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人人健康》 > 2010年第19期
编号:11992492
孔子养生之道(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1日 《人人健康》 2010年第19期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一生命运坎坷、流离颠沛,但却活了73岁。这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可谓身健寿长。当时的医学并不发达,平均寿命只有30几岁,而孔子在逆境中得享古稀之龄,又有着怎样的颐养之道?本期健康讲坛特邀山西省中医院冯五金教授为我们一一解答。

    饮食养生

    俗话说病从口入,饮食卫生是保证身体健康的第一道关口,不良的饮食卫生习惯不仅会损伤我们的身体,还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孔子晚年有“八不食”的习惯,这也是他能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谓八不食,第一是说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是指过期的食品,放置时间久的食品,难免就会发生变质,不能吃。当然现在储存条件好了,比如说干果之类的食品,有的放置时间就比较久。还有一些冷冻食品,冷冻不见得就能够完全保鲜。如果时间太长了也不好。

    第二个色恶,不食。就是指颜色发生变化了、颜色不正的食品,比如说加了色素的食品,也需要小心。

    第三是臭恶,不食。臭恶是指食品味道发生变化了不应该吃。变味食品我们今天还能够遇到,比如花生、玉米、大米、棉籽都容易发生霉变,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这是一种高致癌物质,容易诱发肝癌、胃癌和其他的恶性肿瘤。

    第四是失饪,不食。饪指烹饪、烹调,中餐是非常讲究烹调方法的,有炒、炖、煮、蒸好多种,还有火候,分文火、武火,有爆、有缓,这些做法对食品产生不同影响,所以烹调不当,也不能食用。

    第五个不时,不食。所谓不时,主张我们的饮食应该是新鲜的,按时令进行收割供应,不到时令的食品,营养价值是不能保证的,所以孔子提出来不时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7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