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5年第27期
编号:12583662
揿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5年9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27期
     【摘要】 目的 观察揿针对风寒阻络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风寒阻络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用揿针留针24 h治疗,对照组用常规毫针针刺治疗,两组均治疗3次/周,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 且观察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揿针对风寒阻络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确切安全简便,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揿针;风寒阻络;神经根型颈椎病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27.210

    作者自2014年1月以来, 用揿针留针治疗风寒阻络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 http://www.100md.com
    1. 1 一般资料 60例风寒阻络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均来自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科就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观察组男19例, 女11例, 年龄47~58岁, 平均年龄(52.3±4.5)岁, 病程1~10年, 平均病程(4.9±2.3)年。对照组男20例, 女10例, 年龄45~60岁, 平均年龄(53.1±4.2)岁, 病程2~9年, 平均病程(4.8±1.9)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进行诊断。

    1. 2. 1 西医诊断标准:①多见于中老年人, 青壮年人若有损伤史、劳损史、颈部畸形或其他诱因亦可发病。②多数为缓慢性发病, 若有颈部创伤史或劳损史, 也可急性发病, 病程较长, 时轻时重, 可反复发作。③X线显示颈椎曲度改变不稳或骨赘形成, 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韧带钙化, 椎管矢状径狭窄。④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CT或MRI检查有助于本病诊断。⑤具有典型的神经根性症状(疼痛麻木), 其范围与颈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 百拇医药
    1. 2. 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风寒阻络证, 主症:颈部感受风寒而发病, 肢体酸楚得温则舒。次症:颈项强痛活动不利, 肢端麻木疼痛四肢拘急或者肌肉萎缩指趾麻木, 舌质暗苔薄白脉沉弦或沉迟。

    1. 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③病理分型为神经根型, 中医证候属于风寒阻络证。④年龄45~60岁, 男女不限。

    1. 4 排除标准 ①年龄45岁以下,或60岁以上;②颈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及混合型颈椎病, 胸廓出口综合征、肩周炎、腕管综合征等;③X线片示椎间孔横径正常者, X线片示骨质增生非常严重, 形成骨桥者;④伴有先天性畸形或脊柱侧弯畸形, 患有骨肿瘤或结核, 伴有高血压病、冠心病及其他严重内脏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⑤皮肤过敏、不配合针刺和晕针者。

    所选60例患者均符合颈椎病的西医诊断、中医诊断以及神经根型的病理分型, 符合风寒阻络证的中医证候诊断, 且依从性良好, 全程配合治疗和资料收集工作。
, http://www.100md.com
    1. 5 治疗方法

    1. 5. 1 取穴 两组选穴均相同,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主穴配穴临证配伍应用。主穴:(双侧)颈挟脊、百劳。配穴:(患侧)风池、肩中俞、肩外俞、肩井、肩顒、肩贞、曲池、天宗、后溪、温溜、会宗。

    1. 5. 2 观察组 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 选取2个主穴, 配穴3~4个, 用进口日产清铃揿针(医疗器械注册号:国食药监械[进]第2012第2272550号)规格针长1.2 mm, 直径0.2 mm,贴按在所选穴位上, 1个/穴, 留针24 h。

    1. 5. 3 对照组 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 选取2个主穴, 配穴3~4个, 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刺入穴位得气后, 施以烧山火手法, 留针30 min。

    1. 6 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疗效评定参照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疗效性观测的相关症状体征而制定积分标准: 以颈项部疼痛麻木、患侧上肢串痛、功能受限、畏寒肢冷、压顶试验及臂丛牵拉试验6项内容为观察指标;以非常明显计3分, 明显计2分, 偶发计1分, 无计0分。
, 百拇医药
    1. 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体征积分均有明显降低(P<0.05), 且治疗后观察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候积分统计比较 ( x-±s, 分)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

    观察组302.28±0.61 0.60±0.70ab

    对照组302.32±0.62 1.12±0.83a
, 百拇医药
    注:与治疗前比较, aP<0.05 ;与对照组比较, bP<0.05

    3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属针灸科临床常见病, 主要由于颈椎退行性病变、颈椎间隙变窄、关节松弛失稳以及骨赘形成、或椎间盘病变和黄韧带肥厚向椎管挤压等, 这些病理性因素与椎间盘突出一起刺激或压迫颈部血管神经根, 引起一系列的根性症状, 主要见于C4~5颈椎以下, 以C5~7神经根受压最为多见。本病属于中医“痹症”范畴[2],主要由于中老年以后过度劳累、姿势长期不正确加之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则外邪易侵, 风寒邪气流注于颈部经络关节致气血运行不畅日久成瘀, “不通则痛, 不荣则麻”。通常的治法大多以毫针为主, 取其“静以徐往, 微以久留, 以取痛痹”之义。揿针疗法在我国最早由承淡安先生推广, 现在临床上已经用于治疗多种疾病[3], 尤其对于风寒湿痹类痛症应用得更为广泛。揿针为揿钉型皮内针的总称, 是针尾呈环形并垂直于针身的皮内针, 又叫图钉型皮内针。使用时将揿针刺入皮下, 固定后留置一段时间, 留针24 h, 利用其持续作用来治疗痹痛。根据神经根型颈椎病气血不足营卫不固风寒入侵, 导致督阳痹阻经络不通[4]的病因病机, 用毫针和揿针治疗都是符合《黄帝内经》“虚者补之”“寒者留之”的治疗原则。从观察结果看,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积分均有显著降低(P<0.05),说明两种针法都有疗效,都起到了温阳散寒通络止痛的治疗作用。两者最大的区别是毫针留针30 min,而揿针留针24 h,前者是刺激量的短时间集中给予,后者是刺激量的长时间缓慢给予,观察组的疗效远远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揿针的刺激总量大于毫针, 所以有很好的治疗作用。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整理, 得出结论:确认针刺效果的产生,除辨证、配穴外,与针刺的手法、针刺的强度深浅、针刺的时间以及所用针的种类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可影响针刺的效果[5]。揿针具有针体微小针尖锐利、浅刺微痛, 易于接受的优势, 留针时间长可以增加刺激总量, 是《内经》“留针法”的延伸和发展, 可以获得持续性的治疗效果, 为治疗痹症类疾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
, http://www.100md.com
    综上所述, 揿针对风寒阻络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确切安全简便,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346-349.

    [2]张宏涛, 方晓丽.温通针法治疗颈肩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针灸临床杂志, 2010, 26(10):42.

    [3]潘丽佳, 陈燕荔, 周丹, 等.皮内针疗法及其应用.河南中医, 2015, 35(4):888.

    [4]王文远, 刘伟, 刘伯敏. 278例颈肩综合征的综合治疗.上海针灸杂志, 1990, 9(9):17.

    [5]熊淑英, 况君, 魏苗青,等. 中药蜡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29(6):638-640.

    [收稿日期:2015-06-11], http://www.100md.com(李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