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1年第6期
编号:12111368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日 《中国美容医学》 2011年第6期
     穴位埋线是在留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此也具备了留针所具有的作用。如在某些情况下,对体质强壮之人,通过留针可以保持针灸的持续作用, 加强治疗效果。陈利国等[30]发现,在临床上许多患者都是通过留针而使针感加强的,一定程度上表明静中有动,动静互涵,留针同针刺手法一样能够起到补泻的作用。此外,留针尚有催气、候气的作用。从传统中医角度来看,埋线疗法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协调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几个方面。

    3.2 现代医学的认识:归结起来,穴位埋线的治疗机理大致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①产生良性诱导:任晓艳[29]认为传统埋线疗法中的穴位局麻以及皮肤切割,都能对穴位、神经以及整个中枢产生一种综合作用,使组织器官的活动能力加强,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加快,局部新陈代谢增强,其营养状态得到改善。产生的疼痛信号传到相应的脊髓后角内,可以引起脊髓水平的抑制效应,调节其所支配的内脏器官。此外,羊肠线作为一种异种蛋白,可诱导人体产生变态反应,使淋巴组织致敏,配合抗体、巨噬细胞来破坏、分解、液化羊肠线,使之分解为多肽、氨基酸等。羊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的生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20天或更长,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疗效难巩固,易复发等缺点;②复合刺激作用:高德荣等[31]认为线犹如针,线的粗细长短决定了刺激量的大小和吸收时间的长短,这与针刺进针、留针、行针、起针和治疗过程中的作用相似;羊肠线埋入机体后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2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