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4年第24期
编号:12631569
有关《本草纲目》中北艾产地修订(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2月15日 中国中药杂志 2014年第24期
     [摘要] 《本草纲目》载北艾产地为汤阴“复道”。查汤阴仅有“伏道”一地,是否“复道”即为“伏道”?作者通过梳理艾叶道地沿革,考证“伏道”地名,同时结合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实地所得资料,得出“复道”一词首次出现于宋代苏颂《本草图经》,历代沿用,但所指均不甚清楚,至《本草纲目》始出现“汤阴”与“复道”并提。伏道为扁鹊墓地之一,商周时即存在,沿袭至今,未曾变化,汤阴艾因伏道扁鹊墓而得名,可推测李时珍认为“复道”即是“伏道”,北艾产地应为“汤阴伏道”。

    [关键词] 本草纲目;北艾;汤阴;复道;伏道

    [收稿日期] 2014-11-19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5CB554506);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1325023);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07002);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专项(材社[2011]-76);中医药全国性专款(ZZYZK2012科技司A002)
, http://www.100md.com
    [通信作者] 黄璐琦,Tel:(010)64014411-3955,E-mail:huangluqi01@126.com

    艾叶,古时又称艾草、冰台、医草、艾蓬、香艾、灸草、蕲艾、黄草、艾蒿、家艾、甜艾等,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认识和使用历史。早在西周初年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作品如《诗经》、《离骚》中就有关于艾叶的记载。艾叶治病的记载,则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其中载有2个用艾治病的处方,而作为药物则最早见于《名医别录》中。

    此后,历代本草学著作对艾叶均有记载,有关产地及道地内容,历代都有不同。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1]对艾叶的道地产地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并首次提出了“蕲艾”的名称:“[颂曰]处处有之,以复道及四明者为佳,云此种灸百病尤胜。初春布地生苗,茎类蒿,叶背白,以苗短者为良。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叶曝干,陈久方可用。[时珍曰]艾叶《本草》不著土产,但云生田野,宋时以汤阴复道者为佳,四明者图形。近代惟汤阴者谓之北艾,四明者谓之海艾。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李时珍很明确地指出,艾叶在宋时以汤阴复道者为佳,并区分为汤阴的“北艾”和四明的“海艾”。从前后行文来看,“复道”很明显为一地名,当属河南汤阴所管辖。查1987年版《汤阴县志》,仅有“伏道”地名的记载,而并无“复道”一词。是否“复道”即为“伏道”?本文拟对《本草纲目》中北艾的产地作一详细考证和修订。
, 百拇医药
    1 从艾叶的道地沿革谈“复道”所指

    艾叶的产地记载,最早见于《名医别录》,但只载:“生田野”[2],未有明确的道地记载。而有关艾叶“复道为佳”的记载,则首见于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3]:“艾叶,旧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复道者为佳。云此种灸百病尤胜。初春布地生苗,茎类蒿,而叶背白,以苗短者为佳……暴干,经陈久方可用。”并首次附有明州艾叶的植物图。由此可见,从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开始,就已出现“复道”一词,此当为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复道”的滥觞。但与李时珍《本草纲目》所提“颂曰”不同的是,此“复道”并未与汤阴相连,且“复道”之下无“四明”,但从行文来看,应当为地名。此“复道艾”在宋代的大型官修方书《圣济总录》中已有明确的应用[4],如“卷一百八十六·补虚治痼冷”中载内灸丸方:“右一十一味。捣罗为末。先用复道艾二两。酒一升。熬减半。滤去艾。入大黄末、砂末各一分。再于银石器内熬成膏。候冷拌和众药。如干入酒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早晚盐汤下。”在“卷一百八十七·补虚调腹藏”中还出现了“伏道艾”,如枳壳煎丸方:“枳壳(去瓤麸炒四两) 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 吴茱萸(洗)干姜(炮) 附子(炮裂去皮脐各半两) 艾叶(伏道者四两揉如绵)。”此“伏道艾”在南宋刘昉的《幼幼新书》中也有记载[5],如“卷第一·凡一门·求子方论”中载阿胶煎圆:“伏道艾(取叶去梗,捣熟,筛去粗皮,只取艾茸,秤取二两米醋,煮一伏时,候干研成膏) 阿胶(三两,炙) 糯米(炒) 大附子(炮,去皮脐) 枳壳(去瓤麸炒,各一两)。”由此可见,“复道艾”和“伏道艾”在宋时存在同用混用的现象,究竟“复道”即是“伏道”,还是分别指代不同的含义,并不是很明晰。
, http://www.100md.com
    明以后,出现了道地蕲州一说,最早见于明代的官修本草著作《本草品汇精要》[6]:“道地蕲州、明州”。至李时珍《本草纲目》则正式提出“蕲艾”的名称及宋时以“汤阴复道”为佳,“复道”一词与“汤阴”联系在了一起。明末《本草乘雅半偈》[7]亦记载有:“蕲州贡艾叶,叶九尖,长盈五七寸,厚约一分许,岂唯力胜,堪称美艾……生山谷田野间,蕲州者最贵,四明者亦佳。”可见至明末,蕲艾已作为贡品使用。然而,明代有关艾叶道地性的争议仍旧存在,最具代表性的即为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筌》[8],其中载有:“艾叶,味苦,气生寒熟温。阴中之阳。无毒。各处田野有,以复道者为佳。初春布地生,与草蒿状颇类。”并且按语:“艾叶,《本经》及诸注释悉云:生于田野,类蒿复道者为佳,未尝以州土拘也。世俗反指此为野艾,至贱视之。端午节临,仅采悬户,辟疫而已。其治病症,遍求蕲州所产独茎、圆叶、背白、有芒者,称为艾之精英。倘有收藏,不吝价买。彼处仕宦,亦每采此。两京送人,重纸包封,以示珍贵。名益传远,四方尽闻。今以形状考之,九牛草者即此。人多不识,并以艾呼。经注明云:气虽艾香,实非艾种。医用作炷,以灸风湿痹疼、痨热积聚。尝获效者,亦因辛窜可以通利关窍而已。谓之全胜真艾,未必能然。大抵人之常情,贵远贱近。泥于习俗,胶固不移。纵有《本经》之文,诸家之注,何尝着一目视,以为真伪之别耶?噫!可胜叹哉!可胜叹哉!”姑且不论陈嘉谟所述正确与否(明李时珍、近代有学者均指出陈嘉谟认为九牛草即蕲艾有误)[9],此处,陈嘉谟仍持宋说,“以复道者为佳”,在其按语中,陈家谟根据《本经》及诸注释,否认了产于蕲州的道地性,认为不拘州土,自长于田野的“野艾”乃为真艾,尤以“复道”者为佳。从上下行文来看,“复道”所指仍是地名,但究竟是否即是“伏道”,仍旧不甚清楚。, 百拇医药(黄璐琦 邱玏)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