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中医药》 > 2008年第11期
编号:11704895
睡觉的盖与垫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1月1日 《家庭中医药》 2008年第11期
     天气已变凉了,现在经常会听人们相互提醒:晚上睡觉盖暖点,当心受凉。其意思是只要盖得暖就不会受凉了,却很少有人说“垫得暖点,当心受凉”。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人们大都不知道,垫得暖与盖得暖同等重要,在某些场合下垫得暖比盖得暖还重要。

    那么道理在哪里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中医理论认为,一个人是否生病除外界因素外,还取决于我们体内气血的基本状况。人的气血运行可概括为“升、降、出、入”四个字,因此有升降在经(经脉),出入在穴(穴位)之说,这又当如何解释?

    中医认为,我们人身上有诸多的经脉,人的气血运行大都依赖经脉。也就是说,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这些经脉的走向基本上都是顺着我们身体的纵向行走,主要的经脉有十二条,分称阴经和阳经,各六条,又分为手经和足经。这样就分成手有三条阴经和三条阳经,足有三条阴经和三条阳经,分别隶属连接于各个内脏。手三阳经的走势是从手走向头,手三阴经的走势是从胸走向手:足三阳经的走势是从头走向足,足三阴经的走势是从足走向腹胸部。倘若我们以站立姿势将双手举起,这就形成了全身经脉呈现阴经从下往上走,即阴脉升的走势:阳经从上往下走,即阳脉降的走势。这就是经脉气血运行的升降。

    倘若把经络比喻成下水道的话,那么穴位就好像是下水道的窨井,以此通内达外:内在的病变可通过穴位反映到外部来,外在的病邪也可通过穴位传入到身体里边去,因此穴位是机体气血输注出入的通道。中医认为,人体有心、心包、肝、脾、肺、肾六脏和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这六脏六腑各有一个代表性穴位转输脏腑气血,这些穴位分别叫心俞、厥阴(心包)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和胆俞、胃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三焦俞。也就是说这些穴位和内脏直接相通,因此这些都是人体的要穴。古代“输”和“俞”相通,而这些穴位全部都分布在我们人体的背腰部位:上背部是肺心,中背部是肝胆,下背部是脾肾。由此而来,当这些部位受凉,寒气就很容易进入机体使人致病。事实上一些“老慢支”的患者就很有经验——背部一着凉就容易发病。因此医生常常告诫这些患者夏天最好不要睡竹席,因为竹的属性寒凉,而我们睡觉时与床面贴得最紧的正是上中背部。“老慢支”患者本身就是因寒致病,人睡在竹席上好比是给穴位输入寒气,不发病才怪。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便可以举一反三:如出汗时不能用凉水冲身;大量出汗后不能当风,应拿干毛巾擦干身体:湿衣服应及时更换;更不能贪凉直接睡水泥潮土等阴凉潮湿地方,等等,不胜枚举。

    编辑 王滨生, http://www.100md.com(章炳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