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5915
我们内心的冲突.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1月24日
第1页
第6页
第16页
第28页
第34页
第51页

    参见附件(15644KB,175页)。

     我们内心的冲突版

    《我们内心的冲突》较之于《我们时代的神经人格》,不仅在理论上有重大的发展,而且达到了早期著作中鲜有的哲学的高度。本书讨论了人内心的主要的冲突类型和它们的各种表现形式,分析并归纳了各种相互矛盾的态度和倾向,感兴趣的可以读一读

    内容简介

    《我们内心的冲突》较之于《我们时代的神经人格》,不仅在理论上有重大的发展,而且达到了早期著作中鲜有的哲学的高度。

    本书讨论了人内心的主要的冲突类型和它们的各种表现形式,分析并归纳了各种相互矛盾的态度和倾向,指出了被这些冲突所扰之人旨在解决冲突的努力结果怎样导致失败并陷入恶性循环,提出了解决这些冲突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和设想。因此,即使读者已经从作者早期论著如《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初步接触了她的理论,但要真正认识、全面了解作者及其代表的学说,则只有在进一步细读她后期的成熟之作——《我们内心的冲突》之后才能实现。

    相关内容部分预览

    作者简介

    卡伦·霍妮 (Karen Danielsen Horney ) 往往被认为是个弗洛伊德学说的修下者或新弗洛伊德派,因为她的一些概念都是精心之作,又是对弗洛伊德学说的修正。

    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妮是社会心理学的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她相信用社会心理学说明人格的发展比弗洛依德的性概念更适当。

    虽然霍妮被称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她的观点与弗洛伊德有着显著的不同。 霍妮反对“幼年经验决定一生”的理念,对于当代精神分析中过度强调早年经历的做法持批判态度。

    她认为,经历本身固然重要,但精神分析更应立足个体当前的精神状况,重视当前问题的解决。 霍妮的观点与社会心理学一致。她同意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冲动决定人的行为的论点,但坚决反对弗洛伊德把无意识的冲动理解成是性本能的冲动、用原始性欲发展阶段的进展来解释人格的形成的观念。她认为,人类的精神冲突与社会环境的联系密切,从根本上来源于与基本焦虑相关的心理冲突,而与性有关的异常心理只是其表现之一,并非所有的心理问题都与性有关。

    目录

    中译者序

    前言

    序

    第一部 神经症的冲突和解决的尝试

    第1章 强烈的神经症冲突

    第2章 基本的冲突

    第3章 亲近人

    第4章 对抗人

    第5章 回避人

    第6章 理想化意象

    第7章 外化作用

    第8章 假和谐的辅助手段

    第二部 未解决的冲突的结果

    第9章 恐惧

    第10章 人格衰竭

    第11章 绝望

    第12章 虐待狂趋势

    结论 神经症冲突的解决

    原文精彩摘录

    独型在表现虐待倾向时,唯独显得温和客气。他以无声无形的方式挫败别人,以他随时打算抽身退出的姿态使别人感到不可依靠,暗示自己正受他们的纠缠或打扰,看到别人出丑便心中暗暗痛快。 然而,虐待冲动还可以更深地被压抑,于是代之而起的便是一种所谓倒错的虐待狂(inverted sadism)。这种情况是:患者由于过分惧怕自己的冲动,便退守自我,尽量不让自己的冲动暴露出来,让自己或他人察觉。于是,对任何类似自我肯定、攻击、敌意的东西他都退避三舍,从而陷入广泛而深沉的抑制之中。

    用一个概括性叙述也许能说明这一进程。自我退守,避免奴役他人,结果是失去了要求的能力,更谈不上负责或自居领导职位了。这种退守自我使人处处谨言慎行,甚至连最合乎情理的妒忌心也给压抑下去了。仔细观察后便会发现,这种患者在事情不如意时不是头痛胃痛,便有其他病状。 自我退守,避免利用他人,结果导致自我抹杀。

    其表现是不敢表达任何意愿,甚至不敢有愿望;不敢抗拒虐待,甚至不敢觉得受了虐待。处处总以为别人的期待或要求比自己的更合理或更重要;事事宁肯被利用,而不愿维护自己的权益。

    他处于恶魔与天使之间的两难境地。他因为自己想利用他人而感到畏惧,又因为不敢利用他人而觉得可鄙,认为那是怯懦的表现。当他被利用时——自然有这种情形——他便陷入无法解决的困境,他作出的反应便可能是抑郁或某种功能紊乱。 同理,他不但不去挫败他人,还生怕他人失望,表现出过分的周到和宽厚。他会小题大做地避免任何可能伤害他人感情或使他人受辱的事。

    他会直觉找到一些“好”话来说,比如一句赞美,只要能鼓舞别人的自信心就行。他趋向于自动承担全部罪责,不断叨念着道歉的话语。如果非要他进行批评不可,他也会以最委婉的方式来完成。甚至在受别人虐待时,他也毫无二言,只表示“谅解”。但与此同时他实际上对所受的委屈非常敏感,因而内心万分痛楚。

    如何评价《我们内心的冲突》

    学生时代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工科生们爱去读弗洛伊德,我在2011年附近也阅读了带有荣格影子的《少有人走的路》。挚友们的理论风格往往一致,无论是“人生苦难重重”,还是“注定承受痛苦乃至毁灭”。这个流派对人生的一切充满悲观,宿命论作家毛姆、失败主义小说家耶茨都没有讲出比“童年阴影”“支配驱力”这些概念更阴暗的故事。你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无间地狱的大门,最终却认识到绝无可能把那里的黑暗生灵祛除。

    卡伦霍尼走上了一条截然相反的路。她在《我们时代的神经质人格》一书提出,文化因素与人际混乱引发了心理疾病。而在《自我分析》中她分析到,对安全感的追求才是核心驱动力,而不安全的焦虑逼迫着每个人。这本《我们内心的冲突》中,她的理论得以成熟。人并不受童年经历支配,而是性格背后的各种倾向驱动了行为。

    1.基本冲突

    我羡慕那些可以坦然接受后果、对自己的决定负责的人。我虽然深深感受到某些课堂徒费光阴,却仍内心难安想获得高分;有些人却不会心存压力,校园的评价丝不影响他们前进的轨迹,兼有看破游戏规则的自由和主动做出决断的勇气。内心因为观念与道德冲突左右难安,再深挖一层就能看到,成体系的价值判断还没有形成,不敢承受打击自然就没有自我。根植于文化或自团体宣扬的价值观入侵了你,自然会令你不敢放弃,也不敢负责。

    2.心理倾向

    各种心理倾向之间彼此冲突,不和谐油然而生,潜藏起来的倾向特定时刻会突然占据主导地位。《再劫面包店》里夫妇为儿时心愿武装抢劫,《月亮与六便士》中斯特里克兰德出走学画、布罗琦背叛丈夫自杀,《刀锋》中拉里的逃婚,《面纱》中瓦尔特对凯蒂的感情。激烈的冲突浸染了方方面面,改变性格,逆转信仰,重塑人生目标。

    顺从型、对抗型、疏离型是三种倾向。顺从型对喜欢有着无穷无尽的渴求,往往把自己摆在次要,并用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抗拒型追求胜利与权力,为证明强大和精明而付出努力,压抑感情使得创造力贫瘠。疏离型不想和任何人靠近,乃至疏远自我而感受不到自己情感好恶。顺从型倾向安全感,对抗型需要认同,而疏离型偏好自由。

    3.和谐尝试

    冲突的价值观一天不统一,就一天无法获得平静。寻觅安宁的心灵转而通过粉饰自我、抛弃自我来努力平复冲突,苦求和谐。这类似于东方文化中的“无我”哲学。

    粉饰自我使得处在内心冲突中的人开始脱离现实无端自信,获得报复性的优越感,否认内心矛盾,营造出多种价值观念和谐统一的假象,最终遗忘自己的感受、好恶与信念。遮蔽真实内心的面纱蔓延到外部世界,人也就逐步失去对生活的兴趣,因为生活者并非真实的自己。

    抛弃自我的人开始将个人问题客观化,坚信外部因素带来了自己的麻烦,随之感受到一种空虚肤浅。他们过分在意居住的位置,享用的食物,归属的群体,睡眠的长短,童年的经历,把现状与心情归结于外部因素。外化原因会破坏掉心中的自我,忽视内心的冲突而把矛盾投射外界,平复冲突的努力使得冲突更激化了。

    为了在层层冲突的火山口上维持微妙的平衡,人会寻求各种达成和谐假相的手段。对人设与真实自我间的鸿沟视而不见,切割自己成对公对私、对家对外试图隔绝情绪,以普遍观念、文化氛围等借口为不当行为辩护,试图阻挡泛滥情感的超限自控,盲信外来信息绝对正确来摒弃忧虑,为摆脱压力而避免决定左右摇摆,蔑视普世价值而拥抱马基雅维利式玩世不恭。以上种种都是掩盖冲突,营造统一价值观假想的心理防御手段。

    4.如何获得平静

    即使是圣人也无法在内心中同时服从相反的原则,必须承认在矛盾价值观间的妥协不可能存在。

    试问,要如何结合自私与慷慨两种企图,要如何包容爱与奴役、奉献与支配这种对立?如果想避免自身成为道德与价值观的战场,内心只能承认一类原则,这种原则必须来自自我。

    体味自我的真情实感与切实需求,然后围绕自我建立起价值观,再向外拓展起人际关系,如此才能平复冲突。外界输入的观念与准则虽好,但也要看你的精神内核能否兼容。

    在沥青路上浇水,并不能种出百合。

    我们内心的冲突版截图

    ?

    a

    , -

    ‘

    ,?

    ·

    J-:ORNEY

    OUR INNER CONFLICTS

    ' ?

    350 x

    1-5,000

    ISBN 7-221-01225 -3B. 30

    ·

    ·

    ,' it--

    ,, 1 ' s ,.

    4 s 1 2 ,……………………... ??? ??? ??? ??? ??? ??? ??? ??? ??? ???… 1…1

    · ??? '3

    ·?? ??? .………... ???

    .?? ??? ??? ??. …... ...…... ??? ??? ??. ??. ...…... ??? ??? zo..……. ??? ??? ..…. ..._.……... ??? ??? 31..…·…………... ??? .…..……………... '..39

    ·?? ??? ??? ??? ..……·…... ??? ...56

    ·?? ..…. ' ?.? ??? ??? ??? .., ??? ??? ??? ?.? ??? ...……69

    ·?? ??? ??? ...…... ??. ..…·……81

    ·?? ...…...…... ??. .…….. ??? ??? ?.? ??? .……91

    ·?. ..…………. .... ?.? ..…. ??? ??? .….. ??? ?.? ?.? 99

    ·?? ??. _. ..…·….., ?.. ??? ?.? ...1 Z 6

    ·?? ?.? ??? .….. ..? ....…...... ..14 5 ?

    · 3 ,4 5 .‘

    e F ?

    8 ' ?

    10 11 12 ?

    @

    18 ?

    14 ,15 '

    16 17

    , 18 -

    19

    h '

    .

    20

    ' 21 ,,22 23 ?

    CD

    24 ,25

    , 26

    ' 27 Witte-

    28 29 '

    30 -

    31 ?

    32 33

    · 3. homini

    35 36 37 38 39

    · 40 I

    41 42

    · 43 (?)

    44 45 David Thoreau,46

    , ,47 C!) -

    ·

    48 49

    ‘ 50 51 -

    52 53

    ·

    · ?

    t'

    55

    · F

    L

    , 57 58 59 ?

    -

    60 81 62 68 64 65

    · 00 ? ? M ? Barrie , 1860? 1937> ?

    61 68 '

    .?. 10 71 72 73 74 '1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

    88

    F ?

    87 ,?

    ·

    88 '

    · ' ,91 ?

    a

    93 94 ? 95 96 97 ?

    ·

    98 '

    99

    , 100

    ·

    ·

    · 101 102 103 ?

    104 105 ?

    · ? ? ? ? ?

    106 107...

    · 108 109 110 111 112 '

    113 114 115 ?

    118 ?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 123 124 ‘

    125 ,?

    ·

    126 127 128 129 130 (l)

    131 132 133 ,134

    · -

    135 136

    .‘ 137

    · 138

    ' 139 ,140 verted

    141 ,142 143

    · ?

    144 -

    145 146 ?

    147 '

    H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

    · 158

    · 159

    · 160

    ·

    · 161 162

    ·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15644KB,1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