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8年第1期
编号:11582431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PT、APTT、Fg、AT-Ⅲ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http://www.100md.com 2008年5月1日 王 丽 祝伟华 崔 欣
第1页

    参见附件(1119KB,2页)。

    王丽 祝伟华 崔欣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Fg)、抗血凝酶-Ⅲ(AT-Ⅲ)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并给予药物干预。方法将10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抗凝和常规药物治疗,检测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变化并评定抗凝疗效。阶段总结发现脑梗死急性期上述凝血指标差异无显著性。随即进行第二阶段研究(2002~2006年),按前述标准入选患者235例,分为进展型和完全型。结果完全型脑梗死上述各凝血因子指标较正常差异无显著性,进展型Fg增高、AT-Ⅲ减少,差异有显著性。对进展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后,可有效降低Fg、AT-Ⅲ含量。结论进展型脑梗死急性期存在血浆凝血、抗凝纤溶功能异常,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对治疗脑梗死急性期进展型有临床意义,可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对急性期完全型脑梗死则没有临床意义。

    【关键词】 脑梗死 抗凝血酶类

    【分类号】R743.3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疾病,尤其是进展型脑梗死,是可使脑缺血加重并出现神经功能恶化的卒中。常发生于梗死后6~72h,可导致完全瘫痪、失语、昏迷甚至死亡。常规治疗后病情仍呈进展性,我们通过对比研究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指标的变
------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Fg)、抗血凝酶-Ⅲ(AT-Ⅲ)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并给予药物干预。方法:将10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抗凝和常规药物治疗,检测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变化并评定抗凝疗效。阶段总结发现脑梗死急性期上述凝血指标差异无显著性。随即进行第二阶段研究(2002~2006年),按前述标准入选患者235例,分为进展型和完全型。结果:完全型脑梗死上述各凝血因子指标较正常差异无显著性,进展型Fg增高、AT-Ⅲ减少,差异有显著性。对进展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后,可有效降低Fg、AT-Ⅲ含量。结论:进展型脑梗死急性期存在血浆凝血、抗凝纤溶功能异常,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对治疗脑梗死急性期进展型有临床意义,可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对急性期完全型脑梗死则没有临床意义。

    [关键词]脑梗死;抗凝血酶类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1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