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25期 > 正文
编号:11950170
不同注射方法的弹丸注射质量和剂量准确性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5日 李纬明 黄郁文 陈维安 关瑞薇 饶国辉
第1页

    参见附件(1527KB,2页)。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注射方法对进行SPECT动态显像检查的患者的弹丸注射质量和剂量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90例进行SPECT动态显像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用传统直接注射法、改良直接注射法和三通管注射法注射99 mTc-标记化合物,测量注射器内放射性残留量和计算腹主动脉峰的半高宽(FWHM)。结果 不同注射方法弹丸注射质量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改良直接注射法的注射器内残留放射性低于三通管注射法和传统直接注射法(P<0.01),但三通管注射法与传统直接注射法的注射器内残留放射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使用三通管注射法弹丸注射质量最好,改良直接注射法注射器内残留放射性最少,注射剂量准确性最高。

    【关键词】 注射器;放射性同位素;动态显像

    作者单位: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SPECT动态显像检查时必须给患者静脉弹丸注射一定剂量放射性显像剂,由于辐射防护和弹丸注射的需要,注射的放射性显像剂剂量严格限制,一般注射标准剂量的放射性显像剂达到显像的要求。因此,在实际工作尽量要求将注射器放射性显像剂完全注射入体内,使注射器放射性药物残留量达到最小。弹丸注射要求在静脉穿刺后,尽可能用最短的时间将显像剂快速推入静脉内使显像剂在静脉内形成一“弹丸”状药物团快。弹丸注射质量直接影响到动态图像质量和诊断的准确性,笔者探讨了不同注射方法对弹丸注射质量和剂量准确性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2007~2008年月在我科进行SPECT动态显像检查的患者90例,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21~73岁。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

    1.2 方法

    1.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FJ-391A1型放射性活度测量仪,由北京核仪器厂制造;一次性医用标准2.5 ml无菌注射器,由美国BD公司生产。放射性显像剂为99 mTc-标记化合物,放射性活度均为222 MBq(6 mCi),体积限定为0.5~0.6 ml,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广州医用同位素中心生产。

    1.2.2 注射方法 传统的直接注射法,即注射器连接普通注射针头行静脉穿刺,见回血后先松开止血带,然后注射显像剂,拔针。改良的直接注射法,即静脉穿刺,见回血注入药液,注射后抽回血1 ml,再次注射,以便冲洗残留在注射器及针头内放射性。三通管注射法[1],用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10 ml,连接三通管一接口,三通管另两接口分别接装放射性的注射器和头皮针,于皮肤消毒后行静脉穿刺,见回血后注入2 ml生理盐水,确认针头在静脉内,外固定,注入放射性药物后迅速将另外一支的生理盐水快速注入静脉血管,拔针。将用过的三通管和注射器放入活度计内进行测量。

    1.2.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三组计量指标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均数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注射方法的注射质量 以腹主动脉峰的半高宽(FWHM)来衡量注射质量的好坏,FWHM越小,弹丸注射质量越好。三组间注射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7.38,P<0.01。两两比较显示可见不同注射方法注射质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通管注射法的FWHM最小,也就是说这种注射方法的弹丸注射质量最好。详见表1。

    表1

    三种注射方法注射质量的比较(例)

    注射方法例数FWHM

    改良直接注射法305.48 ±0.85

    普通注射法304.53 ±0.67

    三通管注射法303.86 ±0.52

    2.2 不同注射方法残留放射性活度 不同注射方法残留放射性活度见表2。三种注射方法比较,残留放射性活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6.36,P<0.01,但用传统的注射法和三通管注射法给药,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三通管注射法与传统直接注射法的注射残留放射性活度合并,与改良直接注射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三种注射方法注射器放射性残留量比较

    注射方法例数残留放射性活度(*Mbq)

    改良直接注射法3011.6±1.3

    普通注射法3012.8±1.5

    三通管注射法3013.0 ±1.6

    3 讨论

    弹丸注射就是尽可能用最短的时间将显像剂快速推入静脉内使显像剂在静脉内形成 “弹丸”状药物团快以团注的方式让药物首次通过血管,从而观察靶器官的灌注情况[2]。弹丸注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诊断的准确性,是准确定量关键参考数值的保证[3],不同的注射方法对弹丸注射质量影响较大,本研究认为三通管注射法的弹丸注射质量是比较好的,这于张承刚等[4]的观点相一致。使用三通管注射法的弹丸注射质量最高,并且由于头皮针短而细小便于掌握,操作时血管外漏明显少于传统的注射法和改良直接注射法给药,尤其适用于老体弱和多次化疗后表浅静脉穿刺难度大的患者。冯祝玲等[5]报道头皮针注射法明显减少医护人员接触放射性药物时间,因而减少他们的辐射量。然而,三通管注射法也有不足之处,这种操作较为繁琐,将抽有放射性药物的注射器对接到三通管的时候,增加空气与放射性药物接触机会和时间,从而增加了药物和环境污染的可能。而且增加了静脉输液针等放射性废物量,也增加了注射器的消耗及医用废物量。而普通注射法是目前大部分核医学科技术人员经常采用的注射方法,这种方法简便、快捷,减少操作者不必要的放射性照射,但弹丸注射质量比三通管注射法差。改良直接注射法虽然方法简便,快捷,也能有效地减少放射性药物的残留,据饶国辉等[6]报道改良直接注射法的放射性药物的残留明显比直接注射法低将近2倍,但改良直接注射法的弹丸注射质量明显不如其余两种放法,有时会出现双峰产生二次灌注现象。

    不同注射方法对放射性残留量的影响 在辐射防护安全剂量范围内,和保证显象效果和图象质量前提下,尽量减少注入患者的放射性显像剂剂量。所以在注射时要求尽量把注射器放射性显像剂全部注射入体内。核医学科常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静脉注射放射性显像剂,这些注射器针头和乳头中不能使药物全部推出的空腔称为注射器死腔,死腔中残留的药液量,称为死腔残留量[7]。放射性残留不仅包括上述死腔,还有注射器内壁沾染会导致不同程度放射性显像剂残留,这些放射性显像剂残留造成注射剂量及浓度的严重误差,会影响显象效果和图象质量,特别在一些定量参数研究方面,严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不同的检查项目,选择不同注射方法。对于弹丸注射质量要求不高的检查,如静态显像、全身显像可选择改良直接注射法,而对于弹丸注射质量要求较高的检查,如动态显像、核素心室造影等应选择三通管注射法,而传统的直接注射法因其弊端多,不利于显像及防护,应予淘汰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2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