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2077850
胎盘早剥的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5日 付晓娜
第1页

    参见附件(2067KB,2页)。

     妊娠20周以后,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从子宫壁剥离者,称为胎盘早期剥离(简称胎盘早剥)。胎盘早剥多数发生在妊娠28周以后,50%发生于临产之前。发生于妊娠20周以前者,属流产范畴。发生率为0.46%~2.1%,发生率高低与分娩后是否仔细检查胎盘有关[1]。现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9月发生的75例胎盘早剥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10年9月我院分娩25637例,发生胎盘早剥75例,占分娩总数0.29%。患者年龄22~44岁,3例双胎,72例单胎,经产妇17例,初产妇58例。孕周17~41w,其中早产有35例。

    1.2 临床表现 75例胎盘早剥患者中,有腹痛合并阴道出血者18例,仅有阴道出血而无腹痛27例,无任何临床症状者30例,其中胎膜早破11例,具有典型板状腹者5例。

    1.3 诊断 产前B超确诊33例,产前疑诊胎盘早剥7例,产前未诊断者35例。全组病例均经产后常规检查胎盘,有血块压迹。

    1.4 治疗 行剖宫产60例,阴道分娩15例,阴道分娩者均为Ⅰ度早剥,产程进展顺利,产时阴道流血不多,胎心音无明显改变。行子宫次全切除术2例,1例合并子宫破裂、死胎,行剖宫取胎+子宫次全切除术,1例剖宫产术中发现子宫胎盘卒中,宫缩乏力,出血量多,温盐水纱敷子宫无效行子宫次全切除术。3例DIC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予输血、输血浆、补充纤维蛋白原等治疗。

    2 结果

    2.1 分娩孕周及围产儿预后<28周2例,28~37周33例,37~41周40例;新生儿体重530~3950 g不等,其预后与体重关系密切。

    2.2 分娩方式 阴道分娩15例,剖宫产60例;剖宫产后行子宫次全切除术2例。

    2.3 并发症 子宫卒中17例,DIC 3例,休克3例。

    2.4 诱因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39例,其中重度子痫前期30例;胎膜早破11例;羊水过多6例;外伤3例;羊膜腔注射引产3例;急产2例;血小板减少1例;催产素引产1例;不明原因9例。

    3 讨论

    胎盘早剥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与母体高血压、创伤、突然子宫减压、脐带过短、子宫异常和肿瘤或增大子宫压迫下腔静脉等因素有关,但是,母体高血压为最重要的发病因素,约占一半。因而孕妇仰卧过久、半卧位、孕晚期性生活、胎膜早破及脐带<40 cm者均可为胎盘早剥的诱因[2]。本文75例中有39例妊高期高血压疾病,其中30例重度子痫前期。

    胎盘早剥分为显性、隐性及混合性剥离3种类型,胎盘早剥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底蜕膜出血,形成血肿,使胎盘剥离。若剥离面大,继续出血,胎盘后血肿逐渐增大,如血肿内血液冲开始胎盘边缘,沿胎膜与子宫壁之间向子宫颈口流出,为显性出血。若血流未将胎盘边缘冲开,则血液积聚于胎盘与子宫壁之间,即为隐性剥离或内出血。当内出血过多时,血液仍可冲开胎盘边缘,经宫颈管外流,形成混合性出血。严重时胎盘后血肿局部压力增大,使血液浸入宫肌层,引起肌纤维分离、变性、甚至撕裂,此时子宫表面呈蓝紫色瘀斑,尤为胎盘附着处更明显,称为子宫胎盘卒中。严重的胎盘早期剥离,尤其胎死宫内病例可以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剥离处的坏死胎盘绒毛蜕膜组织,释放大量组织凝血活酶进入母体循环,激活凝血系统导致DIC。

    胎盘早剥分为三度,Ⅰ°:轻症,产后根据胎盘后血肿诊断。Ⅱ°:中间型,有胎心改变和临床症状。Ⅲ°:重症,胎儿死亡[3]。本文中24例Ⅱ度以上胎盘早剥,3例来诊时已胎死宫内,21例及时行剖宫产术新生儿均存活。临床上应根据孕妇病情轻重、胎儿宫内状况、产程进展、胎产式等决定终止妊娠的方式。宫口开全后尽快阴道助产结束分娩,产程中发现胎心异常,也应当立即行剖宫产;若I、Ⅱ度胎盘早剥,不能在短时间内结束分娩者和Ⅲ度胎盘早剥,胎儿已死且不能立即分娩者则应及时行剖宫产术,以免子宫胎盘卒中导致DIC发生。若术中发现子宫胎盘卒中,应先取出胎儿立即注射宫缩剂于子宫肌壁,人工剥离胎盘,本组17例子宫卒中,15例转危为安,2例经上述治疗无效,宫缩乏力,快速输血同时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近年来胎膜早破的发生呈上升趋势,胎膜早破成为胎盘早剥的常见诱因,可能与宫腔感染,嗜中性粒细胞的浸润,使蜕膜凝血功能障碍或蜕膜细胞粘附性减弱有关,也有人认为胎盘床部位螺旋动脉的生理性转化不足,致使胎盘重铸障碍,是多种病理产科的真正原因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6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