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5920
甲骨文字集释第二三卷.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1月24日
第1页
第4页
第15页
第23页
第44页

    参见附件(30353KB,888页)。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第二卷和第三卷合集

    目前市面上非常完整的一部甲骨文字集释是由李孝定先生编著,共有八册,14卷,精品站提供了甲骨文字集释第二三卷严格来说是第二卷,需要的。

    甲骨文字集释第二三卷图片预览

    内容简介

    台湾李孝定编著。正文十四卷,另有存疑、补疑、待考各一卷。编排采用《说文解字》体例部次。每字之下,首列篆文,次举甲骨文的各种异体,详注出处,再列各家异说,最后加上著者的按语。对了解1965年以前的甲骨文字考释成果堪称便利。1965年台北出版。

    扩展阅读

    幼时在当地读私塾、小学。1935年在省立三中(今常德市一中)初中毕业。

    1938年在省立常德中学高中毕业。

    1939年至1943年在南京中央大学文学系学习。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历史考古专业。

    1949年去台湾,先在南洋大学任教授,后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研究员。

    长期从事甲骨文研究,撰有《甲骨文字集释》、《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论丛》两部专著,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发行。李孝定被誉为甲骨文研究的“拓荒者”之一。

    李孝定1997年8月24日病逝于台北,终年79岁。

    先生就读中大期间,从胡小石先生学甲骨,毕业论文为《商承祚「殷墟文字类编」补》,一生致力古文字之学,实缘此始。入北大文科研究所寄读李庄史语所时,从董彦堂先生专攻殷契。先生依朱芳圃《甲骨学文字篇》例,并陈研契诸家考释甲骨文字之说,而附以案语。历三年,完成硕士论文《甲骨文字集释》,共六十万言,同时导师为唐立庵先生。时战乱初定,未及梓行,而稿遗北平。先生於民国四十八年重作《甲骨文字集释》,以孙海波《甲骨文编》为底本,博采众说,定以己见,分别部居,一仍许慎《说文》旧贯,裨使检一书而诸说并陈,考一字而渊源悉备,既可为初学者升堂之阶,又可为积学者商兑之资。焚膏继晷,历五年半而成,凡一百五十万字,蝇头细画,皆自手书。治殷契之籍,斯最为钜著。先生晚年更率史语所同仁门生,踵事增订,惜业未竟而归道山。

    先生於金文研究,著有《金文诂林附录》(与周法高、张日昇合编)及《金文诂林读後记》二书。《金文诂林》为周法高先生编著,以容庚《金文编》三版为据,依《说文》次序编排,逐字罗列诸家之说,图形文字及未识之字,则编为《附录》。周先生於集录《附录》诸家异说同时,力请先生抒以己见,编入《金文诂林附录》书中。先生於每字条下皆发议论,於其中独创新解者约百馀条,皆前人之所未发。其後更撰《金文诂林读後记》,贯联甲文,缕析文字繁衍变革,论定众说,而创见尤多。又作〈从金文图画文字看汉字文字化过程〉一文,阐释中国文字由原始图画演变之过程,归纳若干规律,与六书说相表里,皆前人言文字演变过程者所未及。

    许慎《说文解字》,千馀年来,学者奉为圭臬。但许君少见真古文,故其说解文字之初形朔谊,间有乖违。有宋以降,金文之学渐兴,至清而益盛,然而《说文》学家,囿於许说,於金文家言,少所采信。降及近时,甲骨出土,数十年间蔚为显学。先生治甲骨金文,以其所得,检视许说,著《读说文记》,以丁福保氏《说文解字诂林》为底本,取其与甲骨金文并见之字,紬读诸注,慎加论略,于诸说未安者,间书己见,於文字结构演变之轨迹,创发尤多,裨读者于纷纭众说,知所适从也。

    先生留心陶文,始於民国三十四年,撰〈小屯陶文考释〉,发现陶文与甲骨文形体结构,几于全同,以为陶文与日用文字应有密切之关系。此文晚至1956年史语所迁台後,发表於《小屯》考古报告《殷虚器物甲编‧陶器》上辑以为附录。此一研究,实为日後先生倡议从陶器刻划符号探索汉字起源之工作开启先路。

    1964年,李济之先生於史语所组织「中国上古史编辑委员会」,拟根据数十年累积之考古田野工作成果,编写可信之中国上古史。先生负责「中国文字的原始与演变」专题,深感古史绵邈,文献不足为徵,河图洛书,传说无从稽考,遂从分析甲骨文著手,撰成〈从六书的观点看甲骨文字〉,阐明文字发展之过程,并证明晚商适处於形声字发轫之初期,确定甲骨文在汉字发展过程中之相对位置。以此立足点,上溯史前,博采新出田野考古报告,於《西安半坡》,获知该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陶片上刻甚多符号,以为当与早期汉字有关,遂广收当时可见之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及殷墟小屯等陶器刻划符号,对其文化类型、年代、有字陶片比例、刻划习惯等,作缜密分析,遂撰成〈从几种史前和有史早期陶文的观察蠡测中国文字的起源〉,于1969年发表。此文指出陶文为早期汉字之雏形,明示汉字起源探索之途径。1971年出版之《中国上古史》(待定稿)所收先生〈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一文,即合上两篇而成。陶文与汉字起源研究,已成近年探索汉字起源之重要课题,先生实首倡之。

    田野考古出土陶文材料日多,先生更陆续撰成〈再论史前陶文和汉字起源问题〉、〈汉字起源的一元说和二元说〉、〈符号与文字-三论史前陶文和汉字起源问题〉等系列论文,论证陶器刻划符号性质及汉字起源之关系,宏观微察,为讨论汉字起源及演变,奠定重要的基础。先生关於此一问题之论述,1986年结集出版,题为《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先生晚年更著〈研究汉字起源与演变的几点心得〉、〈殷商甲骨文字在汉字发展史上的相对位置〉及〈试论文字学研究的新方向〉等论文,强调文字演变,有其条理脉络可寻,主张文字学之研究发展,需持动态观点,由不同时代之文字,全面观察,系统描述,不拘定例,识其变迁,则於中国文字之发展,盖可得其轨辙。

    先生毕生致力学术,在汉字研究方面,总结经验指出「穷其原委,贯其会通」,以为门生後学治学之方轨。教学工作,则南洋、东海各历有年,而以台大中文系所前後二十三年为最久,除文字学、古文字研究专题课程外,曾讲授历代文选,盖先生於古文,寝馈实深也。

    先生自少深度近视,南洋晚期,目力更衰,左眼竟至失明,晚年右眼日翳,而指导研究生论文,仍细阅详批,不肯稍有忽略。1996年12月,为冀改善视力,入台北荣总摘除白内障,发现颅内实有脑瘤,经手术後陷於昏迷,至1997年8月24日逝世,享寿八十。

    甲骨文字集释第二三卷截图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30353KB,8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