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7年第32期
编号:13214295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效果观察(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1月1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32期
     【Key words】 Adenomyosis; Mifepristone; Drug therapy

    子宫腺肌病是婦科的常见病, 多发于30~50岁妇女。病理表现为子宫内膜腺体、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性或局限性病变, 可导致子宫肌层增生、肥大[1]。临床表现以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及月经过多为主。近年来, 子宫腺肌病有明显年轻化趋势。由于其导致的痛经、月经过多、性交痛等不良反应, 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患者的治疗要求迫切。但传统的子宫切除术多不为患者接受, 而保守性手术单纯切除腺肌病病灶又难以彻底切除病变, 复发率高[2]。性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可有效控制临床症状, 但价格高、副作用明显。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曼月乐)虽然也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改善率, 但也存在不规则阴道出血时间长、节育器脱落的副作用。因此, 选择适合的药物经济、有效地治疗子宫腺肌病是目前妇科临床的迫切任务。米非司酮是一种受体水平的类固醇激素拮抗剂, 有良好抗孕激素和抗糖皮质激素作用的抗早孕药物[3]。现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等。但关于治疗子宫腺肌病的剂量选择尚未完全统一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65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