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2年第13期
编号:13178629
生脉注射液工艺改进前后类过敏反应比较
http://www.100md.com 2012年7月1日 易艳等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 比较生脉注射液工艺改进前后对动物的类过敏反应的差异,以探讨提高生脉注射液安全性的可能性。方法:小鼠耳廓血管通透性分析:将ICR小鼠随机分成不同实验组,分别一次性静脉注射含有0.4%伊文思蓝(EB)的5%葡萄糖注射液、Compound 48/80溶液或工艺改进前后的不同浓度生脉注射液。给药后30 min记录各组动物耳廓血管通透性增高反应的阳性率,进行耳廓蓝染程度评分,并定量测定耳廓伊文思蓝渗出量。大鼠皮肤血管通透性试验:即动物先静脉注射给予0.6%伊文思蓝生理盐水溶液,10 min后再从背部皮内注射给予上述受试物,每个点注射50 μL药液,20 min后处死大鼠,测量皮肤内的蓝色斑点大小,并定量测定其中伊文思蓝渗出量。结果:生脉注射液原工艺16.7 mL·kg-1组(相当于临床剂量的1.67倍剂量)的小鼠可见耳廓血管通透性明显增高,而10 mL·kg-1的生脉注射液(相当于临床等倍剂量)组未见明显的耳廓血管通透性增高;新工艺16.7 mL·kg-1组的耳廓通透性增高程度较相同剂量原工艺组明显减轻。原工艺生脉注射液皮内注射后,在注射部位导致明显的渗出、水肿,从而形成较大的蓝斑,有一定剂量关系。新工艺在注射局部也可造成一定程度的蓝斑,但蓝斑直径较原工艺组减小,皮肤伊文思蓝渗出量减少,说明新工艺的皮肤类过敏反应较轻。结论:生脉注射液原工艺有明显增高血管通透性的作用,提示有致类过敏作用;改进工艺后其导致血管通透性增高的不良作用减轻,提示改进工艺可减轻类过敏反应。

    [关键词]类过敏反应;生脉注射液;工艺改进;血管通透性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