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8年第14期
编号:11605758
医学教育模式的变迁与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22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14期
     【关键词】 教学模式;医学生;综合素质

    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消化内科教研组医学院校是培养各种类型医学人才的基地,不管其毕业生最后是从事临床医生、基础医学教育、医学研究者还是医学行政管理人员,创新性是最基本的一种素质要求。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医学院校的首要任务。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提高其综合素质,各国都在探索不同的、有效的医学教育模式。

    1 教学模式的变迁

    1765年Franklin创立北美第一所医学院费城学院,以“带徒培训为基础的课程模式”进行教学,培养临床医生。此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西方各国均在不断探索不同的、适合于时代要求的医学教育模式,先后出现“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PBC或PBL)”“以临床表现为基础的课程”等。

    “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是由美国学者Flexner等总结美国办学经验后提出的一种“3段式”医学课程模式,该模式将医学课程划分为基础颗、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3个阶段,基础与临床独立,课程按学科设置。其优点是体现了医学科学的系统性、基础性和完整性,课程安排循序渐进,方便教学实施与管理,节约财力等。但是缺点也比较明显: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科为中心,学科界限分明,各学科间、基础与临床课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实验课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学生学习被动,课时负担过重,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死记硬背和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上,没有时间自己思考问题,很少有时间去阅读相关的医学文献和著作,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1960年,面对医学教育的挑战,为促进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美国率先兴起医学课程改革的浪潮,出现了“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就某一课题(如肝脏)从细胞、组织、器官、生理、病理等横向水平同时进行讲授,其优点是:与临床相关联的知识容易被理解,打破了基础课与临床课的界限,加深了基础与临床教师间的交流,缩短了授课时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54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