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人人健康》 > 2011年第20期
编号:12128821
全人类给诺贝尔医学奖一个拥抱(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15日 《人人健康》 2011年第20期
     一氧化氮的发现应用到治疗ED上,导致了伟哥的发明。美国辉瑞制药公司根据一氧化氮的作用途径研制出了伟哥,它可以维持血管平滑肌细胞舒张,增加血流量,不仅能治疗心脏病、心血管病,而且能治疗ED,因为它能使阴茎海绵体持续充血,以保持阴茎的坚挺。

    2000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授予了瑞典的阿尔维德卡尔松、美国的保罗·格林加德和美籍奥地利人埃里克坎德尔,因为他们发现了“神经系统中信号相互传递”的奥秘,而大脑中的信号就是各种各样的神经递质。卡尔松所阐明的神经递质多巴胺不仅有左右人们行为的作用,也参与了人的情爱过程,并激发人对异性情感的产生。

    一类特殊的蛋白质——酶

    1897 年,德国化学家毕希纳用砂轮把活的酵母细胞加水磨成粉末,并成功提取出一种液体。他发现,这种液体能够像酵母细胞一样具有发酵功能,由于这项发现他获得1907 年诺贝尔化学奖。
, 百拇医药
    1925 年,美国奈尔大学独臂青年化学家萨姆纳提纯出了酶,并证明它是一种蛋白质。接着,美国化学家诺思罗普把一系列酶提纯出来,证明它们都是蛋白质。他俩因此共同获得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2 年,美国化学家西卡发现非蛋白质酶——核酸也可以充当生物催化剂。因而,他获得1983 年的诺贝尔奖。

    由于酶有惊人的催化能力,它的发现无论在理论上和应用上都有重大意义。据统计,至今已发现2000 多种酶,其中被提纯并结晶的有100多种,作为商品生产的有120 多种,应用到工厂中的就有60 多种。它们在食品、医药、制革等数十个行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例如,在食品工业中,科学家利用淀粉酶等多种酶的催化作用,在酶反应器中将淀粉转化成和蔗糖具有同样甜度的高果糖浆。

    在化学工业上,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加酶洗衣粉、嫩肉粉等,就是酶工程最直接的体现。
, http://www.100md.com
    传统方法将谷物转化成啤酒的酶来自麦芽,工业酶可用来补充麦芽天然含有的酶,用辅料(玉米、小麦、水稻等淀粉类原料)酿啤酒,大麦酿啤酒时分别加入α-淀粉酶,β-葡聚糖酶及蛋白酶可确保酿造质量。

    蚊子与诺贝尔奖

    被蚊子叮咬过的人,容易得一种名叫疟疾的病,这种疾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而且死亡率很高。据粗略统计,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疟疾曾一次又一次地夺去数千万人的生命,甚至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兴衰、一场战争的胜负……

    蚊子传播疟疾的危害如此惨烈,必然会引起科学家的关注。1880年,法国军医拉弗朗经过仔细研究,终于确定疟疾系由“疟原虫”引起。1897年,英国医生罗纳德·罗斯在一种“按蚊”的胃中找到拉弗朗描述的那种疟原虫,并且证实只有雌性“按蚊”才会传播疟疾。为此,拉弗朗和罗斯分别在1907年、1902年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后来,瑞士化学家米勒博士发明了DDT杀灭蚊子,在1948年也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还有一位奥地利精神医生利用疟疾发病时的高烧,来治疗第三期梅毒引起的麻痹性痴呆症,也意外地获得1927年的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
, http://www.100md.com
    器官移植的拓荒者

    1902年法国卡雷尔医生发明了进行器官移植最为重要的血管缝合技术,为此获得19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斯奈尔发现了组织相容性;法国人多塞在人体内发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即人体白细胞血型。美国人贝纳塞拉夫证明了HLA系统在免疫中的作用,发现对疾病的易感性系由遗传决定。这3位免疫学家因发现人体另一类血型而共同荣获198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发现不仅为器官移植的成功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使自身免疫疾病的病因得以探明。

    免疫学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免疫抑制剂的发明,使人类器官移植术及骨髓移植术成为可能。这项研究成果获199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4年12月美国外科医生约瑟夫·默里第一次成功进行人的肾移植手术,此后又用X线照射和硫唑嘌呤克服免疫排斥;而另一名美国外科医生唐纳尔·托马斯则于1970年首次成功进行人的骨髓移植,以治疗白血病和其他血液病。为此他们两人获得1990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对临床器官移植的肯定。
, 百拇医药
    器官移植是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是人类改变传统药物治疗方式,改变外科只切不建的习惯定势,使衰竭器官恢复功能的一种新医疗模式,它为医学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

    癌细胞有了克星

    2010年的诺贝尔奖给患者带来另一个福音,来自美国的三位科学家——伊丽莎白·希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彼此合作,共同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科研成果。这一科学成果揭开癌细胞疯长和人类衰老的奥秘,人类有望可以大大延长寿命和战胜癌魔。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线性DNA 分子末端的结构。在形态学上,染色体DNA末端膨大成粒状,像两顶帽子那样盖在染色体两端,因而得名。染色体携有遗传信息,端粒则是染色体两端的“保护帽”,它能够保护染色体,而端粒酶是在端粒受损时,能够帮助恢复其长度,使端粒的长度等结构得以稳定。因此端粒酶在保护端粒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端粒和端粒酶对于人类生命有着重要意义,应用这一成果可以延缓人的衰老,治愈癌症等遗传性疾病。

    三位科学家在研究中还发现,大约90%的癌细胞都有着不断增长的端粒及数量较多的端粒酶,也就是说端粒的增长和端粒酶的活性增长,与癌细胞恶性分裂密切相关。如果在癌细胞中阻止端粒酶,端粒就会变短,癌细胞就会趋于死亡。这一发现给治愈癌症指明一个新的方向。, 百拇医药(良阳)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