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9年第33期
编号:13439859
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对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1)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1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33期
     【摘要】 目的 分析左旋多巴(L-dopa)治疗帕金森病(PD)对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45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观察组, 另选取同期体检的4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左旋多巴治疗, 检测对照组及观察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的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叶酸水平, 并作比较, 分析帕金森病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与维生素B12的关系。结果 对照组的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叶酸水平分别为(12.62±3.85)μmol/L、(652.2±200.4)pg/ml、(11.2±5.8)ng/ml;观察组治疗前的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叶酸水平分别为(12.51±3.76)μmol/L、(640.5±198.2)pg/ml、(10.8±

    5.0)ng/ml, 治疗后分别为(19.20±6.34)μmol/L、(516.5±189.7)pg/ml、(10.6±5.2)ng/ml。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的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叶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叶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觀察组治疗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 维生素B12水平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 帕金森病患者治疗后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维生素B12呈负相关(r=-0.328, P<0.05)。结论 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患者能提高其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用药期间必须加强对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叶酸水平的检测, 并适当补充叶酸、维生素B12以降低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关键词】 帕金森病;左旋多巴;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3.073

    帕金森病以四联症为主要表现, 临床主要应用左旋多巴对患者进行治疗, 一定程度上可以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近年来研究发现,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高危因素。而长期使用左旋多巴者的儿茶酚胺-O-甲基转移酶(COMT)参与着体内药物的降解, 一旦基因突变会对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产生影响。因此,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相关性分析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本研究旨在探讨左旋多巴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27例, 女18例;年龄51~80岁, 平均年龄(61.8±6.1)岁, 平均病程(5.2±1.9)年;

    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相关标准[1], 并排除患有多系统严重疾病、帕金森叠加症的患者。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5例, 女20例;年龄50~80岁, 平均年龄(62.0±6.0)岁。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观察组口服左旋多巴(上海福达制药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H31020888)治疗, 初始剂量为250 mg/次, 3次/d;间隔3~5 d增加250 mg, 逐步增加至3000 mg/d, 之后不再变动进行维持治疗。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及对照组均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2 ml, 测定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叶酸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采用放免方法测定维生素B12、叶酸水平。

    1. 3 观察指标 比较对照组及观察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的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叶酸水平, 分析帕金森病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与叶酸、维生素B12的关系。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叶酸水平比较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的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叶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叶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 维生素B12水平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 帕金森病患者治疗后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维生素B12呈负相关(r=-0.328, P<0.05)。

    3 讨论

    帕金森病是由黑质-纹状体病变引起的多巴胺减少引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其主要特征是静止性震颤, 运动迟缓, 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临床上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原发性、继发性和变性。目前,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在医学界尚不清楚。研究表明[2], 帕金森病可能与许多因素有关, 如遗传和环境。帕金森病主要表现为肌肉僵硬, 多处震颤, 运动开始变得迟钝, 便秘和严重抑郁, 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鉴于此, 临床一直在寻求一种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左旋多巴是帕金森病的常用药物, 对原发性震颤麻痹和非药物性震颤麻痹综合征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用于治疗帕金森病可促使患者强直、少动、震颤等核心运动障碍症状得以有效改善, 从而能够提高生活质量, 延长生存期。但临床长期使用左旋多巴会导致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 一般情况下人体内2%的同型半胱氨酸为还原型, 可以通过叶酸循环途径得到转化。研究发现[3], 同型半胱氨酸与胎儿生长发育缺陷、心脑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同时, 高同型半胱氨酸状态会进一步增加左旋多巴应用者的运动并发症(晨僵少动、剂末现象等)。对于使用左旋多巴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的机制主要为左旋多巴在体内甲基化, 形成的3-O-甲基多巴经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催化后, 以S-腺苷甲硫氨酸为甲基供体, 在S-腺苷高半胱氨酸水解酶作用下, 反应产物s-腺苷高半胱氨酸会转化为同型半胱氨酸, 导致其水平异常升高。, 百拇医药(李倬)
1 2下一页