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2年第6期
编号:12231884
片段弓在深覆牙合矫治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2年6月1日 《中国美容医学》 2012年第6期
     3.2片段弓打开咬合的机制:本实验中参照Dermaut和Vanden[7]的研究结果,结合拔牙病例尖牙位置不确定的情况,确定上颌切牙段抗力中心在侧切牙远中4~6mm处。压低4个上切牙时采用50g/侧力[8]。

    在片段弓技术中,多个牙连为一体分别形成前牙段和后牙段,与单一弓遵循同样的生物力学原理,即具有弓段整体的抗力中心,具有等值力效应[9]。当压低辅弓产生的压低力作用线通过前牙段的抗力中心时产生垂直压低,位于抗力中心近中时为前倾压低,位于抗力中心远中时为内倾压低。本实验中,从打开咬合前后X线头影测量值的平均值比较,上切牙在治疗过程中有明显的压低。前牙未发生明显唇向倾斜移动,表明压低力的作用力线接近或通过了上颌切牙段的抗力中心。同时上第一磨牙与腭平面的夹角及上第一磨牙到腭平面的垂直距离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片段弓技术在矫治深覆牙合时,除能实现对切牙的整体压低,还能有效控制后牙的支抗。本研究结果与Burstone[5]理论相一致并与VanDenBulck[9]在支抗控制上结论一致,表明腭杆、片段弓同时使用,能有效地控制支抗。

    3.3压低速率:本实验压低上切牙时平均每月0.47mm,共压低了2.12mm,6~8周后可看见压低效果,这与Goerigk[10]的研究结果接近。

    3.4压低时切牙受力情况:在临床实验过程中,笔者观察到侧切牙压低比中切牙多的情况。先把切牙压低段受力分析如下(如图3):我们可以把片段弓的前牙段看作一个简单受力的悬臂梁,受力时在梁内部形成了两种完全相反的内压力和外张力,总称为屈应力。屈应力的大小与梁截面积的大小、长度、形式及材料的性质有关。当屈应力在所用材料的应力极限值以内,其内压力和外张力处于相互平衡状态,此时梁无弯曲变形。如外力加力,超过材料的应力极限,则使平衡破坏,梁从受力点向下弯曲,两端上翘,梁的这种变形称“挠曲变形”。

    对于矩形丝来说,变形率与弓丝长度的立方成反比例、与宽度成正比例、与其厚度的立方成正比例。例如在受力大小及弓丝长度相同的情况下,0.022"×0.022"的弓丝增加的负载变形率是0.011"×0.022"弓丝的8倍。因此为了增加前段弓丝的抗挠度,笔者选用0.48mm×0.64mm(0.019"×0.025")不锈钢丝, 同时前牙弓丝做成反微笑曲形,以使侧切牙与中切牙受力均匀。

    3.5压低机制对软组织的影响:本实验中随着上中切牙的压低上唇有下降趋势,上下唇间隙相应减小,上切牙唇下暴露程度减小,这对于唇间隙较大或上唇长度不足的深覆牙合患者的侧貌有一定的改观,同时对上切牙唇下暴露过多、开唇露齿的患者的美观有较大的提高。

    3.6压低机制可能适应证:片段弓适用于下颌平面角较大、前牙过长或前牙齿槽突发育过度、上下唇间隙过大、上切牙唇下暴露较多、牙龈暴露较多、上唇较短的重度深覆牙合患者。

    4 临床使用体会

    4.1片段弓压低前牙时压低力应准确控制,以免力量过大引起根吸收。

    4.2片段弓在临床使用时压低辅弓的粗细应与颊面管辅弓管的粗细一致,以免弓丝转动影响用力的准确及压迫粘膜,同时弓丝末端应回扣,以防弓丝滑动影响着力点位置。

    4.3前牙片段弓弓丝采用0.48mm×0.64mm(0.019"×0.025")不锈钢丝,避免压低时弓丝和托槽之间可能的余隙,同时前牙片段方弓丝做成反微笑曲形,以使侧切牙与中切牙受力均匀;前牙片段弓弓丝不应加转矩,以免引起较强的牙根吸收。

    4.4片段弓技术的弓丝节段化使得在同一牙弓的不同部位可以使用不同横截面的弓丝。如:在控制支抗牙时,笔者选用了硬的、刚度高的0.019"×0.025"的不锈钢方丝;在设计压低辅弓时使用了刚度小的0.017"×0.025"的不锈钢方丝。

    4.5当用片段弓压低上颌切牙至正常咬合时,如发现上颌尖牙区也为深覆牙合需要压低尖牙时,应在保持切牙压低效果的同时,用片段弓单独压低上颌尖牙;如在下颌需要用片段弓压低前牙来打开咬合时,可以用片段弓把6个下前牙一起压低。

    4.6片段弓压低前牙至咬合打开以后的固定矫治过程中,主弓丝的前后牙之间的位置必须做牙合龈向的曲以保持压低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宝红,周 洪.平面导板在深覆牙合矫治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6):829-832.

    [2]林 珠,段银钟. 口腔正畸治疗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1997:415.

    [3]王宝红,周 洪.片段弓治疗覆牙合前后根尖吸收的临床评价[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8):962-964.

    [4]Hurd, Nikolai RJ. Maxillary control in classⅡ divisionⅠ.Begg treatment[J].Am J Orthod,1977,72: 641.

    [5]Burstone.C.J. Mechanics of the segment arch technique[J].Angle Orthod,1966,36:99.

    [6]Kennedy,D.B.The effect of extraction and orthodontic treatment on dentoalveolar support [J].Am.J.Orthod.1983,84:183-190.

    [7]Roberts WW,Chacher FM,Burstone CJ.A segmental approach to madibular molar uprighting[J].Am J Orthod,1982, 81:177.

    [8]Burstone CR.Deep overbite correction by intrusion[J].Am J Orthod,1977,72(1):1.

    [9]Dermaut LR,DePauw G.Biomechanical aspect of class mechanics with special emphasison deepbite correction as part of the treatment goal.In NadaRed.Biomechanics in Clinical Orthodontics[M].Philadephia:WBSauders,1996:

    [10]Goerigk B,Diedrich P,Wehrbein H.Intrusion of the anterior teeth with the segmented -arch technic of Burstone-a clinical study [J].Forts chr kieferorthop.1992,53(1):16-25.

    [收稿日期]2012-03-15 修回日期]2012-04-13

    编辑/何志斌, http://www.100md.com(王宝红 周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