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健康》 > 2006年第8期
编号:11709484
孩子不听话,我该怎么办?
http://www.100md.com 2006年8月1日 《心理与健康》 2006年第8期
     Q:儿子自小特别听话,有什么事情都爱和我讲,上小学时也是如此,只要一进门就说个不停,学校里发生了什么新鲜事情,他会毫不保留地告诉我,而且叫他做什么就做什么。可进入中学以后,就特别让人心烦,仿佛变了一个人一般,特别不听话,叫他做这样,他却做另一样,时时与父母作对。面对这样的孩子,我该怎么办?

    A:从心理学角度看,少年期孩子“不听话”是心理断乳的表现。孩子少年期最突出的变化是自我意识的发展,追求独立,确立自我,是少年期自我意识的主要特点,心理学家霍林沃思称之为“心理断乳”。孩子出生后会经历生理上的断乳,与母亲身体的联系切断了。但是在心理方面,孩子与父母仍然联为一体,需要父母与成人的保护,他们表现出对成人较大的依赖性,所以比较听话。而孩子总要从依赖父母的心理关系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因此必须进行心理上的断乳。以心理断乳为基础,人的独立性和社会性发展才能完成。这样看来,心理断乳期孩子的“不听话”就是成长的必然了。少年正值心理断乳的初期。这一时期是孩子由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半成人半儿童的时期,心理上存在着成熟与幼稚、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因而,这一时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历程中一个“多事的季节”,更容易表现为“不听话”。这一时期大概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而初二时往往表现得最为突出。

    面对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孩子,我们该怎么做呢?首先,作为父母,对正值心理断乳期的孩子应该多一分理解。每个人都会在心理断乳这个多事的季节,经历那么一段“不听话”的日子,面对孩子的不听话,最要紧的是把这一年龄特征视为正常现象。孩子生理上的断乳,不是也给人带来不少暂时的麻烦吗?但几乎每位母亲都不会因此而不让孩子断乳,因为人们知道孩子总要长大。为人父母者应以同样的远见来对待孩子心理上的断乳,面对孩子的“不听话”,我们要多一分理解。父母只要有足够的理解,孩子往往容易接受父母的指导,少一些“不听话”。其次,对待孩子如朋友。家庭生活的日益民主化,平等的亲子关系模式的日益发展和强化,这是一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现在,越来越多的亲子能平等相处。亲子如朋友的故事,正如一缕清新的风,吹进越来越多的家庭。如果您能和孩子做朋友,您会切身地感到:孩子是很欢迎您这位朋友的。再次,加强沟通。沟通是最好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应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架起两代人心灵沟通的桥梁,让亲情得以双向交流。只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采取恰当的沟通方式,亲子间就会情连着情,心连着心,家庭教育就会多几分顺利。最后,学会心理换位,设身处地地从孩子所处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处理问题,深刻体察孩子潜在的行为动因,这样亲子之间就会有更多的相融。, http://www.100md.com(陈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