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8年第1期
编号:11582369
浅析气虚痰浊与胸痹的关系
http://www.100md.com 2008年5月1日 肖香群 王宗殿
第1页

    参见附件(1089KB,2页)。

     [关键词]气虚;痰浊;胸痹

    胸痹本虚标实,其本虚多以心气亏虚为主,或累及心阳、心阴、心血。《素问·平人气象论》亦云:“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液之所以能够在脉管中正常运行,全赖心气之推动。脉管是血液运行之通道,为血之府,通于心。其通畅与否,主要取决于心气之盛衰。《灵柩·经脉篇》云:“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素问·脉要精微论》亦云:“夫脉者,血之府也,……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故本病发病多以心气亏虚为病理基础,后濒生瘀血。心气不足,鼓血无力,血行势必迟缓,终至瘀血阻络,心脉痹阻而导致胸痹心痛之发生。标实则由痰浊、气滞、血瘀为主,而“痰”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常而生。如刘元素指出,“酒性大热而引饮冷,冷与饮凝于胸中,不散而成湿,故痰作矣”;《医学入门》认为“风痰外感邪”、“寒痰因形寒饮冷”,“气痰七情郁成”、“食痰因饮食不化结成痞块”。在“痰”的致病性质上,隋·巢元方提出了“百病皆有痰作崇”之说;《丹溪心法》认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明·龚信父子提出了“百病中多有兼痰者”的观点,说明痰浊致病具有广泛性。痰浊为有形之物,窜流经脉,因其黏涩,既可滞着于动脉壁上形成肿块(粥样硬化斑块),又可导致血流凝滞不利,产生瘀血。因此胸痹发病与“痰”关系密切。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08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