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中医药》 > 20198
编号:13555302
浅析灸感的影响因素(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4月15日 《世界中医药》 20198
     艾条灸在临床中常采用悬起灸的方法,包括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古籍中关于艾条灸的记载出现较晚,直至宋代《备急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记载了艾条灸治疗疾病的方法,常在艾条中加入不同的药物以治疗不同的疾病[8]。明清时期则较为重视实按灸,建国后悬起灸才以操作简单、安全无痛苦的优势成为现代艾灸疗法的主要方法。

    由于艾炷灸和艾条灸的操作方法和作用方式的不同,产生的艾灸温热刺激量有所不同,这对激发灸感的产生与传导起到关键作用。灸感的产生与温热刺激的积累关系密切,艾灸的不同方法影响刺激量的积累速度和时间,进一步影响灸感的表现方式和持续时间。

    2.2 灸量 灸量是艾灸产生治疗效应的必要条件,积累到一定的灸量才能够引发并维持灸感。《针灸资生经》中载有:“它日心疼甚,急灸中管数壮。觉小腹两边有冷气自下而上至灸处而散,此灸之功也”。客观因素方面,灸量的大小往往与艾炷的大小、艾条的粗细、施灸壮数以及施灸时间等有关。

    艾炷的大小和艾条的粗细是在单位时间内从使用灸材艾绒的具体用量的方面将灸量大小进行量化,通过施灸面积的大小影响灸感产生的速度与时间。古代衡量艾炷的大小曾采用麦粒、梧桐子、枣核、莲子等比喻,大艾炷产生的灸量较大,更容易产生灸感。但麦粒灸须点燃后烧灼皮肤产生明显灸感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8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