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5年第34期
编号:12734344
疼痛综合管理在新生儿疼痛应激的应用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2月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34期
     【摘要】 目的 探讨疼痛综合管理对降低新生儿静脉穿刺置管、采血等疼痛应激的有效性及适用性。方法 80例将行静脉穿刺置管和(或)末梢采血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疼痛综合管理, 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对比两组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疼痛行为总评分、哭声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静脉穿刺前30 s、穿刺后30 s, 心率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后2 min新生儿心率变化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静脉穿刺前30 s, 穿刺后30 s, 新生儿呼吸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后2 min 新生儿呼吸变化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疼痛综合管理对缓解新生儿静脉穿刺置管、采血等疼痛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临床可积极推广应用。

    【关键词】 新生儿疼痛;静脉穿刺置管;疼痛综合管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34.201

    近年来有研究显示, 新生儿对疼痛较成年人及年长儿敏感, 不处理会导致短期和长期的不利后果。特别是早产儿的早期疼痛应激与脑室出血和脑白质软化有关[1]。运用背景音乐、非营养性吸吮、抚触干预对本院新生儿病房2012年6月~2014年9月收治80例新生儿静脉穿刺置管、采血等疼痛进行观察, 均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增加对新生儿的疼痛管理护理,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9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胎龄38~40周, 体重≥2800 g, 1 min Apgar评分>7分, 生命体征平稳, 且足月。排除标准:①严重感染者;②有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者;③吸氧使用呼吸机者;④72 h内使用过镇静剂。病种包括新生儿脐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新生儿常见病、多发病。共纳入新生儿80例, 其中男43例, 女3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两组各为男18例, 女22例。对照组胎龄(38.7±2.80)周, 体重(3585.41±570.17)g;观察组胎龄(38.60±3.20)周, 体重(3626.62±522.15)g。两组新生儿胎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操作内容 所有新生儿均在安静清醒、喂奶后20~30 min, 由技术熟练的护士进行静脉穿刺置管、采血, 操作完成后由专人进行疼痛程度评估。

    1. 2. 2 干预方法 观察组新生儿在第1名护理人员行静脉穿刺置管和(或)足跟采血等常规医疗操作, 及护理前后30 min内由第2名护理人员给予舒缓的背景音乐, 整个操作过程中, 第2名护士持续给予新生儿非营养性吸吮、抚触干预。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

    1. 3 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新生儿疼痛评分量表(NIPS)对两组新生儿进行评分。此量表用于无论足月儿和(或)早产儿, 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可信度高。评估内容包括哭闹, 面部表情, 呼吸方式, 上、下肢动作和觉醒状态表现六部分, 评分0~7分, 分数越高说明疼痛程度越严重。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新生儿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疼痛行为总评分(1.02±0.68)分低于对照组(3.57±0.47)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新生儿NIPS评分项目中哭声持续时间比较 观察组持续时间(3.25±4.21)s, 对照组持续时间(12.13±9.23)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新生儿心率变化比较 两组静脉穿刺前30 s、穿刺后30 s, 心率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后2 min新生儿心率变化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022, P<0.05)。见表1。

    2. 4 两组新生儿呼吸变化比较 两组静脉穿刺前30 s、穿刺后30 s, 呼吸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后2 min新生儿呼吸变化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91, P<0.05)。见表2。

    3 小结

    新生儿疼痛可影响近期以及长远预后, 可致行为变化、生理改变、创伤应激素水平变化、痛觉敏感性改变。疼痛可引起呼吸、循环系统改变, 还可影响新生儿长远预后, 影响神经系统重塑、疼痛系统改变、内分泌系统改变、情感、认知、行为障碍。有调查显示[2], 经历过反复性刺激痛新生儿可能存在对疼痛相关认知不适, 增加照料者照料难度, 动物模型也证实疼痛确实可带来焦虑、免疫系统损伤等长期不良反应。因此, 有必要对新生儿加强疼痛管理, 以规避疼痛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张魏.新生儿监护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5.

    [2]刘芳, 赵时敏.新生儿疼痛.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2000, 27(5): 225-228.

    [收稿日期:2015-08-14], http://www.100md.com(张玉红 毛美玲 袁红 唐慧娟 谢金英 肖芳 王晓燕 张瑞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