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2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177863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成功者QT离散度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5日 王江峰 孙晓楠 王伟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为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QT离散度(QTd)。方法 观察首次AMI患者发病后6 h内接受静脉溶栓成功者30例的QTd,取其溶栓治疗前的心电图(ECG)对比观察其QTd的变化,所有ECG均用同一台12导ECG机,同一人测量。结果 溶栓前为(43.6±13.2)ms, 溶栓成功后为(37.1±10.2)ms,两组经配对t检验,P<0.05。由于AMI部位与正常心肌之间存在缺血区域,缺血区心肌细胞膜动作电位复极化延缓,ECG表现为各导联的QT间期差值增大,即QTd延长,所以心肌复极不均性显著的增加为折返激动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易于发生室速等心律失常。心室复极越不一致,电不稳定性就越大。成功的溶栓治疗后,随着冠状动脉的血流的恢复和维持左心室射血功能得到改善,QTd明显比治疗前下降,表明AMI后再灌流区与非梗塞区心肌的复极趋于一致,增加了心电的稳定性。AMI时QT间期变化的可能机制与局部低温、局部传导延迟、神经性作用及局部细胞处低钙等有关。结论 因此,QTd可以用来评价心肌电活动状态和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成功地容栓后,反映心室复极离散度的QTd下降可能是成功的溶栓治疗改善预后的一个重要机制。另一方面也可以用QTd作为溶栓成功与否的一个指标。作为一种预测心律失常的检查手段,QTd结合心率变异、晚点位检查,可提高AMI远期心律失常的预测准确性。

    【关键词】

    心肌梗死;溶解血栓; QTd

    QTd是指ECG各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程度。其产生与心肌细胞除极后复极不均匀有关。由于QTd延长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将其作为心脏病预后的一项指标已越来越受到关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首次AMI患者发病6 h内接受静脉溶栓成功者30例,男24例,女6例,平均(63.78±8.12)(42-76)岁,无电解质紊乱和未服用影响心肌复机的药物,取溶栓前ECG与溶栓成功后ECG对比观察其QTd的变化。

    1.2 方法 30例AMI患者均无溶栓的禁忌证。入院确诊后即予天普落欣(尿激酶)150万单位溶于0.9%生理盐水100 ml中,于30 min内静脉滴完,并口服开普通25 mg,3次/d,连服4周和阿司匹林300 mg,1次/d共5周。采用文献[2]推荐的判断溶栓成功的标准,每例QTd的测定均分别取溶栓前和容栓后6 h的ECG,每份ECG测量不少于6~7个导联,同一导联测3~5个QT间期,取其均值并经心率校正后既得QTc,最长QTc与最短QTc的差值即为QT离散度。T波的终点均以其降支与等电位线的交点为准,如遇U波,则以T波降支的延长线与等电位线的交点为准。

    2 结果

    溶栓前为(43.6±13.2)ms, 溶栓成功后为(37.1±10.2)ms,两组经配对t检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QTd是指ECG各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程度。它反映了心室电活动复极过程在各个局部的不均一,可以用来评价心肌电活动状态和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此概念最早是由Camp be LL 等于1985年指出,1990年Day等首次证实QTd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QTd增加为心室肌复极不均匀的表现,而最大的QT值存在于病变区域,这种区域性复极化不均匀,易产生多数性折返激动,它代表心室肌不稳定性。

    AMI后死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加了。AMI部位与正常心肌之间存在的缺血区域的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化延缓,各部位心肌细胞复极的不均一性表现为心室复极的离散度。QT间期不固定则室性异位激动极易落在心肌的“易损期”引起室速、室颤[1]。QTd越大,心室复极就越不一致,电不稳定性就越大。

    溶栓治疗能减少AMI的病死率。成功的溶栓治疗后,随着冠状动脉的血流的恢复和维持,左室射血功能得到改善。AMI时QT间期变化的可能机制与局部低温、局部传导延迟、神经性作用及局部细胞处低钙等有关。因此,QT间期延长较常见。本文30例AMI患者中,溶栓治疗成功后,QTd明显比治疗前下降,表明AMI后再灌流区与非梗死区心肌的复极趋于一致,增加了心电位的稳定性。因此,QTd可以用来评价心肌电活动状态和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8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