education)和评估(evaluation)的综合风险管控形式,这就是常说

    的“5E”策略。“工程策略”包括制造对人们更安全的健身产品;“环境策略”指

    通过减少健身环境危险因素,降低个体受损伤的可能性;“强化执法策略”指通过

    法律和管理部门的措施确保在健身人群中维持某些行为和规范的实施,包括了强制

    实施法律以创造安全环境,以及确保安全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法律和规范等;“教育

    策略”针对改变一般人群和特殊人群的风险认知、态度、信念和行为;“评估策

    略”涉及判断哪些风险管理措施、应对计划对预防损伤最有效,为研究者和政策制

    定者提供方法建议。

    2.2 运动健身风险效应理论

    风险效应是指风险的经济效应。效应是事物本身的一种内在机制,正是由于效

    应机制的存在与作用,才引发了某种形式的行为模式与行为趋向。风险的效应是由

    风险自身的性质和特征决定的,但又必须与外部环境以及人的观念、动机相联系才

    得以体现。黄卓和王正琪[6]

    基于对管理学的研究成果,阐述了风险效应分类的结果

    和风险效应—行为决策模型等具体理论。根据竞技体育的特点,举例给予了充分的

    说明,且对风险管理效益方法,也提出了自己的最新看法。在总结中,指出了风险

    效应理论在竞技体育管理中的实际意义和价值,最终目的是为帮助竞技体育管理的

    决策者,了解掌握一些科学的风险效应理论知识,同时为决策者提供相应的参考建

    议。

    风险效应是风险事件本身的特征和内在机制所共同产生的结果。人们认识这种

    效应是做出正确决策的重要条件之一。通过风险特征全面分析,归纳出体育管理中

    的风险效应主要有两种。

    2.2.1 风险诱惑效应

    运动健身给人身体健美、愉悦的心情,这种利益和其产生的诱惑力很大,因而

    健身者愿意冒一定的风险去承受损伤、失败等。风险诱惑效应是风险利益作为一种外部刺激使人们萌发了某种动机,进而做出某种选择并导致行为(冒险行为)的发

    生。对于健身者来说,风险利益是一种综合性的利益,它并不是确定的利益,即健

    身是一种经过努力后可能发生的利益,如带来健康或减肥,未来利益只有在这一阶

    段后,才能知道是否真正获得了这种利益,这种似乎有而未到手的利益对任何人都

    有不同程度的诱惑力。

    风险诱惑效应程度的大小,称风险诱惑度(DRA),主要由下列因素构成:

    风险事件带来的潜在机会(A1);

    风险事件成本小于风险利益的所得(A2);

    风险事件被发现和识别的难度与程度(A3);

    风险事件激发决策者的潜能创造性和优胜欲望的程度(A4)。

    上述4种因素中,A1、A2主要与风险事件本身有关,而A3、A4则主要与决策者个

    人有关。

    因此风险诱惑度的大小,并不单纯取决于风险利益这个因素,而是一系列因素

    的复合函数,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DRA=f(A1、A2、A3、A4) (2-8)

    这些诱惑因素的强弱程度和组合方式不同,决定了风险诱惑度的大小。例如:

    A1升、A2升、A3升、A4升,则DRA就趋向于最大;

    A1降、A2降、A3降、A4降,则DRA就趋向于最小。

    即Max[DRA]=f(MaxA1、MaxA2、MaxA3、MaxA4)(2-9)

    Min[DRA]=f(MinA1、MinA2、MinA3、MinA4)(2-10)

    风险诱惑度不仅会影响健身者对风险的选择和选择后所表现出行为动机的强

    弱,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社会竞争反应。2.2.2 风险约束效应

    任何事情都有约束,否则就没有规矩。对于运动健身来说,风险约束显得格外

    重要。

    风险约束效应是指当健身者感知到风险事件可能发生的损失或危险信号的信息

    后,所做出的为了回避或减少损失、降低危险的选择,进而采取的回避行为。通

    常,奉献因素所产生的威慑、抑制和阻碍作用就是风险约束效应。

    风险约束效应同风险诱惑效应一样,构成风险约束效应的阻碍性因素常常不是

    单一的,而是多元、多层次的,并且有集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在运动健身中,该

    阻碍性因素可能来自主体的外部,即外部约束。例如,对于教练来说,国内经济形

    势的变化、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化、体育产业的发展等,这些均属于外部约束;而有

    些则可能来自主体内部,即内部约束,例如,健身方法失误、健身计划失策、健身

    者情绪波动等。

    风险约束效应程度大小,称为风险约束度(DRC),主要由下列因素构成:

    风险约束事件负面影响出现的概率或频率(C1)

    风险约束事件负面结果造成的损害程度(C2)

    风险约束事件分析与管理的投入成本大小及变动幅度(C3)

    风险约束事件负面影响结果的多样性(C4)

    风险约束度(DRC)的大小取决于上述四种因素的程度及其产生的不同组合方

    式,可用一系列因素的复合函数表示:

    DRC=f(C1、C2、C3、C4) (2-11)

    同理,C1升、C2升、C3升、C4升,则DRC就趋向于最大;

    C1降、C2降、C3降、C4降,则DRC就趋向于最小即Max[DRC]=f(MaxC1、MaxC2、MaxC3、MaxC4)(2-12)

    Min[DRC]=f(MinC1、MinC2、MinC3、MinC4)(2-13)

    总之,所有运动健身相关人士,应正确认识风险约束效应,以避免在健身策划

    的盲目性,要制定健身计划目标和进行健身时,要充分考虑风险可能带来的各种损

    失和一些负面结果,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一时热情去做不必要的冒险,而应审时度

    势,量力而行,注意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此外,人们在强调风险约束效应的同

    时,也不应产生对风险的恐惧心理,抑制了健身有益作用的发挥。

    2.3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人因工程理论

    人因工程理论在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研究中的应用不多,乔诚[7]

    通过对业余竞走

    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进行详细统计、定量分析,运用人因工程学理论,根据该运动员

    自身特点,为其制定适合大学生体育训练的训练计划,研究表明:人因工程学中对

    作业过程人的生理和心理阈限以及合适的作业环境理论可应用于高校竞走项目训练

    中,结合运动员的实际训练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通过教练员对运动

    员的教导,在高校这个大环境下,实现运动员取得最佳成绩的目的。

    2.3.1 人因工程学的基本含义

    张南强[8]

    研究认为在1985年美国人因工程学和应用心理学家阿方斯·查帕尼斯提

    出了人机工程学的定义,即人因工程学是为了设计对人类来说安全、高效、舒适、有效的工具、机器、系统、任务、工作和环境,而研究人类关于行为、能力、极限

    和其他特性方面的信息,并且将这些信息应用于这种设计上的科学。

    国际人因工程学学会提出了人因工程的定义,即人因工程是研究人在某种工作

    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各种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

    作用,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和休假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

    全和舒适等问题的学科。

    尽管两种权威的定义表述有所不同,但是其核心概念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人

    因工程学运用生理学、心理学和医学等有关科学知识,研究人类和周围环境的相互

    关系,并且把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人因工程研究的重点在于人类自身的特点,以及事物的设计如何影响人类。人因工程学

    寻求改变人类所使用的事物和操作的环境,从而使其更好地匹配人类的能力、极限

    和需求。

    乔诚[9]

    对人因工程理论在体育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归纳出减少风险

    的措施:一是人,有充分的风险意识,切忌疲劳运动,熟练掌握运动健身技能;二

    是物,器械防呆设计,器械预防设计,器械防护设计;第三是管理,风险管理规

    划,风险管理方针,噪声、温湿度、尘埃控制措施。

    2.3.2 人因工程学的系统特性

    1.人因工程的系统化

    人因工程的一个基本的和核心的理念是“系统”。所谓系统,就是为了完成一

    定的目的而存在的实体。一个器材健身系统包括人、器械和其他事物等部分,他们

    共同作用以完成特定的健身任务,而这个任务不能由单个部分独立完成。

    健身环境就是一个由人、操作器械和操作方法组成的人—器械的系统。俱乐部

    的典型健身系统有手工系统(如推举)、机械系统(如电动跑步机)等。手工系统

    有哑铃、杠铃等和其他辅助设备组成的操作系统。机械系统,又称为半自动化系

    统,由集成化的动力工具组成,一般用来完成一些变化很小的功能。因为健身环境

    是一个人与器械、环境组成的系统,对于这个系统的改进也需要系统的方法。系统

    的方法的一个基本的研究内容是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

    系统的可靠性。人因工程的研究方法也是将人和器械作为一个系统,研究人与器械

    的可靠性。人与器械的可靠性是影响系统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人因工程不是单纯地研究器械、健身环境的某一部分,而是将人和器械、环境

    组成的整个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因而能够更全面地构造健身环境。

    2.预防为主

    人因工程的核心理念是预防而不是事后的补偿和修改,它更重视设计阶段的分

    析和准备。人因工程充分研究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用其指导健身器械、环境的

    设计。而这也正符合损伤和运动病的控制方针,即以预防为主。对于健身者而言,当损伤和运动病发生后,其补偿费用远远不能弥补对于身体和心理的伤害。对于俱

    乐部而言,用于补偿的费用一般来说也远远高于预防的投入。即使补偿的费用与预

    防的投入成本相差不多,损伤和运动病对健身俱乐部的影响,对教练、管理者士气

    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因而,人因工程的理论和经验能够为健康和安全的环境设

    计提供指导。

    3.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要求环境和器械的设计充分考虑人类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以

    及人类在地域、种族上的特点和由此引起的文化的差异。“以人为本”要求的不是

    人类适应周围的环境,而是要求周围的环境设计要适应人类的特点。人因工程学理

    论就是研究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研究如何设计周围的环境符合人类的这些特

    点,从而使人、器械和环境组成的系统和谐统一。在和谐的系统里,损伤和运动病

    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

    当然,人因工程学考虑的不是每一个个体的差异,而是统计上具有共同生理和

    心理特征的群体差异。比如说,广东男性的平均身高是160cm,有一个健身者身高

    170cm。那么设计的时候要按照160cm的身高。这是因为一方面,人因工程学作为一

    门科学,研究的是群体的普遍特征,不可能考虑到个体的差异。但是,对于个体差

    异,还是可以采取一些简单的补偿措施,如将健身器械高度设计成可调节的。人因

    工程的理论也并不是要求器械和环境设计充分适应某个个体的习惯和特点,而是基

    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科学分析。比如说,某个健身者的操作姿势和动作特点容易造

    成肩部肌肉的失调性损伤,他也习惯了这样的操作方法。但是在设计他的动作区的

    时候,并不是按照他的习惯特点设计适应他的操作习惯的动作区,而是设计能够避

    免造成肩部肌肉失调性损伤的动作区,并且给健身者培训正确的操作要求。

    2.3.3 基于运动健身和运动病预防要求的人因工程设计

    在运动健身空间设计、工作面设计、训练空间设计、照明设计、温度控制、噪

    声控制、警告标识的设计等方面,应采取基于运动损伤与运动病预防的人因工程设

    计方法。

    特别对于肌肉骨骼失调性损伤(MSD)的预防、颈椎肌肉骨骼损伤的预防、肩部

    肌肉骨骼损伤的预防、腕部肌肉骨骼损伤的预防、背部肌肉骨骼损伤的预防方面,需要考虑动作的重复性、身体的姿势、负荷的重量,采取了多种良策。

    2.4 运动健身风险可靠性理论

    据统计,大多数运动健身损伤为动作和姿势的失误、不当导致,因此运动健身

    的动作失误管理,对防范运动损伤风险的发生十分重要。分析动作失误(或行为可

    靠性)影响的主要因素,以此为基础构建健身者行为可靠性因素影响路径模型。

    基于可靠性理论,构建风险控制的串并联模型,建立既能提高运动健身整体可

    靠度,又能将有限资源加以有效利用,提高风险控制效率的可靠度分配模型。将运

    动健身分为运动健身计划、准备实施、实施、恢复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为一个子

    系统,对四个子系统构成的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结合故障树分析方法,把可靠度

    目标值从系统开始,自前至后分配到各子系统,一旦子系统以及组成子系统的基本

    动作的可靠度分配指标能够达到要求,则整个系统的可靠度目标值就能实现。可将

    运动健身理解为一个并串联模型,根据系统可靠性分配基本原理,把可靠性与故障

    树方法结合起来,按照各个基本动作、组合动作的重要性大小进行可靠性分配,可

    有效地解决运动健身可靠性分配问题。

    2.5 运动健身风险目标管理与动态控制原理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目标是目的或总宗旨的具体化,是个人或组织根据自身的需

    求而提出的在一定时期内经过努力达到的预期成果。具有如下特征。

    (1)方向性:目标指明了组织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方向。

    (2)层次性:从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看,由于目标具有不同的属性,从而使得目

    标表现出不同的对应类型,因此,表现出有层次的体系。

    (3)多样化:不论体育部门或个人,所确定的目标往往是多个而非单一的,即

    在目标体系中的每个层次上,一般会有多个目标。

    (4)网络化:体育目标通常是通过各种互为联系的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来

    实现的。体育目标管理就是采用系统的方法,使多个关键管理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一

    个体育部门的整体目标转换为工作单位和成员的目标,并通过层层落实和采取保证

    措施,最终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控制分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主动控制是事前控制、前馈控制、开环控制、面

    向未来的控制;被动控制是事中和事后控制、反馈控制、闭环控制、面向现实的控

    制。

    目标管理的控制过程为:建立目标计划值—组织实施—收集实际值—比较、反

    馈—调节、纠偏,形成一个动态控制系统(见图2-9)。

    图2-9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动态控制系统

    动态控制的工作步骤:

    ①项目目标动态控制的准备工作;

    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目标进行动态跟踪和控制;③若有必要(即原定的项目目标不合理,或原定的项目目标无法实现),进行

    项目目标的调整,目标调整后控制过程再回复到上述的第一步。

    目标动态控制中的三大要素(见图2-10)。

    图2-10 目标动态控制中的三大要素比较

    目标控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为:通过目标计划值和实际值的比较分析,以发现

    偏差。

    这种比较是动态的、多层次的,实际值要真实,同时目标的计划值与实际值是

    相对的。

    [1] 刘晓军.健身运动风险理论体系的构建[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10):94-98.

    [2] 李瑛.试论体育健身产业的风险管理[J].图书情报导刊,2006,16(5):137-139.

    [3] 霍再强,李增欣,郝玉柱.结构方程模型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综述[J].商业时代,2011(15):71-72.

    [4] 季跃龙,朱海艳.高校体育活动风险管理模型探究[J].林区教学,2016(1):100-103.

    [5] 霍德利,仇军.体育赛事信任风险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0):18-25.

    [6] 黄卓,王正琪.风险效应理论在竞技体育事业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兼谈行为决策模型[J].安徽体

    育科技,2002,23(2):1-5.

    [7] 乔诚.人因工程学理论在高校竞走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3):426-428.[8] 张南强.基于预防工伤和职业病目的的企业人因工程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9] 乔诚.人因工程学理论在高校竞走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3):426-428.

    第3章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流程体系

    流程管理思想有助于全面理解风险管理的全过程。

    本章导读

    了解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策划是做好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主动控制。

    了解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的全过程,风险认知、识别、估计、评价、应对、监控过程、方法、技术与工具。

    3.1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策划

    3.1.1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策划的内涵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策划是组织、自我管理中的一项重要职能,各项活动离不开

    策划,策划工作的质量也体现了一个组织或个人管理水平的高低。风险管理策划是

    规划和设计如何进行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的过程。风险管理策划对于能否完成运动健

    身目标至关重要,风险管理策划包括风险范围的确定,风险管理的行动方案及方

    式,选择适合的风险管理方法,提出风险识别依据等,用于对风险管理活动计划和

    实施方式的决策。策划的成果是整个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的战略性和全过程指导性纲

    领。在进行风险策划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风险管理策略、预先定义的角色和职

    责、教与学双方的风险容忍度、风险管理标杆和工作分解结构等。

    风险管理策划阶段主要考虑的问题:①风险管理策略是否正确、可行;②实施

    的管理策略和手段是否符合目标。

    风险管理策划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决策者针对运动健身中面对的环境选定行动方案。一经选定,就要执行这一行动方案。为了使计划切实可行,常常还需要进行再分析、动态反馈,特别是要

    检查计划是否与其他已做出或将要做出的决策有冲突,以便留有决策余地。在掌握

    足够多的关于将来潜在风险以及防止相关风险的信息后,才能进行有效的决策,避

    免匆忙决策造成的不良后果。

    (2)选择优化后的风险应对措施。选择的风险应对措施是适合的、经过优化

    的,是风险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险管理策划是一个动态反馈过程,包括识别、评估、控制和反馈的一系列活

    动,其工作成果记入风险管理报告。通过风险管理策划,尽可能消除风险、隔离风

    险并使之降低、制定应急预案、建立身体和时间储备以应对不可避免的风险。

    风险管理策划的目的就是强化个体有组织、有目的的风险管理计划和路径,以

    预防、减轻、遏制或消除不良要素、事件的发生及产生的不良影响。

    风险管理策划者应是以教练为中心的与风险相关的所有运动健身实施者。

    风险管理策划是针对整个运动过程,制定如何组织和实施风险认知、识别、评

    估、应对、控制的计划。个别的应对策略及措施包含在风险管理计划中。

    3.1.2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策划的内容

    在运动健身中,风险以不同的形式和程度出现,一般有三个基本特征。

    (1)至少是部分未知的。

    (2)随时间变化的。

    (3)可以管理的,即可通过人为活动来改变它的形式和程度。

    风险管理策划就是为实现上述第三条含义,通过以下工作,提出风险管理计

    划。

    (1)制定一份结构完善,内容全面,相互协调的风险管理计划。

    (2)确定实施风险管理的策略、方法。(3)策划储备与资源。

    总之,风险管理策划的内容如图3-1所示:

    图3-1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策划内容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策划的成果主要为风险管理计划,其中包含风险管理应对计

    划。在进行风险管理策划时,应当避免以管理者愿望替代实施者的实际能力。

    风险管理计划说明如何把风险分析和管理流程应用于实际过程中。计划详细说

    明了风险认知、识别、评估和控制过程的各种方面。风险管理计划还要说明风险评

    价的基准、应当用何种方法以及如何依据这些基准对风险进行评价。一般包括图3-2

    中的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形对计划内容进行增删。图3-2 风险管理计划主要内容

    风险管理计划应包含风险应对计划,风险应对计划是在风险分析基础上制订的

    详细的风险应对策略,不同的运动风险应对计划内容有所不同,但是至少应包含15

    个方面。

    (1)风险认知教育及知识普及。

    (2)所有风险来源的识别,以及对应的风险要素。

    (3)关键风险的识别,以及关于这些风险对于实现运动健身目标所产生的影响

    的说明。

    (4)对于已识别出的关键风险因素的评估,包括从风险估计中筛选、统计出来

    的发生概率以及潜在的损伤能力。

    (5)策划的风险应对方案及其成本。

    (6)选定的风险应对策略,包括解决每种风险的计划。

    (7)各单独风险事件的应对计划的综合,以及分析各个风险耦合作用、连锁作

    用的可能性之后提出的综合风险应对计划。

    (8)实施应对计划所需资源的分配,包括关于费用、时间进度及技术等方面的

    说明。(9)风险管理的组织及其责任,是指在运动健身中,安排风险管理组织,以及

    负责实施风险应对计划的人员,使之与整个运动过程协调。

    (10)开始实施风险管理的日期、时间安排和关键里程碑。

    (11)成功的标准,即何时可以认为风险已被完全规避,以及待使用的监控办

    法。

    (12)跟踪、决策以及反馈的过程,包括适时修改、更新需优先考虑的风险一

    览表、风险组合,计划和各自的结果。

    (13)应急预案,是预先准备、计划好的,一旦风险事件发生就付诸实施的行

    动步骤和应急措施。

    (14)对应急预案提出的要求。

    (15)组织的最高责任人对应对计划的审核、签认。

    风险应对计划是整个风险管理计划的一部分,一切按照计划进行。按照计划取

    得所需的资源,实施时要满足计划中确定的目标,事先把活动在取得所需资源时可

    能发生的矛盾找出来,任何与原计划不同的决策要记下来,落实风险管理和规避计

    划,行动要坚决果断。

    如果在过程中发现风险度上升或风险概率未如预期下降,则需重新计划。

    3.1.3 运动健身风险管理策划的过程

    风险策划标识了相关的风险,采取风险评估、分析方法,制定了风险应对计划

    以及具体实施措施和手段。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种视角来看待风险策划过程:外部

    视角详细说明过程控制、输入、输出和机制,内部视角详细说明用机制将输入转变

    为输出的过程活动。

    1.风险策划的目标

    当风险策划过程满足下列目标时,说明它是充分的。(1)能从中看出主要事件和风险演化为风险要素的条件。

    (2)采取成功的风险应对策略。

    (3)优化选择目标。

    (4)为每一个导致有影响后果的风险采取下一步行动。

    (5)建立触发机制。

    2.风险策划过程的定义

    风险策划过程如图3-3所示,IDEFO是活动模型的缩写,是在结构化分析和设计

    方法基础上发展的一套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

    图3-3 风险策划过程IDEFO图

    它以图形表示完成一项活动所需要的具体步骤、操作、数据要素以及各项具体活动之间的联系方式。用于为可预见的风险行动计划描述可重用的过程部件。图中

    描述了顶级过程的控制、输入、输出和机制。风险策划包含了将输入转变为输出这

    一过程的所有活动。控制调节过程,输入进入过程,输出完成过程,机制支持过

    程。

    1)过程控制

    活动资源、活动需求和风险管理能力约束着风险策划过程。活动资源涉及人、财、物、时间、信息等,活动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风险策划的必要性,同时也给活

    动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风险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到风险策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过程输入

    风险列表、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容忍度、风险计划模板、WBS(工作分解结构)

    等组成了风险策划过程的输入,也是风险策划的依据。

    (1)策划中所包含或涉及的有关内容。如目标、大小、利益相关者情况,活动

    复杂程度、所需资源、活动时间段、约束条件及假设前提等。

    (2)组织及个人所经历和积累的风险管理经验及实践。

    (3)决策者、责任方及授权情况。

    (4)利益相关者对风险的敏感程度及可承受能力。

    (5)数据及系统状况,列成风险表格,有助于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及应对计

    划的制定。

    (6)风险计划模板。规定了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风险的量化目标、风险警告

    级别、风险控制标准等。组织及干系人可以利用模板进行风险管理,使之标准化、程序化,模板也应与时俱进。

    (7)WBS是实施活动、服务所必须进行的全部活动的一张清单,是进度计划、人员分配、预算计划的基础。

    3)过程输出风险设想或风险背景是对导致不符意愿结果的事件和状况的估计。

    阈值是风险发生的征兆,预先确定的阈值作为表明需要执行风险行动计划的警

    告。

    风险管理计划是风险管理的导航图,明晰组织、活动怎样从当前所处的状态转

    移到所希望的未来状态。做好风险管理计划,关键是要掌握必要的信息,使组织、干系人能够充分理解活动目标、目的和风险管理过程。

    4)过程机制

    机制为活动提供方法、技巧、工具或者其他手段。定量的目标、应对策略、选

    择标准和风险数据库是风险管理过程需要用到的机制。

    定量目标表示量化了的目标;应对策略(如风险接受、规避、转移、减少、储

    备等)有助于确定应对风险的可选择方式;选择标准是指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制定策

    略;风险数据库包含若干数据字段以全面描述风险,还应包括生命周期过程所有的

    相关活动、风险计划等。

    3.风险管理策划过程的步骤

    风险管理策划的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7个步骤。

    (1)分析目标、外部环境、资源等相关资料,应用WBS、风险列表等工具,从

    风险的角度分析活动的主要特点。

    (2)定义负责风险管理的机构和人员,明确其职责、权限。

    (3)定义风险分析所采用的主要技术、工具。

    (4)定义风险的类型、级别,以及风险判定的标准。

    (5)确定风险的主要应对措施,以及所需资源的数量和分配预案。

    (6)确定风险监控的时间周期,或者开始、结束日期、跟踪手段。如应用计算

    机辅助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则需定义数据格式与接口。(7)编写总结报告。

    从上述步骤来看,这些工作主要围绕风险管理策划的内容展开。然而,在具体

    的策划中还要考虑三个问题:一是风险管理策略本身是否科学、合理、可行;二是

    实施管理策略的措施和手段是否符合目标;三是考虑其他客观条件对风险管理的影

    响。

    在风险管理策划时,组织首先应当采取主动行动,尽量减少已知的风险,提高

    活动的达成率。同时要注意,风险分析所消耗的资源,是否会增加活动的风险?后

    续的风险管理工作,是否会消耗掉更多的资源?是否会影响活动效果?

    其次,组织应考虑,为了减少风险并观察、研究是否有新的风险出现,还要付

    出多大的资源?

    在进行风险管理策划之初,就要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并以风险列

    表的形式表达,以便在策划过程中进行研究。应将图表纳入风险管理计划文档中。

    风险管理策划的过程活动是将按优先级排列的风险列表转化为风险应对计划所

    需的任务,是一种系统过程活动。风险策划的早期工作是确定风险管理的目的和目

    标,明确具体范围的职责,明确需要补充的技术、方法,规定评估过程和需要考虑

    的范围,规定处理方案程序,规定评级图,确定报告和文档需求,规定文档要求和

    监控标尺。

    4.风险管理策划过程的内容

    风险管理策划过程应包括六个方面。

    1)为重要风险确认风险策略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18198KB,3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